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十七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十七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资源简介

第39讲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必备知识 学科素养
1.自然环境的主要服务功能的概念及其表现。2.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3.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数量特征、质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危害及解决措施。 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主要服务功能及其表现;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区域认知:结合材料,掌握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其影响。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材料,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1)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概念: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具体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等。
(3)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
森林的服务功能
(1)供给服务:提供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
(2)调节服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涵养水源等。
(3)文化服务:提供美丽的风景,也供人类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等。
(4)支撑服务:作为生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肥力等。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的必要性
①如果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就会使自然资源的供给难以为继。
②如果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有毒、有害物质就不能完全得到净化。
③如果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自然环境的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的原则
人类获取的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人类从一种服务获益时,可能危及其他服务。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概念: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2.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1)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
(2)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
3.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1)自然资源的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来刻画。
(3)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4)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
4.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表现: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有规律可循。
(2)影响
①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使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三、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环境问题的产生
(1)根本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超过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具体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3)影响因素: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量和技术水平等。
 说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提示: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2.环境问题的危害
(1)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
①供给服务功能下降,使人类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②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③文化服务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2)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②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黑杨树具有生长快、吸水多的特点,产于我国新疆。其因良好的经济效益被引进并大面积种植于洞庭湖地区,但却使得当地生态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据此完成1~2 题。
1.当地引进黑杨树,主要是为了(  )
A.防风固沙       B.防治水土流失
C.调整种植结构 D.获得木材资源
2.人类获取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时,不同服务之间有时会相互冲突。大面积种植黑杨树对洞庭湖生态产生破坏,主要损害了自然环境的(  )
A.支撑服务 B.文化服务
C.供给服务 D.调节服务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D 2.A
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类型 表现 关系
供给服务 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
调节服务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
文化服务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支撑服务 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如果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出现问题,其他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2.水坝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
