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阅读卷班级: 姓名: 分数: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以下片段,完成练习。(14分)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A]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B]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 )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草原》(节选)1.本文《草原》的作者是 ,原名 ,被称为“ ”。(3分)2.在括号中填入正确的内容。(3分)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4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4.文中有两处画线句,请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4分)我选( )句,赏析:(二)阅读课文《穷人》片段,回答问题。(18分)①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②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1.《穷人》是 (国家)作家 写的一篇 (体裁)。他的代表作有 、 、 。(6分)2. 选文中的“他”指的是 ,“他们”指的是 。(2分)3.“忐忑不安”的意思是 ,桑娜“忐忑不安”的原因是 。(3分)4.选文第②段是对桑娜的 、 的描写,表现了桑娜内心的 。(4分)5.“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请你说说她“非这样做不可”的原因。(3分)(三)课内阅读《狼牙山五壮士节选》(10分)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1.这部分选文可以用短语“ ”作为小标题。(1分)2.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上时,他们的表情是 的,这是因为。(3分)3.文中画“ ”的句子通过描写五壮士“ ”、 “ ”、 “ ”、 “ ”等动作,表现了他们 的精神。(3分)4.结尾“这声音”指什么?你由此体会到了什么?(3分)(四)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1.该文段主要描写了( )的丁香花。A.城里 B.城外 C.斗室外 D.城里城外2.画“ ”的句子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分别是 和 。 作者把小花比作 ,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 、繁密的特点;作者还把丁香花当作人来写,用“ ”“ ”这两个词语刻画了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树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3.该文段主要描写了丁香花的 和 (①花色②花香③姿态)(填序号),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 (情感)。4.请仿照画“ ”的句子的修辞,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花吧!二、文言文阅读。(一)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丞相正肃吴公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②,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③。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④也。【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②披哆而色燥:松散下垂颜色发干。③房敛而色泽:花房收敛色彩鲜艳润泽。④笔意:这里指画作的意境。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2)何以明之( )2.吴公能一眼指出画是“正午牡丹”的依据是:(用原文语句回答)(1)(2)3.翻译句子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人作画惟妙惟肖,丞相吴公一眼能认出“正午牡丹”,都是因为他们 。(二)指鹿为马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词。(1)赵高欲为乱( ) (2)乃先设验( )(3)问左右( ) (4)或言马( )2.翻译下列句子。(1)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2)后群臣皆畏高。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材料一:自2016年开始,抖音进入了千家万户。它是一款社交类的短视频软件,视频时间较短,一般为15 秒~5 分钟,利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讲好故事,做好营销。短视频的内容一般是碎片化的,无法展现完整的故事和情节。短视频在互联1网上传播速度极快,热点转瞬即逝,话题转眼就没。材料二:材料三:抖音目前的主要用户为 35 岁以下的人群,占比90%。调查许多短视频 App 发现,在用户注册时,未设置年龄门槛,不少用户为六岁到十多岁的中小学生,其中女孩又明显多于男孩。1.要想了解抖音的特点,我们应关注材料 。读后,我们知道抖音短视频有 、 、 等特点。(4分)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2分)A.从2018 年到 2020 年,抖音的日活跃用户数不断增加。B.2018年1月到6月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增长的比2019年1月到 7 月的慢。C.抖音目前的主要用户为 35 岁以下的人群,占比 90%。D.抖音不少用户为六岁到十多岁的中小学生,其中女孩多于男孩。3.抖音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让许多人整日沉溺其中不可自拔,甚至耽误工作和学习。抖音,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你联系阅读材料或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4 分)(二)刷脸时代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材料一:什么是人脸识别?常见的生物识别方式是指纹识别,但指纹容易留下痕迹被他人复制,而且对手指的清度、干燥度要求较高。