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姓名: 班 级: 学号:【学习目标】识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能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常见形式;识记等压面的判读方法;【学习重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常见形式。【学习难点】等压面的判读方法【易错易混点】等压面的判读方法;等压面上高低压的判定和比较。【要点导学】【知识点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1.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1)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直接原因:两地存在气压差【典例1】【考点:大气运动的原因】下列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地转偏向力 B.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冷热不均C.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面辐射 D.风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解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学法指导】①在垂直高度上,大气压强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水平方向上,主要看气压的高低大小,气流会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由高压流向低压;②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而热力环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风。【知识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如图)冷热不均热:上升垂直运动冷:下沉水平气压差 (高低气压差)水平运动(高压指向低压)2.热力环流的判定方法 - - 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1)一个过程(2)两个方向垂直方向 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 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3)三个关系①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③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受热地(乙地):低空下凹、高空上凸。b.冷却地(甲地):低空上凸、高空下凹。特别提醒: 要注意一些规律适用的前提。如“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地点。“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典例2】【考点:热力环流】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在图中竖线和横线上画出热力环流运动箭头 并说明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对图中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排序 (注:A点气压为Pa;B点气压为Pb;C点的气压为Pc;D点的气压为Pd)。(3)根据示意图,请你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4)请你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挂式制冷空调为什么安装在屋里上面的墙上,而暖气片为什么安装在屋里靠近窗户下面的地面上 答案:(1)画箭头略(顺时针方向)。根本原因是B、C两地冷热不均。(2)Pc>Pb>Pa>Pd。(3)由于B、C两地冷热不均,B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A地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D地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高空,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流向气压低的D地。在近地面,B地气流上升,使B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C地气流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气压高的C地流向气压低的B地,以补充B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4)在炎热的夏天,空调排放出冷空气,屋里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而热空气膨胀上升,补充下沉的冷空气,形成屋内的空气环流,最终使屋内空气变凉。在寒冷的冬天,暖气片放出热量,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受热上升,而冷空气下沉补充受热上升的空气,同样在屋内形成空气的环流,使屋内空气变热。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近地面热的地方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冷的地方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在高空形成低压,在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环流。如图导致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的冷热不均。(2)在竖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由上题的分析可知,图中ABCD四点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Pc>Pb>Pa>Pd(3)根据学过的知识可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由于B、C两地冷热不均,B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起来,使A地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 D地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高空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流向气压低的D地。在近地面B地气流上升,使得B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C地气流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由气压高的C地流向气压低的B地,以补充B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热力环流。(4)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空调的制冷和暖气供热的原理是:在炎热的夏天,空调排放处冷空气,屋里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而热空气膨胀上升,补充下沉的冷空气,形成屋内的空气变凉。在寒流的冬天,暖气片放出热量,靠近窗户空气受热上升,而冷空气下沉补充受热上升的空气,同样在屋内形成空气的环流,是屋内空气变热。【学法指导】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上气压下面高于上面。③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④在垂直方向上,气流的运动方向要根据近地面的气温而定(热上升,冷下沉)。⑤在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⑥地面与高空气压高低往往相反。近地面是低压的地方,高空一定是高压;近地面是高压的地方,高空一定是低压。⑦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⑧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热的地方,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下右图),高空向上凸,为高压;冷的地方,近地面等压面向上凸,为高压,高空向下凹,为低压。【知识点三】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自然界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3)城市热岛环流①成因分析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典例3】【考点:热力环流的应用】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创造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1.近地面市区和郊区间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2.某学校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高一某学生提出要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可行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答案:1.市区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由于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近地面气流(即风)由郊区流向市区。2.可行。应着重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学法指导】1.方法技巧: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线。