人类通过修建水坝获得水能资源,调节水资源的供应量,提高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的其他服务功能造成一些影响。
影响区域 产生的影响
水坝上游 有利影响 库区可以促进渔业的发展;水库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不利影响 通过蒸发损失大量的水;水库蓄水可能引发地震;库区的水会淹没森林和农田
水坝 有利影响 能生产廉价的水电
水坝下游 有利影响 减少下游的洪灾;为农田提供相对稳定的灌溉用水
不利影响 阻断某些鱼类洄游;下游的农田和河口失去富含营养的泥沙
(2022·宁波模拟)读不同森林类型在不同坡度下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单位:m3/hm2)统计表,完成1~3题。
坡度 马尾松林 阔叶林 混交林 灌木林 毛竹林 经济林
平坡(0°~5°) 881.84 1 063.88 952.54 724.13 1 011.79 1 167.11
缓坡(6°~15°) 839.36 1 190.42 834.80 677.76 1 092.07 1 158.72
斜坡(16°~25°) 797.05 1 140.70 857.60 716.26 852.49 1 142.20
陡坡(26°~35°) 695.22 1 133.48 915.44 685.38 883.12 1 164.80
急坡(≥36°) 675.82 1 088.53 701.76 662.66 862.24 -
1.下列森林类型中,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大的是(  )
A.毛竹林       B.灌木林
C.经济林 D.马尾松林
2.涵养水源属于森林服务功能中的(  )
A.支撑服务 B.文化服务
C.调节服务 D.供给服务
3.下列关于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能够降低地下水水位
②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是指森林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③能起到减缓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
④不同类型的森林由于树冠、根系的差异,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经济林在不同坡度下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均大于选项中其他三种森林类型(急坡下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数据暂缺),故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大的是经济林,C正确。故选C。第2题,涵养水源功能即植物的根部、枯枝落叶等将水分固定住,起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让流域内的水量变化相对稳定,属于调节服务。故选C。第3题,森林涵养水源可增加下渗量,抬高地下水水位,①错误;森林涵养水源功能指的是树冠截留降水、枯枝落叶层吸收水分、森林土壤蓄渗降水,因此,森林对降水的截留作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②错误;森林涵养水源能起到减缓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③正确;不同类型的森林由于树冠、根系的差异,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不同,④正确。故选B。
答案:1.C 2.C 3.B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下图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分别表示(  )
A.气候资源 土地资源  B.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C.生物资源 地热资源 D.劳动力资源 科技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A.开发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
B.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强
C.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少
D.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资源依赖越来越大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B 2.A
1.自然资源的特征与人类活动
特征 表现 自然资源影响人类活动
数量 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 当自然资源出现稀缺时,其价格往往会上涨,进一步引起人类社会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质量 自然资源在指标、成本、用途等方面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或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 自然资源的质量影响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成本,以及用途
空间分布 分布规律;空间差异:空间集中,空间组合,空间流动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但有规律可循,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可能;空间差异造成各地区社会经济区域差异(空间集中,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优势;空间组合好的地区常优先发展);资源空间上的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2.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既能导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也会造成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在不同地区间形成资源调配。以我国水资源为例,其分布的空间差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表解如下:
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南方水田农业多,北方旱作农业多,西北畜牧业和绿洲农业多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缺乏,人口稀少,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经济较落后
水资源流动 南水北调工程,将水资源从南方长江流域调到北方(西线调到西北)黄河、海河流域
3.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化社会
资源依赖程度 强 较强 减弱
主要资源 气候、水、土地、生物 矿产资源 后天性资源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弱化
(2022·青岛高三模拟)锂电池应用领域广泛,消费电子、汽车、储能是最主要的三大应用领域。我国锂矿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西藏和青海的盐湖锂矿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0%。但我国锂矿产量较低,国内加工企业需从国外进口含锂卤水来生产锂电池。2017年,国内某电动汽车企业耗资2.45亿在青海开发盐湖资源,其科研技术上的突破是未来盐湖提锂商业化的关键。读2015—2020年全球锂矿产量和需求量的统计图,完成1~3题。
