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汉武帝(前157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庙号“世宗”,谥号“孝武”,葬“茂陵”。
汉武帝,首创年号纪年,定公元前140年为“建元”,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此后中国古代文献就采用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方法。
就是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大一统
人们一般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历史给汉高祖提供了哪些巩固刘家天下的经验呢?
政治篇
西周
秦朝
分封制
郡县制
郡国制
刘邦共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吏,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
西汉
分封制是不是能够如汉高祖之愿,起到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
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玉2498片,金线1100克)
王国诸侯的奢侈生活
汉初分封的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膨胀,不服从中央,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阅读“汉初分封与七国之乱”阅读卡,说说分封诸侯对刘家天下有哪些不利影响?
政治篇
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汉初分封的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膨胀,不服从中央,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七国之乱
汉景帝接受了御使大夫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
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政治篇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
2、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推恩令发挥了什么作用?
中央
诸侯
诸侯
中央
诸侯
诸侯
除了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允许诸侯王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的子弟建立新的候国。
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对抗。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比较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局势和“推恩令”颁布后的结果,说说看,哪一种策略能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平封国的势力?
汉武帝不费财力、兵力,以和平的手段,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大多数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不会反抗中央而且对此心存感激。
政治篇
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制度表
皇帝
司隶校尉
(中央)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地方
地方
政治篇
1、在地方,建立了什么制度?全国的监察区有多少?官员的名称叫什么?
2、后来,汉武帝又设立了机构?
3、他们的主要职责分别什么?
刺史制度。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官员的名称叫刺史。
司隶校尉
监察地官吏和地方诸侯,向中央反映情况。
监督朝廷、都城和周边地区的官员与皇族的举止。
刺史制度:
司隶校尉:
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制度表
皇帝
司隶校尉
(中央)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地方
地方
政治篇
4、汉武帝建立监察制度有何必要性?
5、监察制度有什么作用?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对皇族的监督。
有监察地方政府和皇族,惩治吏治,镇压地方叛乱的作用。
政治篇
无论是刺史制度还是司隶校尉都有何影响?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及其皇族的监督,加强中央集权。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大一统呢?
2、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的背景是什么?
3、西汉五铢钱是怎样来的?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4、统一货币、将食盐和铁器的生产与销售收归中央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初,币制混乱,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不一致,民间私铸行为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统一货币铸造,食盐和铁器的生产收归中央。
汉武帝开始铸造一种标准铜币,因其实际重量和币面重量一致,都是五铢,故称为五铢钱。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行700多年。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极大地增强了中央的收入。
经济篇
思想文化篇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董仲舒
孔子
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君权神授
人民要服从皇帝,诸侯要听命于皇帝
——董仲舒的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统一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
思想文化篇
为了推行儒学,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1)在长安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优秀的学生经考核后可以直接做官。
(2)在地方设立官学,以培养后备官员。
(3)还允许私人传授儒家学说。
思想文化篇
鼓励和传播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会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积极:
消极:
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
只发展一家学术,限制其他各家学术思想的做法,对学术发展非常不利。
措施 影响|作用 总作用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推恩令
监察制度(设置刺史制度、设置司隶校尉)
统一货币,盐铁专营。
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学校,培养政府官员。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统一的局面。
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及其皇族的监督,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极大地增强了中央的收入。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王莽篡权
东汉建立
西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婴5岁时,西汉实际掌权者宰相级的王莽发动宫廷政变,命其下诏禅位,西汉王朝灭亡。
光武中兴
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王莽即位之初,获得了国内各方的广泛支持,他开始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但他采取的各项措施脱离实际,遭到失败,并引发各地起兵反抗。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在绿林军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大军,攻破长安,新朝灭亡。
建立时间:
建立人物:
都城:
公元25年
刘秀
洛阳
汉光武帝统治时期,东汉王朝减轻赋役,任用清廉官吏,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1.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君主,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
3.这些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对中国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举?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讲述新课:
(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师】汉景帝死后,他的儿子谁即位?
【生】汉武帝 刘彻
【师】汉武帝名刘彻,公元前141年即位,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材料来了解一下汉武帝刘彻。
【材料】
汉武帝(前157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庙号“世宗”,谥(shi4)号“孝武”,葬“茂陵”。
【师】七年级我们学过与汉武帝有关的内容,他首创了一种纪年方法,你还记得是哪一个吗?
【生】年号纪年法
【师】汉武帝,首创年号纪年,定公元前140年为“建元”,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此后中国古代文献就采用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方法。
【师】经过汉初几十年的积累,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进入什么时期?
