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第1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第1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10课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收集古代传统美德方面的故事和格言,知道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方面表现出的具体行为,体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2.道德修养:能够在与现实生活事例的联系中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同感。
3.责任意识:能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增强传承传统美德、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1.了解高尚的人格修养在个人成长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传承。(重点)
2.学习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和名言,理解人格修养的内涵,感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难点)
3.能在生活中学习和践行自强不息的个人修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1.引入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会让你们有什么思考。
2.播放视频
视频内容为两个同学的叙述:
(1)我是王晓乐,进入五年级以后,我觉得作业比以前多了,每天除了写作业就是写作业,不知道自己写那么多的作业是为什么,觉得学习是件很累的事。
(2)我是杜小刚,从四年级开始就越来越喜欢科学,将来想利用科学为人类造福。为此,我很努力地学习,对待作业也很认真。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爱学习了。
3.思考
为什么同样面对五年级的学习,王晓乐和杜小刚会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预设:王晓乐没有学习目标,杜小刚有学习目标。
4.小结
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王晓乐和杜小刚对待学习态度不同的重要原因,像杜小刚这样从小确立了非常明确的志向,就是“明志”。明志是一种人格修养。(板书:人格修养明志)
二、明晰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的内涵
1.“明志”的内涵
(1)提问:为什么要有明确的志向呢?
阅读:阅读教材第82页“阅读角”的“乘长风破万里浪”。
交流:这个故事给了你们哪些启发?
预设:有明确志向的人更加容易实现人生理想。
小结:明确的志向可以引领你们逐渐走向成功。“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这个道理。
(2)分享: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本由
预设:我们在四年级时学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说的是周总理从小立下志向,并为这个志向奋斗了一生的故事。
(3)提问:从周总理的故事中你们又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1:有明确的志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预设2:我的理解是,明确的志向能引领我们不断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着它努力。
(4)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树立明确的志向,可以使我们在成长中克服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不畏难,为实现志向而不懈奋斗。
2.解决困惑,理解“明志”
(1)提问:你们有自己的志向或理想吗?你们是否在坚持不懈地朝着它努力?
预设:我很崇拜律师,对法律很有兴趣,但又觉得很难懂,困难很大。
(2)交流:在实现目标、追求理想的路上,总会遇到很多困惑或困难,那就请同学们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困惑。
预设1:我的志向是当一名医生 ,可是我看了一部描写消防员的电影后,就想长大成为一名消防战士了。我的想法总是变化,怎么办?
预设2:我想成为一名动物学家,可是我每天要完成让人头疼的数学题,我以后又不研究数学,真想现在就放弃。这样做对吗?
预设3: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快递小哥,为许多人送去便利。可是爸爸妈妈却说我没出息,志向太小。难道一定要有一个特别“高大上”的志向吗?
(3)活动:分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并归纳出观点。
(4)分享。
①志向不稳定,总在改变怎样办?
预设1:志向总在变化,有两个原因:一是对自己的志向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一时冲动就确定了自己的志向,这是不可取的。二是找不准自己的优势,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因此志向一时一变。我们建议你先分析自己的真正想法,再确定志向,这样会稳定一些。
点评:你们组帮助同学找到了问题的原因,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有条理有依据,让人信服。
预设2:确定志向时要根据自己的爱好,这样会有动力,能让你的志向不会变来变去。
小结:对自己有充分了解,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志向,这样遇到困难时才能勇于克服。
②所学知识与自己的志向不一致怎么办?
预设:要成为一名动物学家的前提是具备相关知识储备和能力。看似数学和动物没有关系,但学习数学不是为了掌握两道题的算法, 而是为了培养一种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结: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会帮助自己实现理想。我们现在的学习就像是在搭基石,只有把基础搭建牢固,今后才能到达更高的顶峰。
③都要确立大志向吗?
预设1:志向不分大小,每一个人的志向都应该被尊重。如果这位同学是经过慎重考虑,并且有自己的理由,做快递小哥不是不可以。
预设2:我们觉得应该把志向定得大一些,这样我们才有努力的动力!当一名快递小哥就不需要过多地努力了。
(5)讨论:快递小哥就不需要努力了吗?大家来谈谈看法。
预设1:快递小哥也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
预设2:快递小哥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还需要甘愿为别人服务的精神。
点评:其实,志向不分大小,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在每一个岗位都能发光发热,取得成就。
(6)小结:大家的讨论不仅帮助同学解决了困惑和问题,也明确了一个人在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才会成功。明志是为急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注重明志,会让我们具备一种永不松懈的力量,铸就我们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板书: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三、体会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的精神实质
1.过渡
同学们理解了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那么你们认为,在成长过程中,还需要具备哪些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呢?
预设:气节、诚信、求新……
(板书:气节 诚信 求新)
2.探寻“气节”的内涵
(1)提问:什么是气节?
①阅读:阅读教材第83页“阅读角”的“苏武牧羊”。
预设:气节指志气和节操,往往表现为坚持正义,在民族危急关头或强大压力面前不屈服的精神。
②讨论:教师讲解苏武牧羊的故事。
提问:我们来看看苏武是怎样坚持正义的?
预设1:苏武维护国家尊严,不向匈奴投降。
预设2:即使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没有食物时吃草根充饥,也不屈服。
预设3:在匈奴经受了连续19年的磨难,都没有屈服。
追问:是什么让苏武坚持下来的?
预设1:苏武把维护国家尊严看成是件光荣的事,把损害国家尊严看成是耻辱的事。他有一颗强烈的荣展之心。
预设 2:苏武非常看重国家尊严,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国家尊严。
③小结: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气节的人,在民族危急关头或强大压力面前也不会屈服。他们知荣辱,有廉耻之心,并能坚持原则。
(2)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做一个有气节的人呢?你们能在身边找到有气节的人吗?
