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五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习作 教案习作“______即景”教案一、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半命题习作,学生对半命题习作接触较少,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补题,引导学生针对题目初步审题。本次习作选材广泛,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选材构思,还需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迁移的能力。五年级学生能简单介绍一处景观或某一种自然现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关注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二、教学目标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描写观察景物变化所得,把题目补充完整。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动态变化。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鉴描景状物的写法,写出眼前景物短时间的变化。多角度地描写观察所得。【教学难点】使用恰当的动词、表示承接的词语描写景物。交流分享习作,互评修改。四、教学过程(一)设问激趣1.交流分享:(1)你见过哪些美景?(课件展示图片)(2)有些美景转眼即逝,你用哪些办法记住它们?(拍照、画画、写作)2.习作题目:(1)半命题:根据习作要求补充完整题目。(2)“即景”:限定→眼前的、当下的景物。(3)较短时间内所见的、有一定变化的景物。3.审题意,明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习作内容,提取关键信息:(1)习作对象: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2)习作任务: ①观察景物的变化;②写下观察所得。(3)习作要求:①按顺序描写景物;②写出特点及动态变化。(二)交流思考1.选材探究(一):教师:你见过哪些自然现象,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自然现象:刮风、下雨、打雷、日出、日落、月食等现象。如:钱塘江涨潮、雨后彩虹、火烧云等。2.选材探究(二):教师:你见过哪些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大自然的山水田园、竹林、溪流、瀑布、荷塘、湖泊……如:清晨的公园、中午的荷塘、雨后的树林等。3.补充题目:教师:根据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___即景”。引导学生学会补充半命题习作的题目,带引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题目,总结可以填自然现象,也可以填观察范围。如:《雨中即景》《窗外即景》等。(三)探究写法1.我会观察:(1)观察什么: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数量、神韵……(2)怎么观察: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有序观察(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查阅资料(借助恰当的想象)→观有所得(心情、感受……)2.写景顺序:(1)时间顺序:《海上日出》(2)空间顺序:层次分明(3)浏览顺序:移步换景(4)类别顺序:根据景物的不同类别教师:为什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点拨:画面清晰,更有条理。3.写法探究(一):时间顺序:表示时间变化的承接词。如:“先……再……接着……最后……”“起初……后来……终于……”“一瞬间……转眼间……霎时……”“慢慢地……渐渐地……”“不一会儿……眨眼间……”等。4.写法探究(二):空间顺序:出示范例,为学生提供借鉴。如:上←→下、高←→低、远←→近5.写法探究(三):(3)动态描写:出示范例,为学生提供借鉴。如:《日落即景》——太阳颜色的变化:金灿灿→橘红色→深红色。6.技巧点拨(一):修辞手法。(1)出示范例《日出即景》,突出拟人的修辞手法,为学生提供借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出示范例《日落即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为学生提供借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7.技巧点拨(二):使用恰当的形容词、动词、表示颜色的词语:出示范例,为学生提供借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的意识。(四)学会运用1.提纲导写:题目:《落日即景》开头:引用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间:(1)日落时太阳形状、颜色的变化;云彩颜色的变化。(详写)(2)日落时湖周围的景物:鸭子、芦苇、湖面颜色……(略写)结尾:照应开头——夕阳无限好,暮色更添情。写作顺序:从上到下。2.交流分享:完成表格,拟写提纲:“夏日即景”3.范例促写(一):开头:周日下午,我突发奇想,带弟弟去屋后看田野,那里种了一片玉米。(开头简洁,点明时间、地点、人物、观察的对象)结尾:望着原本金灿灿的田野随着夕阳西下而慢慢变成墨绿色,我们心中都有种说不出的喜爱和眷恋。(照应开头,抒发情感)4.