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

资源简介

第1讲 大气组成、分层以及受热过程
一、知识点
知识点1 大气组成、分层
知识点2 大气受热过程
二、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大气组成、分层
1.大气组成
(1)干洁空气: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
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合占总体积的99%。
干洁空气成分体积表【其他包括二氧化碳0.038%(变动)、氩气0.93%】
(2)低层大气的组成与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氧气 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氮气 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臭氧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污染物 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
大气垂直分层 海拔范围 特征 成因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 ~9千米 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2.平流层
大气垂直分层 海拔范围 特征 成因 与人类关系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部至50 ~55千米 气温随海拔增加而升高 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大气水平运动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具有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3.高层大气: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
大气垂直分层 海拔范围 特征 成因 与人类关系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到2 000 ~3000千米的高空 气温随海拔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大气密度极小 底部无臭氧吸收紫外线,其热源主要来自平流层,随后气温随海拔增加而上升是因为氧原子吸收了更短波长的紫外线;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解析】
逆温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范围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的分类
(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增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或者冬季冷空气重,一沉聚谷底,造成下冷上热的现象。 (例子:果树,蔬菜等农作物不种谷底)
(4)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地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2.辐射逆温的形成:在晴朗无云的夜晚,由于地面强烈的有效辐射,贴近地面的气层很快降温,远离地面的气层受地面影响较小,降温较少,于是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随着地面有效辐射的不断继续,逆温层逐渐增厚,黎明时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近地面气层受地面影响,也开始增温,于是逆温便自下而上地消失。辐射逆温层的垂直厚度可以从几十米到三四百米,其上下界温度差一般有几度。
3.逆温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 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
消极影响
主要影响:大气污染。
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
4.例题
贴地逆温是指起始高度为0m(地面)的逆温,悬浮逆温是指起始高度在离地面一定高度位置的逆温。如图为青海格尔木地区2015一2017年贴地逆温发生频率的月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只有悬浮逆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影响该地贴地逆温发生频率存在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植被差异 C.昼夜长短 D.人类活动
(3)关于该地逆温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早晨,适宜开展户外活动
B.冬季早晨,山腰冻害较山麓小
C.夏季傍晚,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D.冬季傍晚,污染物扩散作用强
答案:(1)A;(2)B
解析:(1)由材料可知,辐射逆温主要是夜晚的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而形成的。由此可知逆温最强时即地面降温最强之时(即日出前后),此后地面逐渐升温,逆温现象逐渐减弱并由地面向高空方向消失,直至午后完全恢复。而c显示逆温现象尚存,但近地面气温已经恢复正常,可知c出现在日出之后、正午之前即上午,故选A。
(2)逆温出现后近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高,气体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由于近地面的温度较低,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形成雾;逆温出现后,大气运动减弱,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逆温会增加大气的逆辐射,从而减轻山区农作物的冻害。②③④对,B正确。故选B。
习题
1.读北半球1月和7月下层大气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 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 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
(2)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域为( )
A.0°~10°N B.40°N~60°N C.70°N~90°N D.60°N~80°N
(3)对流层上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远比下部高的主要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运动 C.地面状况 D.热量来源和空气密度
2.2019年12月7日10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2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结合材料和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吉林一号”高分02B卫星发射升空过程中( )
A.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B.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C.气温越来越低 D.气温越来越高
(2)关于乙层说法正确的是( )
A.“吉林一号”高分02B卫星在乙层 B.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C.乙层有臭氧层,能强烈吸收红外线 D.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航空飞行
习题答案及解析
1.答案:(1)D; (2)B; (3)D
解析:(1)图中横坐标表示纬度和月份,左侧纵坐标表示高度,右侧纵坐标表示温度,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是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D正确,A、B、C错误。
(2)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由图中可看出平流层底部40°N~60°N处气温最高,B正确,A、C、D错误。
(3)对流层热量来源于近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越弱,气温下降的越快,D正确,A、B、C错误。
2.答案:(1)A; (2)D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吉林一号”卫星运行轨道在高层大气(丙),读图该卫星发射升空过程中气温在对流层(甲)逐渐降低,在平流层(乙)逐渐升高,进入高层大气,气温先降低后升高,A正确,故选A。
(2)乙层为对流层,“吉林一号”卫星运行轨道位于高层大气(丙),故A错误;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故B错误;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故C错误;平流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航空飞行,故选D。
知识点2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作用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以地面辐射(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向上传递能量 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地面散失的一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2)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反射越强。
