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讲 整体性和差异性一、知识点知识点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二、知识梳理知识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其整体性表现如下表所示:环境要素 整体性表现大气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自然地理要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形 由内外力共同塑造,受地壳运动、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生物 受光、热、水、土壤、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制约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整体性的表现(1)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2)某一区域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含义 举例说明 意义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他区域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1)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2)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如下图反映河流上、中、下游地理环境的关联性。4.常见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举例(1)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2)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3)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4)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5)气候→土壤: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6)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1)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大气发生频率增加。(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习题1.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引起图中地表景观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地表形态变化 B.大气环流 C.海陆变迁 D.人类活动(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2.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如下右图所示),叶片为蜡质。该树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带,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一棵树需要几百年才能长成。龙血树受到损伤时,会流出红色的树脂,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龙血树的生长习性或生长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喜湿耐涝 B.耐寒耐旱 C.自然更新能力差 D.喜肥沃土壤(2)龙血树枝叶向上生长形成巨伞树冠,其功能主要是( )A.枝叶向上生长,积极获得更多阳光 B.巨伞树冠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C.利于收集雨水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D.增加叶面蒸腾散热适应干热环境习题答案及解析1.答案:(1)A; (2)B解析:(1)由图示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该地的大气环流形式没有变化,海陆分布状况没有发生变化,但地表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由于地形的隆起,该地出现了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差异,从而导致该地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过程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答案:(1)C; (2)C解析:(1)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读图文材料可知,龙血树生长地区所处纬度较低,常年气温高,气候干早,且多石灰岩分布,多为干旱的半沙漠区,所以其生长习性应为耐热、耐旱、耐瘠薄,故A、B、D错误;根据材料“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一棵树需要几百年才能长成”可知,其生长周期很长,所以自然更新能力差,故该题选C。(2)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龙血树向上生长的叶片和枝干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故A错误;巨伞树冠利于收集雨水,同时使地面阴凉,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故B错误,C正确;蜡质叶片有利于反射太阳光、减少蒸腾,保存水分,故D错误。知识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形成基础 热量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①形成基础:水分②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③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④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⑤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⑥典型景观变化例证【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约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越低,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一多一少”的变化规律。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上部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3)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①山地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低。如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能分布到2000m,而到了中温带(如长白山)仅分布到1200m。②坡向——同一山地,同类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3.雪线(1)概念:夏季0℃等温线的高度或常年积雪带的下限高度为山体的雪线高度。夏季气温小于0℃才有永久积雪。(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判断方法】“四步法”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带第一步:分析基带类型,由基带类型可推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第二步:分析带谱的丰富程度,一定高度的山地,自然带带谱越丰富,说明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第三步:分析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在阳坡、迎风坡分布的海拔较高。第四步:分析雪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雪线较低的往往为迎风坡。4.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湿润西风,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较低,对流弱,降水少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自然带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地下水丰富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知识点提升】世界陆地自然带地区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低纬度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中纬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高纬度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寒带苔原带 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苔原寒带冰原带 寒带冰原气候 寒带荒漠(冰雪裸地)习题3.某电影中的登山者从珠穆朗玛峰北麓开启攀登历程,出发点海拔约4000m,气温12℃。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自然带分别是( )A.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B.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甸带C.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 D.高山草甸带—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2)登山者开始进入③自然带时海拔约为( )A.5000m B.6000m C.7000m D.8000m4.