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9课 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收集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和我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创造,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学习科学技术创造美好生活的志向。2.道德修养了解我国古代取得的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感悟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的自豪感。3.责任意识:知道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深切认识到我国古代技术创造领先世界,能以自己的行动弘扬中国科技文化和传承创新精神。课时安排4课时。第3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走进博物馆,了解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丝绸、陶瓷等领域取得的成就。(重点)2.知道我国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勤劳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难点)教学过程一、时事导入,引发思考1.引入2018年,我国建成了一座能够抵抗16级台风的桥梁,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预设:港珠澳大桥。2.谈话你们对港珠澳大桥都有哪些了解?预设1: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桥。预设2:它还能抵抗8级地震。预设3:据说在建设的过程中诞生了400多项新专利。3.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说明了什么吗?预设1:中国的造桥技术高超。预设2:中国的创造发明领先世界。4.交流中国的技术创造不仅表现在造桥上,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吗?预设:高铁技术、5G通信技术、航天技术……5.小结我们见证了一项又一项技术创造在中国工匠的手中诞生。不仅在当代,在古代我国也有很多技术创造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板书: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二、探究古代科技,感知劳动人民的技艺与智慧1.解题什么是独领风骚?预设:就是无人能比。过渡:我国古代的技术创造为什么无人能比,它们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让我们共同来感受!2.动手实践,体验青铜器制作中的困难(1)活动:用橡皮泥(或超轻黏土)制作司母戊鼎。出示:出示青铜器司母戊鼎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制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橡皮泥(或超轻黏土)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司母戊鼎。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展示: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品。(2)提问:在制作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预设1:花纹不好刻,材料太软了。预设2:两个柄和四条腿与整体不好黏合。纠正:在青铜器中大家说的“柄”称为“耳”,“腿”称为“足”。(3)思考:看来大家在用橡皮泥(或超轻黏土)复制司母戊鼎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请你们想象一下,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人们用青铜原料铸造司母戊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预设1:青铜很硬,想要铸造出这些花纹和足、耳会更困难。预设2:青铜这种材料会更适合铸造司母戊鼎,要比我们用橡皮泥制作容易。过渡:究竟是困难还是容易?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铸造青铜器的。3.解决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困难,感知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1)出示:再次出示司母戊鼎的图片及介绍。司母戊鼎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千克。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2)活动:形象地感知司母戊鼎的大小。让几位学生分别牵引两根110厘米、两根79厘米、四根133厘米的绳子,组成一个长方体的样子,大致还原司母戊鼎的体积。①提问:这就是司母戊鼎大致的尺寸,你们有什么感觉?预设:感觉它很大。追问:有多大?预设:像讲台这么大、大概和我家的五斗橱一样大……②提问:它不仅大,还很重,你们能想象它有多重吗?预设:我70多斤,这个鼎大约是十几个我的重量。教师再请十几位学生聚拢在牵引绳围成的长方体内。讲解:这十几位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就是司母戊鼎的重量。你们又有什么感觉?预设:司母戊鼎太重了。③小结: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世界最大的青铜器。