范例促写(二):出示范例,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片段中体会如何按顺序写(由远及近)、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动静结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料库。5.灵活运用(一):出示范例。说说这个片段仿写得如何?还可以怎样修改呢?点拨:语言生动、活泼。细节丰富,写出了雾的形态,也写出了雾的动态变化……但顺序混乱。建议:可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描写……6.灵活运用(二):教师出示修改后的范例,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片段中体会写作顺序。7.灵活运用(三):教师:读读下面“月夜即景”,利用所学描写方法扩写。范例:晚上,我走出家门,发现今晚的天空干净得很,没有一丝云。一轮月亮把小区照得亮亮的,似乎星星也暗了许多。月光下的小池塘更亮了,水里能看见圆圆的月亮。出来散步的人很多。点拨:(1)可以运用动态描写,描绘出月亮怎么一点点升高的;(2)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丰富语言的优美、形象8.灵活运用(四):教师出示修改后的范例,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片段中体会修辞手法和动作描写。(五)完成习作1.作业:按要求完成习作。2.要求:交流分享习作,互评修改。第 7 页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五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习作 学案习作“______即景”学案班级:______ 课时:______ 课型:______一、预习目标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描写观察景物变化所得,把题目补充完整。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动态变化。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借鉴描景状物的写法,写出眼前景物短时间的变化。多角度地描写观察所得。【学习难点】使用恰当的动词、表示承接的词语描写景物。交流分享习作,互评修改。三、预习检测1.你见过哪些美丽的风景?2.选一处美景,写一两段话。3.收集描写风景优美的词语:四、共同探究1.审题意,明要求:根据习作内容,提取关键信息:习作对象:习作任务:习作要求:2.自然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然景观有:4.完成表格:______即景。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景观或现象观察顺序 景物变化印象深刻 心情、感受5.拟写提纲:题目:《_______即景》开头:中间:结尾:五、归纳整理】1.观察景物:观察什么:怎么观察:2.写法探究:(1)(2)(3)3.技巧点拨:(1)(2)六、拓展练习1.读一读,完成下面的练习。①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每一片绿叶都似乎静静地浸在牛乳里。墙角的花披着如水的轻纱,似红霞摇着修长的花枝,散发着醉人的花香。②清风阵阵,给人带来一丝凉意。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窃窃私语,又像在编织夏夜的梦。草丛里各种不知名的虫儿唱着歌儿,此起彼伏,组成一支和谐的乐曲。(1)第①部分运用了_______(化静为动 化动为静)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月、______和______的描写,突出了夏夜的恬静。第②部分运用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通过对______和______的声音的细致刻画,写出了夏夜热闹的景象。(2)请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将下面的的句子补充完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映出。一阵微风吹过,湖水。【参考答案】【预习检测】1.略。2.略3.美不胜收、世外桃源、百花齐放、冰天雪地等【共同探究】1.习作对象: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习作任务: ①观察景物的变化②写下观察所得习作要求:①按顺序描写景物②写出特点及动态变化。2.如:钱塘江涨潮、雨后彩虹、火烧云等3.如:清晨的公园、中午的荷塘、雨后的树林等4.夏日即景5.略。【归纳整理】1.观察什么: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数量、神韵……怎么观察:调动多种感官+有序观察+查阅资料→观有所得。2.写法探究:(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动态描写3.技巧点拨:(1)运用修辞手法;(2)使用恰当的形容词、动词、表示颜色的词语。【拓展练习】1.(1)化静为动 叶 花 动态 树叶 虫儿(2)高高的青山,天空中的朵朵白云泛起涟漪,一圈一圈向外荡漾开去第 6 页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习作:__________即景1.审题我有法。(1)审要求:从习作的题目上来看,本次习作属于__________。A.命题作文B.半命题作文C.话题作文D.选题作文(2)审体裁:本次习作属于__________(写景 状物 抒情)类文章。(3)审内容:本次习作的对象可以是__________(A.自然现象 B.自然景观 C.生活物品)(多选),重点是观察景物的__________,写下观察所得。2.选材巧安排。下面不适合作为本次习作选材的一项是( )。A.自然景物,如:江河湖海、丘陵草原、花草树木B.日常物品,如:储蓄罐、书本、文具C.身边的景观,如:家乡、窗外、公园D.自然现象,如:雨、雪、日出、月夜3.