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9讲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必备知识 学科素养1.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和一般原则。2.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3.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4.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5.交通运输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1.区域认知:结合具体交通运输布局,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掌握交通运输需求、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3.地理实践力: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一、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1.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1)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①社会条件: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②自然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③其他条件:不仅要考虑当前的交通运输实际,还要预测客流、货流未来的发展趋势。(3)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4)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①新的交通线、站建设。②原有交通线、站的改建、扩建或废弃。③不同运输方式衔接。④适应运输专业化、快速化而建设的专用线、站等的改善。2.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1)相互关系①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小: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②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大: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较大。(2)交通运输布局的要求①重点关注区域——城市运输需求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也是区域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输需求大布局要求 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我国规划未来50万人口以上城市都通高速铁路相邻重要城市之间,往往需要布局多条平行的交通线②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要关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注意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建设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③考虑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④考虑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3.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1)影响交通线和站点的建设(2)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技术发展(3)影响交通线、站点的选择 1.说明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三大问题。提示: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2.说明山区建设交通线路多沿等高线修建的原因。提示:沿等高线修建,可以减少工程量;道路坡度较小,利于车辆安全行驶;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二、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促进经济各要素流动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具体如下图:(2)缩短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扩大辐射范围,促进经济发展表现 交通运输便捷→缩短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区域经济活动可辐射其他区域→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例 沿海地区凭借海运优势,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加工业、出口创汇农业偏远的边境聚落,依托国际陆路交通优势,发展成为重要的边境贸易口岸(3)交通运输本身也是经济拉动效应明显的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例如:①国内重大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的意义②“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建设目的 致力于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优先领域 公路、铁路、航空、水路、油气管道,以及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备的互联互通建设意义 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加强与沿线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2.影响聚落发展(1)交通枢纽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2)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变化的影响①过程②典型案例——扬州扬州(3)交通运输对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①我国正在有计划地对分散的乡村聚落进行合并,建设相对集中的乡村聚落。②新建的乡村聚落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③一些交通不便的分散的乡村聚落会逐渐消失。 交通运输需求、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上图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据上图所示信息说明原因。【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1.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交通运输布局不仅要考虑当前的交通运输实际,还要预测客流、货流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综合权衡多条原则。原则 内容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和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尽量少占土地 交通线、站布局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其他 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2.