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哲学与文化一轮复习知识梳理(含思维导图+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3】哲学与文化一轮复习知识梳理(含思维导图+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哲学知识体系与原理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
Ⅰ 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
一、知识体系简图
二、基本概念
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即具有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可知性。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根本区别;物质还有运动性、多样性、可知性等多种属性。
③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⑵意识的本质: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⑶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三、基本原理
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原理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⑴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⑵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原理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原理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⑵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⑶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重要提示】结合下图,注意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反作用”与“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不同设问方式,运用知识范围的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Ⅱ 人生价值观
一、知识体系简图
二、基本概念
⒈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⒉价值观,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⒊价值判断,是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三、基本原理
原理 1.人生价值的真谛
内容: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价值既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即社会价值,又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即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
原理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⑵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着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⑶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原理 3.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各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都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客观性,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此我们既要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价值观念又要坚持与时俱进,防止思想僵化。)
②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就不同。阶级社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原理 4.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⑴价值观对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⑷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
Ⅰ 社会历史观
一、知识体系简图
二、基本概念
⒈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⒊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三、基本原理
原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内容: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原理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原理3.社会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原理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有低级向高级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原理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Ⅲ 探索认识的奥秘(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一、知识体系简图
二、基本概念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⑶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基本原理
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原理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的(内容和检验的标准);真理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原理3.追求与发展真理是一个过程
内容:⑴实践决定认识,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
⑵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主体条件性和客体复杂性决定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⑶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主体、基础都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⑷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㈡发展观
一、知识体系简图
二、基本概念
⑴发展,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⑵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三、基本原理
原理1.发展具有普遍性
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2.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状态)
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原理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趋势)
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Ⅱ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
联系构成变化发展;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矛盾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辩证否定。
㈠联系观
一、知识体系简图
二、基本概念
⒈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⒊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三、基本原理
原理1.联系普遍性原理
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2.联系客观性原理
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
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原理3.联系多样性原理
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原理4.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求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㈢矛盾观
一、知识体系简图
二、基本概念
⒈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⒉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⒊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方面。
三、基本原理
原理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或矛盾的基本属性)
内容: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⑵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⑶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谨防片面性和绝对化。
原理2.矛盾普遍性原理
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⑴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⑵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原理3.矛盾特殊性原理
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在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原理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影响事物发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原理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要全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要看到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