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示意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海拔和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分别是( )A.1200m左右,700~900m B.1300m左右,1800~2300mC.2000m,700~900m D.2200m,1800~2300m(2)太白山3500~3700m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C.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光热不足 D.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5.雪线是指常年积雪带的下界,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地区雪线分布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雪线高度随纬度不同的直接影响因素有( )①年总太阳辐射量②降水量③气温④海拔高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推测全球雪线分布高度( )A.低纬高于高纬 B.阳坡高于阴坡 C.内陆高于沿海 D.南极雪线最低习题答案及解析3.答案:(1)A(2)B解析:(1)③自然带位于珠穆朗玛峰最顶部,应该是积雪冰川带,积雪冰川带之下是高寒荒漠带,高寒荒漠带之下是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之下是高山灌木林带或高山草原带,A项正确。(2)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约下降6℃。③自然带是积雪冰川带,气温在0℃及以下。出发点海拔约4000m,气温12℃,到0℃气温还需要下降12℃,因此海拔还需要升高约2000m,登山者到达海拔约6000m时即到达③自然带,B项正确。4.答案:(1)B(2)D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点表示物种丰富度,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海拔1300m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300m以下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1300m以上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的增加总体上在减少;图中坡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坡地的平均坡度最小,所以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为1800—2300m。故B项正确。(2)太白山是秦岭主峰,地处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冰雪带分布较少,影响较小,A项错误;读图,3500~3700m海拔段,坡地面积小,说明其坡度较大,B项错误;太白山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C项错误;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太白山3500~3700m段,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坡地面积小,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种类也少,D项正确。5.答案:(1)C; (2)D解析:(1)根据图中数据判断全球雪线高度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地区向高纬度和低纬度方向递减;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雪线最高;赤道地区降水量多,雪线较低;40°纬度地区,气温较低,雪线较低,所以影响图中雪线高度随纬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降水量和气温;年总太阳辐射量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中并未反映雪线高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2)雪线高度受气温、降水、坡向、坡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图中显示全球雪线高度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地区向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递减∶理论上同纬度地区阳坡气温高,雪线高,但山脉阳坡为迎风坡,且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时,阳坡雪线高度比阴坡低;低纬内陆山地迎风坡雪线高度高于高纬沿海背风坡;南极气温极低,是全球雪线高度最低的地区。第1讲 植被与土壤一、知识点知识点1 植被知识点2 土壤二、知识梳理知识点1 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2.分类:类型 成因 举例天然植被 天然形成 森林、草原、荒漠人工植被 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 经济林、人工草场3.形成过程:4.植被的垂直结构(1)植被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因素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拓展】森林中的成层现象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5.植被与环境(1)植被指示作用: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反映了多水环境;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矮牵牛花指示SO 污染。(2)植被适应性①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少的亚寒带地区,为了抗寒和抗旱叶子缩小成针形。②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叶刺。③热带植物叶宽大,适应多雨的环境。二、森林1.分布: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温带则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森林。2.类型:植被 分布 特点气候区 气候特点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板根和茎花现象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三、草原与荒漠1.形成原因:(1)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2)荒漠: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2.草原类型草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带草原 大陆内部地区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3.荒漠:(1)分布:气候干旱地区。(2)气候特点:降水稀少。(3)植被特点:荒漠植物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早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重难点提升】自然环境要素对植被的影响1.地形、水文、土壤要素对植被的影响(1)地形①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②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③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2)水文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3)土壤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2.气候对植被的影响要素 对植被的影响热量 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不均匀,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②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不均匀,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光照 ①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成长,喜光植物向阳侧生长好;②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③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都尽量向上生长,以争取到更多的阳光水分 ①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②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植被也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习题1.下图示意我国某河谷北坡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分布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河谷海拔1200m以下,植物多样性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A.水分 B.热量 C.土壤 D.坡度(2)与野果林相比,山地草原( )①年均温较高②光照较弱③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④群落生产力较低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在澳大利亚的草原上生长着一种高耸入云的巨树杏仁桉,它们一般都高达100米以上,最高的达156米。高大的杏仁桉树下却几乎没有阴影,因为它的树叶细长弯曲,而且侧面朝上,叶面与日光投射的方向平行。