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资源简介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必备知识 学科素养
1.航天基地的建设条件。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分析航天基地建设的条件。2.区域认知:结合材料,掌握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原因。3.人地协调观:运用资料,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的物质性——天体
(1)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
(2)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的方法
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
在于宇宙中。进入地球大气层或返回地面的物体
不属于天体,如飞机、待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等。
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
于天体,如流星现象(下图所示)。
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就不是天体。
2.宇宙的运动性和层次性——天体系统
(1)运动性: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性:目前所知的天体系统分为四级,具体如下图所示:
可观测宇宙
 1.北斗七星是不是天体系统?为什么?
提示: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因为北斗七星之间不存在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关系。
二、行星地球
1.普通性
(1)八颗行星
常见的天象
(1)冲日现象指地外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一条直线上,且位于太阳与地球连线的延长线上。冲日时行星最亮,也最适宜观测。如下图:
(2)凌日现象指地内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一条直线上,且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地球上可以看到一个小黑圆点在日面上缓慢移动。如下图:
(2)运动特征
(3)无论是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
地球上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2.为什么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
提示: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地球周围有大气层,使得地表温度适宜且变化不剧烈。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
太阳是一颗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 000 K。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对地球的影响
①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使得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
④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石油、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电站等。
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3.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类型 位置 现象 意义
日冕物质抛射 日冕层 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 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太阳耀斑日珥 色球层 出现大而亮的斑块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喷射大量带电粒子 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太阳黑子 光球层 出现温度比周围低的黑斑点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此次发射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送入地火转移轨道。经历火星捕获、火星停泊后,着陆巡视器将与环绕器分离,进入火星大气。2021年5月15日,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之后,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搭载的科学载荷开机,开始火星表面巡视探测。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行星 质量 体积 主要大气成分 表面平均温度 黄赤交角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地球 1.00 1.00 氮、氧、氩及其他 22 ℃ 23°26′ 23时56分 365日
火星 0.11 0.15 CO2、部分水蒸气 -23 ℃ 23°59′ 24时37分 687日
1.在八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上的温度都有利于生命起源和发展
②火星、地球自转周期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④火星和地球都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的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②地球上自转和公转周期比较适中
③地球上的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C 2.D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地球具备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条件,这与其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有密切关系。
(1)安全的宇宙环境
(2)有利的自身条件
主要是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
条件类型 地球具备的条件 对生命起源的意义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地球周围有大气层,使得地表温度适宜且变化不剧烈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 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使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演化,形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大气;臭氧层对地球生物有保护作用 氮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
液态水 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使地内水体形成水汽逸出,冷却后降落,在低洼处汇聚,形成原始海洋,孕育生命 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海洋中
“四看”法分析行星存在生命的思路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着陆器和巡视器(祝融号火星车)组合体穿过火星大气层(火星大气95%是二氧化碳,还有3%的氮,大气密度约为地球大气的1%),稳稳地降落在火星表面上,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火星所处的宇宙环境,表述正确的是(  )
A.由物质组成,处于不停运动中
B.组成的基本天体是行星和星云
C.宇宙的范围是137亿光年
D.当彗星出现时,地球上会有灾难发生
2.下列关于火星环境的推测,合理的是(  )