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数据安全和信息隐私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更安全更有效的身份认证“密码”。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即通常所说的刷脸技术。人脸识别的优势在于其自然性和不被被测个体察觉的特点。所谓自然性,是指该识别方式同人类(甚至其他生物)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认身份的。不被察觉的特点会使该识别方法不令人反感,并且因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易被欺骗。相对于指纹识别需要利用电子压力传感器采集指纹而言,人脸识别还具有非接触式的特点,因此更加友好、自然,更易被人们接受。材料二:曾经我们调侃:“没带钱怎么吃饭?”“你和老板那么熟,刷个脸呗。”没想到,这句玩笑话如今正在变成现实。“刷脸”时代,正在快步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消费,刷脸支付;回家或住酒店,刷脸开门;坐动车或飞机,刷脸进站;办社保或取现金,还是刷脸……走在大街上,不经意间闯了红灯,虽然你的身上并没有类似汽车号牌的东西,警察叔叔还是能准确无误地把你从茫茫人海中找出来。为了逃避罚单,你戴上特大号的墨镜,大热天捂个口罩,有用吗?好像也没用。人脸识别技术都能够做到,即使你遮住了脸蛋面积的三分之二,人脸识别机器还是能把你认出来。1.“人脸识别”又被称为 。(2分)2.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人脸识别”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在“人脸识别”技术运用的情况下,闯红灯时戴上特大号墨镜还是无法逃避罚单。B.“人脸识别”因为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淘汰了“指纹识别”。C.“人脸识别”目前已完全覆盖普通消费者的生活。3.结合材料想一想,和其它生物识别方式相比,“人脸识别”技术有哪些明显的优势?(至少写出三点)(3分)4.举例说明“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运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有什么好处?(至少举出两个例子)(4分)四、课外阅读。(一)说明文阅读 (14分)核 能①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和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②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③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的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身上了。1.第①段说明了核能的概念及 。(1分)2.第②段说明了核能的 ,第③段则说明了核能的 。(2分)3.第②段先介绍裂变能,后介绍聚变能,这是按照能量释放由 到 的顺序来写的。(2分)4.第②段画线部分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和 ,这样写是为了着重说明 。(3分)5.第③段中说“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说它“理想”,主要原因是:, 。说它是“未来的”,文中的依据是 。(3分)6.第③段中的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二)记叙文阅读 (14分)身后的眼睛皎洁的月光洒在苞谷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窝棚。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啦地响。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会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过的,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野猪的肚子响个不停。它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走了一步,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它嗷嗷地叫,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冲向孩子。在窝棚的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准备扣动扳机时,一双手栏住了汉子的猎枪。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汉子的是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他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眼!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盯着孩子和野猪。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儿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野猪喘着粗气,听得孩子的心咚咚直跳。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跑了。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地上。孩子的父母也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骄傲。孩子看见父母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先前的勇敢和顽强。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可孩子依旧不依不饶:“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母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啊,怎么帮的啊?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1.小说围绕“孩子和野猪的对峙”分别写了哪些情节?将以下横线补充完整。(5分)野猪出现 → → 野猪立起身子 →→ 孩子冲出一小步 → →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是对孩子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兑现承诺而敢于与野猪对峙的品质。