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姓名: 班 级: 学号:【学习目标】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识记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的概念、类型、作用及影响因素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学习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的概念、类型、作用及影响因素。【学习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易错易混点】大气逆辐射的应用【要点导学】【知识点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概念: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2.类型:主要有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方式。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面。反射: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主要对可见光具有反射作用,会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中去,这种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高,就是这个原因。散射:空气分子和微尘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从而削弱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时天空仍是明亮的,都是大气散射的结果。红绿灯的颜色选择也与散射作用有关。【典例1】【考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1.图甲表示不同纬度地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同,图乙表示不同的__________角的地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不同。2.从两图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角越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径越__________,被大气削弱的越__________,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__________,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在AB和AC两地区,太阳高度角__________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3.AB和AC地面辐射较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在南极极昼时期对其进行科学考察,为什么仍然很寒冷 【学法指导】①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作为100%计算,其中约19%被大气吸收,约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最后被地球表面吸收的约占47%。②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集中,太阳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的少,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③紫外线经过大气层时,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小于0.75微米),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0.175~0.40微米)。④可见光经过大气层时,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0.40~0.76微米)。⑤当红外线经过大气层时,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知识点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概念比较序号 辐射名称 概念 辐射类型 作用①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形式释放能量 短波辐射 地面的直接热源② 地面辐射 地面以电磁波形式释放能量 长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③ 大气辐射 大气以电磁波形式释放能量 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④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垂直向地面释放能量(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大气逆辐射都会增强(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因素②具体影响因素 影响纬度因素 因纬度不同,导致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从而产生地面辐射的纬度差异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气象因素 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典例2】【考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概念的应用】1.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中,与“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2.地面辐射最主要、最根本的热量来源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3.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是一种长波辐射,是地面最主要的热源B.大气逆辐射对地表具有保温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CO2 C.地面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其热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太阳 D.大气辐射产生的热量大部分逸散到了宇宙空间之中【学法指导】①地面辐射最根本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②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为10微米,属红外区间。③地面的辐射能力,主要决定于地面本身的温度。由于辐射能力随辐射体温度的增高而增强,所以,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较强;夜间,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理论和实践证明:物体的温度愈高,则辐射波长愈短;物体的温度愈低,则辐射波长愈长。④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一般颜色深的吸热多,反射率差,颜色浅的则相反。⑤近地面大气的热源也是来自于地面,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温度会降低。⑥一般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而阴云天气,昼夜温差较小。相同天气状况下,陆地昼夜温差大,海洋昼夜温差小。【知识点三】大气对太阳辐射保温作用【典例一】【考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材料一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无烟的微火]材料二 我国北方某社区新型“阳光居室”1.“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的原因是什么?2.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材料二中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学法指导】大气的保温作用:(1)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2)大气逆辐射可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2.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温室内增加二氧化碳不仅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还可以提高温度;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等。3.地面热量来自太阳辐射.只要当地面热量收入(吸收太阳辐射)>支出(向外散发热量),地面就必须持续升温.白天因太阳辐射的变化,地面热量收入先由少到多(正午时太阳辐射最强,地面热量收入达极大值),后由多到少(正午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地面热量收入减少),而午后一点钟前后才使得地面热量收入=热量支出,之后因其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地表温度开始下降(但开始时温度仍很高,向外辐射热量仍很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气温变化是受地面辐射强弱影响的.午后两点左右,因地面辐射的减弱,大气的热量收入=热量支出,气温达到不再上升的极大值,之后因其热量收入<热量支出,气温开始下降.所以一天中最热的应是午后2点左右. 综上所述,太阳辐射是在当地地方时12时达到最强,地面温度是午后1时达到最高,近地面气温是午后两点达到最高,中间存在着热量的传递过程,所以有一定的时差。【训练检测】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浓雾发生时,有些农民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完成第3-4题。3.浓雾使( )A.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辐射增强 C.空气能见度降低 D.大气逆辐射减弱4.浓雾发生时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地膜( )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减弱了地面辐射“蜀犬吠日”出自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6.“庸、蜀之南,恒雨少日”会导致( )A.①减弱 B.②不变 C.③减弱 D.④减弱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A.纬度相当 B.距海远近相同 C.海拔相当 D.大气透明度相近8.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④③大小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⑤大小有关9.图中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箭头是( )A.①⑤ B.④⑥ C.②⑦ D.③⑧10.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的增强作用,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玻璃瓶设计了如下实验(下面左图),并获取了相关数据(下面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问题。(1)描述两玻璃瓶的气温差异,并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形成原因。(2)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和预估相比不够显著,请为其设计一条改进措施。(3)请列举一条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读以下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预习提示】1.背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类型。2.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保温的原理。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4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4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姓名: 班 级: 学号:【学习目标】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识记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的概念、类型、作用及影响因素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学习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的概念、类型、作用及影响因素。【学习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易错易混点】大气逆辐射的应用【要点导学】【知识点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概念: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2.类型:主要有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方式。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面。反射: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主要对可见光具有反射作用,会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中去,这种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高,就是这个原因。散射:空气分子和微尘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从而削弱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时天空仍是明亮的,都是大气散射的结果。红绿灯的颜色选择也与散射作用有关。【典例1】【考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1.图甲表示不同纬度地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同,图乙表示不同的__________角的地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不同。2.