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讲 城市一、知识点知识点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知识点2 城镇化知识点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知识点4 城市区位二、知识梳理知识点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概念: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村落则是乡村人口主要聚居的地方。2.乡村空间结构(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2)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3.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阶段 利用方式 成因初期 单一 除农业用地和居住外,人们需求较少发展到一定规模 出现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以满足居民社会需求出现了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2.城镇土地利用类型(1)居住区: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3)工业区:工业集聚的区域,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4)其他的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拓展】①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②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3.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1)距市中心远近→地租差异→功能区的划分(2)交通通达度对地租高低的影响【拓展】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1)“风”——注意图中风向条件,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2)“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3)“宝”——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或点,接近科研中心等。(4)“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的角度分析。习题1.成都平原上有一种随田散居的独特乡村聚落——林盘,一般由林园、宅院及其外围的耕地组成,整个宅院隐于高大的楠、柏等乔木与低矮的竹林之中,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构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下图为某林盘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导致林盘分布分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系 D.土壤(2)宅前屋后种植高大乔木、竹林是为了(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净化空气、减弱噪音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遮阴挡阳、美化环境(3)针对林盘开发与保护,正确的举措是( )A.拆迁重建,构建现代新居 B.集中布局,扩大林盘规模C.组织移民,严禁破坏林盘 D.传承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习题答案及解析1.答案:(1)C; (2)D; (3)D解析:(1)结合材料,该聚落位于成都平原上,平原聚落分布应该比较紧凑,A错误;再结合材料,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构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可以推出,导致林盘分布分散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该是水系分布,C正确;气候、土壤对区域内聚落分布影响不大,BD错误。故选C。(2)结合材料,该林盘景观构成了一幅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成都平原夏季高温,可知,宅前屋后种植高大乔木、竹林是为了遮阴挡阳、美化环境,D正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该聚落为乡村聚落,噪音问题不明显,B错误;该地风沙不大,C错误。故选D。(3)结合材料,该林盘聚落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拆迁重建不合适,A错误;受周边水系限制,无法扩大林盘规模,扩大重建也会破坏其原有的格局,B错误;该林盘聚落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生态宜居之地,属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组织移民不合理,C错误;该林盘聚落环境优美,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可以借此发展特色旅游,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D正确。故选D。知识点2 城镇化1.城镇化(1)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最重要指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这条曲线符合一般城镇化发展的实际。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原因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城镇化水平 高:经济发展水平高,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出现巨大反差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动力 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迁移 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现象或问题 逆城镇化现象(大城市人口向乡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 城镇发展不合理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4.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原因及危害)(1)大气污染:城镇居民燃烧煤炭等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使城镇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导致光化学烟雾及酸雨,破坏土壤、水质,危害生物,腐蚀建筑物。(2)水污染:城镇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的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污染环境。(3)垃圾污染:随着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固体垃圾废弃物急剧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4)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能力提升】1.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的区别项目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时间 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 人口由城镇中心向郊区迁移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的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由郊区或农村向城镇中心地区回流成因 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城镇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城镇中心地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习题2.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国家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城市化,图中过度城市化最显著的国家是( )A.泰国 B.马来西业 C.缅甸 D.菲律宾(2)菲律宾当前城市化特点可能会造成( )A.城市创造就业能力大于城市劳动力增长 B.小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C.农村推力作用小于拉力作用 D.农业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3.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由五大组团组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材料反映出西安市缓解城市化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B.美化城市环境 C.增加城市行政职能 D.建设城市新区(2)西咸新区五大组团中,沛东新城功能定位为西部地区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和体育会展中心。下列属于其发展的主导产业的是( )A.食品加工业 B.会展商务 C.纺织工业 D.化学工业习题答案及解析2.答案:(1)D; (2)D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泰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A错误。