交通运输需求及其变化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1)看区域自然资源分布及开发状况(2)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看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4)看区域经济发展重心及产业布局变化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城市之间交通联系日益便捷。下图示意某段城际快速轨道。据此完成1~2题。1.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其他运输落后 B.科学技术进步C.经济快速发展 D.外来人口增加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际快速轨道多采用高架桥的形式,遵循的交通运输布局原则主要是( )A.少占土地 B.节约投资C.因地制宜 D.适度超前解析:第1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间经济交流和人员流动更加频繁,运输需求更加旺盛,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第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土地有限,城际快速轨道多采用高架桥的形式主要是为了少占土地。答案:1.C 2.A(2022·泉州高三检测)近年来,成都双流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率接近两位数。2019年12月31日,双流机场全面完成扩能改造工程,可保证6 000万旅客/年的吞吐能力。2021年6月27日,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成都开启了双机场模式,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下图示意天府国际机场周边区域。据此完成3~5题。3.成都建设天府国际机场的直接原因是( )A.国际地位提升迅速 B.双流机场潜力有限C.“一带一路”支持 D.临空经济发展需求4.天府国际机场选址在远离成都市区的东南部,主要目的是( )A.辐射区域发展 B.减少占用农地C.提高设计能力 D.降低噪声污染5.与原设计选址相比,天府国际机场最终向东移动了约3 km的主要原因是( )A.预留拓展空间 B.完善交通网络C.保护生态环境 D.降低投资造价解析:第3题,由于双流机场的吞吐能力有限,加上扩容的条件限制,迫使成都要建设新机场,因此成都建设天府国际机场的直接原因是双流机场潜力有限。故选B。第4题,由图可知,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在东南部,更有利于发挥机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天府国际机场离重庆近,客货源更多,辐射的区域更广。故选A。第5题,从图可知,距离机场不远处有候鸟栖息地,机场的噪音会干扰候鸟的生活,向东推移3 km,可减少对候鸟的影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选C。答案:3.B 4.A 5.C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2021·湖南选择考)下表为某市地铁S线和T线开通前后距地铁线不同距离的住宅平均价格及其增幅。S线横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T线连接城市边缘区和外围区,两条线路开通时间几乎相同,所经之地公共交通密度差异明显。据此完成1~3题。项目距离(km) S线 T线开通前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开通后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增幅(%) 开通前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开通后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增幅(%)0.2 8 116.0 13 160.0 62.15 2 868.3 9 085.4 216.750.2~0.3 8 125.0 28 900.0 255.69 2 893.3 10 325.0 256.860.3~0.5 9 173.3 25 493.7 177.91 3 827.3 10 289.0 168.830.5~0.75 9 356.0 23 383.3 149.93 3 160.0 10 162.5 221.600.75~1 7 854.3 18 760.6 138.86 3 810.0 9 548.6 150.621~1.5 7 188.7 17 066.7 137.41 3 768.7 10 000.0 165.351.5~2 6 413.0 12 941.6 101.80 3 418.0 9 251.6 170.682~2.5 6 373.1 10 008.3 57.04 3 281.4 9 682.3 195.072.5~3 6 518.1 12 115.0 85.87 3 957.1 9 389.0 137.271.地铁开通后,S线和T线距离地铁线0.2 km范围内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治安环境较差B.运营期间交通较拥堵C.大气质量较差D.运营期间噪音和震动感较大2.仅从距地铁线远近对住宅价格影响角度看,S线和T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分别不超过( )A.2.5 km、1 km B.1 km、1 kmC.3 km、3 km D.2.5 km、3 km3.地铁开通后,T线附近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总体高于S线,主要因为T线附近( )①配套设施更完善 ②环境质量更好③公共交通密度较小 ④房价基数较小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D 2.A 3.D1.交通运输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聚落分布与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与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的变化密切相关,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的变化(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和发展速度2.交通运输对商业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选址的影响商业网点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更多的是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如图所示:(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 许多商业聚集在高速公路与城乡结合部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城市交通的改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应运而生城市中心交通拥挤,郊区交通发达 大型综合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等,多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城市中心区不再是最便捷的购物场所3.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交通建设会影响地表水的分布,易形成洪涝灾害;山区不合理的交通建设会破坏山区的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对农业的影响 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乳畜业、园艺业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对工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主要布局在交通线附近对城市的影响 重要的交通线可能成为城市轴线;交通线的交会处往往可以形成新的城市;交通线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城市的兴衰对商业的影响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一般布局在重要的交通线附近对旅游业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新的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黔春立交桥是贵阳市最复杂的立交桥,桥面距离地面3~40 m,酷似横躺的数字“8”。