B.母亲拦住父亲扣扳机的行为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护犊心理,她担心父亲打不中野猪。C.孩子没有放开喉咙喊他的父母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胆怯、懦弱的行为。D.小说叙述简洁,节奏明快,构思巧妙,最后一段给人带来真实感,令人回味悠长。3.用“__”在文中画出两处描写月光的句子,并分别体会其作用。(4分)读画“ ”的句子,你想到了什么?结合本文立意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每晚8时左右,有一位衣着褴褛然而神情坦然的老头,总会准时来到大院捡破烂,然后就默默离去,从不晚点,从不久留。第一次见到老头时,他正在与门卫大吵大闹。他要进来捡破烂,门卫不让,说这是县委大院,而且又是晚上。老头便粗着脖子说:“我靠自己的双手捡点破烂糊口,凭啥不让?当我是小偷不成?!”老头很瘦,脖子上扯起根根青筋。他的缕缕白发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当时认为老头有些倚老卖老,无理取闹的意味。然而几天后,我发现自己错了。后来也不知门卫怎么就让老头进来了。老头每天都来大院垃圾箱里翻找破烂,但与别的捡破烂的不同,他每次都在天黑以后才来,白天从不进来,而且他捡垃圾就是捡垃圾,除垃圾之外的东西秋毫无犯。这对一度饱受“顺手牵羊”之苦的大院住户来说实在是个惊奇的发现。后来,我们知道了关于他的一些凄楚的身世,老头是某国营工厂的退休工人,由于老伴长年体弱多病,老两口没少受儿媳的气,倔犟的老头不甘过仰人鼻息的日子,与老伴租了间破房相依为命。由于原单位倒闭了,生性高傲的他为了凑足妻子抓药的钱,不得不背上了捡垃圾的蛇皮袋。了解了这段稳情后,大家都唏嘘不已,从此看他的眼光中就多了几分同情与尊重。一次,邻居大伯担心他晚上捡不到什么,便将一袋上好的橘子递给他。老头一愣,随即嘟哝的一句:我是捡破烂的,不是乞丐。拍拍手,提着瘪瘪的蛇皮袋起身就走。接下来的好几天里他都没再来。大伯默然。几天后,老头终于又出现在大院的垃圾堆旁。趁他离去时,大伯回屋拿出铁锤。在垃圾旁的大树上一上一下钉了两颗钉子。第二天黄昏,大伯将一些包扎好的食品,挂在上面的钉子上。又将一些旧书、旧报捆扎在一起挂在下面的钉子上。第二天,捡破烂的老头来了,他取走了挂在树上的那两个食品袋:他当它们是别人舍弃不要的垃圾了。后来,大院里的许多住户都知道了这一秘密,于是树上的钉子上便常常多出许多胀鼓鼓的食品袋来。门卫也很默契,晚上除了让老头进来之外,对其他捡破烂的则一律拒之门外。每天晚上老头进来后总要先在垃圾堆里翻找一通后,再去取那些食品袋。据经常晚归的小王讲,一次他看到老头在取那些食品袋时,竟然泪流满面。尊严无价!面对他人脆弱的尊严,有时无声的呵护更胜过千言万语。比如,大伯钉在树上的那两颗钉子。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下面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成语填在括号里。(1)依赖别人的呼吸来生活。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主。( )(2)豪无理由地跟人吵闹。指故意捣乱。( )(3)形容说的话很多。( )3、“这段隐情”指的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有关内容。4、老头为什么不接受邻居大伯递给他的一袋上好的橘子?5、给文章加个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阅读卷 答案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以下片段,完成练习。(14分)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清鲜 ),天空是那么( 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A]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B]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 惊叹 ),又叫人( 舒服 ),既愿( 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 奇丽 )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草原》(节选)1.本文《草原》的作者是 老舍 ,原名 舒庆春 ,被称为“ 人民艺术家 ”。(3分)2.在括号中填入正确的内容。(3分)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4分)一碧千里: 本义指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在一个十分广阔的范围内全是绿色。在文中指草原范围广,颜色碧绿。翠色欲流: 本义指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在文中指草原的小丘颜色十分翠绿。4.文中有两处画线句,请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4分)我选( A )句,赏析: 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作绿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群洁白,草原广阔碧绿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对草原风光的喜爱。我选( B )句,赏析: 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丘比作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丘线条柔美、翠色欲流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对草原风光的喜爱。(二)阅读课文《穷人》片段,回答问题。(18分)①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②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1.《穷人》是 俄国 (国家)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写的一篇 小说 (体裁)。他的代表作有 《复活》 、 《安娜·卡列尼娜》 、 《战争与和平》 。(6分)2.选文中的“他”指的是 丈夫 ,“他们”指的是 西蒙的两个孩子 。(2分)3.“忐忑不安”的意思是 心神极为不宁 ,桑娜“忐忑不安”的原因是家里生活已经很艰难了,自己又抱回了邻居的两个孩子,担心丈夫不答应 。(3分)4.选文第②段是对桑娜的 神态 、 心理 的描写,表现了桑娜内心的 矛盾、担忧、忐忑不安 。(4分)5.“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请你说说她“非这样做不可”的原因。