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3讲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必备知识 学科素养1.生态退化和生态修复。2.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3.碳循环的概念、过程以及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4.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材料,分析生态退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结合材料,掌握碳循环的过程,理解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2.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掌握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一、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生态退化①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导致生态退化。②类型: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③危害(2)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生态退化的危害是逐步累积的,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2.实施生态修复(1)生态修复的概念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2)生态修复的分类类型 含义自然恢复 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人工修复 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3.建立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①概念: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②保护对象: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2)自然保护区的结构按国际惯例,自然保护区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别执行不同的生态保护标准,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核心区 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缓冲区 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 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3)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3个类别9个类型。①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②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③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古生物遗迹类型。(4)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①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②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③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④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说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提示:退牧还草,保护沼泽湿地,全面禁猎,禁采砂金,鼠害综合防治,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实施异地搬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二、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1.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1)全球气候变化趋势20世纪以来,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明显。(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3)碳循环①碳循环概况a.概念: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b.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呼吸和分解过程重新返回大气。c.意义: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②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2)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而影响国家安全。(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减缓措施和适应措施措施 目的 内容减缓措施 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 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个方面适应措施 以趋利避害为目标 根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2)国际合作措施①各国都要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特别是对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的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②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受害者,但缺少应对全球变暖的资金和技术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保证,其他国家也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提供援助。③各国需要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减少对全球变化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2021·高考全国卷甲)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 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如图)。说明采用放牛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对拉斯特河谷封育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叶,有效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利于青草萌发和生长;牛粪直接归还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1.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2.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意义 内容保护自然本底 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利用、改造自然应遵循的途径贮备物种 生物物种的储备库,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有效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 提供食物、原料,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外部效益明显其他意义 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生态价值:维系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等。丰富多样的生物与它们的环境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2)经济价值:提供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3)食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上等食品。(4)药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能为人类提供重要的药材。(5)科研价值:仿生学、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都需要野生生物。(6)社会价值: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4.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物种的平均寿命为500万年。(2)人为原因①滥垦、滥伐、滥牧,使森林、草地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②滥捕、滥猎、开发和走私野生动植物。