1.我国锂加工企业需从国外进口含锂卤水来生产锂电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我国锂矿储量低 B.我国锂矿分布分散
C.提取锂矿技术不足 D.保护我国锂矿资源
2.从图中可以看出,锂矿产量与需求量(  )
A.2015年以来,增长幅度相同
B.2015年以来,产量增速一直快于需求量增速
C.2015年以来,产量增速一直低于需求量增速
D.预计今后几年,全球锂矿产量将供不应求
3.我国某电动汽车企业在青海投入巨资研发盐湖提锂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
A.开拓当地市场 B.确保原料供应
C.获取相关技术专利 D.产业升级
解析:第1题,我国锂矿储量位居世界前列,故我国锂矿储量高;西藏和青海的盐湖锂矿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0%,分布集中;我国锂矿产量较低,提取锂矿技术不足。第2题,由图示可知,2015年锂矿产量小于需求量,2016—2019年锂矿产量大于需求量,到2020年锂矿产量与需求量相当,故增长幅度不相同。按图示发展趋势,预计今后几年,锂矿产量将小于需求量,全球锂矿产量将供不应求。第3题,“国内某电动汽车企业耗资2.45亿在青海开发盐湖资源,其科研技术上的突破是未来盐湖提锂商业化的关键”,从中可以看出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原料供应。锂矿主要用于生产锂电池,当地不是主要市场;获取相关技术专利不是目的;青海经济落后,高新技术产业不是其产业升级方向。
答案:1.C 2.D 3.B 
(2022·长沙高三检测)氢是宇宙中分布很广泛的物质,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氢燃烧的产物是水,氢能是清洁能源。科学家们认为氢能是控制地球升温、解决能源危机的最优选择。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氢能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目前只有德国等少数国家有制氢的能力。为了获得最大效益,德国与沙特阿拉伯计划在利雅得附近合作投资制氢项目。下图为氢能工业链图。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氢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属于自然资源 ②零污染 ③储存、运输方式灵活 ④可再生 ⑤深受地域限制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5.氢能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但以后会被各国大量地开发和利用,这主要得益于(  )
A.技术水平提高 B.全球气候变化
C.经济发展需求 D.氢能储量丰富
6.德国选择在沙特阿拉伯投资制氢项目,主要是因为当地(  )
A.太阳能丰富 B.市场需求大
C.技术条件好 D.土地价格低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氢能不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而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因此不属于自然资源,①错误。氢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贮存于水中,而水在地球上分布广泛,不受地域限制,⑤错误。氢燃烧的产物是水,氢能是世界公认的可再生清洁能源,零污染,②④正确。据图可知,氢能储存和运输方式多样,③正确。故选C。第5题,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氢能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所以未来能大量开发和利用氢能主要得益于技术水平提高,A正确。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发展需求及丰富的储量会促使人们去开发氢能,但没有开发技术的话,氢能并不能被大量开发和利用。故选A。第6题,由图可知,制氢方法有光解水法,沙特阿拉伯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太阳能丰富,德国选择在沙特阿拉伯投资制氢项目,主要是因为当地太阳能丰富,A正确。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丰富,因此对氢能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B错误。相较于沙特阿拉伯,德国的技术条件更好,C错误。土地价格对该类工业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答案:4.C 5.A 6.A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时需要消耗氧的数量,它用于监测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状况。下图为某河由M河段至Q河段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浓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有机污染源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2.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的河段是(  )
A.M B.N
C.O D.P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B 2.C
1.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含义 由自然界本身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的环境问题 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即狭义的环境问题
表现 自然灾害 地方病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举例 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干旱等 低氟区的龋齿、高氟区的氟骨症、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等 森林毁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物种灭绝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
相互联系 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很难截然分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复合效应”。这种“复合效应”使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例如,修建水库大坝可能诱发地震,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引起局部地区地面下沉或塌陷
2.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全球变暖 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 全球 极冰融化,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酸雨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SO2、NOx等 世界:欧洲、北美洲;我国:主要在南方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臭氧层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南极臭氧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直接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