(3)提问:古人铸造这样一件又大又重的青铜器,会有多大的困难呢?预设1:几个人肯定完成不了。预设2:我们用橡皮泥复制,耳和足都不好黏合在一起。 这么大的一个家伙怎么黏合啊?预设3:上面的纹饰,铸造起来该有多费劲啊。追问:你们猜猜我国古人又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预设:猜不出来。(4)播放:播放介绍青铜器铸造过程的视频。同学们都猜测不到,这样的大鼎,我国古人会怎么来制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青铜器制造”。提问:看了这段视频,你们受到什么启发?①预设1:原来,要用泥先制作和鼎大小相同的模和范,阴干后再烧制成型,太麻烦了。追问:会有怎样的麻烦?预设:整个铸造流程很复杂。②预设2:要把铜锡等金属熔化后,再进行铸造。这样的想法很巧妙。追问:为什么说是巧妙?预设:我做陶泥时先要配泥,这样陶泥作品才能烧制成功。我想青铜器也一定是几种金属按照比例合成,不是随便混合在一起就行的。点评:说得好!司母戊鼎是由铜锡铅等金属按照严格配比,在100多度的高温下熔化铸造的。你们看。我国古人在30000 多年前就能娴熟地掌握如此精密的合金配比了。铸而成。③预设3:和我们用橡皮泥一样;鼎身和鼎耳是分开铸造的,所有部件完成后,再装范浇④预设4,这个大场的传造过程如此复杂,我觉得需要很多人的密切配合,技术要求也很高。点评:没错,这件司母戊鼎是由二三百名工匠协作完成的。小结:你们看,这个前又大又重,不仅有精密、严格的合金配比,工艺也相当复杂,同时,还需要工匠们密切配合。从中也可以看出,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背铜器铸造技术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除了在工艺和合金配比方面显现出高超的水平,最吸引大家的估计是它的纹饰和造型。(5)观赏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①出示课件:司母戊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放大图片。观察:仔细观看,司母戊鼎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们?预设1:它的花纹奇妙精美,有的像牛角,有的像羊角,有的像云彩在飞,有的像老虎的耳朵,在它的耳上还有两只张着大口的老虎……点评:纹饰种类多,相当华丽。预设2:它正面的这个花纹像兽的样子,越看越像兽的脸。补充:你们看,它的下面对应着的还有一个兽面。两个兽面比较来看,它们的面部纹饰、眼睛造型都不……点评:司母戊鼎的纹饰大气华丽、丰富多变,虚实之间,仿佛穿越了3000多年,很神秘。预设3:它的造型很简约,让人感觉很有气势。点评:你真棒,已经懂得欣赏文物了。②出示课件: 360度转动的司母戊鼎。提问:欣赏文物,环绕它走一圈。再看看这个大鼎,给你们什么感觉?预设:我感觉很典雅、凝重、雄伟……追问:我们通过司母成鼎复杂的工艺华丽的纹饰、大方的造型,感受到它的典雅、庄重之美,更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铸造技艺。你们能用恰当的词汇赞美我国古人的技艺吗?预设:精深、娴熟……点评:这就是精湛的技艺。(板书:精湛技艺)4.走进博物馆,观看形态各异的青铜器(1)出示图片:四羊方尊、青铜大立人像、毛公鼎、莲鹤方壶、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秦始皇陵铜车马、长信宫灯、马踏飞燕。(2)提问:哪一件青铜器给你们的印象最深?预设1:四羊方尊。那四只羊的设计栩栩如生,上面的纹饰更加丰富,简直是太精美了。预设2:青铜大立人像,无论是他的面部特点,还是身体姿态都给人一种神秘感。预设3:马踏飞燕,我真是无法想象那么重的-匹马能站立在一只小燕子身上,而且还那么稳定。预设4:毛公鼎是目前所见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它的铭文多达近500字。预设5: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预设6: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历经千年依旧锋利如新。(3)引导:虽然都是青铜器,但它们却有的恢弘磅礴,有的厚重庄严,有的繁缛华丽,有的精致巧妙……我们被这些形态各异的青铜器所折服。(板书:形态各异的青铜器)(4)提问:是什么让这些形态各异的青铜器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光芒?预设:是古人的想象力,是古人的聪明才……(板书:智慧)(5)小结:形态各异的青铜器,向世界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的技艺和智慧。三、劳动人民的技艺与智慧使古代科技创造无与伦比过渡:正是因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勤劳智慧凝结成众多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1.挑战不可能,了解丝绸文化(1)活动: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在小组内找到体积、重量最小的衣物或是纺织品,把它尽可能地折叠,最终放入火柴盒中。(学生活动,挑战失败)小结:大家的挑战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回到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用智慧一次次创造出无人可比的中国奇迹。(2)交流: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挑战成功的“神器”。出示:西汉素纱禪衣的图片。(配文: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提问:我们认为的不可能,为什么我国古人能够“挑战”成功?预设1:有高超的技术,才能制作那么轻、那么薄的衣服。预设2: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获得成功。