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文中加点部分用下划线代替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情分析】这是古代诗文阅读的必考题,除了2016年,主观题是一道翻译题,一道问答题,各4分,2017年到2021年均为翻译题,分值由7分增加到8分。是分值仅次于大小作文的重要题目,而且近几年题目难度均不小,一般同学都难以做到字字落实。同学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考纲解读】在“考试说明”中“古代诗文阅读”第四小点有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鉴于考试所选的文言文语段是“课外”的和“浅易”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考试说明”对翻译的要求: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原文词义、词序,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文言文的题目是对文言文综合能力的考查,考生平时应该熟练掌握各种实词、虚词和句式,并能对文章的大意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在文句的艰涩处融会贯通,从而跨越难点,争取更多分数。另外,掌握辨析考点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翻译评分是有得分点的,下面我们将全面来学习如何争取得分,避免失误。【知识梳理】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要符合“信、达、雅”的标准。“信”是指翻译要准确无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内容,符合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翻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句不顺畅,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子意思尽量完美。三、文言文翻译九字法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点、职称、器具等,可以照写不翻译。例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补 补出省略成分等。例如: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觉)非前物。(《促织》)翻译时,必须在“顿”字后补充出“感觉”等意思的动词。3.删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句首助词,只起到将要发表议论的语法作用,无义。翻译时必须删去。4.换 在翻译时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促织》)翻译时,“而”应该换成“你的”;“翁”应该换成“父亲”;“汝”应该换成“你”。5.调 翻译时,应该把一些句子的词序作适当调整。例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本句是用“之”字,把定语“利”(“锋利”的意思)后置,“之”字无义。翻译时,应该把它调整为“蚓无利之爪牙”(调整后,“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顾”是一个多义词,它共有八个义项:①回头看;②看;③探问;④拜访;⑤顾惜、顾念;⑥考虑;⑦但、只是;⑧反面、却。本句中的“顾”应该选用“但”或“只是”来翻译。7.译 翻译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例如:或师焉,或不焉。(《师说》)本句中,“不”是通假字,通“否”。8.固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本句中,“得……乎”是古代汉语的固定格式,现代汉语的固定译法是“恐怕……吧”或“莫非……吧”。9.意译 文言文中运用比喻、借代、引用等句子,如果直译后意义不明确的,应该改为意译。例如: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鸿门宴》)本句中,“毫毛不敢有所近”直译的话,翻译为“(连)秋天里鸟兽刚长出来的细小的绒毛都不敢接近”,这样翻译,就不便于理解了,所以,要改为意译,翻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财物)都不敢占有”。四、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例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都是不妥的。1.例如: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2.例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3.例如:(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4.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好”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让”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例4的“卑鄙”属于感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例如: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面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意才显得清晰完整。(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面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意思才完整。(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在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面,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A【典例精析】【例题1】 (2021年广东高职高考题)(见(二)一词多义例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仆窃有疑,愿受教焉。(2)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 【答案】 译文:我私下有所怀疑,希望得到你的指教。(重点落实“仆”“窃”“愿”的词义。)【答案】 译文:人是比物灵敏聪明的,为什么不听从自己,却听命于物呢 (句中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的落实,以及重点字词“灵” “何”“听”的落实。)【例题2】 (2020年广东高职高考题)(见(二)一词多义例题)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答案】 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 有人献上一坛美酒,越王勾践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到下游同饮江水,其实江水中并没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五倍。【例题3】 (2019年广东高职高考题)(见(二)一词多义例题)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关中有警,邻州听民出避,弃孩婴满道上。(2)有壬善笔札,工辞章,欧阳玄序其文。【答案】 适逢关中有危急情况,邻近各州听任百姓外出躲避,道路上到处是被弃的儿童和婴儿。【答案】 有壬善于书信,工于辞章,欧阳玄为其文写序。【例题4】 (2018年广东高职高考题)(见(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例题)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续因口说六百余人,皆分别姓字,无有差谬。(2)使者大怒,以为门卒通传意气,召将案之。【答案】 陆续立即回答说有六百余人,还分别说出他们的姓名,没有差误。【试题分析】 要落实“因、余、皆、分别”等字的意义。【答案】 皇上的使者大怒,认为门卒通传消息,要召他来审问。【试题分析】 “以为、案”的落实要注意,尽量直译,字字落实。【同类比较】(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题)(见(二)一词多义例题)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2)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答案】 这个孩子的才能,是其他学生都比不上的,他最终一定会有很大的作为。【答案】 (祖莹)讲完,孝怡觉得这事太神奇了,就告诉了博士,整个学堂的人都非常惊讶。【试题分析】 “才器、诸生、及”的理解,“异”是意动用法、“举”的理解。【对点练习】1.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答案】 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解析】 “多”字是翻译该句的关键。“多”: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形容词;在该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称赞、赞扬”。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左右皆笑之。超曰: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答案】 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解析】 犹、效、安……乎是翻译的关键,另外,“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立功(于)异域”,状语后置,翻译时要注意。3.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1)乔阳不闻,(2)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3)欲与父母相允娱耳,(4)何以愧为!” (5)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答案】 (1)范乔佯装没有听见,(2)同乡惭愧地将盗砍的树归还给他了。(3)是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4)为什么惭愧呢!(5)他通情理善于开导,都像这样。4.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①封人②而乞食。(2)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3)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曰:“如子之言,(4)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封人怨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注】 ①绮乌,地名。②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答案】 (1)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身边,向他乞讨食物。(2)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跪着让他吃东西,样子十分恭敬。(3)守边境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侥幸(幸亏,或敬辞,不译)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 ”(4)我将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我凭什么来报答你呢 5.将下面的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答案】 孟子说:“耕种田地,减少税收,就可以使人民富裕了。按时饮食,按礼节花费,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黄昏傍晚时去敲别人的门去借水和火,没有不给的。因为相当的充足。圣人治理天下,就会让豆、米像水与火一样充足。粮食像水火一样充足,百姓哪会有不仁的呢 ”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答案】 (1)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2)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7.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刘向《说苑》)【答案】 我所说的天,不是指那个幽蓝辽阔的天空。做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赞成他国家就安定,协助他国家就强盛,非难他国家就有危险,背叛他国家就会灭亡。百姓怨恨他们的国君而国家最终不灭亡的,是从来也没有过的。 8.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献帝西迁,粲徒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鞋)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答案】 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觉得他是一个有奇才的人。当时,蔡邕才华学识名满天下,在朝廷很是显贵,(居所之处)经常是车马堵塞了巷道,(家中)宾客满座。(有一次,王粲前来拜访,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倒穿着鞋子就赶出去迎接。王粲进屋后,年龄小,个子矮,(蔡邕却如此迎接,)满座之人都十分惊讶。 9.把下列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昔郑之间有躁人焉。射不中则碎其鹄,弈不胜则啮其子。人曰: “(1)是非鹄与子之罪也。盍亦反而思乎 ” (2)弗喻。卒病躁而死。 (《郑有躁人》)【答案】 (1)这不是靶子和棋子的过错啊!你为什么不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想一想呢 (2)他不明白这个道理,终于因为急躁而得病死了。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2)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答案】 (1)楚国有个学划船的人,刚开始,调头、转弯、快划、慢划,(一切)都听船师的。(2)就辞去了船师,擂鼓径直往前划行。多次碰上急流险滩,便慌张四顾失魂落魄,坠落了船桨,丢掉了船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