3.生态破坏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类型 成因 主要危害
植被破坏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 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部分物种减少
水土流失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破坏土壤结构
荒漠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能力降低
读北京a、b、c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各月污染指数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越高,污染指数越大,则空气质量越差),回答1~2题。
1.如果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下列选项的四种,则据图判断其首要污染物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可吸入颗粒物
2.下列关于造成这种污染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B.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C.发达国家把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D.近年来工程建筑较多,工地扬起大量的扬尘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北京空气质量较差,污染指数较大的季节为冬春季节,冬春季节风速较大,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严重,所以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第2题,我国很多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多,主要原因是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近年来工程建筑较多,工地扬起大量的扬尘。与发达国家把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关系较小。
答案:1.D 2.C
重金属污染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下图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3~4 题。
3.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的生产活动有(  )
①种植水稻 ②煤炭燃烧 ③铜矿冶炼 ④饲养家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  )
①呼吸 ②饮泉 ③食菜 ④吃鸡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有色金属矿产的冶炼是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生产活动,所以煤炭燃烧和铜矿冶炼会产生重金属污染。故B正确。第4题,据图可知,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来自周边环境,从环境中摄取和从食物(水、蔬菜和家禽)中摄食,重金属污染物不会从空气进入人体。故D正确。
答案:3.B 4.D
一、选择题
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等多方面的效益。如今,许多欧美国家却将大坝拆除,恢复河流的原始生态。下图是水库拆除前后的对比图。据此完成1~2题。
1.符合M所在河段变化的是(  )
A.河道变浅,水温年较差扩大
B.河道变深,水温年较差缩小
C.河道变浅,水温年较差缩小
D.河道变深,水温年较差扩大
2.大坝拆除后,对水库原有库区的影响是(  )
A.植被覆盖率提高    B.土层厚度增加
C.地质灾害增加 D.水循环趋于活跃
解析:第1题,大坝拆除后,下游流速变慢,泥沙淤积,河道变浅,水域面积变小,调节气温能力变差,水温年较差扩大。第2题,大坝拆除后,水库原有库区变为滩地,适合植物生长;大坝会拦蓄泥沙,拆坝后原有库区泥沙堆积减少;拆除大坝后,原有生态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可减少地质灾害;大坝拆除后水域面积减少,水循环减弱。
答案:1.A 2.A
(2022·济南高三专练)龙感湖与鄱阳湖古时曾连为一体,东汉时分离。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下图为龙感湖及周边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区有众多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所以最适宜(  )
A.利用调节服务发展生态旅游
B.利用支撑服务维持环境稳定
C.利用文化服务调节生存环境
D.利用供给服务获取生物资源
4.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能体现的自然环境作用是(  )
A.文化服务——净化水中污染物
B.调节服务——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供给服务——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D.支撑服务——维持生物多样性
5.龙感湖地区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的主要原因有(  )
①冬季温和多雨 ②人类活动少,环境好
③食物来源充足 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有众多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因此需要设立自然保护区,来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维持环境稳定,B正确;发展生态旅游利用的是文化服务,A错误;调节生存环境属于调节服务,而不是文化服务,C错误;该地区是自然保护区,不适宜利用供给服务获取生物资源,D错误。故选B。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环境稳定,属于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故选D。第5题,龙感湖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和,但降水较少,①错误;龙感湖地区是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少,对环境影响小,②正确;除气候温和外,食物来源充足也是候鸟越冬的重要条件之一,③正确;该地区有以鸟为食的其他野生动物,④错误。故选C。
答案:3.B 4.D 5.C
(2022·杭州高三模拟)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其供给区域(贡献区)和消费区域(受惠区)存在下图的四种关系模型。据此完成6~7题。
6.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种关系模型相符合的生态服务是(  )
A.固碳服务、水源保护、风暴潮防御、自给农业
B.自给农业、固碳服务、水源保护、风暴潮防御
C.自给农业、风暴潮防御、固碳服务、水源保护
D.风暴潮防御、自给农业、水源保护、固碳服务
7.根据该模型,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过程中,须(  )
A.在消费区域保护生物多样
B.对消费区域进行生态补偿
C.在供给区域加大资源开发
D.对供给区域进行生态补偿