【生】西汉鼎盛时期
【师】汉武帝在许多方面都有突出的作为,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师】你知道什么是大一统吗?
【生】就是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师】汉帝国在治国方略上基本上承袭了秦帝国奠定一统的各项制度(汉承秦制);另也有开拓创新,巩固了新的大一统格局。接下来我们就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为实现新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A政治上的大一统
1、“推恩令”
【师】人们一般是从以有的经验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历史给汉高祖提供了哪些巩固刘家天下的经验呢?
【生】西周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
【师】西汉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分封制,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
【材料】
刘邦共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吏,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
【师】分封制是不是能够汉高祖之愿,起到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
【生】没有
【师】阅读“汉初分封与七国之乱”阅读卡,说说分封诸侯对刘家天下有哪些不利影响?
【生】汉初分封的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膨胀,不服从中央,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分封王侯的后果使汉高祖始料不及,一些诸侯王在封国内各自为政,无视皇帝的诏令,有的甚至还图谋夺取皇位。)
【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时汉景帝是怎么做的?
【生】汉景帝接受了御使大夫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
【师】但这些诸侯王心怀不甘,之后采取了什么行动?
【生】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注】“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就听信了谗言,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濞退兵。刘濞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其余六王皆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师】汉景帝最终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
【生】派兵平定了叛乱。(起用大将周亚夫平定了叛乱。)
【师】汉景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什么作用?
【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控制。
【师】但王国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汉王室仍面临着王国的威胁。那么汉武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师】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
【生】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师】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生】除了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允许诸侯王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的子弟建立新的候国。(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一来,把大的王国分成几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
【师】推恩令发挥了什么作用?
【生】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对抗。(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上的大统一。)
【师】比较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局势和“推恩令”颁布后的结果,说说看,哪一种策略能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平封国的势力?
【生】汉武帝不费财力、兵力,以和平的手段,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大多数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不会反抗中央而且对此心存感激。
2、刺史制度
【师】除了“推恩令”,汉武帝还用监察制度来巩固中央政权。
【师】在地方,建立了什么制度?
【生】在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最初是由汉武帝创建)
【师】全国的监察区有多少?官员的名称叫什么?
【生】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官员的名称叫刺史。(每部委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
【师】后来,汉武帝又设立了机构?
【生】司隶校尉
【师】他们的主要职责分别什么?
【生】
刺史制度:监察地官吏和地方诸侯,向中央反映情况。(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司隶校尉:监督朝廷、都城和周边地区的官员与皇族的举止。(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师】汉武帝建立监察制度有何必要性?
【生】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对皇族的监督。
【师】监察制度有什么作用?
【生】有监察地方政府和皇族,惩治吏治,镇压地方叛乱的作用。
【师】无论是刺史制度还是司隶校尉都有何影响?
【生】为了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及其皇族的监督,加强中央集权。
【师】“推恩令”加监察制,皇帝得以坐稳位子。
B经济上大一统
【师】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大一统呢?
【生】统一货币铸造,食盐和铁器的生产收归中央。(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师】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的背景是什么?
【生】汉初,币制混乱,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不一致,民间和铸行为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师】西汉五铢钱上怎样来的?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生】汉武帝开始铸造一种标准铜币,因其实际重量和币面重量一致,都是五铢,故称为五铢钱。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行700多年。(这种铜钱外圆内方,在上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西汉时期的一两约相当于现在的15.8克,一铢约相当于现在的0.65克。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师】统一货币、将食盐和铁器的生产与销售收归中央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极大地增强了中央的收入。(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C思想上的大一统
【师】西汉初年,国家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方针。汉武帝在位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谁的什么政策?
【生】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凡是与儒家思想不符的各家思想都被禁绝。)
【材料】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师】董仲舒的观点是:
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君权神授
人民要服从皇帝,诸侯要听命于皇帝
【师】汉武帝为什么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生】统一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
【师】为了推行儒学,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
(1)在长安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优秀的学生经考核后可以直接做官。
(2)在地方设立官学,以培养后备官员。
(3)还允许私人传授儒家学说。
【材料】图3-16、3-17
图3-16:
图3-17:
【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之后,儒家学说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师】鼓励和传播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会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生】
积极: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
消极:只发展一家学术,限制其他各家学术思想的做法,对学术发展非常不利。
D归纳总结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张表格来归纳一下
【生】汉武帝大一统作了哪些措施、影响、作用?(大一统内容)
领域 措施 影响 作用
政治 推恩令 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统一的局面。
监察制度(设置刺史制度、设置司隶校尉) 为了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及其皇族的监督,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统一货币,盐铁专营。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极大地增强了中央的收入。
思想文化 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二)西汉灭亡、东汉的建立和灭亡
【师】汉武帝以后,汉朝开始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加剧,这时谁乘机夺取了政权?