①火星表面的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②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高 ③火星表面气压比地球高 ④火星表面常有沙尘暴现象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3.火星暂时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火星无法获得太阳稳定的光照
B.火星附近天体运动杂乱,时常与火星发生碰撞
C.火星自转和公转周期太长,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过大
D.大气层稀薄,水汽太少
解析:第1题,宇宙由物质组成,处于不停运动中,A对;组成的基本天体是恒星和星云,B错;宇宙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时空概念,目前可观测宇宙的范围是137亿光年,C错;彗星是由石块、尘埃、氨等物质组成的大冰块,小彗星经过大气层的摩擦会渐渐消失,大的彗星会在冲入大气层后变成流星雨,且彗星有自己的轨道、周期,对地球影响很小,因此彗星出现时,地球上不一定会有灾难,D错。第2题,火星质量小,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气压低,①对,③错。火星距太阳比地球距太阳远,接受的太阳辐射比地球弱,表面温度比地球低,②错。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常有沙尘暴发生,④对。故选C。第3题,火星地处太阳系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一直很稳定,A、B错;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C错;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火星大气层稀薄,水汽太少,D对。
答案:1.A 2.C 3.D
 航天基地的区位分析
(高考上海卷)“椰林婆娑送天舟”。选择海南文昌作为我国又一个卫星发射基地的重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地貌  
C.水文   D.气候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A
1.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气象条件 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纬度因素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地势因素 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海陆位置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交通条件 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
安全因素 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2.航天器发射时间、方向的选择
时间 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
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北半球冬季,一是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二是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方向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节约能源
3.航天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1)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2)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3)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4)地质条件好。
(5)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我国的航天回收场地选址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
4.我国主要航天发射基地
(2022·兰州模拟)我国在西藏阿里地区建设的北半球首个海拔超5 000米的天文观测站,于2020年开始巡天观测。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天文观测台站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阿里地区成为北半球星空观测条件绝佳站址的原因有(  )
①纬度较高,观测范围广  ②远离城市,灯光干扰少
③山脉阻挡水汽,云量少  ④海拔高,距离外太空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夏至日,图中能最早进行夜空观测的台站是(  )
A.阿里观测站 B.乌拉斯台观测站
C.明安图观测站 D.紫金山天文台
解析:第1题,比较图中天文观测台站分布可知,阿里观测站所处的纬度比较低,①错;阿里地区处于青藏高原西部,属于人口稀少、城市极为稀疏的地区,远离城市,灯光干扰少,②对;阿里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处于西南季风或西风的背风坡,晴天多,云量少,③对;地球距离外太空十分遥远,阿里地区几千米的海拔对观测外太空的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④错。故选C。第2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故四个天文观测台站中纬度最低的紫金山天文台,夜最长,加上该天文台位置最靠东,因而能最早进行夜空观测,故选D。
答案:1.C 2.D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高考全国卷Ⅰ)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A 2.C
1.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1)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2)中国太阳年辐射量空间分布及成因图示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层结构及主要活动类型 对地球的影响
(1)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
(2)耀斑爆发→电磁波进入电离层→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3)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①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同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
(2022·郑州高三月考)2020年5月29日,太阳爆发了自2017年10月以来最大的耀斑,太阳表面也出现了新的黑子,这些现象可能意味着太阳正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但此次耀斑对于地球几乎没有影响。据此完成1~2 题。
1.伴随此次耀斑爆发而出现的新黑子(  )
A.所在太阳大气区域温度比周围高
B.大致和耀斑活动同步
C.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上
D.属于太阳内部核裂变反应的产物
2.此次耀斑对于地球几乎没有影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放出的无线电波、射线和高能粒子较少
B.尚未正式进入太阳活动活跃期
C.黑子同时爆发,削弱了耀斑的影响
D.耀斑爆发的太阳活跃区背向地球
解析:第1题,太阳黑子的温度比其周围区域的温度低,A错。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大致相同,约为11年,B对。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上,C错。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而不是核裂变反应,D错。第2题,由材料“太阳爆发了自2017年10月以来最大的耀斑”可知,耀斑强度较大,释放无线电波、射线和高能粒子较多,A错。不管在不在太阳活动活跃期,只要太阳活动爆发有射向地球的无线电波、射线和高能粒子,就会对地球造成影响,B错。黑子同时爆发,并不会削弱耀斑的影响,反而会增大太阳活动的影响力,C错。耀斑爆发的太阳活跃区背向地球时,对地球影响较小,D对。
