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十五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十五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资源简介

第35讲 城市的辐射功能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必备知识 学科素养
1.城市的辐射功能的概念、影响城市辐射功能强弱的因素。2.纽约市的发展及其辐射功能。3.地区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4.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5.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1.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影响城市辐射能力大小的因素。分析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产业结构升级过程。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产业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相关材料,了解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城市的辐射功能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2)城市功能
①含义: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②特点:有些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如福建省武夷山市旅游服务功能突出。有些城市则具备多种功能,是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如省会城市。
 说明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
提示:自然条件(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行政区划等。
(3)城市的辐射功能
①含义: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4)城市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
①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②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5)城市体系
①形成:城市之间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
②特点: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
2.纽约的发展
(1)位置: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哈得孙河河口。
(2)发展优势
3.纽约的辐射功能
(1)地位:纽约是“波士华城市带”的核心城市,具有综合性的城市职能,辐射带动作用强。
(2)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纽约与周边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更加便捷,中心城区的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逐渐分散到周边地区,带动纽约周边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60多个具有竞争力的卫星城市。
(3)对城市带的影响: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主导,同时又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4)对美国的影响
(5)对世界的影响:纽约是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发挥着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种职能。
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产业构成的变化
(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逐渐升高,后逐渐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升高。
(2)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一产业比重越低,第三产业比重越高。
二、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1.地区产业结构
(1)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分工深化等。
(3)作用: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2.产业结构的升级
(1)主要表现
①劳动力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②国民经济重心变化: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1)针对第一产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一般是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工业,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加工、物流产业等。
(2)针对第二产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一是调整产业结构组成,产业类型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在城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城市的服务质量。
(2)作用: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升级的原因
①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②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3.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1)概况
①地位:上海位于长江与东部沿海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
②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转变。
③主导工业: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2)变化过程
发展阶段 产业特点、地位 区位优势
工业化初期 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接近原料产地,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对外联系和贸易频繁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国家重工业化战略决策的引导;原有的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等优势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后 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 设立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等
(3)今后的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1·辽宁选择考)以互联网+等为引领的新经济正在重塑区域空间格局。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电商企业联系网络(图)中,义乌成为与上海并列的区域中心城市。据此完成1~2题。
1.从图中联系强度可知(  )
A.义乌市比上海市经济辐射范围更广
B.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南部区域产业互补性强
C.淮安市比苍南县电商企业交易活跃度更高
D.“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所围地区为核心区域
2.助力浙东南成为电商企业联系最强区域的主要因素有(  )
①轻工业商品集散市场 ②轻工业商品生产能力
③网络交易方式 ④电子商务总部位置
⑤企业服务意识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B 2.B
1.现代大都市发展的两个阶段
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
资源因素 城市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的开发利用 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人口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集聚作用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动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2022·济南高三专练)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通过社会经济活动与周边城市形成紧密联系,并对这些城市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图1为长三角部分城市分布图,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刚开埠的时候,总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宁波人。图2示意上海市对长三角部分城市的辐射强度。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上海对长三角部分城市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海陆位置 ②空间距离
