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鉴赏 (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鉴赏 (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鉴赏之情节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
1.概括小说情节内容
2.分析情节的作用
3.赏析小说情节的手法
4.分析文本特征
第一节 概括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的情节也是有过程的。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阶段,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一、情节概括的方法
1.结构连贯法: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的:开端、高潮、发展、结局的结构来梳理脉络
2.场面连贯法:小说场面即人物活动的场所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者地点
4.细节连贯法:抓住对情节推动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
二、答题模板
模板一:主人公在……(时间),在……(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小说首先写了……,其次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
第二节 分析情节的作用
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从内容上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发展情节服务;二是在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常见模式 解读
单线结构 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常见模式 解读
双线结构 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对话式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使结构简单明了。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外国小说模式
常见模式 解读
“延迟”式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
“突转”式(欧·亨利式)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如《警察与赞美诗》。
“横截面”式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意识流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按照心理时序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2022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
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试着概括小说情节。
题:试概括小说情节的内容
第三节 赏析情节的手法
请接收方是指为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具体包括情节叙述的手法和情节安排的技巧。
类别 内涵及作用
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以与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与作品中的“你”进行交流。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叙述人称
叙述方法
类别 内涵及作用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下去。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着原来的主要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补叙与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例题:(2022全国乙卷) 探究《“九一八”致弟弟书》中小说的叙述魅力
悬念式开头 开头提出疑问,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在情节发展中回答)。
写景式开头 开头写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直切式开头 小说直接切入场景,直接将读者置于故事情节之中,现场感与参与感强烈。
小说开头情节的作用:
小说结尾情节的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的结局 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看,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戛然而止的结局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以景作结的结局 ①从结构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②从情节看,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
③从人物看,烘托人物。
④从主题看,升华主题。
⑤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这一结尾显得很“另类”,请问:结尾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答案 ①叙述中插入大量议论,采用对比手法。②a.揭露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b.突出主旨,令人深思,给人启发。
第四节 分析文本特征
八大常见文本特征举例
1.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更加具体;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实主义注重如实,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主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
3.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和“虚构”。“历史”指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臆造和歪曲。“虚构”指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并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合理安排“历史”和“虚构”,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4.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5.传奇特色。对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小说可以通过强烈的反差,详写其行为(叙述过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
6.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现象挖掘深刻的社会内涵。小中见大,强调琐碎与深刻的鲜明对比,一般要充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
7.突出群体,淡化个体。塑造群像,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8.对话体小说。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话,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