马来西亚位于中高城市化水平区,经济、社会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均较高,B错误;细甸位于中低城市化水平区,人口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均较低,C错误;菲律宾位于人口城市化超前区,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过度城市化最显著,D正确。(2)根据图示可知,菲律宾位于人口城市化超前区,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说明城市劳动力增长大于城市创造就业能力,A错误。人口城市化过快,说明人口大量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市发展速度较慢,B错误。菲律宾人口城市化超前,说明农村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C错误。人口城市化超前,农村人口大量迁出,农业资源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D正确。3.答案:(1)D; (2)B解析:(1)读图可知,西安市缓解城市化问题采取了建设城市新区的措施。故选D。(2)沛东新城功能定位为西部地区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和体育会展中心。因此高新技术和会展业最可能为其主导产业。故选B。知识点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地域文化(1)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2)地域文化的特点①独特性:地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②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城镇建筑差异城镇建筑 影响 原因建筑布局 美国城镇 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 发展历史短欧洲城镇 中心多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市中心以外 发展历史悠久,保存了历史建筑建筑结构 中国城镇 建筑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如中国的四合院 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城镇 建筑很少有围墙,园林强调整齐统一,均衡对称,线条简洁,直率开朗,如西方的花园、洋房 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 红墙、黄瓦、飞檐、斗拱、楼、台、殿阁 皇权至高无上西方宫廷 喷泉、雕塑 教堂占优势地位习题4.下图为我国两地传统民居图,甲图为土墙平顶屋,乙图为砖墙斜顶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导致甲、乙两地传统民居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河流(2)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测甲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的朝向是( )A.偏北方向 B.偏东方向 C.偏南方向 D.偏西方向习题答案及解析4.答案:(1)C; (2)A解析:(1)从甲乙民居建筑风格看,甲地平顶且土墙,说明降水少,乙地民居砖墙斜顶屋,说明降水多,为方便排水而设计,影响二者差异的因素是降水,C正确,ABD错误,故选C。(2)甲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冬季偏北风强劲,风沙大,故民居门窗不可朝向偏北,A正确,BCD错误,故选A。知识点4 城市区位1.影响城镇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①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设投资,城镇多;热带地区的城镇多分布在高原上,气候凉爽;高原和山区的城镇多分布于山区的河谷和较开阔的低地,水源充足,地势相对平坦,农业发展条件好。②气候:适度的降水和适中的气温适宜人类生存,城镇多。③河流:有供水、运输防御功能,故临河城镇多。④矿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促使矿业城市的兴起。(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等)的地区城镇多;地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形成城镇。【拓展】城市区位因素分析思路分析因素 关键词 满分术语自然因素 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 ××位置优越;××气候优越(恶劣);××水热适中(不足);××地形平坦(崎岖);河流为××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丰富(缺乏)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交通、政策、宗教 ××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欠发达,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优惠政策的促进和吸引;××宗教圣城习题5.为促进济南都市圈的建设,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的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读图完,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行政区划调整后,济南市( )A.经济发展模式改变 B.地域范围扩大C.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 D.迁出人口增多(2)济南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对济南都市圈建设的作用体现在( )①进一步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②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③更好地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④构建与环渤海地区多元互补、协调联动、合作共赢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其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A.长江航运中心 B.传统工业基地C.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D.国际化大都市,科技实力较强(2)下列关于长江经济带中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市服务功能强,辐射全国 B.武汉比南昌提供的服务种类多C.成都和拉萨的城市规模相同 D.上海和杭州的城市等级相同(3)与长江下游经济圈相比,长江上游经济圈发展的地理优势有( )A.土地广阔,价格低 B.水能资源缺乏 C.人口众多,素质高 D.交通设施完善习题答案及解析5.答案:(1)B(2)D解析:(1)本题考查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由图文材料可知,行政区划调整后,济南市的地域范围扩大了,B对。行政区划调整后,济南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不会发生改变,A错误。济南市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且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比莱芜高,原莱芜市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可能会使济南市城市化水平降低,C错误。此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目的是促进济南都市圈的建设,故济南市迁出人口可能减少,D错误。(2)本题考查行政区划调整对都市圈建设的影响。济南市行政区划的调整进一步优化了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故①正确;济南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其地域变大,推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故②正确;济南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可以更好地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故③正确;济南市临近渤海,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市的地域范围扩大了,可以更好地构建与环渤海地区多元互补、协调联动、合作共赢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故④正确。故选D。6.答案:(1)C(2)A(3)A解析:(1)本题考查城市的区位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其三个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均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C对。南昌不是长江航运中心,也不是传统工业基地,A、B错。这三个中心城市不是国际化大都市,D错。(2)本题考查城市特征。上海市服务功能强,辐射全国;武汉和南昌城市等级相同,提供的服务种类一样多;成都城市规模比拉萨大;上海城市等级比杭州高。所以A正确。(3)本题考查城市群的区位优势。与长江下游经济圈相比,长江上游经济圈土地广阔、价格低,水能资源丰富,A正确,B错误。长江下游经济圈人口数量更多,素质更高,交通设施也更完善,故C、D错误。第1讲 人口一、知识点知识点1 人口分布知识点2 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点3 人口迁移知识点4 人口容量二、知识梳理知识点1 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2.世界人口稠密区稠密区 地区 特点东亚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中南部等地 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欧洲西部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经济发达,人口多聚居在城市北美东部 美国东部、加拿大东南部3.