③城市等级 ④资源禀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宁波受上海辐射强度大于同处于浙北的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四市,对此解释合理的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 ②空间距离更近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历史文化相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总结出,辐射强度高的城市距上海较近,且城市等级较高,②③正确。故选B。第2题,与其他四市相比,宁波城市人口更多,经济发展水平高,①正确。从图中看,嘉兴距上海更近,交通更方便,②③错误。由材料可知,上海一大部分人来自宁波,使得宁波与上海历史文化相近,④正确。故选C。
答案:1.B 2.C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2021·浙江6月选考)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1~2题。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幅(%) 3.4 -1.7 4.5 2.6 4.2
三次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9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1.甲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四大地区中(  )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D 2.B
1.地区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特点举例
资源禀赋 矿产资源丰富,可能以第二产业为主
技术条件 技术发达,以第三产业为主
分工深化 社会分工形成了第二、第三产业;随着分工的深化,影响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落后,以第一产业为主;经济发达,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3.促使产业升级的原因
原因 具体表现
比较优势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政策的引导 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技术创新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促使该地区产业升级,新的产业不断向其他地区次第扩散,并依次带动相应地区的产业升级
4.产业转型的路径
路径 内容 效益
产业延伸 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 降低生产成本,完善配套服务,促使集聚效益的产生
产业更新 利用原产业发展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基础的全新产业群,把原先的产业资源转移到新兴产业上来,把传统加工提升为智能制造 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是建立替代产业的有效途径
综合发展 有的产业转型并非是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综合 区域功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相继崛起
(2022·潍坊检测)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和对外交流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发展迅速。下图示意1980-2016年北京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北京经济结构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降低
B.第二产业产值持续下降
C.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升高
D.第三产业产值占主导地位
2.北京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有(  )
A.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产业结构单一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数量增加
D.疏解非首都职能
解析:第1题,1980-1990年,北京第一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A错误。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但是不代表产值持续下降,具体要看总产值是多少,B错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C正确。大约2000年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最高,D错误。故选C。第2题,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因此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不会快速提高,A错误。产业结构不单一,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B错误。北京本身经济发达,第三产业占比最大,能吸纳的就业人口多,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数量不会增加,C错误。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可以疏解北京的非首都职能,D正确。
答案:1.C 2.D
一、选择题
(2022·黄冈检测)城市的辐射半径越大,影响的地区范围越广,即其经济辐射力越强。长三角经济圈中,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具有经济辐射力,其他城市为接受经济辐射的城市。上海市的辐射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长三角经济区,对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2003-2012年上海市辐射半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对上海市经济辐射力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是(  )
A.交通状况       B.经济发展水平
C.科技实力 D.对外开放水平
2.引起2005—2012年上海市辐射半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市经济水平下滑
B.周边城市综合实力提高
C.上海市城市规模扩大
D.辐射区交通通达度提高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具有经济辐射力,上海市的辐射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长三角经济区,对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对比分析可知,上海在这几个城市中经济最发达,而交通、科技和对外开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并不是最大,故对上海市经济辐射力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是经济发展水平。故选B。第2题,2005—2012年上海市辐射半径呈下降的趋势,可能是周边城市综合实力提高,B正确。
答案:1.B 2.B
同城化一般是指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紧密联系的城市之间,打破传统的城市间行政分割和保护限制,以达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战略。下图示意某地同城化成熟阶段的整体对接模式。据此完成3~5题。
3.同城化发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
①交通快捷         ②文化认同
③产业相同         ④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图中城市融合区最适宜布局(  )
A.行政中心 B.金融中心
C.商务休闲区 D.畜禽养殖区
5.图示同城化地区,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间居民出行目的比例最高的是(  )
A.中转换乘 B.购物旅游
C.看病就医 D.通勤通学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同城化发展一般发生在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紧密联系的城市之间,这需要城市之间交通便捷,便于联系,文化认同,便于交流协作,①②正确;同城化发展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紧密,产业相同不利于协作,③错误;资源状况与产业结构相关,与同城化发展关系不大,④错误。故选A。第4题,由图可知,城市融合区地处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中间,是城市间商务洽谈、文化交流的理想区域,适宜布局商务休闲区,C正确。第5题,由材料可知,同城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紧密联系,可推测中心城市为周边城市居民及子女提供了就业、求学机会,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交通便捷,与购物旅游、看病就医相比,每天的上下班、求学即通勤通学比例最高;同城化地区联系紧密,与通勤通学相比,中转换乘去往其他地方的居民占比也较低。故选D。