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④外来物种入侵,使原生物种受到威胁。⑤工业、城市和交通的发展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5.湿地减少的原因(2021·北京等级考)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1~2题。1.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A.甲 B.乙C.丙 D.丁2.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A.开采矿山 B.放养牛羊C.种植棉花 D.水上漂流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在M县区域内,甲地附近有时令河,且绿洲面积大,数量多,环境承载力大,适合生态搬迁选址,故A正确;乙不在M县,丙绿洲面积小且周围居民点多,丁附近是地质公园且没有河流和绿洲,故B、C、D错误。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该区域气候干旱,多荒漠景观,河流为时令河,没有矿产信息,所以不适合开矿和水上漂流,放养牛羊会对草场产生破坏,加剧荒漠化,故A、B、D错误;适合在绿洲上适当开垦土地,种植棉花,故C正确。答案:1.A 2.C3.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下表)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不同阶段研究主题也相应调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阶段 主要“关键词”1951-1992年 植被类型、冰川冻土、降水量、海拔、大气环流、高原隆起、东亚季风1993-2020年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归纳出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两类主题,并分别指出其环境意义。答案:研究主题: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意义: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能够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2021·河北选择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1)指出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2)简析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的原因。【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冰期气候寒冷,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食物来源缺乏。(2)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较强,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自然原因: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以及地球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等。(2)人为原因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2022·山东高三专练)2021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走进公众视野。我国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需要我们每个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行动起来,挖掘减排潜力。下图示意“碳达峰”“碳中和”。据此完成1~2题。1.“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全球气候变暖C.能源短缺 D.森林覆盖率低2.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最合理的出行方式为( )A.出行拼车,不自驾B.出行高峰时,步行或骑自行车C.在商场购物,不乘坐电梯D.目的地较远时,乘公共交通出行解析:第1题,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导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逐渐加快,“碳达峰”“碳中和”主要就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故选B。第2题,目的地较远时,乘公共交通出行,利于减少排放量,D最合理。答案:1.B 2.D一、选择题(2022·唐山高三检测)我国境内的野生亚洲象多栖居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自然保护区内。2020年年初,10多头野生亚洲象离开原来生活的自然保护区一路北上,迁移路线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叠,下图为云南省热量带分布及此次野生亚洲象的部分迁移路线示意。据此完成1~2题。1.此次野生亚洲象群迁移路线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叠,表明象群是为了( )A.加快迁移速度 B.获取食物和水源C.扩大种群规模 D.辨别和确定方向2.若无人为因素干扰,这群野生亚洲象最不可能迁移到云南的( )A.西北部 B.东北部C.西南部 D.东南部解析:第1题,人类活动区域农作物较多,食物来源充足,野生亚洲象群迁移路线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叠是为了获取食物和水源,B正确。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亚洲象的迁移速度会降低,其种群规模也不会扩大,A、C错误。野生亚洲象没有必要通过靠近人类活动区来辨别和确定方向,D错误。故选B。第2题,我国境内的野生亚洲象多栖居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自然保护区内,对热量的要求高。读图可知,云南西北部为山地寒温带,热量不足,这群野生亚洲象最不可能迁移到云南的西北部。故选A。答案:1.B 2.A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生态敏感脆弱区是指受污染、开发、资源过度利用等人为活动干扰且生态问题突出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划定依据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3.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A.目的是促进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B.是为了防止保护区野生动物外出伤人C.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最基本要求D.可促进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4.下列地区中,属于生态敏感脆弱区的是( )A.基本农田保护区B.水土流失严重区C.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D.水土保持植被区解析:第3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最基本要求。故选C。第4题,由材料可知,生态敏感脆弱区受人为活动干扰,生态问题突出。基本农田保护区属于耕地保护红线内的区域,是国家为粮食安全需要而设立的,不属于生态敏感脆弱区,A错误;水土流失严重区生态问题突出,属于生态敏感脆弱区,B正确;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和水土保持植被区为重要生态功能区,不属于生态敏感脆弱区,C、D错误。故选B。答案:3.C 4.B(2022·沈阳高三专练)下面两图为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二氧化碳加倍时的我国年平均气温变化等值线图(图1)和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等值线图(图2)。读图回答5~6题。5.图中信息显示( )A.西南和东北地区的增温不明显B.西北和华北增温幅度最大C.东部(半)湿润区有干旱化趋势D.西部地区干旱程度增加最大6.针对气温、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加强农业生产适应性结构调整B.增加水利建设投资,加强节水技术研究C.挖掘东北等区域粮食生产潜力D.东南沿海地区大力提高第一产业比重解析:第5题,仔细读图可知,图1中东北地区增温明显,A错误;青藏高原区增温幅度最大,B错误;东部(半)湿润区降水增加不多,温度普遍在增加,总体看有干旱化趋势,C正确;西部干旱区降水整体增加明显,因此西部地区干旱程度增加不是最大,D错误。故选C。第6题,针对二氧化碳加倍时我国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状况,需加强农业生产适应性结构调整,提前增加抗旱(水利建设和人工增雨)投资,加强工程节水、农业节水和生物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我国东北、青藏高原等区域粮食生产潜力因气温升高而有待进一步发掘;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大力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不合理。故选D。