(3分)因为桑娜也是一位母亲,她不忍心看着邻居的两个孩子失去母亲后无依无靠,挨饿受冻,所以抱回了孩子,表现了她心地善良,同情、关心穷人的品质。(三)课内阅读《狼牙山五壮士节选》。(10分)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1.这部分选文可以用短语“ 英勇跳崖 ”作为小标题。(1分)2.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上时,他们的表情是 喜悦 的,这是因为他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3分)3.文中画“ ”的句子通过描写五壮士“ 夺 ” “ 砸 ” “ 走 ” “ 跳 ”等动作,表现了他们 勇于牺牲 、英勇无畏 的精神。(3分)4.结尾“这声音”指什么?你由此体会到了什么?(3分)“这声音”指五壮士英勇跳崖时呼喊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由此我可以体会到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四)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1.该文段主要描写了( A )的丁香花。A.城里 B.城外 C.斗室外 D.城里城外2.画“ ”的句子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分别是 比喻 和 拟人 。 作者把小花比作 星星 ,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 小巧 、繁密的特点;作者还把丁香花当作人来写,用“ 探出 ”“ 窥(或银妆) ”这两个词语刻画了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树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3.该文段主要描写了丁香花的 ① 和 ③ (①花色②花香③姿态)(填序号),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 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 (情感)。4.请仿照画“ ”的句子的修辞,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花吧!示例:桃花开了,粉的像霞,团团簇簇,聚在枝头,好像在商量着什么。二、文言文阅读。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丞相正肃吴公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②,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③。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④也。【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②披哆而色燥:松散下垂颜色发干。③房敛而色泽:花房收敛色彩鲜艳润泽。④笔意:这里指画作的意境。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曾经 )(2)何以明之( 证明 )2.吴公能一眼指出画是“正午牡丹”的依据是:(用原文语句回答)(1)其花披哆而色燥②,此日中时花也(2) 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3.翻译句子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啊。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人作画惟妙惟肖,丞相吴公一眼能认出“正午牡丹”,都是因为他们 善于观察 。指鹿为马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词。(1)赵高欲为乱( 想,想要 ) (2)乃先设验( 于是 )(3)问左右( 身边的大臣 ) (4) 或言马( 有的人 )2.翻译下列句子。(1)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赵高想要叛乱,担心大臣们不听从他的话。(2)后群臣皆畏高。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自2016年开始,抖音进入了千家万户。它是一款社交类的短视频软件,视频时间较短,一般为15 秒~5 分钟,利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讲好故事,做好营销。短视频的内容一般是碎片化的,无法展现完整的故事和情节。短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速度极快,热点转瞬即逝,话题转眼就没。材料二:材料三:抖音目前的主要用户为 35 岁以下的人群,占比90%。调查许多短视频 App 发现,在用户注册时,未设置年龄门槛,不少用户为六岁到十多岁的中小学生,其中女孩又明显多于男孩。1.要想了解抖音的特点,我们应关注材料 一 。读后,我们知道抖音有视频时间较短 、内容碎片化 、传播速度极快 等特点。(4分)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B )(2分)A.从2018 年到 2020 年,抖音的日活跃用户数不断增加。B.2018年1月到6月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增长的比2019年1月到 7 月的慢。C.抖音目前的主要用户为 35 岁以下的人群,占比 90%。D.抖音不少用户为六岁到十多岁的中小学生,其中女孩多于男孩。3.抖音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让许多人整日沉溺其中不可自拔,甚至耽误工作和学习。抖音,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你联系阅读材料或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4 分)我认为抖音“利大于弊”。因为:①人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陶冶情操,放松心情,获取知识,看不同的风景和故事,拓宽生命的宽度。②抖音可以记录并分享每个精彩的瞬间。抖音给了我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只要有才华就可以展示给更多人看,在互联网时代也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③抖音让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从中学习到了别人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愉悦了身心。所以我认为抖音“利大于弊”。