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讲 海水的运动 海—气相互作用必备知识 学科素养1.洋流的形成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4.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区域认知:掌握不同海区洋流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3.地理实践力:绘制大洋环流模式图或某海区洋流图。一、海水的运动1.海浪(1)类型①海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浪高越高,能量越大。②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③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1.如何区分海啸与风暴潮?提示:海啸是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的海水波动,其能量来自岩石圈。风暴潮是由强风引起的,如台风、寒潮等,其能量来自大气圈。(2)海浪的影响①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②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③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2.潮汐(1)定义: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2)特点①日变化: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②月变化: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3)影响沿海各地,每日潮涨潮落的时间准确、可查。人们在海边的许多活动,如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都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二、 洋流1.洋流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2)分类:按海水温度,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分类 判断依据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暖流与寒流的性质(1)暖流→水温比沿途水温高→使经过的陆地沿岸降水增多、气温升高→自然带向高纬度地带延伸。(2)寒流→水温比沿途水温低→使经过的陆地沿岸降水减少、气温降低→经过的海域多雾或沿岸干旱形成荒漠。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1)影响洋流运动方向的因素:盛行风、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名称 组成 特点中低纬度海区(南北纬5°~45°)的大洋环流 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侧寒流,西侧暖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纬45°~70°)的大洋环流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侧暖流,西侧寒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40°S以南) 西风漂流为寒流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环流 随季节改变流向,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为什么南半球西风漂流为寒流?提示:南极大陆被冰雪覆盖,导致其周围海域的水温低;漂浮的冰山融化吸收大量的热量;南极大陆强劲的极地东风加剧海水的降温。3.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①全球: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平衡全球热量和水分。②沿岸(2)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①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渔场的原因寒流和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强烈,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聚集;洋流交汇处,可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从而使鱼群集中;喜暖水和喜冷水的鱼类都在此汇集形成大渔场。②冷海水上泛处(上升补偿流)易形成渔场的原因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充,沿海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来,有利于鱼类的生长。海雾的成因和分布(1)寒暖流交汇处,上空的冷暖气流交汇,形成弱的锋面,由于暖气流暖而轻上升形成锋面雾。(2)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度地区,季节为夏季。因为夏季空气温度高,海上空气湿润,当暖而湿的空气流经寒流上空时,遇到冷的下垫面,就容易形成平流雾。(3)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地区,季节为冬季。因为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蒸发的温度高而湿的空气遇到冷空气容易凝结,形成蒸发雾。三、海—气相互作用1.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①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②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③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3)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维持全球水分和热量的平衡。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现象①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②影响(2)拉尼娜现象①概念:指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②影响―→―→ 海水的运动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下图示意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该海域波浪能密度大小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简述我国波浪能利用的前景。