答案:5.C 6.D(2022·合肥检测)生态退化是生态系统的一种逆向演替过程。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不稳或失衡状态,表现为对自然或人为干扰的较低抗性、较弱的缓冲能力以及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生态系统逐渐演变为另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低水平状态的过程,即退化。据此完成7~9题。7.影响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人口快速增长 ②工业与城镇化活动 ③区域地质地貌 ④气候和水文的异常变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8.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有( )①导致社会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 ②动摇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 ③使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④造成可再生资源更新障碍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9.为避免或减缓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施生态修复 ②迁移脆弱区动植物 ③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禁止一切开发活动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③④解析:第7题,影响生态退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如区域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的异常变化,以及人为因素,如人口快速增长、工业与城镇化活动、农业活动、政治与战争、文化与旅游等。人为因素一般是影响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故选A。第8题,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有导致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使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①②错误,③正确;自然环境供给服务功能降低,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④正确。故选D。第9题,为避免或减缓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可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①③正确;迁移脆弱区的动植物不切实际,②错误;禁止一切开发活动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④错误。故选B。答案:7.A 8.D 9.B(2022·哈尔滨高三模拟)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据此完成第10题。10.下列关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打造中西部地区新能源基地B.摆脱对国际能源供给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C.加大清洁能源结构占比,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D.提高钢铁、铝和塑料等高耗能产品的回收利用率解析:选C。“碳中和”虽然可以达到环保的目的,但是也会排放二氧化碳,只是排放二氧化碳之后使用其他方式将其吸收,仅加大清洁能源结构占比不能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位于祁连山北侧的河西走廊,自古以来灌溉农业发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祁连山北麓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发现保护区内资源开发和水电建设活动明显,旅游设施未批先建,生态环境局部恶化。下图示意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甘肃省降水量分布。(1)简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2)指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解析:(1)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资源开发和水电建设活动明显,说明保护区内水电开发强度大,导致植被破坏、径流减少;此外在山区还有可能存在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由材料“旅游设施未批先建”可推测该地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导致生态破坏;而对于部分工业企业而言,其偷排问题突出导致河流污染,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2)恢复生态的措施可针对问题提出,如针对企业偷排可加强执法与管理;针对旅游设施未批先建可加强监督;针对过度开发水电可停止不合理的水电开发,加强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建设;此外还可结合民众意识提升、加大宣传力度等进行分析。答案:(1)无序采矿造成祁连山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电开发强度大,导致部分河段出现径流减少;过度放牧导致草场资源退化;过度开发旅游资源,造成生态破坏;周边企业偷排问题突出,导致河流水环境污染。(2)加大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优化管理机制;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主动参与生态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停止无序采矿活动和不合理的水电开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12.(2022·新乡检测)在过去35年里,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发生了很大变化。北京某校地理研学小组查阅资料,获取相关数据,下表为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变化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年份 1984 1989 1994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面积(百万km2) 2.11 2.25 1.90 2.10 1.35 0.65 0.45 0.08(1)绘制折线图,说出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变化趋势。(2)简述该变化对北极地区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3)列举减缓该现象应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1)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根据表格数据描点、连线。结合绘图可知,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波动下降,1999年以后迅速下降。(2)冰川面积减少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面临被淹没的危险;破坏北极熊等动物栖息地,北极地区生物多样性会减少;随海冰减少,北极通航条件改善,航道航运价值提升;影响洋流;北极冰川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等。(3)该现象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引起,故应采取措施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例如,加强国际合作,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的比重;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减少浪费等。(从国际合作、政府、个人三个层面作答)答案:(1)绘图如下: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波动下降,1999年以后迅速下降。(2)破坏北极熊等动物栖息地;北极航道航运价值提升;影响洋流;加剧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变小等。(3)加强国际合作;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绿色出行等。第42讲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必备知识 学科素养1.环境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类型,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和应对措施。2.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3.