我认为抖音“弊大于利。因为:①抖音里一些低俗或三观不正的思想,会危害未成人价值观的形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意志薄弱的人。②长时间玩手机,影响正常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如果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去刷没有意义的视频,不仅学不到东西,还会渐渐毁掉人的自律,让人变得拖延。而且会导致人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不清。③导致人们冲动消费,现在许多的商家通过广告引导大家去购买一些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抖音“弊大于利。刷脸时代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材料一:什么是人脸识别?常见的生物识别方式是指纹识别,但指纹容易留下痕迹被他人复制,而且对手指的清度、干燥度要求较高。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数据安全和信息隐私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更安全更有效的身份认证“密码”。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即通常所说的刷脸技术。人脸识别的优势在于其自然性和不被被测个体察觉的特点。所谓自然性,是指该识别方式同人类(甚至其他生物)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认身份的。不被察觉的特点会使该识别方法不令人反感,并且因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易被欺骗。相对于指纹识别需要利用电子压力传感器采集指纹而言,人脸识别还具有非接触式的特点,因此更加友好、自然,更易被人们接受。材料二:曾经我们调侃:“没带钱怎么吃饭?”“你和老板那么熟,刷个脸呗。”没想到,这句玩笑话如今正在变成现实。“刷脸”时代,正在快步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消费,刷脸支付;回家或住酒店,刷脸开门;坐动车或飞机,刷脸进站;办社保或取现金,还是刷脸……走在大街上,不经意间闯了红灯,虽然你的身上并没有类似汽车号牌的东西,警察叔叔还是能准确无误地把你从茫茫人海中找出来。为了逃避罚单,你戴上特大号的墨镜,大热天捂个口罩,有用吗?好像也没用。人脸识别技术都能够做到,即使你遮住了脸蛋面积的三分之二,人脸识别机器还是能把你认出来。1.“人脸识别”又被称为 刷脸技术 。(2分)2.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人脸识别”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 在“人脸识别”技术运用的情况下,闯红灯时戴上特大号墨镜还是无法逃避罚单。B.“人脸识别”因为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淘汰了“指纹识别”。C.“人脸识别”目前已完全覆盖普通消费者的生活。3.结合材料想一想,和其它生物识别方式相比,“人脸识别”技术有哪些明显的优势?(至少写出三点)(3分)答:①更加安全有效;②更具有自然性;③不被被测个体察觉,不易被欺骗;④具有非接触式特点,更加友好、自然,更容易被人们接受。4.举例说明“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运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有什么好处?(至少举出两个例子)(4分)答:①用于校园安保,防止不法分子进入校园;②用于车站安检,确保旅客安全。四、课外阅读。(一)说明文阅读 (14分)核 能①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和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②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③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的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身上了。1.第①段说明了核能的概念及 分类 。(1分)2.第②段说明了核能的 巨大威力 ,第③段则说明了核能的 利用前景 。 (2分)3.第②段先介绍裂变能,后介绍聚变能,这是按照能量释放由 小 到 大 的顺序来写的。(2分)4.第②段画线部分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列数字 和 作比较 这样写是为了着重说明 核能有巨大的威力 。(3分)5.第③段中说“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说它“理想”,主要原因是: 核聚变资源氘的储量大 , 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 。说它是“未来的”,文中的依据是 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 。(3分)6.第③段中的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不能删。“几乎”是限制性词语,意为:并不排除个别情况。如果删掉,句子意思变为:核聚变反应不会产生任何的放射性污染。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二)记叙文阅读 (14分)身后的眼睛皎洁的月光洒在苞谷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窝棚。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啦地响。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会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过的,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野猪的肚子响个不停。它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走了一步,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它嗷嗷地叫,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冲向孩子。在窝棚的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准备扣动扳机时,一双手栏住了汉子的猎枪。