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蒸发的水也多,被誉为“抽水机”,又被当地人称为“防疟(疟疾)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杏仁桉树叶的生长特点是为了( )A.增加地面光照 B.减少叶面水分蒸发C.滞留更多降水 D.增大太阳辐射总量(2)人们往往把杏仁桉种在沼泽地区,主要是可以( )A.保护湿地 B.净化沼泽水质 C.获得耕地 D.减少土壤侵蚀(3)当地人把杏仁桉称为“防疟树”的原因是( )A.改善环境温度,抑制蚊虫繁殖 B.沼泽变成干地,减少蚊虫滋生C.杏仁桉提取的物质可治疗疟疾 D.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体抵抗力习题答案及解析1.答案:(1)A(2)B解析:(1)由图示可以看出,海拔1200m以下为河谷基带荒漠草原带,是气候干旱造成的,所以该位置植物多样性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水分,故A项正确。(2)与野果林相比,山地草原海拔高,年均温较低,①错误;高海拔地区光照条件更好,②错误;由于气温低,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③正确;高海拔地区温度低,热量不足,群落生产力较低,④正确。故B项正确。2.答案:(1)B; (2)C; (3)B解析:(1)据材料可知,杏仁桉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草原上,旱季降水少,叶片侧面朝上可以减少水分蒸发,B正确;杏仁核的叶片刨面朝天,与阳光投射方向平行,叶片与阳光接触面减小,不能增大太阳辐射总量,D错误;叶片侧面朝天,不利于叶片蒂留更多降水,C错误;杏仁桉叶片朝向不是为了减少地面光照,A错误。故选B。(2)据材料可知,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被誉为“抽水机”,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有助于排干沼泽,形成耕地或作为其它用途,因此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颇受欢迎,。故选C。(3)据材料可知,在热带湿润地区,又被称为"防疟(疟疾)树”。由于这种树的种植,沼泽地变成了干燥地,蚊子失去了滋生的环境,有效地防止了疟疾的传播,当地人就给它起了“防疟树”的美名,B正确;杏仁桉不能提取的物质可治疗疟疾,不能改善环境温度,抑制蚊虫繁殖、不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体抵抗力,ACD错误。故选B。知识点2 土壤1.土壤: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土壤颜色 成因黑土 土壤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我国东北平原广泛分布的黑土就是富含腐殖质的典型土壤。也有些土壤因为其他原因,颜色也很暗。红土和黄土 土壤因含有大量氧化铁而呈红色或黄色。土壤含有大量非水化的氧化铁呈红色,含有大量水化氧化铁呈黄色灰土 长期受水浸泡的土壤3.土壤质地(1)分类: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②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2)类型 构成 特点 耕作状况砂土 砂粒占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 易耕作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 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黏土 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 不易耕作【拓展】土壤的透气性能与透水性能砂土类土壤透气性能最强,透水性能最强;黏土类土壤透气性能最差,透水性能最差。4.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5.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①概念: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②作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对土壤的作用(生物循环)过程: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3)气候①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②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4)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5)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拓展】不同地形的土壤特点地形 土壤特点山谷 河流发育,多下渗,土层厚,多有机质,土壤肥沃山脊 坡度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迎风坡 多降水,含水量大;土层厚,土质黏重高海拔 太阳辐射强,低温,地下水位高,冻土广布山前冲积扇 泥沙淤积,土层深厚且肥沃,矿物等养分含量高平坦地形 土层深厚,气候、生物条件稳定,外力侵蚀速率慢6.土壤的功能与养护(1)功能:①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础条件,使地球表面生机盎然(植物),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③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2)养护: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重难点提升】1.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盐碱地(1)成因地区旱涝频繁。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被雨水淋洗。土壤具有春秋季节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2)综合治理习题3.土壤有机碳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地表动植物残体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与土壤颗粒结合的化合物,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豫东平原黄河泥沙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黄泛指黄河泛滥区,故道指黄河古河道,其他指除黄泛和故道以外的黄河泥沙影响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 )A.故道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 B.故道0~20cm深度有机碳含量最大C.其他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 D.三个区域的土壤颗粒大小相同(2)黄泛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土壤颗粒 B.土层深度 C.农业耕作 D.泥沙沉积(3)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是( )A.合理使用化肥 B.推广秸秆还田 C.种植耐旱作物 D.调整作物布局4.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厘米深的稳定积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沙丘1~2米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 )A.坡顶>坡中>坡脚 B.坡顶>坡脚>坡中C.坡脚>坡中>坡顶 D.坡中>坡脚>坡顶(3)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 )A.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B.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保护水土,减轻洪涝灾害习题答案及解析3.答案:(1)C; (2)D; (3)B解析:(1)读图可知,有机碳含量其他区域最大,其次是故道区,黄泛区最小,A项错误;其他区0~20cm深度有机碳含量最大,B项错误;三个区域的泥沙沉积作用存在差异,土壤颗粒大小不同,D项错误;其他区的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其次是故道区,黄泛区最小,C项正确。故选C。(2)由材料可知,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黄泛区因河水泛滥泥沙沉积,沉积层较厚,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小,故选D。(3)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所以秸秆还田可以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的有机碳含量,B项正确;合理使用化肥、种植耐旱作物、调整作物布局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大,ACD项错误。故选B。4.答案:(1)A; (2)C; (3)B解析:(1)由材料“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一般有20~30厘米深的稳定积雪覆盖”可知,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且以降雪的形式存在;次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是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2)由图可知,坡顶为流沙,坡中为一年生草本,坡脚为梭梭,因此从坡顶到坡脚的含水量逐渐增大。(3)沙漠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风沙较大,植被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因此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讲 植被与土壤.doc 2023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2讲 整体性与差异性.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