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8: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结合实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外力作用 2、流水地貌 3、风力地貌 4、冰川地貌 5、喀斯特地貌 6、海岸地貌 以区域地图、示意图、景观图为背景,考查板常见地貌的特点、类型及成因;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冰川、海浪等。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二、风化作用1.含义: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2.类型及作用类型 作用物理风化 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化学风化 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生物风化 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的流水作用1.水蚀作用类型 含义 对地貌的影响下切 侵蚀 指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 加深河床或沟床,在山区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溯源 侵蚀 指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侧向 侵蚀 指受横向环流的作用,弯曲河段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成陡峻的河岸。同时,凸岸堆积,导致河流侧向发展 在山区,河流侧向发展可使河谷不断展宽。在平原地区,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带。河床发生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2.流水侵蚀地貌(1)峡谷(V字形河谷):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2)河床:河谷中被水流常年或季节淹没的部分。是河流输水输沙的槽状凹地,随水位涨落而变化。(3)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是流水堆积地貌。(4)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3.流水沉积作用(1)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2)特点①河流可挟带的碎屑颗粒粗细与河流流速呈正相关关系。②河流流速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③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4.流水堆积地貌(1)冲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2)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3)沙洲和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4)三角洲: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而成。(5)江心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四、风力作用1.风蚀作用(1)含义: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2)类型①吹蚀作用:指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②磨蚀作用:指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2.风蚀地貌(1)概念: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2)主要类型: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3.风积作用(1)含义:指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2)过程:在风沙搬运的过程中,当风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会对风沙流产生影响,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从而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4.风积地貌——沙丘(1)概念: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2)(3)新月形沙丘——最基本的形态五、喀斯特地貌1.概念: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2.类型(1)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2)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3.常见喀斯特地貌及景观特点名称 形成或景观特点溶沟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峰林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孤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溶斗 ①又称喀斯特漏斗,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②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 ③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易被堵塞而积水成池溶洞 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的,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六、海岸地貌1.海岸带: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2.海岸地貌: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3.主要类型(1)海蚀地貌①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②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③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的。(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的各种地貌,包括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七、冰川地貌1.