【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差异:北部密度较小,南部密度较大。原因:北部海域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2)我国海岸线长,波浪能资源较丰富;海岸线曲折,适宜波浪能发电的地点较多;波浪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波浪能密度小,开发利用难度大,发电成本高。【反思领悟】 影响波浪能大小的因素风力大小;海底地形;海区封闭程度等。1.潮汐规律及成因规律 成因一天两次潮涨潮落 在地球上,当某地处于正对或背对月球时,此处的海水被月球引潮力“拉”起来,周围的海水也向此处聚集,形成涨潮。地球自转使得大部分海域海水一天出现两次涨落当朔、望日(农历初一、十五前后)时,日、月、地三者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日、月引潮力叠加,形成大潮当月相处于上弦、下弦(农历初八、二十三前后)时,日地连线与月地连线呈直角,引潮力分散,形成小潮2.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天时 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且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此时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风势 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盛行东南风,风向与潮水前进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涌,潮借风势地利 ①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口大肚小,是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狭窄的河道,水体涌积,后浪与前浪层层相叠,水位暴涨;②此时钱塘江水量大,水流方向与潮水方向相反,加大了潮差图1为北极上空俯视日、地、月运动示意图,图2为中国崇明岛附近2021年1月20日(农历初八)实时潮位。读图完成1~2题。1.图1中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位置图,2021年1月20日月球位置在( )A.甲附近 B.乙附近C.丙附近 D.丁附近2.读图2判断,当日生产、生活时间安排合适的是( )A.渔民赶海时间可以安排在6:00前后B.当地利用潮汐一天可以发两次电C.满载货物大型货船在6:00前后进出港安全D.18:00前后岸边晒盐池蓄水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1月20日为农历初八,图中乙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为农历初一,丙为农历初八,丁为农历十五,则甲为农历廿三。故选C。第2题,赶海即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A正确;利用潮汐发电是把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的势能转化为电能,一般一天之内海水有两次涨落,所以一天可以发4次电,B错误;为避免船舶搁浅,在涨潮水位高时进出更安全,6:00前后水位低,C错误;岸边晒盐池蓄水应选择水位高时,18:00前后水位低,D错误。故选A。答案:1.C 2.A3.波浪能发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下图示意我国某海域波浪能能流密度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图中海域波浪能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说明原因。(2)说出目前影响世界波浪能开发的限制条件。解析:(1) 根据等值线分布,图中海域波浪能的空间分布特点大致由近岸向外部海域增加。原因主要从近岸与远海的风力、海底摩擦力差异分析。陆地比海洋的摩擦力大,风速由近岸向外部海域增加。近岸水浅,海底摩擦力大,海底摩擦力由近岸向外部海域减小。(2)海洋的波浪能不稳定,目前的开发技术不成熟,发电成本高。结合上题分析,波浪能最丰富的海域在外部海域,往往距用电市场远,输电不方便。答案:(1)大致由近岸向外部海域增加。 风速由近岸向外部海域增加;海底摩擦力由近岸向外部海域减小。(2)波浪能不稳定;技术不成熟,发电成本高;波浪能最丰富的海域往往距用电市场远。 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2021·广东选择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1)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盛行风、海陆轮廓、洋流、地转偏向力等。(2)从冰筏漂移方向可知,其与极地环流(洋流)方向一致,说明洋流造成冰筏移动;极地环流(洋流)的形成是因为极地东风的吹拂;而极地东风的形成是由于极地高压和副极地低压间存在气压差;两地间的气压差与太阳辐射高低纬间分布不均有关。(3)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冰面减少,反射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固态降雪,使海冰补给来源变少;与降雪相比,降雨的温度较高,增加流经海冰区域温度,加速海冰融化。1.洋流的形成和分布2.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气候 全球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大陆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的影响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秘鲁渔场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线路的选择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轮泄漏、陆地近海污染4.