黔春立交桥均由高架支撑构成,墩柱高差极大,从远处看纵横交错。据此完成1~2题。1.黔春立交桥改变了贵阳市( )A.城市空间形态 B.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C.商业区的分布 D.对外联系的通达度2.黔春立交桥折射出贵阳市交通( )A.受地形影响显著 B.受经济条件的制约C.运输方式立体化 D.人均里程成倍增长解析:第1题,黔春立交桥改变了贵阳市对外联系的通达度,D正确。第2题,黔春立交桥折射出贵阳市交通受地形影响显著,坡度较大,需要建设多层的立交桥。经济条件较好才可以建设立交桥,都是公路交通方式,不体现运输方式的立体化,人均里程可以忽略不计。故选A。答案:1.D 2.A(2022·扬州月考)地铁是拉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地铁线路的规划影响城市功能区发展。下图为我国中部某城市地铁线路规划图(2015-203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城市的主城区一直在A河流以北地区。读图完成 3~4题。3.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城市的商业中心最可能是(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4.该城市地铁线路( )A.呈放射状分布,有利于郊区城市化B.少跨越河流和铁路,节约了建设投资C.沟通河流两岸,优化城市空间结构D.多联络原有商业中心,提升了服务功能解析:第3题,由图文材料可知,A河以北地区是该城市的主城区,乙处位于主城区的中心位置,且距火车站近,地铁1号线和3号线也交会于乙处,交通便利,因此判断乙处最可能是该城市的商业中心。故选B。第4题,地铁线路不会利于郊区城市化,A错误;该城市规划设计的四条地铁线路中,有三条跨越河流、铁路,目的是沟通河流两岸城区,助推跨河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错误,C正确;图中没有原有商业中心的信息,所以不能判断是否联络原有商业中心,D错误。故选C。答案:3.B 4.C 交通运输线的布局(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埃菲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下图示意该项目的位置。(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2)(该项目)工程量巨大,设计成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3)中国、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是其主要销售市场;开通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与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大大缩减产品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其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力。(4)俄罗斯优势:资源(能源、天然气)丰富,(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技术强。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等。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分析思路(1)宏观选线①为什么建——决定性因素建设交通线一般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因素是交通线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具体如下表所示:影响分析经济因素 促进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对外联系,加强区域间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发展边境贸易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缩短距离和时间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②在哪里建——制约因素在线路选择时,要尽量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这样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保证行车安全,所以要考虑地质、地貌、气候、水文,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地形 平原对线路的限制较小,主要考虑运行安全和速度;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如京沪高铁的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的原因:一是少占耕地,二是避免线路交叉,保证运行安全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线路;随着技术提高,为提高线路直达性和运行安全,采取挖隧道和以桥代路等方式,但增加了工程量、投资成本和技术难度;山区地势起伏大,弯道多,故速度慢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暴雪)、大风、低温、高温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③能不能建——保障因素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制约和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2)微观选线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①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呈“之”字形爬坡。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居民点。③管道应充分考虑沿线油气供应地和消费市场,尽量避开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④方便快捷、少占耕地、减少对居民区的干扰是共同的原则。1.交通选线要遵循“低、高、大、小”原则(1)成本要低——山区线路起伏要小,隧道要少;平原线路要直,桥梁要少。(2)安全性要高——山区线路不能太陡,平原线路不宜经过沼泽区。(3)经济效益要大——地方性公路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国道和高速公路以直达运输为主。(4)环境破坏要小——在平原要注意少占耕地,尽量少拆迁居民住房和公共设施;在山区注意植被保护。2.以桥代路的作用(1)在平原,主要是少占农田和土地,减少对农田、城镇的分割;减少对沿线经过地区的干扰;避免与沿线原有交通线交叉(可能需要跨越的大江大河多)。(2)在山区,主要是减小线路坡度,保持列车高速稳定运行;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还能减轻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对铁路的影响,保障交通安全。(3)在青藏高原,沿线地区冻土多,防止冻土融化破坏铁路;沿线地区河谷多;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2022·合肥检测)京哈高铁于2021年1月22日全线贯通,全线共设35个站点,其中辽宁省站点数量最多,有16个。下图示意京哈高铁线路图。据此完成1~2题。1.京哈高铁所过的省市中辽宁省站点数量最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辽宁交通条件差 ②高铁线路里程长③辽宁距离北京近 ④高铁沿线城镇多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2.