等压面图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PA>PE。(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如图PA(3)无论是低空还是高空,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2.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地表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训练检测】一、单选题。下图表示某地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状况,读图回答1-2题。1.甲、丙的气压值分别是(hPa)( )A.1018、808 B.1026、808 C.1026、816 D.1018、8162.此时,降水可能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1.读图可知,相对于1022hPa等压线处,近地面甲处等压面向下弯曲,表明同一水平面上甲处气压低于1022hPa,由此排除BC;读图可知,相对于812hPa等压线处,高空丙处等压面向下弯曲,表明同一水平面上丙处气压低于812hPa,排除D;读图可知,甲、丙的气压值分别低于1022hpa、8l2hPa,因此A符合题意。故选A。2.读图可知,近地面甲处等压面向下弯曲,表明同一水平面上甲处气压低于两侧,近地面气压低则以上升气流为主,气流上升过程中容易成云致雨,因此降水量可能大;高空的乙、丙气压较低,多以下沉气流为主,或上升气流较弱,降水量可能较少;近地面的丁地气压较高,以下沉气流为主,不易成云致雨,因此降水量较少。由此判断,此时降水可能最大的是甲,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下图中虚线代表等压面,据图完成3-4题。3.正确判读图中气压高低的是( )A.④⑤两地气压相等 B.甲地气压低于乙地 C.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D.①②③三地气压相等4.正确判断图中气温高低和空气运动方向的是( )A.甲地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 B.乙地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C.地面空气由甲地流向乙地 D.地面空气由乙地流向甲地读图,回答5-6题。7.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A.A点 B.B点 C.C点 D.D点8.有关图中各点大气运动和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点为下沉气流 B.近地面大气由A点流向C点C.高空大气由D点流向B点 D.C点在高压控制下,是晴朗天气山区与平原之间,有时也出现山谷风特征。某地北部山区与平原地区之间,常会出现“风向北转南,风向南转北”这种风向昼夜相反的变化。完成9-10题。9.该地风向出现“北转南”的时间及原因是( )A.白天;山地增温慢 B.夜晚;山地降温慢 C.白天;山地增温快 D.夜晚;山地降温快10.关于该地北部山区的天气状况及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北风时常有阴雨,气流上升 B.南风时常有阴雨,气流上升C.北风时多为晴朗,气流上升 D.南风时多为晴朗,气流下沉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山谷风成因及其特征。山谷风,是指在山区,白天从谷地吹向山坡、夜间从山坡吹向谷地,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称为山谷风。该地北部山区与平原地区之间,受“山谷风”热力环流影响,白天,山地增温快,盛行上升气流,风从南部平原吹向北部山地,夜晩,山地降温快,气温低,空气顺着山坡向山下流动,形成山风,风从北部山区吹向南部平原地区。由此判断该地风向出现“北转南”的时间及原因是:白天,山地升温快。故选C。10.该地北部是山区,南部是平原,从南部平原吹向北部的南风为谷风,气流顺着山地抬升,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北风是从山区吹向南部平原的风,是下沉气流,难以成云致雨,故B选项正确。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城市或乡村,甲、乙、丙、丁代表区域中的四个居民点。读图完成11-12题。11.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因图示热力环流而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11.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依据图示信息分析,①地夏季午后气温最高,热力环流范围最大,所以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①。12.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依据图示信息分析,近地面①地形成低压中心,②地形成高压中心,乙地位于两者之间且位于①地东方,据此判断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乙。“穿堂风”是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穿堂风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3-14题。13.“穿堂风”( )A.风向始终如图所示 B.正午时刻风力达最大C.石质地面越大风力越小 D.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14.人为制造穿堂风的主要用途是( )A.减轻大气污染 B.增加生活用能 C.降低室内温 D.提高室内湿度解析:13.穿堂风是从山间吹过来的,主要是因为冷热不均而导致的,故选择D。14.人为制造穿堂风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降低室内温度,从而导致和外面温度的差距过大,故选择C。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绿洲冷岛效应”指干旱地区的绿洲区域,夏季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湿度比周边大的特殊气象效应。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河西走廊的某绿洲和沙漠的气温观测发现,在7~8月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出现“绿洲冷岛效应”。下图示意该绿洲和附近沙漠7月某日地表温度的变化。(1)与6时相比,说明该日15时绿洲和沙漠间近地面风力的变化及原因。(2)分析“绿洲冷岛效应”对绿洲农业的有利影响。答案:(1)风力变大;绿洲和沙漠间地表温差增大,近地面水平气压差变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2)绿洲冷島效应导致绿洲气温较低,抑制植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节约农业灌溉用水;夜间气温低,抑制作物呼吸,减少有机质消耗,有利于提高产量。16.阅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绘制①、②两地之间大气环流示意图。(2)某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①、②两地间大气环流过程。实验材料:约50×40×30cm的透明盒、一束香、橡皮泥、纸杯、塑料盖、冰块(约10×5×3cm大小)、打火机等。实验步骤:①将香用橡皮泥固定在塑料盖上;②将杯子装满热水,并盖上塑料盖;③将冰块和热水杯按盒子长度排放好(间隔约30cm),点燃香;④将透明盒轻扣在冰块和水杯之上;⑤观察烟雾的飘动状况。指出该实验可以验证的地理原理,并列举一条做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答案:(1)画图要求,要求图中标注有冷、热(或高、低压)、空气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箭头。;(2)热力环流;香要竖直插在橡皮泥中;香和水杯的整体高度不易过高等。解析:(1)把图中相同数值相同点的连接成线,可以很明显的看出,①地位于高压中心,垂直方向上,大气下沉,②地位于低压中心,垂直方向上,大气上升,水平方向,近地面由①指向②,高空由②指向①,注意在图中标注高、低压,按顺序标出空气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箭头。(2)杯子装满热水,塑料盖上的香由于受热上升;冰块处受冷,香产生的烟下沉,该实验可以验证热力环流;香要竖直插在橡皮泥中,保证香所产生的烟能垂直上升;香和水杯的整体高度不易过高,保证能反映近地面的大气状况。【预习提示】1.背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类型。2.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保温的原理。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4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4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姓名: 班 级: 学号:【学习目标】识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能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常见形式;识记等压面的判读方法;【学习重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常见形式。【学习难点】等压面的判读方法【易错易混点】等压面的判读方法;等压面上高低压的判定和比较。【要点导学】【知识点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1.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1)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直接原因:两地存在气压差【典例1】【考点:大气运动的原因】下列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地转偏向力 B.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冷热不均C.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面辐射 D.