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四大渔场 形成原因 具体表现 洋流名称纽芬兰渔场 寒暖流交汇形成 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丰富;洋流交汇处,可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从而使鱼群集中;喜暖水和喜冷水的鱼类都在此汇集 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北海道渔场 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沿岸冷水秘鲁渔场 冷海水上泛形成 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充,沿海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来,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秘鲁沿岸的秘鲁寒流渔业资源丰富或贫乏的原因分析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生存空间 河道宽阔/河面广阔/大陆架广阔,生存空间大;天敌少水温 水温高,适宜鱼类繁殖,生长快/水温低,生长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冷水性鱼类适宜水温较低的环境光照 大陆架海域/水域较浅,光照充足盐度 淡水、冷水鱼类喜低盐水域;咸水鱼类喜高盐水域饵料 为鱼类提供丰富饵料;河流注入/上升流/寒暖流交汇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丰富海洋浮游植物群落受洋流、海水温度和营养盐影响较大,而浮游植物的生长也会消耗海水中的营养盐,从而形成海域浮游植物分布的时空变化。下图示意挪威—格陵兰海洋流分布。据此完成1~3题。1.该海域浮游植物最丰富的区域是( )A.P B.QC.M D.N2.浮游植物聚集区表层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A.与温度呈正相关、与营养盐呈负相关B.与温度呈正相关、与营养盐呈正相关C.与温度呈负相关、与营养盐呈负相关D.与温度呈负相关、与营养盐呈正相关3.该海域表层浮游植物生长旺盛的时间是( )A.2-3月 B.4-6月C.7-8月 D.10-12月解析:第1题,M海域为寒暖流交汇处,营养盐丰富,最利于浮游植物聚集。故选C。第2题,海水水温越高,越有利于海域表层浮游植物生长,海域表层浮游植物量越大;浮游植物的生长会消耗海水中的营养盐,海域表层浮游植物量越大,海水中的营养盐越少。故浮游植物聚集区表层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与温度呈正相关、与营养盐呈负相关。故选A。第3题,4-6月,该海域水温高,表层浮游植物生长旺盛。由于消耗大量营养盐,7-8月海水中营养盐含量下降,表层浮游植物生长速度减弱。故选B。答案:1.C 2.A 3.B 海—气相互作用(2020·浙江1月选考)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T1、T2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下图分别为1月和7月△T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T为T1与T2差的绝对值)。完成1~2 题。1.T1、T2在( )①7月70°N,都较小 ②1月30°N,都较小③7月40°N,都较大 ④1月50°N,都较大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T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③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④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A 2.C1.海—气相互关系(1)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3)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4)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如下图所示: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 拉尼娜发生时间 间隔2~7年发生一次,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 间隔几年发生一次,出现年份与厄尔尼诺现象交错,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现象 洋流 秘鲁寒流势力减弱,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 当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使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低水温 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升高,西部降低 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降低,西部升高成因 东南信风 减弱 增强赤道逆流 增强 减弱影响 生物 水温升高海区,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鱼类和鸟类死亡大气环流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部气流下沉,东部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水温偏低,海面气压较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水温比常年偏高,海面气压偏低,使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台风发生次数增多天气、气候 大洋西部的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严重旱灾,大洋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读下图,完成1~2题。1.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A.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C.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2.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C.渤海 D.红海解析:第1题,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属于地球的内能作用,不属于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范畴。故选D。 第2题,纬度越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越突出。加勒比海与红海纬度相当,但加勒比海海域面积远大于红海,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多,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波罗的海、渤海纬度高,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弱。故选B。答案:1.D 2.B(2022·郑州高三模拟)当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出现显著异常时,会导致海洋环流异常。下图示意热带太平洋海平面以下100~200米温度异常的平均状况。图中实线表示温度异常偏高,虚线表示温度异常偏低,图中等值距为 0.2 ℃。