目前京哈高铁修至哈尔滨后没有向北继续延伸,最有可能是因为哈尔滨以北( )A.纬度较高,自然环境恶劣B.人口较少,聚落较分散C.经济落后,建设资金不足D.资源匮乏,运输需求少解析:第1题,一般来讲,交通条件差,交通站点数量会较少,①错误;由图可知,京哈高铁在辽宁省建设的线路较其他省市长,故站点数量多,②正确;高铁站点的数量多与距离北京近关系较小,③错误;高铁沿线城镇多,故设置的站点多,方便居民出行,④正确。故选D。第2题,哈尔滨以北的地区虽然纬度较高,但自然环境不至于到恶劣的程度,其对修建高铁的影响较小,A错误;哈尔滨以北地区纬度高,人口数量少,聚落较分散,目前公路和普通铁路就可满足其交通需求,因此京哈高铁修至哈尔滨后没有向北继续延伸,B正确;京哈高铁是国家规划投资建设,资金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故修建高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建设资金充足与否关系较小,C错误;高铁主要以客运为主,与资源运输需求无关,D错误。故选B。答案:1.D 2.B 交通运输点的布局(2021·高考全国卷乙)陆港是指在海港以外地区建设的、代表海港行使报关、报检等功能的物流中心。按其离海港距离可分为近海陆港(小于100千米)、远海陆港(一般500千米以上)等。据此完成1~3题。1.建设陆港使海港( )①扩大承载规模 ②缓解用地紧张③增加用地成本 ④提高设备水平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与近海陆港相比,远海陆港更能使海港( )A.缓解交通拥堵 B.提高通关效率C.拓展腹地范围 D.减少环境污染3.以下产业中,更宜依托远海陆港发展的是( )A.服务外包产业 B.高科技产业C.资源加工产业 D.前瞻性产业【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A 2.C 3.C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自然因素 水域条件要利于航行、停泊;筑港条件影响港口的规划建设;平原地形利于港口平面布置,但航道容易淤积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社会、经济、技术因素 腹地范围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港口兴衰;城市为港口建设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选址要求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位于与其他交通干道联系方便的地方 与市内干道和其他对外交通直接联系方便的地点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云、雾、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2021·山东等级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翻坝”运输是指来往的客船、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等船舶或运输紧急物资和鲜活食品的船舶,在候闸船舶过多的情况下,为避免花费较长时间候闸过坝,而采用的“水运→陆运→水运”或“水运→陆运”的转运方式。作为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翻坝物流系统提高了三峡水利枢纽的通过能力。图1示意三峡翻坝物流系统,其中秭归三峡翻坝物流园(含茅坪港)属于货运枢纽型的港口物流园区(图2),是长江南岸三峡翻坝物流转运的空间载体和依托。(1)从航运角度分析三峡大坝建成后其上游物流量扩大的原因。(2)说明与候闸过坝运输相比,三峡翻坝物流系统的优势。解析:(1)三峡大坝建成之后,会拦截河水,在库区上游蓄水,导致库区上游地区河流水深增加,河道拓宽,河流的通航里程和通航能力都增加,运力提升;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河道拓宽,原有港口水深增加,停泊能力提升,港口规模扩大;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原来不适宜建设港口的点位,因为河流航运条件改善,适宜建设港口,港口数量增加,覆盖的经济腹地变大。(2)根据材料“为避免花费较长时间候闸过坝”可知,三峡翻坝物流系统可以节省货物运输的时间,提高运输效率;根据材料“翻坝物流系统提高了三峡水利枢纽的通过能力”可知,三峡翻坝物流系统可以缓解船闸压力,提高三峡水利枢纽的通过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采用的‘水运→陆运→水运’或‘水运→陆运’的转运方式”可知,三峡翻坝物流系统可以实现水运与公路、铁路、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运输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三峡翻坝物流系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物流园区仓储、加工和商贸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收益,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答案:(1)水域面积扩大,水深增加,通航里程增加,通航能力增强(航道条件改善);港口规模扩大,数量增多,港口腹地扩大。(2)通过与公路、铁路、管道等的连接,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联运,运输方式灵活;缩短物流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通过秭归三峡翻坝物流园,实现对货物的仓储、加工和贸易,延长物流产业链。 交通区位条件分析与评价类角度一 交通运输线、点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角度二 交通运输线、点建设的区位条件评价1.交通线的区位条件答题思路 答题方向判断依据 答题术语自然因素 地形 题目中提供的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中有关等高线图、地形区分布图等内容 平原地区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投资少;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造价高水文 题目中提供的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中有关河流、湖泊、沼泽等内容 河网稀疏地区桥涵长度小,利于施工,造价低;沼泽区、冻土区及河网稠密区桥涵长度大,施工难度大,造价高地质 题目中提供的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中有关山脉、板块交界处、地质剖面图等内容 地质基础稳定可降低施工难度,保障运营安全;断层处、地质灾害多发区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气候 题目中提供的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中有关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资料等内容 高寒缺氧;气候干旱,多大风,沙漠广布;炎热潮湿;暴雨多发等,不利于交通线路建设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 题目中提供的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中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等内容 加强区际联系,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合理布局路网(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形成新的出海通道,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等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环境 交通线应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过境干道不要穿越城区,避免加剧市内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科技 先进科技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制约,为交通线路建设提供保障2.