从两图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角越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径越__________,被大气削弱的越__________,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__________,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在AB和AC两地区,太阳高度角__________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3.AB和AC地面辐射较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在南极极昼时期对其进行科学考察,为什么仍然很寒冷 答案:1.太阳高度; 2.短; 少; 多; 大; 3.AB;AB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4.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极圈出现极昼,但该地的太阳高度角很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较长,被大气削弱的多,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少,地面辐射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学法指导】①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作为100%计算,其中约19%被大气吸收,约34%被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回宇宙空间,最后被地球表面吸收的约占47%。②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较集中,太阳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的少,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③紫外线经过大气层时,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小于0.75微米),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0.175~0.40微米)。④可见光经过大气层时,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0.40~0.76微米)。⑤当红外线经过大气层时,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知识点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概念比较序号 辐射名称 概念 辐射类型 作用①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形式释放能量 短波辐射 地面的直接热源② 地面辐射 地面以电磁波形式释放能量 长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③ 大气辐射 大气以电磁波形式释放能量 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④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垂直向地面释放能量(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大气逆辐射都会增强(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因素②具体影响因素 影响纬度因素 因纬度不同,导致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从而产生地面辐射的纬度差异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气象因素 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典例2】【考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概念的应用】1.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中,与“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2.地面辐射最主要、最根本的热量来源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3.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是一种长波辐射,是地面最主要的热源B.大气逆辐射对地表具有保温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CO2 C.地面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其热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太阳 D.大气辐射产生的热量大部分逸散到了宇宙空间之中【学法指导】①地面辐射最根本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②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为10微米,属红外区间。③地面的辐射能力,主要决定于地面本身的温度。由于辐射能力随辐射体温度的增高而增强,所以,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较强;夜间,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理论和实践证明:物体的温度愈高,则辐射波长愈短;物体的温度愈低,则辐射波长愈长。④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一般颜色深的吸热多,反射率差,颜色浅的则相反。⑤近地面大气的热源也是来自于地面,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温度会降低。⑥一般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而阴云天气,昼夜温差较小。相同天气状况下,陆地昼夜温差大,海洋昼夜温差小。【知识点三】大气对太阳辐射保温作用【典例一】【考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材料一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无烟的微火]材料二 我国北方某社区新型“阳光居室”1.“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的原因是什么?2.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材料二中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答案:1. “烟气”主要是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2.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学法指导】大气的保温作用:(1)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2)大气逆辐射可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2.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温室内增加二氧化碳不仅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还可以提高温度;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等。3.地面热量来自太阳辐射.只要当地面热量收入(吸收太阳辐射)>支出(向外散发热量),地面就必须持续升温.白天因太阳辐射的变化,地面热量收入先由少到多(正午时太阳辐射最强,地面热量收入达极大值),后由多到少(正午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地面热量收入减少),而午后一点钟前后才使得地面热量收入=热量支出,之后因其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地表温度开始下降(但开始时温度仍很高,向外辐射热量仍很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气温变化是受地面辐射强弱影响的.午后两点左右,因地面辐射的减弱,大气的热量收入=热量支出,气温达到不再上升的极大值,之后因其热量收入<热量支出,气温开始下降.所以一天中最热的应是午后2点左右. 综上所述,太阳辐射是在当地地方时12时达到最强,地面温度是午后1时达到最高,近地面气温是午后两点达到最高,中间存在着热量的传递过程,所以有一定的时差。【训练检测】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浓雾发生时,有些农民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完成第3-4题。3.浓雾使( )A.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辐射增强 C.空气能见度降低 D.大气逆辐射减弱4.浓雾发生时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地膜( )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减弱了地面辐射“蜀犬吠日”出自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6.“庸、蜀之南,恒雨少日”会导致( )A.①减弱 B.②不变 C.③减弱 D.④减弱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A.纬度相当 B.距海远近相同 C.海拔相当 D.大气透明度相近8.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④③大小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⑤大小有关9.图中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箭头是( )A.①⑤ B.④⑥ C.②⑦ D.③⑧【解析】8.图示箭头①⑤都是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若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即两箭头所示的太阳高度是相同的,说明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当,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A正确;海拔相当,纬度不同,大气上界的太阳高度不可能相同,B错;距海远近相同、大气透明度相近与甲乙两地的大气上界的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相同无关,C、D错。选A正确。9.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接受了地面辐射②⑦增温后再通过热传导作用,向高空大气传送热量,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越远离地面温度越低。选B正确。10.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的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使空气中的水汽易形成霜冻;夜晚无太阳辐射,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AB错;大气的反射作用是对太阳辐射的反射,C错。选D正确。10.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的增强作用,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玻璃瓶设计了如下实验(下面左图),并获取了相关数据(下面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问题。(1)描述两玻璃瓶的气温差异,并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形成原因。(2)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和预估相比不够显著,请为其设计一条改进措施。(3)请列举一条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答案:(1)差异:装CO2的玻璃瓶中的气温高于装空气的玻璃瓶;原因:白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后升温,再通过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CO2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使瓶内温度快速升高。(2)增大玻璃瓶中CO2的浓度。(3)影响:导致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对策:沿海地区加固堤防或居民迁往内陆。读以下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答案:(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2)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3)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4)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 乙解析:(1)要注意下列几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吸收、散射、反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主要形式,不能把反射作用和削弱作用等同起来;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不能把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等同起来。(2)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的夜晚气温低,晴朗的夜晚温度低应从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的角度来分析。(3)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结果。(4)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是因为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辐射。【预习提示】1.背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类型。2.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保温的原理。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4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学案(学生版).docx 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学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