风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学法指导】①在垂直高度上,大气压强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水平方向上,主要看气压的高低大小,气流会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由高压流向低压;②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而热力环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风。【知识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如图)冷热不均热:上升垂直运动冷:下沉水平气压差 (高低气压差)水平运动(高压指向低压)2.热力环流的判定方法 - - 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1)一个过程(2)两个方向垂直方向 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 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3)三个关系①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③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受热地(乙地):低空下凹、高空上凸。b.冷却地(甲地):低空上凸、高空下凹。特别提醒: 要注意一些规律适用的前提。如“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地点。“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典例2】【考点:热力环流】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在图中竖线和横线上画出热力环流运动箭头 并说明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对图中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排序 (注:A点气压为Pa;B点气压为Pb;C点的气压为Pc;D点的气压为Pd)。(3)根据示意图,请你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4)请你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挂式制冷空调为什么安装在屋里上面的墙上,而暖气片为什么安装在屋里靠近窗户下面的地面上 【学法指导】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上气压下面高于上面。③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④在垂直方向上,气流的运动方向要根据近地面的气温而定(热上升,冷下沉)。⑤在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⑥地面与高空气压高低往往相反。近地面是低压的地方,高空一定是高压;近地面是高压的地方,高空一定是低压。⑦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⑧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热的地方,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下右图),高空向上凸,为高压;冷的地方,近地面等压面向上凸,为高压,高空向下凹,为低压。【知识点三】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自然界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3)城市热岛环流①成因分析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典例3】【考点:热力环流的应用】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创造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1.近地面市区和郊区间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2.某学校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高一某学生提出要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可行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学法指导】1.方法技巧: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线。等压面图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PA>PE。(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如图PA(3)无论是低空还是高空,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2.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地表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训练检测】一、单选题。下图表示某地近地面和高空的大气状况,读图回答1-2题。1.甲、丙的气压值分别是(hPa)( )A.1018、808 B.1026、808 C.1026、816 D.1018、8162.此时,降水可能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下图中虚线代表等压面,据图完成3-4题。3.正确判读图中气压高低的是( )A.④⑤两地气压相等 B.甲地气压低于乙地 C.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D.①②③三地气压相等4.正确判断图中气温高低和空气运动方向的是( )A.甲地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 B.乙地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C.地面空气由甲地流向乙地 D.地面空气由乙地流向甲地读图,回答5-6题。7.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A.A点 B.B点 C.C点 D.D点8.有关图中各点大气运动和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点为下沉气流 B.近地面大气由A点流向C点C.高空大气由D点流向B点 D.C点在高压控制下,是晴朗天气山区与平原之间,有时也出现山谷风特征。某地北部山区与平原地区之间,常会出现“风向北转南,风向南转北”这种风向昼夜相反的变化。完成9-10题。9.该地风向出现“北转南”的时间及原因是( )A.白天;山地增温慢 B.夜晚;山地降温慢 C.白天;山地增温快 D.夜晚;山地降温快10.关于该地北部山区的天气状况及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北风时常有阴雨,气流上升 B.南风时常有阴雨,气流上升C.北风时多为晴朗,气流上升 D.南风时多为晴朗,气流下沉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城市或乡村,甲、乙、丙、丁代表区域中的四个居民点。读图完成11-12题。11.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因图示热力环流而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穿堂风”是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穿堂风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3-14题。13.“穿堂风”( )A.风向始终如图所示 B.正午时刻风力达最大C.石质地面越大风力越小 D.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14.人为制造穿堂风的主要用途是( )A.减轻大气污染 B.增加生活用能 C.降低室内温 D.提高室内湿度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绿洲冷岛效应”指干旱地区的绿洲区域,夏季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湿度比周边大的特殊气象效应。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河西走廊的某绿洲和沙漠的气温观测发现,在7~8月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出现“绿洲冷岛效应”。下图示意该绿洲和附近沙漠7月某日地表温度的变化。(1)与6时相比,说明该日15时绿洲和沙漠间近地面风力的变化及原因。(2)分析“绿洲冷岛效应”对绿洲农业的有利影响。16.阅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绘制①、②两地之间大气环流示意图。(2)某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①、②两地间大气环流过程。实验材料:约50×40×30cm的透明盒、一束香、橡皮泥、纸杯、塑料盖、冰块(约10×5×3cm大小)、打火机等。实验步骤:①将香用橡皮泥固定在塑料盖上;②将杯子装满热水,并盖上塑料盖;③将冰块和热水杯按盒子长度排放好(间隔约30cm),点燃香;④将透明盒轻扣在冰块和水杯之上;⑤观察烟雾的飘动状况。指出该实验可以验证的地理原理,并列举一条做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预习提示】1.背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类型。2.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保温的原理。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4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课 大气热力环流学案(学生版).docx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课 大气热力环流学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