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晨读素材篇文言文人物传记高频词(五)04表示时间的词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 (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05其他常用词语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6)对:回答或对话。(7)如:到,往。(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如:掾吏。类似于“有司”。(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14)孤:幼年失去父亲。(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狱:官司,案件,监牢。(17)白:告诉。(18)与:赞扬。(19)多:赞扬。(20)遽:急速,就,恐惧。(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22)给:食用丰足。(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24)按:追究,考察,调查。(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26)令:美好,县令。(27)执:捉拿。(28)延:延请。(29)省:减免。(30)谢:道歉,推辞,告诉。(31)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34)赧:因羞愧而脸红。(35)竟:结束,完(36)坐:因……而犯罪,因为。 (37)寻:不久 (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39)造:造访。(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41)弑:子杀父,臣杀君。 (42)用:财用,因为。(43)典:主持。 写作指导篇作文素材|人物运用举隅(三)03荀况1.生平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2.著名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3.帝术《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二、荀况名言1.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3.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荣辱》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荣辱》7.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荣辱》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荣辱》9.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荣辱》10.公生明,偏生暗。——《不苟》11.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不苟》12.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不苟》13.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详也。——《非相》14.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非相》15.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非相》16.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17.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仲尼》18.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仲尼》19.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儒效》20.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儒效》21.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儒效》22.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王制》23.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王制》2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25.国无礼则不正。——《王霸》26.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王霸》27.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君道》28.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君道》29.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君道》30.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议兵》三、名家笔下的荀况余秋雨:集百家之大成——荀子 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有人喜欢征服人,有人也就喜欢被人所征服,那么这两种人之间当然没有麻烦,可以十分和谐地一起生活;或是人人所欲之物极其充足,像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一样,当然也不会有麻烦;又或者人们可以孤立生活,各不相干,问题也会简单得多。可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如上是荀子所作的关于“性恶”论及“礼”的一个论证,以解释道德上的善的起源。这种论证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与墨子的论证很相似。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荀况博学善辩,年轻时便到学者荟萃的齐国“稷下学宫”讲学,齐襄王时曾三次被推为“祭酒”(学宫之长),成为享有很高声望的学者。以后,他游历秦、赵等国,从事政治活动,同这些国家的当权者讨论富国强兵问题。公元前238 年,春申君被杀,荀况也受株连而免官,居于兰陵,直至老死。荀况在教育上和着述上很有成就。在秦统一中国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思想家韩非和政治家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今本《荀子》32篇除最后6 篇一般认为是荀况门人所记外,其余各篇都是荀况的着述。如果说孟轲承继子思学说,形成了儒家正统派的话,那么荀况则猛烈抨击子思、孟轲,形成了儒家内部的反对派。荀况反对孟轲,不在于反对孟轲对人的重视和高扬,而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与孟轲不同。荀、孟分歧的基本点在于:孟轲对人的理解,重在发掘出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内部世界拓展出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相反,荀况对人的理解,则重在肯定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外部世界入手来塑造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简言之,孟轲是由“内圣”而“外王”,荀况则由“外王”而“内圣”。这种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了荀、孟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形成了荀况的独树一帜的人学体系。在《荀子》一书中,荀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荀况指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他认为,天与人、自然与社会有不同的职能。同时,荀况又强调,人虽然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强加于自然界,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与其崇拜天、歌颂天,不如像畜养万物那样将天驯服;与其顺从天、歌颂天,不如掌握自然规律而使之为人类造福。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也是《荀子》一书的重要内容。荀子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出发,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伪”之分,就是把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品质区分开来。他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本能的物质需要,并不具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礼义规范是格格不入的。如果顺从人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必然引起人们对有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争夺,导致强者害弱,众者暴寡,天下大乱。总之,人性恶而非善。孟轲讲人性善,是不对的。荀况又认为,必须对人的恶的自然属性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符合礼义规范的善的社会品质。这种善的社会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谓“伪”,是人为的意思,指人的社会品质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于文化环境影响,经过长期教化和学习而形成的。荀况十分重视教育学习对于改造“性”的作用,他指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在初生之时声音一样,没有区别,但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教化,长大以后便具有不同的教养和习俗。可见教育学习对人性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荀子曾做《性恶》来辩驳孟子的性善论,《劝学》是作为《性恶》篇的副产品出现的,然而今天读来,《劝学》却成为妙绝千古、孺子可诵的名篇。《荀子》书中的文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述缜密,风格质朴;并且能够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事例作为论据,巧妙运用比喻,反复论证;用词简练,善于运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读来朗朗上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篇》)荀子的文章,虽朴实无华却耐人回味。文章开篇即开宗明义地讲出核心观点,鲜明果断。然后广泛用喻,文字浅显易懂却含义深切,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结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篇》)这一段文字几乎都在使用譬喻,或正或反或并列,变化多端,生动巧妙地说明了学习要不断积累、用心专一的道理。《荀子》的思想相当丰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荀子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不可忽视。