冰川(1)概念: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2)类型划分依据 类型 分布按冰川的 形态和规模 大陆冰川 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 发育在高山上,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3)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2.冰川地貌(1)概念及其类型: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2)现代冰川地貌①分布: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②典型地貌:冰蚀湖、峡湾等。③作用:研究环境演变的依据。(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A. B.C. D.【答案】1.B【解析】1.据材料,图中拍摄的是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观察4幅图片可知,①是新月形沙丘地貌,②是宽广的谷地,谷中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块,可推断为冰川槽谷, ③是石林地貌 ④是雅丹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4. 以下地貌景观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①是角峰,刃脊,是冰川侵蚀地貌;②是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③是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④是岩石裂隙,风化作用形成的。因此②④正确,①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下面小题。1. 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力沉积 B. 流水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沉积【答案】1. 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由于夏季多暴雨,降水量大且集中,易形成地表径流,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使得黄土高原产生崎岖不平的景观;黄土高原崎岖不平主要是受到外力侵蚀作用,B正确。当地无冰川分布,受到冰川侵蚀影响不大,C错误。与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无关,AD错误。故选B。(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 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17.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18.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答案】17.C 18.A【分析】17.由图及图例可知,甲地位于沙漠地区,降水量小于丙地,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A错误。甲为沙漠地区,风力沉积作用强,B错误。甲地因降水少生物量小,因此生物风化作用较弱,C正确。甲地流水侵蚀作用弱,D错误。故选C。由材料“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可知,侵入岩为岩浆活动的结果,与岩浆接触带的岩石会因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20年7月浙江高考真题) 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米。图一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二为图一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7.图二谷地景观可见于图一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18.图二谷地的成因是(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答案】17.B 18.D【分析】17.由图一中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乙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B正确。甲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A错误。丙为鞍部,C错误。丁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D错误。故选B。18.根据图二谷地的形状和材料“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可以判断该谷地的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型谷,D正确,C错误。图示没有断层的相关信息,A错误。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如果为流水侵蚀形成应该为V型谷,而图二中谷地为U型谷,B错误。故选D。(2019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完成下列各题。21.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A.风化侵蚀 B.搬运沉积 C.构造抬升 D.断裂下陷22.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21.D 22.A【解析】21.读图结合图例,该处湖盆周边地区为抬升地区,湖盆地区应为断裂下陷形成,C错、D对。而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均属于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一般使地表趋于平坦,不是湖盆形成的原因,AB错。故选D。22.在外力沉积作用下,一般会使得地势较低地区与较高地区的高差变小,图示甲区域在四地中,等厚度线稀疏,说明湖盆平坦,且厚度值较小,说明深度较小,最容易被泥沙淤积形成陆地,故选A。难点一: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表现 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具体影响风化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使岩石崩解破碎或化学成分改变,产生松散物质侵蚀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 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沉积作用 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形成堆积地貌难点二、 风化作用与风蚀作用的区别(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大多堆积在原地,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2)风蚀作用:风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风力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典型的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等。