(3)散射作用:波长越短的可见光越容易被散射。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注意)大气逆辐射并非只有在晚上存在,白天也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强。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左右,并不是在晚上。
【知识拓展】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温室内增加二氧化碳不仅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还可以提高温度;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
(3)解释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晴天的气温日较差较阴天大,是因为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温度低;海拔高的山区太阳辐射强,原因是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得到太阳辐射能的多寡与大气削弱作用相关;大气散射作用与某些自然现象相关,如朝霞和夕阳的形成、“晨昏蒙影”等。
习题
3.2020年2月,南极乌克兰维尔纳斯基科考站附近,出现了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西瓜雪”是雪藻在升温时快速生长,使所含雪藻的积雪呈现红色的一种现象。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西瓜雪”现象大面积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2)相比普通的雪,“西瓜雪”的出现,会使图中(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3)“西瓜雪”现象在南极地区大面积出现,可能( )
A.引发降雪增多 B.导致土壤酸化 C.加剧臭氧空洞 D.加剧冰川融化
4.甲图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乙图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是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大气辐射
(2)甲图所示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12月~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6~7月,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习题答案及解析
3.答案:(1)B; (2)C; (3)D
解析:(1)由材料信息可知,“西瓜雪”出现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加,即②增强,④代表的大气逆辐射增强,B正确,D错误;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西瓜雪”的出现对①没有影响,A错误;“西瓜雪”是雪藻在升温时快速生长可知,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强,C错误。故选B。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月南极某科考站附近会出现极昼现象,气温较高,极地雪藻升温时会迅速生长并呈现粉红色,使积雪吸热增强,③增强,C正确。①是大气对大阳辐射吸收,“西瓜雪的出现对①没有影响,A错误。②是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③增强,大气对地面射吸收增强,B错误。④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D错误。故选C。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极地雪藻升温时会迅速生长并呈现粉红色,如果“西瓜雪”现象在南极地区大面积频繁发生,会使积雪吸热增强,地面幅射增强,大气温度上升,降雪可能减少,人口少,酸性气体少,不会导致土壤酸化,大气温度上升,不利于生态平衡:大气温度上升,加剧冰川融化,D正确,AB错误;“西瓜雪”现象在南极地区大面积出现,对臭氧空洞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4.答案:(1)D; (2)A
解析:(1)乙图中①为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其能量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A错误。②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但不是根本热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昼夜都起作用,C错误。④是散失掉的少量大气辐射,D正确。
(2)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8月有伏旱天气,在此期间,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故此时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A正确。第2讲 大气的运动
一、知识点
知识点1 热力环流
知识点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知识点3 常见的天气系统
知识点4 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5 气候
二、知识梳理
知识点1 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
(1)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见图①)。
(2)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见图②)。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3)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见图③)。
3.等压面的凹凸及应用
(1)等压面凹凸规律
下图所示为A、B两地高空等压面(气压相等的面)和等高面(水平面)。
①垂直方向上气压:
越向高空,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图示A、a、c三处气压:A>a>c,B、d、b三处气压:B>d>b。
②水平方向上气压
高空:因为a>c,d>b,而c=d(同一等压面),所以a>b,即a处为高压,b处为低压,可得规律:等压面向高空凸为高压(高凸高压),等压面向低处凸为低压(低凸低压)。
近地面:根据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可知,A处为低压,B处为高压。可画出近地面等压面:凹凸与高空相反。
4.常见热力环流的形式与应用
类型 示意图 应用
山 谷 风 由于夜晚吹山风,导致谷底气流被迫上升,出现著名的“巴山夜雨”现象;夜晚,当冷空气在谷底集聚时,容易出现上热下冷的稳定空气结构,即逆温现象
海 陆 风 海陆风加速海陆间水分和热量的交换,白天的海风使近海岸湿润,夜晚的陆风使陆地凉爽
热 岛 效 应 热岛效应强弱反映城郊温差大小,如夏季城郊温差大,热岛效应最显著,热力环流最强。有污染的企业要远离居民区,并布局在绿化带以外,避免污染物随热力环流进入市区
【知识拓展】
焚风:气流越过山脉后下降升温,气流温度比迎风坡高,湿度比迎风坡低。焚风可使积雪融化,使夏末作物早熟,影响产量。冬季焚风可引起雪崩。
狭管风: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峡谷地形时,风速加大,主要分布在狭谷口附近和城市高层建筑间。
龙卷风:一种气旋系统,中心气压低。气流随中心旋涡不断向上强烈辐合,破坏力巨大。
习题
1.下图为我国某节能房屋示意图,该房屋在不同季节的白天与夜晚通过开闭某些隔断或窗户实现室内外冷暖空气的交换,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的是( )
A.冬季白天 B.冬季夜晚 C.夏季白天 D.夏季夜晚
(2)关于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 B.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有利于空气的净化
C.充分利用了温室效应的原理 D.关闭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的保存
习题答案及解析
1.答案:(1)A; (2)B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读图可知,室内空气下沉,温度较低;冷空气进入空气间层后,被加热,上升后进入室内,形成局部热力环流,不断地向室内输入热空气,使得室内增温,故该图表示的最可能是冬季;结合题意可知,该房屋是节能房,故最可能利用太阳能供暖,该图表示的是冬季白天。A正确,B、C、D错误。
(2)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结合上题可知,该节能房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和温室效应原理;读图可知,关闭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的保存,而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是为, 了使室内空气与空气间层空气循环,有保温作用,如果要净化空气,还需要打开窗户。B正确,A、C、D错误。
知识点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夹角
3.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水平气压梯度力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降水多