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汉子的是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他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眼!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盯着孩子和野猪。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儿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野猪喘着粗气,听得孩子的心咚咚直跳。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跑了。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地上。孩子的父母也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骄傲。孩子看见父母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先前的勇敢和顽强。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可孩子依旧不依不饶:“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母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啊,怎么帮的啊?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1.小说围绕“孩子和野猪的对峙”分别写了哪些情节?将以下横线补充完整。(5分)野猪出现 → 野猪向前迈出三大步 → 野猪立起身子 → 野猪掉头跑了孩子与野猪对峙 → 孩子冲出一小步 → 孩子将木棒举过头顶 → 孩子瘫倒在地上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是对孩子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兑现承诺而敢于与野猪对峙的品质。B.母亲拦住父亲扣扳机的行为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护犊心理,她担心父亲打不中野猪。C.孩子没有放开喉咙喊他的父母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胆怯、懦弱的行为。D.小说叙述简洁,节奏明快,构思巧妙,最后一段给人带来真实感,令人回味悠长。3.用“__”在文中画出两处描写月光的句子,并分别体会其作用。(4分)第一处: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场景,引出下文。第二处: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突显当时紧张的状态。读画“ ”的句子,你想到了什么?结合本文立意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我想到了家长不能一味地帮助和宠爱孩子,要给孩子独立面对,独立成长的空间。文中的父母没有帮孩子,却锻炼了孩子独自面对困境的勇气,维护了孩子的承诺。而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对孩子非常宠爱,不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导致孩子没有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也不懂得什么叫“承诺”,总是寄希望于别人或父母,难以成长。《两颗钉子》每晚8时左右,有一位衣着褴褛然而神情坦然的老头,总会准时来到大院捡破烂,然后就默默离去,从不晚点,从不久留。第一次见到老头时,他正在与门卫大吵大闹。他要进来捡破烂,门卫不让,说这是县委大院,而且又是晚上。老头便粗着脖子说:“我靠自己的双手捡点破烂糊口,凭啥不让?当我是小偷不成?!”老头很瘦,脖子上扯起根根青筋。他的缕缕白发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当时认为老头有些倚老卖老,无理取闹的意味。然而几天后,我发现自己错了。后来也不知门卫怎么就让老头进来了。老头每天都来大院垃圾箱里翻找破烂,但与别的捡破烂的不同,他每次都在天黑以后才来,白天从不进来,而且他捡垃圾就是捡垃圾,除垃圾之外的东西秋毫无犯。这对一度饱受“顺手牵羊”之苦的大院住户来说实在是个惊奇的发现。后来,我们知道了关于他的一些凄楚的身世,老头是某国营工厂的退休工人,由于老伴长年体弱多病,老两口没少受儿媳的气,倔犟的老头不甘过仰人鼻息的日子,与老伴租了间破房相依为命。由于原单位倒闭了,生性高傲的他为了凑足妻子抓药的钱,不得不背上了捡垃圾的蛇皮袋。了解了这段稳情后,大家都唏嘘不已,从此看他的眼光中就多了几分同情与尊重。一次,邻居大伯担心他晚上捡不到什么,便将一袋上好的橘子递给他。老头一愣,随即嘟哝的一句:我是捡破烂的,不是乞丐。拍拍手,提着瘪瘪的蛇皮袋起身就走。接下来的好几天里他都没再来。大伯默然。几天后,老头终于又出现在大院的垃圾堆旁。趁他离去时,大伯回屋拿出铁锤。在垃圾旁的大树上一上一下钉了两颗钉子。第二天黄昏,大伯将一些包扎好的食品,挂在上面的钉子上。又将一些旧书、旧报捆扎在一起挂在下面的钉子上。第二天,捡破烂的老头来了,他取走了挂在树上的那两个食品袋:他当它们是别人舍弃不要的垃圾了。后来,大院里的许多住户都知道了这一秘密,于是树上的钉子上便常常多出许多胀鼓鼓的食品袋来。门卫也很默契,晚上除了让老头进来之外,对其他捡破烂的则一律拒之门外。每天晚上老头进来后总要先在垃圾堆里翻找一通后,再去取那些食品袋。据经常晚归的小王讲,一次他看到老头在取那些食品袋时,竟然泪流满面。尊严无价!面对他人脆弱的尊严,有时无声的呵护更胜过千言万语。比如,大伯钉在树上的那两颗钉子。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头每晚8时左右总会来县委大院捡破烂,人们知道他的身世之后理解、尊重、帮助、照顾了他,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让老头深受感动。2、根据下面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成语填在括号里。(1)依赖别人的呼吸来生活。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主。( 仰人鼻息 )(2)豪无理由地跟人吵闹。指故意捣乱。( 无理取闹 )(3)形容说的话很多。( 唏嘘不已 )3、“这段隐情”指的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有关内容。4、老头为什么不接受邻居大伯递给他的一袋上好的橘子?老头自尊心强,想要靠自己的劳动有所收获,不想接受别人的同情和施舍,他认为不劳而获是耻辱的。5、给文章加个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题复习——阅读卷 答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题复习——阅读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