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四、作文中的荀况【片段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美好的景色要求我们踮起脚尖。——踮起脚尖【片段2】 在《劝学》里我还喜欢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集腋成裘的过程,脚踏实地不可或缺。但如果中途放弃,就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所以还需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心,勇气和毅力。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每一次的进步并不明显,连自己都难以察觉。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每一次的进步,一点一点的积累,总有一天会水到渠成。《劝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正如陶渊明所说:“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拥有渊博的学识。《劝学》还让我懂得了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也如颜真卿所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总之,《劝学》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荀子的独到的教育理念,使我受益匪浅。【片段3】劝学美丽的容颜会在时间消磨中悄然逝去,强健的体魄会在时光流逝中慢慢消瘦,青春终将被时光无情夺去。当我们不再年轻,当我们不再完美,当我们不再精神焕发,却会有一种力量支配我们去闯,去创。曾经的巅峰,昔日的花冠,没有所谓真正停滞的财富或成就,失去的必然离我们而去,但有一种信念,让我们找回了自我和价值。知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让平凡变得不再平凡,让愚昧变得不再愚昧。而“学”是连接“知识”与“财富”的桥梁,吸收知识精华,转化为自身技能,然后创造精神或物质上的财富。但而今,作为我们青少年,更多的是被迫的学习,能自发地去学一些东西那是极其艰苦的,所以我用“劝学”来劝我们自己。“劝学”:劝各位“终身”学习,也许我们无暇去学一些机械性的东西,但可以去发掘一下潜在的知识灵活性,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接触一下,让自己真正融入到学海之中——生活之中,事物万变,引发无数思考;书中,问题万千,获得清楚思维;家里家外,人人之间,交流也是一种技能。不必去深究,却得学技巧,更好地融入社会人群中……所以,学是无边的,更是无止境的,树立良好态度——“终身学习”是培养我们开发脑力,获得无形力量的好方法。“劝学”:劝各位灵活学习。处于艰苦学习阶段,我们所谓的读书是苦不堪言的。当然,机械性地背认默识,让我们无端苦闷,倒不如好好地学一下。如:背书先会意,以练熟记,以做熟背。当然死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不过“死去活来”才不失为良方。“劝学”:劝各位好好学习。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用心——积少成多,锲而不舍,方能持久。“好”,好学,培养兴趣,是学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让自己有心思,感兴趣,再者用心好好钻研。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能学,当然要持之以恒,一朝一夕,方有所用,仅专攻一时,成效也就不高了。“劝学”:劝各位惜时!学要成为我们的兴趣,节约时间就是节约生命,学习是挤出时间的,不能仅靠别人安排时间。人各有学习方法,利用时间方式也各异,必须用最实际有效的方法让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有用、较多的知识。人各有志,学贵有心。让我们心中有“学”,好好学习!开卷有益篇微时评: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10年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这既是基于回顾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历程得出的重要论断,也是立足新征程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明确要求,着力彰显和突出强调战胜风险挑战所必需的坚定斗争意志和高超斗争本领。新时代伟大变革,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的结果。10年来,面对风险挑战,党紧紧依靠人民,在广大人民的坚定支持下,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干劲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取得了新时代伟大成就,推动了新时代伟大变革。新征程上,面对新的风险挑战,党要领导人民取得新的胜利,更需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前行路上我们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会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以中国之治引领世界之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是环环相扣、步步相因的有机整体,生动诠释了敢于和善于斗争的精髓要义,凝练深刻地指明了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中,面对风险挑战,我们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与意志品质、战略能力与策略办法。坚定信心,就是要坚定历史自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信目标将如期实现、胜利必属于我们。迎难而上,就是无论风险挑战如何严峻复杂,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鬼、不信邪,不惧牺牲、百折不挠,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勇于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吓倒的敢于斗争的意志、气魄和风骨。一仗接着一仗打,就是面对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做到多谋善断、从容应对,既强调敢于斗争、斗争到底的坚定斗志,又注意善于斗争、以迂为直的斗争策略,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分清轻重缓急、掌握抑扬顿挫,不疾不徐、不急不躁,步步为营、逐个击破。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有着雄厚底气和坚实根基。我们的底气和根基在于,我们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有党和人民百余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有绵延几千年而从未中断、蕴含丰厚思想文化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坚持天下为公,走人间正道,时和势都在我们这一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品质对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还会面临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风险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做,就一定能够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拓展训练篇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中国有很强的团圆情结。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共趣的氛围。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③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是主角。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之所以需要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这样的饭菜结构使得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标为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致可口。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在每一天都有,一方面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马铃薯、番薯在中国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④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是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非常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比如汉朝时,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可以预防流感;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⑤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⑥一种文化的出现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表现。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1. 除夕夜,妈妈望着餐桌上的饺子说:“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新年吃饺子,为什么咱们中国的节日总离不开吃呢?”请你结合选文,为妈妈解答疑惑。写作提示:①思路清晰;②语言得体; ③不少于80字。2. 下面是李爷爷一家在春节期间拍摄的照片,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张照片有哪些纪念意义。答案与解析篇1. 示例(1)示例:妈妈,咱们国家节日离不开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咱们对“食文化”的推崇。在老百姓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节日里的饮食活动也展示了团圆情结。二是因为咱们对“实用性”的推崇。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是主角;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意义;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祭品也逐渐成为传统美食。所以咱们的节日总离不开吃。2. 主要围绕三点来展开阐述意义:李爷爷一家围着圆桌而坐,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共趣的氛围。而美味佳肴放在圆桌上,一家人共同欣赏、品尝,能促进家人间感情的交流。照片中一家人共同举杯,则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