世界人口稀疏区稀疏区 主要原因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区 气候严寒,不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南极洲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 气候湿热,不适宜居住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沙漠地带 气候干旱,水源缺乏4.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量,单位是人/千米 。是一项表示地区人口稠密与稀疏平均状况的指标,人口密度大说明该地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小说明该地人口稀疏。它与人口数量没有直接的关系。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 具体说明 举例气候(纬度)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1)高纬度地带人口稀少——严寒;(2)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降水量极少;(3)雨林地区——过于湿热地形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水源 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2)人文因素:①社会因素: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②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分布的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③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④其他: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6.我国的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2)具体表现东西差距 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自然差距 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交通 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欠发达、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民族方面 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3)人口地理界限(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疏。习题1.卡塔尔国土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约为276万人,其中外籍劳务人口约占全国的80%以上,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卡塔尔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原因( )A.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B.临近海港,交通便利C.地势低平,温度适宜 D.森林茂密,环境优美(2)该国人口( )A.外籍人口出生率高于本地 B.人口老龄化严重C.当地人口就业压力巨大 D.男女性别比例差异大2.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 )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 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 D.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2)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 )A.经济发展程度 B.自然地理环境C.地区开发程度 D.国家发展政策(3)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是( )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C.移民搬迁,优化人口配置 D.加强经济扶贫,优化资源配置习题答案及解析1.答案:(1)B; (2)D解析:(1)卡塔尔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只有沿海地区气候相对湿润,临近海港,交通便利,较适宜居住,因此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B正确,A错误;卡塔尔为热带荒漠景观,D错误;该地并不是“地势低平”导致“温度适宜”,而是由于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调节导致“温度适宜”,C错误。故选B。(2)由材料可知,卡塔尔外籍劳务人口约占全国的80%以上。劳务人口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因此卡塔尔人口老龄化不严重,当地人口就业压力较小,男女性别比例差异大,D正确,B、C错误。材料中的信息不能比较出外籍人口出生率与本地出生率的大小,A错误。故选D。2.答案:(1)D; (2)A; (3)D解析:(1)读图可知,江苏省北部人口密度小于南部;沿海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内陆;中部密度小于东南部;总体东南部人口密度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2)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是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发展程度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因,A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地域开发程度和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南部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CD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3)由题意可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差异,故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D正确。其它三项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D正确,ABC错误,故选D。知识点2 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表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一般而言,人口自然增长率越大,人口增长速度越快;人口自然增长率越小,人口增长速度越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总量将不断增加;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总量不变;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总量将不断减小。(1)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人口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2)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的人口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3.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别4.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当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和机会【能力提升】图表研读(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①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②定类型: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习题3.下图为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总数的统计图,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五地数据相比,正确的判断是( )A.上海市的人口死亡率最低 B.宁夏的人口死亡率最高C.江苏年净增加人口数量最多 D.西藏的老龄化现象最严重(2)关于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藏、宁夏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原始型B.北京的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呈正相关D.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死亡率小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习题答案及解析3.答案:(1)C; (2)B解析:(1)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计算上海的人口死亡率最高,宁夏的人口死亡率最低;A、B错误。由于江苏省的人口总数远大于其他各省,其自然增长率较高,还由于经济较发达,为人口净迁入地区,故年净增人口最多;C正确。老龄化严重,则死亡率上升,故上海的老龄化最严重;D错误。(2)结合图示各省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判断,西藏、宁夏的人口增长属于过渡型,A错误;上海、北京、江苏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B正确。