距高压远近 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摩擦力 地面平坦开阔,风力大;海面上风力大
植被 冬季植被少,风力大
地形起伏 高原起伏和缓,风力大;山谷口,狭管效应显著,风力大;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知识拓展】
狭管效应原理
地形的狭管作用,就是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
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导致风速增大,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
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习题
2.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
A.西北、东北、东南、西北 B.东南、西南、东南、西南
C.西北、东北、西北、东南 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
习题答案及解析
2.答案:(1)A; (2)A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而风速最大。
(2)分别过甲、乙、丙、丁四点作垂直于四点切线的垂线垂线即为气压梯度力方向,以垂线为基准北半球向右偏30°~45°,即为风向。甲位于北半球高压中心东南部,吹西北风;乙位于北半球高压中心西南部,吹东北风;丙位于南半球高压中心的西北部,吹东南风;丁大致位于南半球低压中心的北部,吹西北风。
知识点3 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锋面
(2)锋与天气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锋面剖面示意图
锋面符号
(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3)冷、暖锋的判别
①看箭头指向
②看锋面坡度
③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2.高气压与低气压
(1)基本气压场
①高气压:
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狹长区域B为高压脊。
②低气压: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A为低压槽。
(2)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以北半球为例)
低气压 高气压
等压线状况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高
示意图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天气现象 常出现阴雨天气 多为晴朗天气
3.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地区,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
(1)锋面的位置: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
(2)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①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
②锋面移动: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3)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A处为偏北风,B处为偏南风,C处为偏南风。
(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由图可知,气旋右侧由暖锋N控制,故在锋前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左侧由冷锋M控制,故在锋后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知识拓展】
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
1.4-5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主要是冷锋雨。
2.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来自南方的暖湿气团和来自北方的冷气团在江淮地区势力相当,形成准静止锋,锋面停留可长达一个月之久,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3.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到副高北移影响出现伏旱天气,北方地区的降雨以冷锋雨为主。
4.9月份雨带南移,10月份雨带结束:9月至10月随着冷气团的迅速南下,暖湿气团不断后退,在锋面影响地区出现阴天、刮风、下雨,并且持续降温,这些都是冷锋天气的主要特征。
习题
3.《水浒传》中有一段对天气的经典描述如下:“是日,日无晶光,朔风乱吼……其时正是仲冬天气,连日大风,天地变色,马蹄冻合,铁甲如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材料中描述的天气系统和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
A. B.
C. D.
(2)预测材料中的天气系统将带来的天气现象是( )
A.降雪 B.晴朗 C.小雨 D.多云
(3)关于材料中的天气系统过境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降低,风速增大,天气转晴 B.气温升高,风速减小,天气转阴
C.气温降低,风速减小,天气转晴 D.气温升高,风速增大,天气转晴
习题答案及解析
3.答案:(1)A; (2)A; (3)C
解析:(1)正是仲冬天气,连日大风,天地变色,马蹄冻合,铁甲如冰,大风降温为冷锋影响,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运动,冷气团密度大,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被迫而上升,与A相符。B为暖气团沿冷气团向上滑升,为暖锋。暖气团不会位于冷气团下方,CD错误。故选A。
(2)冷锋冷气团势力强,所以移动速度快,暖气团抬升快,多降水,冬季气温低,将带来降雪。故选A。
(3)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风速减小,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转晴,C正确。故选C。
知识点4 气压带和风带
1.三圈环流形成
2.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习题
4.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P地的气候特点是( )
A.温和湿润 B.寒冷干燥 C.高温多雨 D.炎热干燥
(2)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
A.暖湿的中纬西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 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
习题答案及解析
4.答案:(1)D; (2)A
解析:(1)读图,根据P地的纬度和气流运动方向,在30°纬线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应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D正确。
(2)根据Q地的纬度,该地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气流相遇,形成极锋,暖湿的中纬西风气流被抬升,形成降水。所以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暖湿的中纬西风,A正确。
知识点5 气候
1.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北半球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1)热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2)亚热带气候类型和温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影响 终年温和多雨
习题
5.读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三地水汽来源于( )
A.北冰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太平洋
(2)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夏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夏季( )
①西风带南移
②低压北移
③信风带北移
④暖流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与甲地相比,影响乙地夏季气温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
①纬度
②离海远近
③洋流
④经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习题答案及解析
5.答案:(1)B; (2)D; (3)A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位于大西洋沿岸,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B正确。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三地都夏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夏季低压北移、信风带北移,D正确。
(3)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纬度低于乙地,乙地离海洋更近,所以乙地夏季气温较高,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