据此完成3~5题。3.当图示温度现象出现时( )A.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海平面下降B.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水温升高C.太平洋西岸地区河口咸潮严重D.太平洋西岸地区海陆循环减弱4.受此现象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易发生的气象灾害为( )A.寒潮 B.暴风雪C.台风 D.干热风5.当图示海域东、西两侧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发生互换时( )A.热带太平洋东岸离岸风势力增强B.澳大利亚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C.太平洋东岸秘鲁渔场产量增加D.秘鲁沿岸干旱加剧解析:第3题,当热带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出现图示温度分布特征时,表明出现了拉尼娜现象。此时东南信风增强,将表面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海水堆积致使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海平面升高,水温升高,气压下降,潮湿上升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太平洋西岸水循环加强,降水增多,河口咸潮减弱,太平洋西岸地区海陆循环增强。故选B。第4题,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热带西太平洋气流上升活跃,多台风和热带风暴生成,台风灾害增多。故选C。第5题,当图示海域东、西两侧海洋表层温度发生互换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此时热带太平洋西部气流上升减弱,澳大利亚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B正确。热带太平洋东部水温升高,气压降低,东岸地区离岸风减弱甚至消失,A错误。东南信风减弱,离岸风减弱,秘鲁寒流减弱,秘鲁沿岸降水增加;底层冷海水上泛减弱,营养物质减少,导致秘鲁渔场减产,C、D错误。故选B。答案:3.B 4.C 5.B 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判读1.根据纬度和大洋环流流向的组合,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和具体名称步骤 实例第一步:根据纬度(30°或60°)确定海区(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 图中甲、乙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丙是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第二步:根据洋流流向判断南北半球 图中甲位于南半球(逆时针方向),乙位于北半球(顺时针方向),丙位于北半球(逆时针方向)第三步:联系世界洋流分布实际情况,确定洋流名称 图中,如果甲位于太平洋,则①为南赤道暖流,②为东澳大利亚暖流,③为西风漂流,④为秘鲁寒流;如果乙位于大西洋,则⑤为北赤道暖流,⑥为墨西哥湾暖流,⑦为北大西洋暖流,⑧为加那利寒流;如果丙位于太平洋,则⑨为阿拉斯加暖流,⑩为千岛寒流2.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洋流所在半球、流向、性质及名称内容 方法 图示判断所在半球 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为北半球;等温线数值北高南低,为南半球判断流向 “凸向即流向”。洋流位于海水等温线弯曲度最大处,并与等温线垂直,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确定性质 “暖高寒低”。一般情况下,暖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寒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确定名称 A洋流位于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北流,为寒流→为太平洋的秘鲁寒流(或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印度洋的西澳大利亚寒流)3.根据海陆轮廓或经纬网判断洋流的名称图1示意日本及附近海域,a为日本暖流,b为千岛寒流,c为北太平洋暖流;图2所示区域位于南大西洋,d为巴西暖流,e为本格拉寒流。(高考江苏卷)图1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2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2)题。(1)图1中甲处的洋流与图2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判读流程】文字信息获取图1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由此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图2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由此可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图表信息获取【尝试解答】 (1)D (2)C下图为南美洲附近海域图。读图完成1~3题。1.图中甲、乙所示海域两支洋流的大致流向及性质分别为( )A.甲处洋流自南向北流,为寒流;乙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暖流B.甲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寒流;乙处洋流自南向北流,为暖流C.甲处洋流自南向北流,为暖流;乙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寒流D.甲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暖流;乙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寒流2.下列关于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洋流减慢海洋污染物的净化速度B.乙处洋流加快南北往来轮船航行速度C.甲处洋流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D.乙处洋流不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3.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甲位于南美洲西海岸,是秘鲁寒流,自南向北流,乙处是巴西暖流,自北向南流。故选A。第2题,洋流可把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加快净化速度,A、D错;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图中乙处洋流只是加快了由北向南航行的轮船速度,B错;洋流促进了高低纬度间热量的交换,C对。