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方式、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环境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分析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2.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案例,掌握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分析污染物跨国转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一、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环境安全问题(1)环境安全①概念: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②内涵a.从自然角度看b.从人类社会角度看(2)环境安全问题①概念: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②类型类型 形成原因 持续时间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 大多数事件的影响随着事件的结束而消失,个别事件影响深远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 其影响会长期存在 怎样理解环境问题和环境安全问题?提示:区域内存在的环境问题,只要不超过临界值(在临界值范围内摆动),即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或者不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就不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只有当环境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临界值时,才能成为环境安全问题。2.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1)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①影响途径②发生范围a.在局地、区域乃至全球都可能发生。b.能够威胁一国的国家安全的环境问题,可能产生于本国,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还可能是全球环境问题导致的。(2)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①降低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②减少人类社会受损害的可能性a.人类要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b.提高承受环境安全风险和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3)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意义①化解危机。②增强社会响应能力。③降低甚至消除此类环境安全风险。二、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1.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1)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2)常见实例:突发性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以及石油、化学品和危险物质(废弃物)泄漏等。(3)主要特点(4)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危害①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②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③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使环境安全问题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2.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1)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方式 传输途径污染物跨国传输 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废弃物跨国转移 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国际贸易(2)污染物跨国转移带来的影响①通常情况下,通过自然过程跨国传输的污染物浓度一般在安全范围内,不至于对输入国造成严重的威胁,但突发环境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高浓度污染物跨国传输,威胁输入国的环境安全。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废弃物跨国转移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方式导致的污染物跨国转移问题日渐增多。③引起输入国与输出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影响国家安全。(3)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①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治理等环节采取措施。②国家之间应对跨国环境安全问题的方式a.减少环境冲突:环境安全冲突是指环境安全问题的责任国与受害国之间出现的紧张关系,或政治、经济、外交等敌对行为,甚至军事冲突,使相关国家的国家安全受到影响。b.加强环境安全合作:环境安全合作是指各国均严格遵守相关国际环境公约和双边协定,不以邻为壑,不故意将污染物转移到其他国家,一旦发生跨境的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国与受害国要密切合作,联合应对突发的环境安全危机。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2021·北京等级考) 下图为洱海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洱海流域面积约2 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万。该地农业生产涵盖种植、养殖和水产捕捞等,工业生产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业发展迅速。(1)说明洱海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居民老何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就业与生活经历见证了洱海环境的变化。起初,他以打渔为生。1996年,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老何改行从事水产养殖。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近几年,他响应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号召,拆掉了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2)概述老何经历的三次改变所对应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2018年,在洱海湖滨地带实施生态修复与湿地工程,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参观体验,当地村民受聘负责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3)阐述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流域较封闭,河流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生产部门多,生产和生活污水汇入河湖,易造成污染。(2)第一次:减少了汽柴油污染。第二次:减少了鱼塘养殖等农业生产污染。第三次:减少了旅游活动污染。(3)生态效益: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相关产业。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环保意识,增加休闲空间。1.环境安全问题的类型、成因、特点及危害类型 成因 发生特点 危害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储运事故等 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途径;发生概率极低且具有突发性 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人员伤亡、社会财产的巨大损失和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等灾难性后果,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重大核泄漏事故等少数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超出目前人类科学技术的极限,其危害将长期存在,难以消除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超出了自然环境支撑服务和调节服务的限度,以及自身修复的“阈值” 具有时滞性、隐藏性的复杂特点 部分有毒有害污染物生成并进入自然环境中因难以降解而持久存在,并通过食物链不断传递、累积,最终威胁人类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退化问题逐步加剧,最终危及相应区域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生存的资源基础2.