答案:3.A 4.C 5.D
(2022·济南高三检测)受上海大都市辐射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核五圈四带”的区域空间组织。一核指上海,五圈指南京都市圈等五大都市圈,四带指沿海、沿江等四个发展带。下图示意长三角城市群。据此完成6~7题。
6.上海对长三角不同城市的辐射强度不同。辐射强度苏州比常州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 B.城市等级
C.距离 D.地形
7.下列关于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有(  )
①解决南京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的问题
②促进五大都市圈的形成
③缓解上海市环境污染等问题
④以上海为中心,向北、南、西三个方向辐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6题,与常州相比,苏州距离上海更近,受上海辐射影响更大。故选C。第7题,上海对外辐射,并不能解决南京产业过于集中的问题,①错误;可以加强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促进五大都市圈的形成,②正确;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上海环境污染问题,③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上海为中心向北、南、西三个方向发展,④正确。
答案:6.C 7.B
(2022·南京高三模拟)下图为七大沿黄城市群依据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偏离增率分布的散点图,读图完成8~9题。
8.据图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有(  )
①兰西城市群始终保持良好的产业结构优势
②宁夏沿黄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势依旧明显
③太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优势逐渐凸显
④呼包鄂榆城市群仍然保持良好的产业竞争力优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14年前后,太原城市群竞争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煤炭资源开采 B.基础设施完善
C.南水北调实施 D.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兰西城市群结构偏离增率始终为正值,表明始终保持良好的产业结构优势,①正确;2014-2018年,宁夏沿黄城市群结构偏离增率为负值,优势不明显,②错误;从2009-2018年,太原城市群竞争力偏离增率从负值变为正值,结构偏离增率始终保持正值,产业结构竞争力优势逐渐凸显,③正确;呼包鄂榆城市群竞争力偏离增率显著下降,表明产业竞争力优势下降,④错误。故选C。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14年前后,太原城市群竞争力偏离增率由负值变为正值,且增幅较大,表明当地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使了其城市群竞争力的提高,D正确。
答案:8.C 9.D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经济飞速发展,有“世界工厂”之称。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东莞制造业发展中的成本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制造业面临着出口锐减、产业链低端、竞争压力过大等一系列问题,“东莞制造”急需创造新的技术红利。2020年6月,东莞被正式纳入“深圳都市圈”(图1),形成“深圳创新+东莞智造”的良性循环。图2示意东莞1978-2017年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图3示意东莞2008-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占第二产业比重变化。
(1)列举深圳对东莞辐射带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2)描述东莞1978-2017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3)在同一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中,设计、加工、营销的附加值不同。指出东莞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解析:(1)由图可知,东莞紧邻深圳,东莞制造业产业链低端,可推测东莞可以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促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东莞制造”急需创造新的技术红利,深圳的技术优势明显,可扶持东莞发展智能制造业,促进其产业升级;东莞被正式纳入“深圳都市圈”,可推测深圳都市圈建设促进了东莞与深圳之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两地人员和物资之间的往来。(2)读图2可知,1978-2006年,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2006年以后比重极小;第二产业占比较为稳定,由图3可知,2008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上升;读图2可知,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加工环节附加值较低,故东莞应加大科技投入,延长制造业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依托“深圳创新+东莞智造”的良性循环,在发展传统的加工制造环节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发展。
答案:(1)东莞紧邻深圳,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加快东莞产业结构调整;依托深圳的技术优势,发展智能制造业,促进产业升级;促进东莞与深圳之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便于两地人员交流和物资流通。
(2)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2006年以后比重极小;第二产业较为稳定,2008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3)加大科技投入,延长加工制造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由传统的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发展。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2016年成渝城市群和上海的相关数据比较表
城市 城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城镇化率(%)
成渝地区 重庆 17 558.8 7.4 44.2 48.4 62.6
成都 12 170.2 3.9 43.0 53.1 70.6(四川49.1)
上海 28 178.7 0.4 29.8 69.8 87.6(全国57.4)
(1)根据表中数据,概括成渝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
(2)上海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自成渝地区的流动人口呈明显下降甚至回流的趋势。结合产业结构数据分析其中的原因。
(3)比较说明上海城镇化水平状况,并分析产业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1)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农业(第一产业)、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其特征主要描述其各自占比及变化情况。(2)结合题目要求,要注意从产业结构数据方面分析。从结果上分析,来自成渝地区的流动人口呈明显下降甚至回流的趋势,根据推拉力模型,可以结合上海不利于人口就业的原因和成渝地区有利于人口就业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3)首先要关注本题回答分成两问,注意审清题意。读表可分析出上海城镇化水平情况。第二问要求分析产业结构对上海城镇化的积极影响,需要先结合图示信息总结上海的产业结构特征,可以类比第一小问进行分析。
答案:(1)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
(2)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上海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减少,就业机会减少;成渝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回乡创业、就业等人口比例上升(答生活成本上升等方面原因也可)。
(3)城镇化水平状况:上海城镇化率明显高于全国和成渝地区(或上海城镇化水平较高)。
积极作用:上海第一产业比重很小,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高,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集中,有利于提高城镇人口比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