难点三、水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河谷的发育过程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经历了由沟谷到V形河谷、再到槽形河谷的过程。如下图所示:(2)水蚀作用类型及其影响水蚀作用包括溯源侵蚀、下切侵蚀、侧向侵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表所示:溯源侵蚀 下切侵蚀 侧向侵蚀概念 解读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 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3)在不同河段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难点四. 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难点五. 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 形态 成因地表喀斯 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丘 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地下喀斯 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溶蚀石钟乳、石笋、石柱 沉积难点六. 海岸地貌类型 主要作用力 景观名称 成因及特点海蚀 地貌 海水、波浪 海蚀崖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平台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海蚀柱 在海蚀平台上,一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海积 地貌 波浪和沿岸流共同作用 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难点七. 冰川地貌类型 景观名称 成因或特点 景观图示冰碛 地貌 冰碛湖 冰川搬运和 沉积作用形成冰碛平原冰碛丘陵冰蚀 地貌 角峰 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刃脊 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冰斗 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冰川槽谷 (U形谷) 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峡湾地貌 狭长海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新西兰南岛西部沿海有一处著名地质景观“薄饼岩”,是由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 数以百计的多层区域,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下图示意“薄饼岩”景观在新西兰的位置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该“薄饼岩”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岩石属于变质岩 B.断层作用明显C.受挤压形成背斜 D.层理构造明显2.“薄饼岩”目前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和水川侵蚀 B.流水侵蚀和海浪侵蚀C.风力堆积和海浪沉积 D.流水沉积和冰川堆积盐风化是含盐溶液渗透到岩石表层的空隙或微裂隙中,因蒸发过饱和而导致盐类结晶,盐结晶膨胀而导致的岩石露头表面颗粒分解或脱落,地貌上形成大小不等的风化穴的作用过程。下图示意岩风化穴形成机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不属于盐风化形成条件的是( )A.干湿交替的环境 B.含有孔隙的岩石C.坡度较陡的地势 D.可溶性盐类物质4.下列地理事象,可能是因盐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南岭地区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B.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C.云南岩溶地貌的发育 D.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风化剥落2022年10月3日凌晨4点10分,一阵电闪雷鸣之后,屹立青岛前海一线6000余年的“石老人”上半部分突然坍塌,这个地标景观真的成了“传说”。石老人及周边地质形成于9.5亿至11.3亿年前,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经历了几十万年的地质历史演变,是中国基岩海岸典型景观。回答下面小题。5.下列景观与青岛“石老人”形成中主要外力作用一致的是( )A.阿尔卑斯山角峰 B.澳大利亚大保礁 C.海南天涯海角 D.北美五大湖6.“石老人”上半部分突然坍塌主要是因为( )A.流水侵蚀、极端天气 B.风化海蚀、极端天气C.海浪侵蚀、冰川侵蚀 D.喀斯特溶蚀、海浪侵蚀罗布泊地区雅丹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风力剥蚀及其作用时间的控制,同时受到地层岩性和流水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罗布泊地区雅丹经历了表面风化破坏、雏形雅丹形成、雅丹地貌形成和地貌消失4个阶段(图示箭头为盛行风向)。与其他雅丹相比,罗布泊地区始终难以形成高大雅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判断图示雅丹地貌的发育演化阶段依次是(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①③8.在④阶段雅丹地貌的发育演化中( )A.风蚀下切持续进行 B.风蚀洼地缓慢发育 C.雅丹形态不断拉长 D.平坦地面出现裂隙9.罗布泊地区难以形成高大雅丹的原因是( )A.软硬地层交替分布 B.流水作用较弱 C.风力剥蚀时间较短 D.洪水较为频发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西高止山区某地由两列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组成,河流自东向西入海。在某一条河流上共有两处与河流流向垂直的分水岭式悬崖和一段沿河流两岸发育的裂谷式悬崖。河流的溯源侵蚀对该区域地表形态的演化具有显著影响,高温多雨的气候是其背后重要的驱动力。(1)说出图示区域因流水侵蚀已经发生的变化。