答案:1.B 2.D
  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的判读
判读内容 分析解决问题
读图名、图例 明确图像内容、图像所在地区等信息
读数值大小 确定图中最大值、最小值,求差值,判断大小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如图1中最大值为74~76,最小值为42~44,故最大差值为30~34。图中区域出现最大值的原因是距海近、水汽充足,多阴雨天气
读延伸方向 明确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分析原因
读疏密程度 根据疏密程度分析变化大小及形成原因。如图2中成都以西等值线密集的原因是地势起伏大
读弯曲状况 明确弯曲状况,根据“凸高值低,凸低值高”判断大小,并分析原因
读闭合状况 根据数值大小判断高值、低值中心;位于两条不相等的等值线间的闭合等值线,可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进行判断,并分析其原因
读分布特征 时间分配:一般从季节差异和昼夜差异等方面分析。地区分布:一般是从××地区向××地区递减(或递增),或××地区多××地区少
(高考海南卷)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回答(1)~(2)题。
(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判读流程】
文字信息获取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光合有效辐射(PAR)数值越大,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越多,农作物产量越大。
图表信息获取
【尝试解答】 (1)D (2)D
湖南省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的省份,近年来湖南省太阳辐射总量呈波动减少趋势。读湖南省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单位:MJ/m2·a)分布图,回答1~2题。
1.影响湖南省内太阳辐射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天气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近些年来湖南省太阳总辐射量呈波动减少趋势的原因可能是(  )
A.太阳活动减弱 B.森林面积减小
C.雾霾天气增多 D.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湖南省太阳辐射大致东多西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南省西部多山地,云雾多,降水多。第2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湖南省大气污染加重,雾霾天气增多,空气质量下降。
答案:1.B 2.C
(2022·保定月考)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地理事物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等值线表示的地理事物最可能是(  )
A.海拔(单位:m)
B.≥10 ℃积温(单位:℃)
C.年日照时数(单位:小时)
D.年总蒸发量(单位:mm)
4.西南部的和田地区数值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受湿润气流影响,阴雨天较多
B.工业排放大量废气,雾霾严重
C.植被破坏,沙尘天气多
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为西北地区,在天山西侧的伊犁地区等值线数值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等值线数值大,则可推出表示的地理事物最可能是年日照时数,C正确。第4题,西南部的和田地区数值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沙尘天气多,大气能见度差,故选C。
答案:3.C 4.C
选择题
(2022·郴州高三模拟)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返回。嫦娥五号在月面工作期间,实现了国旗展开,该国旗采用了适应月球环境的新型复合材料。下图为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展开的五星红旗,据此完成1~2题。
1.嫦娥五号展示的国旗采用了适应月球环境的新型复合材料,推测该材料主要能(  )
①耐高温 ②抗严寒 ③防雨淋 ④防风吹 ⑤防强辐射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2.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飘扬,根本原因是(  )
A.月球的质量较小
B.月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远
C.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较近
D.月球没有液态水
解析:第1题,相比地球,月球因为没有大气,所以白天温度高达130 ℃左右,夜晚则低至-180 ℃左右,故材料需要耐高温、抗严寒,①②正确。由于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及宇宙辐射较强,故材料需要能防强辐射,⑤正确。因为没有大气,所以没有阴、雨、风等天气现象,③④错误。C正确。第2题,地球上的普通旗帜无法在月球飘扬,是因为月球的质量小,引力小,吸引不到大气,A正确。
答案:1.C 2.A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中的S天体的冰盖下有一片咸水海洋,液态水含量超过地球。S、Y围绕木星旋转,S天体的自转周期为7天。读图完成3~4题。
3.Y天体是(  )
A.恒星 B.星云
C.行星 D.卫星
4.下列关于S天体,推断合理的是(  )
A.表层平均温度低的原因是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
B.冰盖下面有海洋是因为其自转、公转的周期适中
C.存在液态水可能为生命的进化发展提供条件
D.围绕木星旋转一周的时间为7天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S、Y围绕着木星(行星)旋转,说明Y天体应该是木星的卫星,D正确;恒星比行星体积大,行星围绕恒星转,卫星围绕行星转,A、C错误;星云是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B错误。故选D。第4题,由材料可知,S天体围绕木星旋转,距离太阳远,所以表层气温低,A错误;S天体的表面温度较低,有冰盖,减少了水汽蒸发,是冰盖下海洋得以保存的原因,与其自转、公转周期没有关系,B错误;液态水是生命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存在液态水可能为生命进化发展提供条件,C正确;由材料可知,S天体的自转周期为7天,S天体围绕木星旋转一周的时间并不是自转周期,而是公转周期,D错误。故选C。
答案:3.D 4.C
(2022·济南高三专练)地球南北两极地区的极光是指来自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与地球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碰撞产生的一种发光现象。根据多年的观察和统计发现,极光平均每年出现的频次随纬度而变化,出现频次最大值在纬度65°~70°,这一纬度带叫极光椭圆带,昼夜半球各一部分。下图为多年来观测的夜半球极光椭圆带部分的统计位形图(图中数值分别为时间与纬度)。据此完成5~6题。
5.地球南北两极地区的极光出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空气密度较大 B.对流运动较弱
C.磁场作用强烈 D.昼夜变化较大
6.与夜半球极光椭圆带相比,昼半球极光椭圆带可能(  )
A.分布纬度更高 B.南北宽度更大
C.距离极点更远 D.极光亮度更亮
解析:第5题,地球南北两极地区的极光主要是指来自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被地球磁场导引带进地球大气层,与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碰撞产生的一种发光现象。地球南北两极地区的磁场作用比较强烈,使这些高能带电粒子更容易聚集在两极,并产生极光现象,C正确。第6题,根据夜半球极光椭圆带的分布趋势可知,夜半球极光椭圆带分布的纬度更低(或更靠近赤道方向),距离极点更远,南北宽度更大,而昼半球极光椭圆带因受强烈的太阳光干扰,其可见到的极光分布的纬度更高,距离极点更近,而且南北宽度会更小,极光亮度较暗,A正确。
答案:5.C 6.A