解析:第6题,甲模型中,供给区域与消费区域相同,所以是自给农业;乙模型中,供给区域在中央,消费区域在四周,为固碳服务;丙模型中,资源由供给区域调入消费区域,为水源保护;丁模型中,供给区域位于消费区域的一侧,符合风暴潮防御的生态服务。故选B。第7题,因供给区域付出了生态保护的代价,须对供给区域进行生态补偿,才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可行性和持续性。故选D。
答案:6.B 7.D
(2022·三门峡高三一模)黄河流域电力产业时空发展格局的形成主要受到资源禀赋和用电需求的双重影响,下图示意黄河上游各省级行政区与黄河全流域不同类型发电设备平均年利用小时数。据此完成8~9题。
8.与黄河上游省级行政区水电设备平均年利用小时数呈正相关的是(  )
A.人口数量 B.交通条件
C.捕捞水产品 D.游客观光
9.与黄河中、下游相比,黄河上游发电结构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
A.太阳能资源较匮乏 B.火电依赖度较高
C.风电技术水平偏弱 D.水电利用率偏低
解析:第8题,与黄河上游省级行政区水电设备平均年利用小时数呈正相关的是捕捞水产品,因为发电小时数多,说明降水多,水库面积大,捕捞水产品多,故两者呈正相关,C正确。第9题,与黄河中、下游相比,黄河上游地区海拔更高,大气更稀薄,太阳辐射应该更多,太阳能资源应更丰富,A错误。读图可知,黄河上游各省级行政区的火电利用小时数明显超过全流域平均值,说明与黄河中、下游相比,黄河上游对火电依赖度高,B正确。风能属于清洁能源,黄河上游地区风力资源非常丰富,应积极发展风力发电,而读图可知这四地的风能发电水平与黄河流域平均水平相差不大,C错误。黄河上游地区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且读图可知水电利用率相对较高,D错误。故选B。
答案:8.C 9.B
(2022·长沙高三专练)近年来,伴随天津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及防灾、减灾工程的逐年建设,天津及附近海岸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关于该地过度开发海岸带影响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及其产生的后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破坏支撑服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影响调节服务,使海陆水分交换失衡
③影响供给服务,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
④破坏调节服务,加重海洋灾害损失程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为维护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保持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
A.定期休渔 B.停止围海造陆
C.增殖放流 D.防治水体污染
解析:第10题,过度开发海岸带,会破坏沿海滩涂湿地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正常的支撑服务,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海岸带也是海洋与陆地的缓冲带,能够调节海陆水分交换,减少海洋对陆地的不利影响,属于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过度开发使海陆水分交换失衡,会加重海洋灾害损失程度,②④正确;河流含沙量多少与河流流域的自然背景有关,与海岸带无关,③错误。故选D。第11题,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对海岸带的过度开发,保护其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等功能。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主要表现为围海造陆,所以应停止围海造陆。故选B。
答案:10.D 11.B
二、非选择题
12.(2022·南京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收益。某研究课题将区域内土地利用分为若干类型,为每种土地利用的每种服务功能赋予单位面积的价值,求和可得出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材料二 下表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下图为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分布。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森林 草地 农田 湿地 河流、湖泊 荒漠 建设用地
供给服务 食物生产 0.33 0.43 1.00 0.36 0.53 0.02 0
原材料生产 2.98 0.36 0.39 0.24 0.35 0.04 0
调节服务 气体调节 4.32 1.50 0.72 2.41 0.51 0.06 0
气候调节 4.07 1.56 0.97 13.55 2.06 0.13 0
水文调节 4.09 1.52 0.97 13.44 18.77 0.07 0
废物处理 1.72 1.32 1.39 14.40 14.85 0.26 0
支撑服务 保持土壤 4.02 2.24 1.47 1.99 0.41 0.17 0
维持生物多样性 4.51 1.87 1.02 3.69 3.43 0.40 0
文化服务 提供美学景观 2.08 0.87 0.17 4.69 4.44 0.24 0
合计 28.12 11.67 8.10 54.77 45.35 1.39 0
(1)比较农田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差异。
(2)简述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分布的特征。
(3)简述北方各省区中黑龙江省地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明显较高的原因。
(4)为提升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1)读表可知,湿地的价值总量为54.77,是较高的;具体在湿地调节服务(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和废物处理)、支撑服务(保持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文化服务(提供美学景观)功能价值较高。但是在供给服务功能价值中农田价值较高(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产)。(2)每种土地利用的每种服务功能赋予单位面积的价值,求和可得出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读图可知,总体上东部的价值大于西部;南方的价值大于北方。(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多种因素影响,黑龙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水分条件较好,价值总量大;黑龙江因地势平坦,植被覆盖率高,且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中河流、湖泊、湿地、森林多,增加了价值基数,价值当量大。(4)人口角度:江苏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所以需要控制人口数量;土地利用角度:江苏沿海地区滩涂湿地多,需要保护湿地,扩大绿化;环境污染控制角度:经济发达,工农业污染排放量大,所以需要控制环境污染;意识教育和法律规范角度:需要强化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
答案:(1)湿地的价值总量较高;湿地调节服务、支撑服务、文化服务功能价值较高;农田供给服务功能价值较高。
(2)总体上东部大于西部;南方大于北方。
(3)水分条件较好,价值总量大;河湖、湿地、森林价值当量大;河流、湖泊多,湿地、森林面积大。
(4)控制人口数量;保护湿地,扩大绿化;控制环境污染;强化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