【生】王莽
【材料】
西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婴5岁时西汉实际掌权者宰相级的王莽发动宫廷政变,命其下诏禅位,西汉王朝灭亡。
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王莽即位之初,获得了国内各方的广泛支持,他开始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但他采取的各项措施脱离实际,遭到失败,并引发各地起兵反抗。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在绿(lu4)林军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大军,攻破长安,新朝灭亡。
【师】汉分成西汉和东汉,东汉在何时由谁建立,定都哪里?
【生】公元25年 刘秀(汉光武帝) 洛阳(公元25年,参加过推翻王莽军事斗争的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汉武帝。)
【师】东汉统治先后经历了近两百年。我们大概的来了解一下状况。
【生】汉光武帝统治时期,东汉王朝减轻赋役,任用清廉官吏,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所以,东汉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中期以后,外戚(外戚者,皇亲国戚也。最有名的是太后的兄弟,也就是国舅。)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统治日益黑暗。最后,在起义军的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巩固新课:
【师】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举?
【生】
1.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君主,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
3.这些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对中国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师】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图》,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后世科举之制始此。
6、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8、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
补充材料:
【注】
郡国制是指郡县制和封国制(分封制)并同实行的行政区划制度。始于西汉,为了促进国家统一,及皇权的统一。
汉代郡国制: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后,又分封同姓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对立,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推恩令】
【材料1】
推恩令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继续打击地方势力。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
【材料2】
师:刚才我们讲到刘邦封王,最终引发七国之乱;后景帝平乱,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控制。但解除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决非容易之事。汉武帝时,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大,河间王刘德就想图谋皇位。
材料:汉武帝时,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大。河间王刘德的声望很高,天下英杰都争相投奔他。一次,汉武帝问他治国之道,他对答如流,言谈中,还讲到历史上商汤和周文王以小国的天下的事情。汉武帝听后很恼火,用讽刺的口吻对刘德说:“商汤以七十里取天下,文王以百里取天下,河间王就好好努力吧!”
师:后来汉武帝使用什么良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生:他接受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 ( http: / / baike. / view / 402096.htm" \t "_parent )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 ( http: / / baike. / view / 13588.htm" \t "_parent )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就听信了谗言,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濞退兵。刘濞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为景帝之弟梁王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其余六王皆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汉朝(西汉)皇帝列表】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西汉又叫前汉,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至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止,因国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东汉国都洛阳的南面,故称西汉。西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吕后和昌邑王刘贺。所附的淮阳王刘玄,败降后被勒杀。
高祖(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一作公元前247--前195年)。
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53岁,葬于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惠帝(刘盈)(公元前211--前188年)。
高祖长子,高祖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终年24岁,葬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0里处)。
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
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后,周勃等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35里处)。
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
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8岁,葬于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30里处)。
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
景帝第十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7里处)。
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
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昌邑王(刘贺)
生卒年不祥。武帝孙,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淫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
宣帝(刘询)(公元前90--前49年)。
武帝曾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5里处)。
元帝(刘奭)(公元前76--前33年)。
宣帝子,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4岁,葬于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12里处)。
成帝(刘骜)(公元前51--前7年)。
元帝子,元帝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终年45岁,葬于延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5里处)。
哀帝(刘欣)(公元前26--前1年)。
成帝养子,成帝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26岁,葬于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8里处)。
平帝(刘衎)(公元前9--公元5年)。
原名刘箕子,元帝孙,中山王刘兴子,哀帝死后继位,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杀,一说病死,终年14岁,葬于康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25里处)。
孺子(刘婴)(公元5--25年)。
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在位3年,于混战中为乱兵所杀,终年21岁,葬处不明。《西汉完》
淮阳王(刘玄)(公元?--25年)。
西汉皇族,王莽被推翻后被推位更始帝,后投降赤眉军,被刘秀封为淮阳王,在位3年,被赤眉军勒杀,葬于霸陵。
(新朝)王莽(新朝只有一个帝王,就是王莽,为起义军所杀)(公元前45--23年)。汉元帝皇后侄,大司马,毒死平帝后篡位,在位16年,为起义军攻杀,终年68岁,葬处不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