构思讲策略。(1)明确中心。我要写的景色是__________,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2)选择角度。想要写好这篇习作,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B.要用心观察,写出景物的静态和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C.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的形状、颜色及其变化形象地写出来D.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展开一定的想象E.对景物的描写可以一笔带过,只要表达真情实感即可4.好词常积累。积累词语,并将下列词语按照要求分类。(填序号)①千姿百态 ②清澈见底 ③五彩缤纷 ④一碧千里 ⑤娇艳欲滴⑥亭台楼阁 ⑦百花齐放 ⑧流连忘返 ⑨万紫千红 ⑩身临其境(1)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5.教你一方法。①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每一片绿叶都似乎静静地浸在牛乳里。墙角的花披着如水的轻纱,似红霞摇着修长的花枝,散发着醉人的花香。②清风阵阵,给人带来一丝凉意。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窃窃私语,又像在编织夏夜的梦。草丛里各种不知名的虫儿唱着歌儿,此起彼伏,组成一支和谐的乐曲。(1)第①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化静为动 化动为静)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月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描写,突出了夏夜的恬静。第②部分运用__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通过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声音的细致刻画,写出了夏夜热闹的景象。(2)请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映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阵微风吹过,湖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课外阅读。你是照亮家庭唯一的明灯自从他搬出去住以后,就很少有空回家和爸妈在一起了。有一次,他坐车路过家附近的街道,看见小区的背后居然出现了一排高大的建筑,他惊奇不已。父亲告诉他,一个机械厂马上要开厂了。自从那天之后,他就经常得回家了。因为自从机械厂开工之后,家里的保险丝就莫名地脆弱起来。每次他回到家里,父亲总是给他准备好保险丝,而母亲居然点着蜡烛给他做上一顿丰盛的饭莱。他每次都很轻松地把保险丝上好,然后就拍拍手走了。有一次,他在外地出差,父亲的电话就过来了,说保险丝烧了。他说:“我在外地呢,爸,你找一下小区的电工吧。”再后来的一个月,保险丝果然没有烧。不过,在三号那天晚上,他还是悄悄地回家了,因为他猛然记得,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他准备给母亲一个惊喜!可就当他提着蛋糕出现在小区门口的时候,电话忽然响了。父亲说:“家里的保险丝又烧了。”他猛地抬头一看,家里的灯明明亮着啊!这时,他转眼看向电表,一个身影正在电表前鼓弄着什么。很快,家里的灯忽然熄灭了……“你能不能回来?家里的保险丝又烧了。”父亲嗓门儿很大,让他分不清耳边听到的是电话的声音还是空气里传来的声音。他抿了一口唇边的眼泪说:“是吗?我正在回来的路上呢,今天不是妈妈的生日吗?他猛然明白,在父母的心里,自己才是照亮家庭唯一的一盏明灯。唯有自己回家,才能照亮父母空旷的爱的心房。(1)结合句意,推想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家里的保险丝就莫名地脆弱起来。莫名:脆弱:(2)你能从下列语句中获得怎样的信息?请写出来。①再后来的一个月,保险丝果然没有烧。②一个身影正在电表前鼓弄着什么。很快,家里的灯忽然熄灭了……(3)父亲让儿子回家上保险丝的真正用意是( )A.让灯亮起来,灯亮了干什么事就方便了。B.父亲想见到儿子,以解思念之情。(4)短文按 的顺序记叙了 的故事。(5)这篇短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1)B (2)写景 (3)AB 变化2.B3.(1)示例:家乡的小河 清澈、甘甜 (2)E4.③④⑤⑨ ⑧⑩5.(1)化静为动 叶 花 动态 树叶 虫儿(2)示例:高高的青山,天空中的朵朵白云 泛起涟漪,一圈一圈向外荡漾开去6.(1)无缘无故 文中指保险丝寿命短。(2)①父亲怕耽误儿子的工作没有再弄断保险丝。②原来所谓的保险丝烧断了都是父亲故意弄的。(3)B 【解析】“保险丝”是父亲故意弄断的,如果父亲是想让灯亮起来,那就没必要故意把保险丝弄断了。如果保险丝断了,儿子就会回来帮父亲修好,父亲就可以见到儿子了。因此选B。(4)事情发展 一位父亲为了能经常见到儿子,以保险丝烧了为借口骗儿子回家(5)儿女在父母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儿女是父母唯一的精神寄托。(意思对即可) 【解析】从文中父亲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联想到全天下的父母,儿女在父母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儿女就是父母的精神寄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习作》 学案.doc 《习作》 教案.doc 习作:__________即景 作业.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