环境安全问题的四大特征及表现特征 表现突发性 如传染病、石油泄漏、化学品的泄漏、核泄漏等短时间突然发生,造成重大危害累积性 有些污染物的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如土壤中重金属长期积累导致土壤污染,植被破坏、过度放牧等导致土地荒漠化等综合性 影响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环境安全问题显得尤为复杂整体性 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可能引发全局生态问题,甚至会导致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3.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基本途径(2022·哈尔滨模拟)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宫城以东太平洋海底发生9.0级特大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漏。2020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储存的上百万吨核废水排放入海。据此完成1~3题。1.此次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 )A.属于突发性环境事件B.具有发生的可控性C.造成的影响范围较小D.是人为因素导致的2.核废水排放入海会( )①污染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海洋渔业②加快水循环速度,污染陆地河流③消除核废水对本国环境安全的影响④威胁周边国家安全,造成外交争端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3.为降低核废水可能造成的环境安全风险,邻国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①加强沿海海水和大气等环境监测与预警②禁止任何出海行为,避免在高危区活动③外交抗议并阻止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废水④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商谈判,合作应对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此次核泄漏事件是由地震引发的,具有突发性、不可控性,是自然因素导致。故选A。第2题,核废水排放入海,会污染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海洋渔业,①正确;水循环的过程是陆地河流入海,不会污染陆地河流,②错误;核废水具有放射性,放射性污染具有长期性,故不会消除核废水对本国环境安全的影响,③错误; 核废水排放入海会通过海水运动威胁周边国家安全,造成外交争端,④正确。故选B。第3题,为降低核废水可能造成的环境安全风险,邻国应该加强沿海海水和大气等环境监测与预警,①正确; 应减少出海行为,避免在高危区活动,②错误;通过外交抗议并阻止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废水,③正确;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商谈判,合作应对风险,④正确。故选C。答案:1.A 2.B 3.C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2021·湖南选择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农田氮肥的大量施用和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生态沟渠通过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拦截处理水体中的氮素。下图示意湖南某地生态沟渠的位置。(1)描述生态沟渠的位置特征并指出这样布局的优点。(2)除了建设生态沟渠以外,该区域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氮素水污染?【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位置:位于排水沟的下游。优点:便于集中处理(处理量大),效率高,成本较低;有利于保护下游水体的水质。(2)种养结合;施用有机肥;按农作物需要精准施肥(处方农业);集中处理养殖废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1.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及原因项目 内容转移方式 污染物跨国传输 污染物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废弃物跨国转移 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含有尚未被认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转移原因 自然原因 空气和水的自然流动人为原因 发达国家(输出国) 公众对污染物问题关注度高,环境标准日趋严格,对污染物的处理程序复杂污染物处理费用和环保成本高,污染型企业失去发展空间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物处理费用发展中国家(输入国)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薄弱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就业环保法规不健全,不法经营者违法走私2.污染物跨国转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项目 内容通过自然过程跨国传输的污染物的影响 污染物浓度一般在安全范围内,不至于对输入国造成严重的威胁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 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高浓度的污染物跨国传输,威胁输入国的环境安全影响变化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产品贸易日趋频繁,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通过废弃物跨国转移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方式导致的污染物跨国转移问题也日渐增多其他影响 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3.从不同环节应对跨国污染问题(2022·德州期中考试)大气污染可以跨国界传输,使周围国家受害,引起国际纠纷,影响国家安全。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污染物可以随大气转移到1 000千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读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示意图,完成1~2题。1.北欧曾经深受酸雨的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北欧的污染物排放量大B.受中纬西风影响,污染物输入C.盆地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D.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2.为了有效防治酸雨,欧洲可采取的科学合理措施是( )①使用风能、水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②使用废气净化设备,减少酸性物排放③加强国际交流,提供资金、技术支持④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使用私家车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某些西欧国家是工业废气的排放源地,北欧为扩散区,A错误。北欧主要位于中纬西风带,盛行西南风,西南风把西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吹送到北欧,造成酸雨污染,B正确;北欧并不是盆地地形,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C、D错误。故选B。第2题,防治酸雨,一方面可提高废弃大气处理技术,开发新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对已经出现的污染加大治理力度,同时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四个选项都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故D正确。答案:1.B 2.D一、选择题不同环境安全问题发展演变过程不同。下图示意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演化。据此完成1~2题。1.不具备突发性特征的环境安全问题是( )A.土壤污染导致的粮食中重金属超标B.核泄漏C.超高浓度的污染物排放D.危险化学品泄露2.反复性出现的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A.扩大了环境安全范围B.提高了环境安全临界点C.更容易突破环境安全范围D.缩短了消除环境安全问题的时间解析:第1题,土壤中的重金属来自工业生产、地质变动或重大工程建设,再通过农作物吸收、积累,才会导致粮食中重金属超过食用安全标准,这是不断累积、逐步加剧的过程,不具备突发性。故选A。第2题,据图可知,环境安全临界点以下为安全范围,一次次重复出现的突发性环境安全事件将更容易突破环境安全临界点,延长消除环境安全问题的时间。故选C。答案:1.A 2.C(2022·沈阳高三专练)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下图为2014-2018年我国进口固体废物量及变化情况图。