预设1:我觉得我爸爸就是个有气节的人。爸爸是医院的外科主任,曾经有很多医药商找到他,请他向病人推销药厂的药,还提出给爸爸礼物,爸爸从没动心过。
点评:你爸爸很清廉,能自律,是个有君子气节的人。
预设2:那天我听妈妈说,因为领导工作疏忽,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怕这位领导,不敢提出来。妈妈就想,如果不提出来就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她就大胆提出来了。
点评:你妈妈明是非,不惧怕权威,是个有风骨有气节的人。
(3)总结:人有气节品自高。在生活中明辨是非,知道荣辱,遵守道德准则,坚持是非原则,抵制诱惑,抵抗压力,这样的人就是有气节的人,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人。
3.感知“诚信”的内涵
(1)过渡:讲诚信,这是同学们普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
(2)提问:什么是诚信?
预设:说话算话、遵守诺言,不说谎话讲真话。
阅读:阅读教材第84页“活动园”的内容,我们来看看教材是怎样说的。
提问:教材中对于诚信的分析,让你们对诚信有了什么新认识?
预设1:我发现诚信与人的言论有关。人的言论应该以诚信为本。
预设2:我觉得言论要和事实、行动思想都保持一致。
小结:言论应该以诚信为本,名实致、盲行一致、表里一致,才能成为一个有诚信的人。
(3)分享:回想你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与诚信有关的事?
①预设1:放学后,教室里只有我和王晓刚,王晓刚将同学放在书桌里的水笔拿出来玩,竟然弄坏了。第二天同学告诉老师,老师询问是谁做的,我就一五一十地说明了情况。
追问:你认为自己在哪个方面做得好?
预设:诚实。
②预设2:在选举班干部时,很多同学推选李红当班长,但我觉得她不具备当班长的条件,就投了反对票,并说出了自己不同意的原因。
追问:这又属于诚信的哪个方面呢?
预设:表里一致。
③预设3:我只要约好带四年级的小妹妹放学一起回家, 即使我放学比她早,也会等着她。我觉得我做到了言行一致。
④拓展:不讲诚信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出示《贾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日:“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找我,子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日:“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选自《郁离子》)
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济阴这个地方有一个商人,他在过河的时候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就一边靠着漂浮在水上的木板,一边大喊着救命。这时,有一个渔夫撑着船过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大声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财主,如果你救了我,我就给你一百钱!”渔夫用船拉上了他并把他救上岸,这时,这个商人却只给了他十钱。渔夫就说:“当初我要救你的时候你答应给我一百钱,可现在我把你救上来了,你却只给十钱,恐怕不合适吧!”这个有钱的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渔的人,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现在你突然间得到十钱还不满足吗?”渔夫很失望,但也只好无奈地走了。后来又有一次,这个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又触到了石头而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巧,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但这一次,这个渔夫却没有救他,有人就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是因为他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渔夫把船靠岸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沉入水底淹死了。
(4)提问:你们从这些事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预设1:做到诚信有时需要我们克服困难,但也能因此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预设2:诚信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朋友。
预设3:如果不讲诚信,就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最终自食其果。
小结: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们国家的发展也需要诚信。“失信不立”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
4.明白“求新”是人格修养的一部分
(1)阅读:阅读教材第84页“阅读角”的“胡服骑射”。
(2)播放:播放视频,视频内容为,进入2020年,互联网迅速发展,各行各业进行了大量创新。银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各类“非接触式服务”,进行金融创新、转型;商家利用互联网,线上交易,创新了购物方式;企事业单位采用“云办公”“腾讯会议”等沟通方式开展工作;大中小学校运用云课堂"进行线上教学;文艺工作者、普通市民利用“云空间”同唱一首歌……
(3)小组讨论:“求新”的作用。
预设1:创新可以让我们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预设2:创新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4)小结:看来,求新是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使自身不断进步的好方法,这也是提高自身人格修养的有效方法。只要大家不断努力,就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5.体会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的精神实质
(1)提问:理解了“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等人格修养,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1:学习了古今很多仁人志士的故事和名言,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更知道这些都是高尚的品格。
补充:其实,正是古今仁人志士这些高尚的品格,才使我们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预设2:我懂得了在我们的成长中,要努力做能明志、有气节、讲诚信、求创新的人。
(2)小结: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
四、传承民族精神
1.过渡
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树立起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呢?小信同学就遇到了这个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
2.播放视频
视频内容:通过“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这节课的学习,小信同学知道了诚信的重要性,觉得自己之前总是不能信守诺言,不利于自身人格修养的提高,打算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个守信的人。上周五他答应周一把课外书带给小义,可是到了周一又把这件事忘了。小信说:“我真的想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可是就是做不到,该怎么办呢?”
预设1:可以在家里明显的地方写一张小纸条提示自己,帮助自己克服“忘性大”的问题。
预设2:想想不诚信的后果,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预设3:我们还可以多学习那些品行高洁的人,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让他们的事迹引领我们。
3.阅读
阅读教材第85页“活动园”的内容。
4.交流
读-读格言,说说它们对你们有什么启发。
预设1:我觉得我们要谦虚好学,多向他人求教。
(板书:好学善学)
预设2:学习时还要思考,只学习不思考,学习不会深入,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板书:学以致用)
预设3:学习还需要实践,能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板书:知行合一)
5.总结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离不开学习和实践。好学善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古人崇尚的精神境界,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也能学习和践行。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明志 气节 诚信 求新
好学善用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