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两者呈负相关,C错误;图示上海的人口死亡率高于其他省区,D错误。知识点3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概念: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2.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3.人口机械增长(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2)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3)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产生的影响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因素 举例人文因素 经济因素 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例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政治因素 战争、政治迫害、国家政策等都会导致人口的还移。例如,我国三峡工程的修建,出现了三峡移民等文化因素 宗教、民族等因素会导致人口的迁移其他因素 家庭婚姻,投亲靠友,交通等都会导致人口的迁移自然因素 自然灾害 旱涝、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都会引起人口迁移的现象。例如,20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大干旱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矿产资源 资源的开发和耗竭都会引起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例如。英国的伯明翰、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而形成的环境因素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环境惠化都会引起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例如大城市的老年人退休以后迁居到环境好,气候宜人的海边城市【拓展】1.常见的推力和拉力因素要素 推力因素 拉力因素气候 寒冷干燥;水资源短缺 温暖湿润;水源丰富土壤(土地) 人多地少;土地退化 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矿产、经济 资源枯竭;经济水平低,产业衰落 资源丰富;经济水平高,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交通 距离近,交通便利 距离远,交通不发达教育 教育水平低 高等院校多,教育水平高战争 战争频发 政局稳定2.我国外来务工人员问题(1)主要原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2)影响:①积极影响:Ⅰ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需矛盾;Ⅱ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Ⅲ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财政收入;Ⅳ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Ⅴ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Ⅵ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②消极影响:增加了城市交通、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的压力;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习题4.近年来,重庆市人口迁移活跃,既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又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出,人口迁入量远大于人口迁出量;同时,市内人口流动也很频繁。下图示意研究区内重庆市人口长期流入来源地分布,图中重庆市的西南部为主城区、东北部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东南部为生态保护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重庆市易吸引周边地区人口迁入的原因有( )①水资源较丰富,生态环境好②城市文化先进,交通非常便利③空间距离较近,迁移成本低④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较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渝东北、渝东南周边地区人口流入重庆市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是( )A.流入人口较多,城市交通拥堵加剧 B.流入人口较多,资源开发规模扩大C.流入人口较少,人口老龄化问题得以解决 D.流入人口较少,生态环境压力较小5.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移民目的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位于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也是世界移民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最大的国家。下图为美国和阿联首两个国家接纳外来移民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阿联酋移民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 )A.移民政策宽松 B.石油开采,就业机会多C.自然环境优越 D.西亚战乱多,难民较多(2)大量人口迁入对美国的影响是( )A.加剧人口老龄化 B.降低发展速度 C.增大就业压力 D.改善生态环境习题答案及解析4.答案:(1)D; (2)D解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研究区内水资源均较丰富,①错误;重庆地势起伏大,被称为“山城”,交通不便利,②错误;人口大多来自重庆市周边地区,迁移距离近,成本低,③正确;重庆是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较多,就业机会多,吸引周边地区人口迁入,④正确。故选D。(2)由图可知,渝东北、渝东南周边地区流入重庆的人口较少,且渝东北、渝东南注重生态保护,不宜迁入大量人口,A、B错误;流入人口少,生态环境压力小,不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C错误、D正确。5.答案:(1)B; (2)C解析:(1)本题中并未提到移民政策,A错误;石油资源是阿联酋的主要资源,通过石油资源使许多当地人致富,但当地人并不从事石油开采工作,因此大量的国际劳工来到这里寻求就业机会,B正确;依据材料,阿联是热带沙漠气候区,自然环境并不优越,C错误;阿联茵战乱少,难民比例不可能占据本国人口80%以上,D错误。故选B。(2)大量青年人口迁入,可能会减缓人口老龄化,A错误;人口迁入并不会降低发展速度,B错误;人口迁入,待就业人口增多,所以就业压力增大,C正确;人口迁入会对环境产生压力,D错误。故选C。知识点4 人口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2)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2.人口容量的影响分析(1)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习题6.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4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7.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下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国土面积 C.土壤肥力 D.水资源数量(2)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 )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B.草地开垦C.保护野生动植物 D.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习题答案及解析6.答案:(1)C; (2)C解析:(1)根据资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范围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人口容量。(2)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7.答案:(1)A; (2)B解析:(1)巴西面积在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排行第五。巴西比俄罗斯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是热带气候,热带雨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俄罗斯是温带、寒带气候,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A正确,B错误。根据材料,生态承载力与土地面积的总和相关,土壤肥力、水资源数量不是影响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A。(2)根据材料分析,能够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包括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A不符合题意。草地开垦会破坏环境,降低生态承载力,B符合题意。保护野生动植物,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生态承载力,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九 人口与城市 第1讲 人口.doc 2023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九 人口与城市 第2讲 城市.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