(2)列出悬崖Ⅰ、悬崖Ⅱ、悬崖Ⅲ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3)若河流侵蚀持续进行,说明分水岭式悬崖Ⅱ未来的演化趋势。参考答案:1.D 2.B【解析】1.本题考查岩石类型判断,结合材料“薄饼岩”由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形似层层薄饼,据此分析该岩石存在层理构造,D正确。岩石属于沉积岩;岩石是水平的,没有挤压弯曲;岩层连续,没有断层,ABC错误。故选D。2.由材料可知,千层薄饼岩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海浪和流水侵蚀是长期塑造千层薄饼岩的主要外力作用。该地海拔低,没有冰川侵蚀、冰川堆积;当地气候湿润,风力侵蚀相对较弱;图中显示,海岸岩石裸露,风力堆积和海浪沉积较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从材料可知,“薄饼岩又称千层饼岩,是一种水状的薄层沉积岩”,薄饼岩的水平形态完整,说明其形成过程中地壳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水平挤压。薄饼岩是沉积岩,其形成过程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关系不大。3.C 4.D【解析】3.由题干“盐风化是因盐结晶膨胀而导致的岩石表面颗粒分解或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可知,盐风化需要盐分结晶;可溶性盐类物质溶于水,在岩石空隙中汇聚,水分随蒸发排出,盐分结晶,故需要可溶性盐类物质、含有孔隙的岩石和干湿交替的环境,地势陡缓对盐风化无明显影响,根据题意可知,C正确。故选C。4.由材料可知,盐风化主要出现在西北干旱气候区和东部海岸带,四个地区中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气候区,当地降水少,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明显,地表盐分多,故可能受到盐风化的影响较大,D正确。南岭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云南岩溶地貌区降水较多,地表盐分少,盐风化作用影响小,ABC错误。故选D。【点睛】盐风化作用(是陆地上普遍存在的物理风化作用,不仅导致岩石表面的破碎分解,也造成建筑石材的粉化脱落,而且在地貌形态塑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盐风化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可以存在于海岸带和干旱的内陆区,也可以发生在相对潮湿的亚热带和干冷的两极或高山区,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差别。5.C 6.B【解析】5.由材料及其所学知识可知,石老人是海岸基岩受到海浪侵蚀、风化作用形成的海岸地貌。阿尔卑斯山角峰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澳大利亚大堡礁是珊瑚礁群,属于生物堆积作用,北美五大湖是冰蚀作用下形成的湖泊,均不属于海浪侵蚀和风化作用。而海南天涯海角景观位于海湾的岬角上,同样是长期受到海浪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的。故选C。6.由材料可知,一阵电闪雷鸣之后,石老人突然坍塌,电闪雷鸣往往伴随着大风等极端天气;石老人屹立在青岛前海,长期以来始终受到风化作用和海浪侵蚀,从而坍塌。流水侵蚀主要是河流作用,此处位于海洋;该处没有冰川分布,也没有石灰岩分布,没有喀斯特溶蚀。故选B。【点睛】石老人是海蚀柱景观,千百万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使崂山脚下的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并研磨成细沙沉积在平缓的大江口海湾,唯独石老人这块坚固的石柱残留下来,乃成今日之形状。7.B 8.A 9.A【解析】7.雅丹地貌原始地面较为平坦,在幼年期地表因为风的吹拂及气候干燥的原因产生较多的裂隙,故对应图②;青年期受定向强风的侵蚀,使沟槽加宽加深,故对应图③;成熟期则是强风纵向切割沟槽,形成长垄状雅丹地貌的过程,对应图①;随风蚀洼地的加深和展宽,雅丹间距迅速增加,造成雅丹空间密度的下降,对应图④衰亡期;故B②③①④正确,ACD错误。故选B。8.图④阶段处于衰亡期,风蚀下切和风化进一步加强,导致雅丹变低,变平,A正确。④阶段处于衰亡期,风蚀洼地不再发育,B错误;①阶段是雅丹形态不断拉长,C错误;②阶段是平坦地面出现裂隙,D错误。故选A。9.由于衰亡期洪水频发,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从而形成了该地区广泛分布的软硬相间地层,在风蚀未切穿青年期雅丹以下坚硬地层时,水平方向雅丹形态会逐步向理想流线状转变,但垂直方向由于风蚀深度有限难以形成高大雅丹,A正确;雅丹地貌主要受到风力侵蚀作用,B错误;风力侵蚀作用对坚硬地层的侵蚀作用弱,使得无法形成高大的雅丹地貌,并非风力剥蚀时间较短,洪水较为频发造成的,CD错误。故选A。【点睛】雅丹地貌是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10.(1)高原面面积变小,被切割形成诸多孤立山丘,起伏增大;悬崖I所在山脉高度下降,被切穿形成豁口;总体地势降低,形成自东向西倾斜的阶梯地形。(2)悬崖I先形成,悬崖Ⅲ其次,悬崖Ⅱ最后形成。理由:图示区域悬崖是河流侵蚀的产物。早期,河流流程较短,I所在山脉为当时的分水岭,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I;随着河流溯源切穿悬崖I,在高原面中下切,形成裂谷式悬崖Ⅲ;当上溯至Ⅱ所在山脉时,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Ⅱ。(3)随着河流持续下切,悬崖Ⅱ相对高度增大、长度加长;当河流切穿悬崖Ⅱ的分水岭后,在风化、侵蚀和崩塌作用下,相对尖耸的悬崖Ⅱ高度降低、拓宽。【分析】本题从内外力共同作用角度,考查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详解】(1)读图可知,在高原表面河流侵蚀切割了高原面,在悬崖II处分岭式河流的溯源侵蚀,使高原面面积变小,高原面上被切割形成诸多弧立山丘,起伏增大;悬崖I处河流的溯源侵蚀使所在山脉高度下降,被切穿形成豁口;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西高止山区总体地势降低,形成自东向西倾斜的阶梯地形。(2)读图可知,悬崖I先形成,悬崖Ⅲ其次,悬崖Ⅱ最后形成。理由是由材料“在某一条河流上共有两处与河流流向垂直的分水岭式悬崖和一段沿河流两岸发育的裂谷式悬崖”可知,图示区域悬崖是河流侵蚀的产物。早期,河流流程较短,I所在山脉为当时的分水岭,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I;该地区高温多雨,河流水量大,侵蚀能力强,随着河流溯源切穿悬崖I,在高原面中下切,形成裂谷式悬崖Ⅲ;当上溯至Ⅱ所在山脉时,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Ⅱ。(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若河流侵蚀持续进行,随着河流持续下切,悬崖Ⅱ相对高度增大、长度加长;河流水量加大,河流溯源侵蚀切穿悬崖Ⅱ的分水岭后,在风化、侵蚀和崩塌作用下,相对尖耸的悬崖Ⅱ高度降低、拓宽,最终可能变成缓斜的山坡。学案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