(2022·十堰检测)下面图(a)、图(b)分别表示强太阳活动和弱太阳活动时亚洲东部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关系系数,图中正值表示正相关,负值表示负相关。据此完成7~8题。
7.强太阳活动和弱太阳活动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约为(  )
A.5~6年 B.7~8年
C.10~11年 D.15~16年
8.强太阳活动时(  )
A.东亚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为亚洲最高值
B.东南亚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为亚洲最低值
C.日本北部冬季气温随太阳活动增强而上升
D.我国各地区冬季气温均随太阳活动增强而上升
解析:第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即两次强太阳活动或两次弱太阳活动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11年,则强太阳活动和弱太阳活动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约为太阳活动周期的一半,即5~6年,故选A。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强太阳活动时东亚地区关系系数为正值,说明随着太阳活动增强东亚地区气温升高,据图无法判断东亚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为亚洲最高值;同理不能判断东南亚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为亚洲最低值,故A、B错误;日本北部关系系数为正值,说明日本北部冬季气温随太阳活动增强而上升,故C正确;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随太阳活动增强而上升,但西南小部分地区及南海关系系数为负值,说明这些地区冬季气温随太阳活动增强而降低,故D错误。故选C。
答案:7.A 8.C
(2022·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期末)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印记。下图为“天问一号”着陆器和“祝融号”巡视器在火星上的合影,表格为地球、火星主要特征值比较。据此完成9~10题。
与日平均距离(百万千米)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大气密度 表面均温(℃)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年)
地球 149.60 1.00 1.00 1.00 22 23时56分 1
火星 227.90 0.11 0.15 0.01 -23 24时37分 1.9
9.下列关于“祝融号”巡视器在火星上的见闻,说法正确的是(  )
①表面沙尘暴肆掠 ②天空多呈现出蔚蓝色 ③昼夜温差变化较大 ④表面有大量陨石坑分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下列因素中,最可能干扰火星上的无人探测器向地球传输信号的是(  )
A.火地距离 B.地面辐射
C.太阳活动 D.大气辐射
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及所学知识可知,与地球相比,火星上没有植被覆盖,且无大气作用,温差大,风力大,导致沙尘暴肆掠,①正确;地球上因为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所以天空呈现蔚蓝色,但火星大气密度非常低,大气散射作用弱,天空不会呈现出蔚蓝色,②错误;火星大气密度非常低,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导致昼夜温差变化较大,③正确;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容易受到小行星的撞击,形成大量陨石坑,④正确。故选D。第10题,太阳活动中的耀斑会扰乱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干扰火星上的无人探测器向地球传输信号,C正确。
答案:9.D 10.C
(2022·杭州期末)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太阳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如图为日全食时拍摄的“贝利珠”。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贝利珠”所在太阳大气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  )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日冕物质抛射 D.极光
12.地球上也能看到太阳被其他行星遮住的天文现象,此类行星有(  )
A.火星、木星 B.水星、金星
C.土星、天王星 D.水星、火星
解析:第11题,“贝利珠”能发出耀眼的光芒,表明是在太阳的光球层,该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A正确。第12题,根据材料分析,能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线,且位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行星也能遮住太阳光。根据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位置可知,轨道在地球轨道内部的水星和金星,可以遮住太阳光,其他行星不可以。故选B。
答案:11.A 12.B
(2022·深圳高三一模)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首个火星类比区,目前国际上已经建立的火星类比区有澳大利亚中部、南极干谷、美国西部、北非等共50多个。研究显示,火星质量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其昼半球的温度可达27 ℃,而夜半球的温度低至-133 ℃。据此完成13~14题。
13.上述类比区与火星环境相似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高温 D.寒冷
14.火星昼夜半球温差大,主要因为(  )
A.地势高 B.大气洁净
C.离太阳远 D.大气稀薄
解析:第1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类比区如柴达木盆地,海拔高,气温较低;地形四周高中心低,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B、C错误。火星缺乏液态水,气候干旱,A正确。火星体积和质量都比地球小,万有引力较地球小,大气层较薄,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D错误。故选A。第1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火星体积和质量都比地球小,万有引力较地球小,大气层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夜晚保温作用差,从而昼夜温差大,D正确。
答案:13.A 14.D
(2022·佛山高三一模)下图示意我国某气象观测站点位置及其某年观测所得的太阳辐射资料,据此完成15~17题。
15.该气象观测站位于我国(  )
A.陕西北部 B.内蒙古东部
C.新疆南部 D.黑龙江北部
16.与9月份相比,8月份太阳总辐射偏低主要因为(  )
A.昼长偏短 B.太阳高度偏小
C.降水偏多 D.植被覆盖度偏大
17.该地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  )
A.11:00左右 B.12:00左右
C.13:00左右 D.14:00左右
解析:第15题,由图可知,该气象观测站的地理坐标大致为(49°N,120°E),据此可以确定该气象观测站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B正确。第16题 ,与9月份相比,8月份太阳总辐射偏低主要因为8月份我国东北部地区正值雨季,降水较多,云量大,增强了大气的削弱作用,使该月太阳总辐射量偏低,C正确。第17题,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该气象站的经度在120°E左右,所以该地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大致相同,该地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就是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刻,即该地的地方时12:00左右,B正确。
答案:15.B 16.C 17.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