资源简介 浪淘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释义。(3)了解作者背景信息。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释义。【教学难点】1.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2.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并提问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预习情况。二、知识点学习。1.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生词。(1)生词注音。淘(táo)簸(bǒ)织(zhī)女(2)生词释义。浪淘沙:唐教坊曲名,起于民间。簸:上下颠动。银河:天河,古人认为银河与黄河相通。三、朗读文章,整体感知体悟情感语言。(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悉课文。第一遍播放:学生听,并将之前的生词在课文中标注出来。第二遍播放:学生跟读,整体感受课文内容。(2)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并结合学生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3)教师将本课的重点问题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回顾文章,感受文章。(4)小组探究。教师针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A.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B.试着解释后两句的含义。C.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教师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四、课堂小结。(1)通过小组竞争的形式,教师带领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2)学生对于自己在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作业布置】1.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词。2.再次细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