据此完成3~5题。3.下列关于2014-2018年我国进口固体废物量及增长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先减后增,2017-2018年减少最快B.先增后减,2017-2018年减少最慢C.整体呈减少趋势,2017-2018年减少最快D.整体呈增加趋势,2017-2018年减少最慢4.进口固体废物对我国的危害有( )①加剧环境污染 ②可利用资源减少③加快病菌扩散 ④原料成本增加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5.我国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的最主要目的是( )A.促进就业率上升B.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C.促进产业转型升级D.保护我国生态环境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固体废物增长率从2016年开始就为负值了,整体呈减少趋势,其中2017-2018年减少最快。故选C。第4题,固体废物可能含有病菌,加快病菌的扩散,并且有一些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会加大我们的环境治理压力;但是其中一些可利用的还是能够增加原料来源,降低原料成本。故选B。第5题,我国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的最主要目的是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故选D。答案:3.C 4.B 5.D2019年,大连海关开展“蓝天2019”打击“洋垃圾”走私集中收网行动,查证涉案的旧显示器、废旧机箱等国家禁止进境固体废物 5 000 余吨,案值 2 800 余万元。电路板本身含有毒有害的金属,在拆解过程中会对人员以及自然环境产生极大污染和毒害。据此回答 6~7 题。6.近年来,“洋垃圾”从欧美发达国家向我国境内非法转移的问题十分突出,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百姓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这一违法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7.欧美发达国家“洋垃圾”大量出口中国,主要原因是( )A.西方发达国家垃圾处理技术水平低于中国B.西方发达国家处理固体废弃物需要很高的成本C.中国政府鼓励废弃物进口D.中国国土辽阔,有大量的荒地可堆放“洋垃圾”解析:第6题,中国不应该成为他国的垃圾场,所以“洋垃圾”从欧美发达国家向我国境内非法转移的行为违背了公平性原则。故选A。第7题,欧美发达国家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技术水平比较高,但处理过程需要很高的成本,而将固体废弃物运到中国卖掉则能牟取暴利,A错,B对;对“洋垃圾”的处理,虽然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但我国政府不会鼓励废弃物进口,更不可能利用荒地堆放“洋垃圾”,C、D错。故选B。答案:6.A 7.B(2022·长春月考)环境效率高表示现有技术条件下污染物可减少的程度比较低,此时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大幅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率低表示即使不提高技术水平,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而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读某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环境效率分布情况图,完成8~9题。8.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省级行政区是( )A.山东省 B.湖南省C.山西省 D.甘肃省9.从环境效率的角度分析,甲省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措施是( )A.提高技术水平B.大量外迁高污染产业C.调整能源消费结构D.调整产业结构解析:第8题,根据题目对于环境效率的描述可知,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省级行政区的环境效率应该低。结合图和选项可知,甘肃省的环境效率最低,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故选D。第9题,甲为黑龙江省,环境效率≥0.8,环境效率数值很高;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此时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大幅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故选A。答案:8.D 9.A(2022·新乡检测)下图为某企业开发的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0~11题。10.该系统( )A.机械分拣是有效运转的前提B.A工艺流程中排出的异杂物为塑料制品C.能够完全实现污染物零排放D.安装成本低,可以在家庭厨房中广泛推广11.厨余垃圾分类( )A.首先应在广大乡村地区推广B.处理厂应布局在居住区附近C.应进一步增加相关配套产业D.产品主要用于工业生产范围解析:第10题,该系统机械分拣是有效运转的前提,A对。A工艺流程中排出的异杂物是塑料制品自动分离产生的,B错。完全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是不可能的,C错。该系统安装成本并不低,在家庭厨房中广泛推广使用不现实,D错。故选A。第11题,根据材料提示,我国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厨余垃圾分类应进一步增加相关配套产业,C对。首先应在城市地区推广,A错。处理厂不可布局在居住区附近,会污染居住环境,B错。产品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范围,D错。故选C。答案:10.A 11.C二、非选择题12.(2022·东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为评估农药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程度,某农技推广中心选择生产条件相似,无工业污染的A、B两区进行对比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内,A区施用农药2次,用量1 259.25 g/hm2,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农药5次,用量2 959.05 g/hm2,施用7种农药。下表为A、B两区环境质量检测结果,下图为A、B两区两种农田有益生物密度变化图。土壤环境资料(mg/kg)镉 铜 铅 铬 锌 镍A区 0.12 23 18 37 130 11B区 0.64 67 112 91 162 36合格标准 ≤0.6 ≤100 ≤300 ≤300 ≤250 ≤50水环境资料(mg/L)铜 锌 氟化物 硫化物 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区 0.4 0.9 0.6 0.3 0.1 0.1B区 0.3 1.7 0.9 0.8 0.5 1.3合格标准 ≤1 ≤2 ≤1.5 ≤1 ≤1 ≤1(1)对照相关标准,分析农药施用对A、B两区水、土环境质量的影响。(2)据试验结果,比较A、B两区有益生物密度的差异。(3)简析A、B两区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产生的原因。(4)为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应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解析:(1)对比分析A 、B区的质量检测结果与合格标准可知,A区水土各项指标均合格。B区的镉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其他均合格。(2)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在蜘蛛密度和青蛙密度分布上A区均大于B区,因此整体来说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3)由材料可知, A区与B区的农药施用次数、种类和用量均有差异,因此两区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主要和使用农药的次数、种类以及用量多少密切相关。(4)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应当把握适度原则,控制农药的使用频率和用量,要考虑精准使用农药;许多农户缺乏使用农药的科学知识,盲目用药,可以加强对农户使用农药的指导;坚持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尤其杜绝高毒农药的使用,使用高效低毒,甚至无毒农药。答案:(1)A区水、土各指标均合格;B区镉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2)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B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小)。(3)与A区相比,B区施用农药次数多;用量大;种类多。(4)控制农药使用的频率和用量;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加强对农户施用农药的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2讲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doc 第43讲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