故选C。第3题,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丙、丁在赤道附近,甲、乙在副热带附近,可排除C、D。同纬度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高,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低,排除A。故选B。答案:1.A 2.C 3.B一、选择题(2022·杭州高三检测)由于缺乏营养物质,海洋生物圈发生变化、海洋生物逐渐减少,出现类似沙漠“不毛之地”的现象被称为“海洋沙漠”,目前该现象有扩大趋势。下图是太平洋“海洋沙漠”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与太平洋“海洋沙漠”的分布关系密切的大洋环流是( )A.低纬环流 B.中纬环流C.副热带海区环流 D.副极地海区环流2.“海洋沙漠”扩大在生态环境上表现为( )A.当地沿岸气候更干燥 B.渔业资源会明显减少C.沿岸地方赤潮更频发 D.洋流的输热功能增强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海洋沙漠”的中心是回归线附近,这是副热带海区环流。故选C。第2题,根据材料,“海洋沙漠”是一种比喻,是指海洋生物圈发生变化,海洋生物逐渐减少,海洋中出现类似沙漠“不毛之地”的现象,因此它对环境最大的影响是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渔业资源产生影响。故选B。答案:1.C 2.B美洲大鱿鱼属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敏感而易发生迁徙,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是秘鲁最重要的水产资源之一。下图为东太平洋强厄尔尼诺年表层海水距平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强厄尔尼诺年时,大鱿鱼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 )A.① B.②C.③ D.④4.当秘鲁喜迎大鱿鱼丰收年时,下列地理事件发生概率增大的是( )A.澳大利亚山火频发B.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C.大鱿鱼的天敌种类增多D.秘鲁当年降水量偏多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大鱿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受信风影响,赤道暖流向西流,太平洋东部高纬度寒流补充导致太平洋东部海区温度低于同纬度太平洋西部。大鱿鱼属于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上升敏感并易发生迁徙,应向水温较低处迁徙。当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由图中海水距平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可以判断,①迁徙方向是从1.0~1.2 ℃迁徙到1.2~1.4 ℃之间,A错误。②迁徙方向是从1.0~1.2 ℃迁徙到0.8~1.0 ℃之间;③迁徙方向是从 1.0~1.2 ℃迁徙到0.6~0.8 ℃之间;④迁徙方向是从 1.0~1.2 ℃迁徙到0.6~0.8 ℃之间;相比较而言,③是向高纬度低温区迁徙,可能性最大,C正确,B、D错误。故选C。第4题,当秘鲁喜迎大鱿鱼丰收年时,说明东南信风势力比较强,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增强,上升流带来的营养盐类比较多,藻类比较多,鱼类食物比较充足,B正确。此时南太平洋东岸的水温更低,西岸的水温更高,所以西岸盛行强烈的上升气流,降雨增多,澳大利亚山火发生的频率降低,而秘鲁沿岸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正常年份更少,A、D错误。因为大鱿鱼大丰收,所以其天敌种类和数量相应都是减少的,C错误。故选B。答案:3.C 4.B(2022·杭州高三二模)下图为南太平洋部分海域1月、7月平均浪高(单位:m)分布图,浪高≥2.5 m为大浪。据此完成5~6题。5.下列关于图示海域浪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纬度呈负相关 B.冬季浪高大于夏季C.西部高于东部 D.低纬度大浪频率高6.全年浪高较大的海域,其洋流( )A.流动方向为自东向西 B.按性质分类属于暖流C.形成动力为盛行西风 D.带来饵料形成大渔场解析:第5题,浪高与风带相关而非纬度,A错误;南太平洋7月为冬季,由图可知冬季浪高大于夏季,B正确; 西部与东部浪高差异不大,C错误; 由图可知,纬度0°~30°浪高普遍小于纬度30°~60°,因此低纬度地区大浪频率低,D错误。第6题,南太平洋浪高较大区域为盛行西风带,洋流为自西向东流的西风漂流,A错误; 西风漂流按性质分类属于寒流,B错误;西风漂流的形成动力为盛行西风,C正确;西风漂流无饵料来源,D错误。故选C。答案:5.B 6.C海洋浮游生物随波逐流,理论上讲可以被洋流输送到海洋的各个角落,但实际上各个种类的浮游生物并不是在海洋的各处都有分布,而是局限在一定水平和垂直空间内。下图示意大洋(局部)浮游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据此完成7~8题。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浮游生物的类群组成最稳定的是( )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8.导致赤道条带、过渡区条带海洋浮游生物分布区东、西岸分布范围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C.洋流流向 D.陆地径流解析:第7题,材料信息表明,海洋浮游生物随波逐流,理论上讲可以被洋流输送到海洋的各个角落,表明海洋浮游生物随洋流的流动而移动,同一海域的类群有可能因洋流影响而发生变化,图中①②③地位于大洋边缘,洋流运动频繁,因此浮游生物的类群组成变化较大,而④地位于副热带大洋中心,受洋流运动直接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浮游生物的类群组成最稳定,D符合题意。第8题,观察图中赤道条带、过渡区条带海洋浮游生物分布区东、西岸分布范围形态,发现赤道条带浮游生物分布区西部向北拓展较多,过渡区条带浮游生物分布区东部向南拓展较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道条带西部有向北流动的日本暖流,使得赤道条带西部的浮游生物随日本暖流向北拓展,过渡区条带东部有向南流动的加利福尼亚寒流,使得过渡区条带东部的浮游生物随加利福尼亚寒流向南拓展。C符合题意。答案:7.D 8.C(2022·南平期末)在北大西洋表层洋流中,有一支洋流北上,抵达挪威和格陵兰海时,因表层海水密度变大而下沉,形成向南流动的深层洋流,构成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其对全球热量平衡具有调节作用。下图为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9.