(3)小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丝绸织品,历经千年依然以我们“国家名片”的姿态展现给世界。(板书:绚丽多彩的丝绸)2.对比探究,感受瓷器的精美(1)出示:出示高岭土和瓷石的图片。提问:你们猜猜这些物品可以用来做什么?预设:盖房子、铺路……点拨:当大家只能看到这些事物的表象时,我们的古人已经看到了它们的本质,用精湛的技艺和智慧将这些平凡无奇的石块变成了影响世界的精品。(2)播放:播放精美瓷器的视频。提问:这些精美的瓷器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1:这些瓷器太漂亮了!我觉得很神奇。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预设2:这些瓷器从造型到色彩都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古人怎么那么聪明呢?预设3:这些瓷器的制作一定特别精细,每个细节都让人无可挑剔,令人叹服。(3)小结:同学们对我国古代的瓷器真是赞不绝口啊!这些精美绝伦的瓷器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与智慧的结晶。(板书:精美绝伦的瓷器)3.走进都江堰智慧工程过渡: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赵州桥,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造福于人类。(1)播放:播放短片都江堰(最后画面定格在都江堰平面图上)。(2)交流:根据短片内容,结合都江堰平面图,说说都江堰的设计在哪些地方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预设1:李冰父子选择在岷江中游的弯道处修建都江堰。讲解:这个地理位置很独特,水的冲击力在此处减缓,水流速度不快不慢,非常适合修建水利工程。预设2:它能够做到夏天抗涝,冬天蓄水。讲解:由于分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利用不同季节的水量变化进行分流,既能抗涝又能蓄水。预设3:宝瓶口控制了进水量。讲解:宝瓶口的位置和大小是控制水流入成都平原的关键。它的精密计算使水量能够满足当地需求又不会造成洪涝灾害,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3)提问:为什么都江堰在千年之后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呢?预设1:对自然巧妙地利用,与自然和谐共处。预设2:修建者的技术高超。(4)小结:都江堰是我国的一项造福千秋万代的水利工程,它领先于世的前暗理念,直至今天依然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板书:造福千秋的工程建设)4.探访古老的赵州桥过渡:在我国,不仅有都江堰这样历经千年的大型水利工程,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相信大家都知道它的名字吧!对,它就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交河上的赵州桥,它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了。(1)出示:出示赵州桥图片。(2)提问:通过对赵州桥的了解,你们能说说赵州桥的最大特点吗?预设1:它是一座石拱桥。预设2:它历经千年依然存在。预设3:它不但坚固而且美观。(3)小组探究活动。①领取资料。资料一:汶河两岸土层剖析图。附说明:赵州桥选择交河两岸较为平直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地层是由河水冲积而成,地层表面是久经水流冲涮的粗砂层,以下是细石、粗石、细砂和粘土层。这样的土层结构有利于桥梁的承重,使赵州桥能够存在千年以上。选择青砂石是因为它自身硬度大,化学性质稳定,抗风化能力强,还有就是可以就地取材,能减少运输上的困难。资料二:对比图片(不同拱形的石桥)。提示思考:桥拱大小与桥的重量、桥的材料、桥的稳定性、桥的美观、桥的作用之间的关系。②小组讨论:赵州桥的选址和材料有什么讲究?赵州桥的造型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特点是怎样体现古人的智慧的?预设1:赵州桥的桥拱是一个平拱,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材料,而且能够减轻重量,方便人们通行。预设2:我们的古人很有智慧,他们选择两岸平直、地层结构能够承重的位置建桥。这也是赵州桥能够保留千年的主要原因。预设3:我们发现赵州桥的桥身上还有四个小拱,这样的设计既能节省材料,又能减少水对赵州桥的冲击,从而可以延长它的寿命。真是一举两得的设计!(4)小结:起州桥的设计施工符合力学原理它结构合理,选址科学。据世界桥梁考证,我们建法起州折的时间比欧洲出现类似结构设计的桥早了1201多年,赵州桥是我因古代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成就。四、传承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1.展示作品学生展示课前制作的剪纸印章篆刻、印染制品、刺绣、木工等作品。2.分享学生分享学习和制作的过程及感受。3.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我国古代独领风骚的技术创造,让我们感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期盼同学们能够不断实践,传承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弘扬我们祖先的创新精神。板书设计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形态各异的青铜器绚丽多彩的丝绸 精湛技艺精美绝伦的瓷器 智慧造福千秋的工程建设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