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我授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本单元的主题是体会语言的“风趣与幽默”。《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描写了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对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机智。在教学中基本都已达成。
最后一个环节,由课文的学习拓展到课外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二、预设与生成的差异及原因:
本节课的课堂预设与生成基本相符。
首先,学生读懂课题之后,引导学生立即展开语言训练,做自我介绍,既巩固“氏、之”的用法,又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
紧接着,学生自读课文,练习读准字音后,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生字及两个多音字的读音,并教给学生多音字据义定音的方法,以达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指导书写“禽”字,学生通过观察汇报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再进行点拨范写,相机强调写字姿势,通过写字的评价,对良好的书写习惯予以肯定,做到了课标中对高段写字要求的“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达成了识字、写字、准确朗读的教学目标。
在品读、理解课文时,先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理解第一句,通过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联系语境理解了句子的意思。然后放手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学后面的语句,通过汇报交流,理解了整篇文言文的意思,突破了教学重点。目标二基本达成预设。说明课时目标制定、重难点的把握比较准确,老师的引导比较有效,对学生的学情把握比较到位。
但是,在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这一环节时,存在不足。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并借助停顿符号,读出了文言文的停顿,但是可能是由于读得不够充分,引导也不够到位,没有读出预想的韵味。
三、教学中的亮点、缺憾及原因:
1、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引导学生理解“家禽”的意思,我给出了字典中“禽”的意思,学生联系语句,能选择此处正确的意思,多音字读音的选择也是如此,结合语境,选择字义,然后确定读音。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2、发挥教师了的示范作用。在学生读出了停顿,却没读出韵味的时候,我及时示范了第一句,学生通过聆听揣摩,发现了文言文要读出韵味,需要做到“声断气连”,然后,学生模仿教师朗读,基本读出了文言文“声断气连”韵味,使得朗读有了提升。
3、重视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本单元是体会语言的“风趣与幽默”。文中的杨氏子“聪惠”的地方表现在懂待客之礼、思维敏捷、会说话几方面。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的提示,我紧抓杨氏子会说话——语言“巧妙机智委婉”深入体会。首先感悟巧妙表达的原因,引导学生揣摩杨氏子回答时的心理活动,并将其想法说出来,将隐性的思维过程显性化,同时为下面练习巧妙表达做铺垫,明晰了杨氏子的想法,果然在迁移运用环节,学生都能巧妙应对,学用结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要巧妙表达,较扎实地落实了语文要素。
四、课堂重构: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改进的地方:
1.要引导学生充分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是我国最璀璨的文化,每一个文字都是凝练而美丽、充满魅力的。课堂上,学生读得不够充分,应该多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朗读,以读代讲。要通过男女生对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全班同学都读出古文的韵味,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2.要适当添加背景音乐。音乐是一种抒情性和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在感情朗读时,插入适合文本特点的背景音乐,能够营造氛围,能使学生入情入境,有助于情感升华。
3.加强学习,努力夯实基本功,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在备课,对过渡语和小结语做了精心设计,可是在课堂上,一个学生精彩发言后,我却“词穷”了,没有一句合适而准确的激励语来应对。以后,我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教材研读,提高课堂上的应变能力,提升教育机智。提升过渡语的艺术性,促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评价语的激励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加强课内外的迁移。通过读一篇,带多篇。学习一篇文言文,拓展阅读文言文小故事,如孔融、王戎、何晏等聪惠孩童的故事,进而阅读一本书,让学生多积累,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好习惯。
5.课堂上,力求教态从容大方,同时要富有激情,用自己的情绪调动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经历就是成长,每一次挑战都有收获。我愿在不断的挑战中,克服自身的不足,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教学技艺,努力成长为自己希望的样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