图示中高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为( )A.暖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上升B.暖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下降C.寒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上升D.寒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下降10.若北冰洋海冰融化增加,则北大西洋副极地海区的表层海水( )A.水温下降,翻转环流增强B.海面升高,翻转环流增强C.盐度变大,翻转环流减弱D.密度变小,翻转环流减弱解析:第9题,结合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可知,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环流,大洋东部为暖流,图示为北大西洋暖流,其流动方向向高纬冷海水区,水温降低,因此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下降,B正确。第10题,北冰洋海区为海水结冰海区,若北冰洋海冰融化增加,则该海区淡水将大量增加,表层海水水温下降,盐度降低,密度变小,C错误。对于翻转环流而言,由于表层水温下降,表层与深层温差减小,翻转环流将减弱,A、B错误,D正确。答案:9.B 10.D二、非选择题11.(2021·浙江6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雾,大多数海雾均属此类。风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海雾的形成。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频发的海区之一。材料二 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图3为西北太平洋沿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1)甲地最有利于海雾形成的风向是__________。145°E经线上,每年3月至6月,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__________(填方位)移动。(2)简析甲地所在海区风力过大、过小均不利于海雾形成的原因。(3)从水汽来源的角度,分析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原因,并说出甲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的理由。解析:(1)读图2可知,当吹西南风时,甲地最容易形成海雾。根据图3可知,145°E经线上,每年3-6 月的成雾频次等值线向低纬弯曲,即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南移动。(2)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多数海雾都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而成。当风力过大时,水汽易蒸发,不易凝结;当风力过小时,输送的水汽量有限,不利于形成海雾。(3)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受日本暖流影响,夏季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增大,水汽增多;且根据图中七月等压线分布可知,夏季多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向北输送,流经北侧较冷的海面易形成海雾,因此甲地夏季海雾频发;北极航线主要通行时段为北半球夏季,所以甲地夏季航运更为繁忙,结合上题可知,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南界往低纬延伸,表明夏季海雾范围扩大。因此,甲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答案:(1)西南 南(2)过大,不利于水汽凝结;过小,不利于水汽输送。(3)原因: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大;盛行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输送。理由:夏季航运繁忙;海雾范围广。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低于0.5 ℃)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正好与此相反。2020年8月,新一轮拉尼娜现象正式形成(如图所示),引起了全球各地气候异常。(1)绘制2020年8月以来赤道太平洋东、西部形成的大气环流示意图。(2)2020年8月以来,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州发生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过火面积最大的山火。分析拉尼娜现象与本次山火的关联性。(3)分析本次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冬季天气的影响及原因。解析:(1)由图可知,太平洋东部温度低、西部温度高,因此东部气流下沉、西部气流上升;地面气流从东部到西部;高空相反。(2)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太平洋东部水温低,盛行下沉气流,使副热带高压不断加强,气候较往年更加干旱;拉尼娜现象延续时间长,加利福尼亚州受强大高压控制时间长,出现长时间的炎热干旱气候,从而造成山火易发且不易熄灭,持续时间长。(3)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偏高,冬季海洋气温本来就比陆地高,这样一来更加大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使得洋面上形成更明显的低气压,从而增强了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冬季风源于亚欧大陆内部,寒冷干燥,强大的冬季风使我国东部地区较往年偏冷、偏干,极强冷空气南下易造成寒潮等气象灾害。答案:(1)绘图略(太平洋东部气流下沉,西部气流上升;地面气流从东部到西部,高空相反)。(2)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太平洋东部水温低,副热带高压不断加强,拉尼娜现象延续时间长;加利福尼亚州受强大高压控制时间长,炎热干旱气候时间长,从而造成山火易发且不易熄灭,持续时间长。(3)影响:冬季偏冷、偏干旱,易形成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原因: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偏高,洋面上形成更明显的低气压,加大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从而增强了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