交通点的区位条件(以港口为例)答题思路 答题方向判断依据 答题术语陆域条件 地形 题目中提供的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中有关等高线图、地形区分布图等内容 平原地形有利于港口的平面布置;基岩海岸筑港难度大,但建成后不易淤积;淤泥质海岸筑港难度小,但建成后容易淤积经济腹地 题目中提供的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中有关城市分布、交通线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内容 以城市为依托,有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等)与周边地区相联系,腹地广阔,经济发达,货运量大水域条件 航道 题目中提供的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中有关地理位置、等深线图、地形区分布图、气候资料等内容 港阔水深,利于航行和停泊避风 位于峡湾或盛行风的背风地带,风平浪静冰期 无冰期,可全年通航;冬季冰期长,通航期短(高考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规范作答】要点获取 答案生成自然因素(地形、水文、地质、气候) 从图文材料中可获取水文和气候等条件: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 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社会经济因素(经济、社会、环境、科技) 从图文材料中可知,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稀少,运输需求量小,经济落后,技术落后,缺乏资金,且修路搭桥会对雨林造成破坏(2022·汕头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荷兰鹿特丹港是典型的港城一体化城市,经过多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在马斯河沿岸形成了一条绵延50千米的沿河石化工业带,也带来了环境问题。荷兰政府于1958年提出兰斯塔德多中心结构,保留区域中心的农业用地成为“绿心”,成为城镇之间不可侵占的绿地,以阻止城市的过度扩张,协调区域内多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确保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环境质量。下图为兰斯塔德多中心结构的“绿心”示意图。(1)分析鹿特丹港为沿河石化工业带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2)分析临港工业对鹿特丹港发展的作用。(3)说明港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城镇“绿心”的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解析:(1)鹿特丹港为沿河石化工业带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主要从交通运输点对工业的影响角度分析。(2)分析临港工业对鹿特丹港发展的作用主要是分析港口的货运量、腹地等影响港口运输价值的因素。(3)城镇“绿心”是保留区域中心的农业用地成为“绿心”,是城镇之间不可侵占的绿地,以阻止城市的过度扩张,确保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环境质量。港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工业区规模不断扩张,土地紧张,可能占用“绿心”中的土地,破坏生态环境;港口石化工业等排放废水、废气,污染严重,可能导致“绿心”水污染、大气污染;港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港口进一步扩大,清理航道挖出的污泥可能污染“绿心”的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答案:(1)鹿特丹港物流业、运输服务业、仓储服务业的高效优质发展,吸引了工业企业(石化工业等)在此投资建厂;同时为沿河石化工业带、临海工业区提供充足而廉价的原料;河海联运,水路、铁路运输等为沿河石化工业带、临海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廉价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扩大工业产品的市场范围。(2)临港工业的形成为港口提供充足的货物供应,增加港口的货运量;扩大经济腹地(使经济腹地向内陆延伸);促进了港口物流业、贸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港口运输的原料资源进行再加工,提高了货物的附加值,促进港口经济的持续发展。(3)随着港口工业区和沿河工业区规模不断扩张,土地紧张,可能占用“绿心”中的土地;石化工业等排放废水、废气,可能导致“绿心”水污染、大气污染;港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港口进一步扩大,清理航道挖出的污泥可能污染“绿心”的土地,破坏生态环境。一、选择题(2022·重庆高三模拟)现今许多大城市发展中,TOD发展模式正替代传统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TOD模式全称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也就是“交通引导开发”。TOD开发模式要求以火车站、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的点为中心,以400~800米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这个城市中心最大的特点是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式。下图示意广州地铁TOD发展理念。据此完成1~2题。1.TOD发展模式主要针对优化城市( )A.环境质量 B.用地规模C.交通状况 D.服务等级2.广州TOD模式中,从地铁核心站点到附近区域的地下连接通道旁,最适合布局的商业是( )A.大型超市 B.快消餐饮C.珠宝销售 D.服装批发解析:第1题,据材料和图中信息可知,TOD模式主要是以交通枢纽为依托,对城市进行功能区合理布局优化,以期达到多用公共交通,并且通勤距离缩短的目的。其主要针对城市发展中的交通拥堵状况进行优化。故选C。第2题,地铁核心站点人流量较大,人员停留时间较短,主要目的是通勤,故在地下连接通道旁最适合布局快消餐饮。故选B。答案:1.C 2.B(2021·河北选择考)加强中国与欧洲的经贸联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运是中欧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根据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中欧港口的节点度(以港口吞吐量和航线数量等指标衡量)及联系强度(反映港口间货物流量),确定各年份分级标准,绘制中欧航运网络核心组织结构图(下图)。在中欧海运贸易量总体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港口的相对地位明显提高,枢纽节点从无到有,形成了以南方港口为枢纽的网络组织结构。据此完成 3~4 题。3.1995-2015年中欧航运网络系统中( )A.欧洲枢纽节点货物吞吐量减少B.欧洲枢纽节点间联系强度减弱C.中国枢纽节点网络辐射力增强D.中国枢纽节点的数量持续增长4.2015年中国一端的一级—二级枢纽节点的组合是( )A.上海港—宁波港、深圳港B.上海港—天津港、宁波港C.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D.香港港—广州港、厦门港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1995-2015年中国支线节点的数量增加,表明枢纽节点网络辐射力增强,C对。故选C。第4题,读图,2015年中国一端的一级枢纽节点位于两个二级枢纽节点中间,两个二级枢纽节点分别分布于一级枢纽节点的南北两侧,且一级枢纽节点的港口吞吐量和航线数量大于二级枢纽节点,结合选项各港口的规模以及空间分布等基础知识可知,上海港的港口吞吐量大,航线数量多,为一节枢纽节点,天津港、宁波港为二级枢纽节点,且分别分布于上海港的北侧和南侧,B对。故选B。答案:3.C 4.B(2022·南京调研)2021年3月15日,大瑞(大理—瑞丽)铁路首节钢轨成功完成铺设。澜沧江大桥全长528米,位于澜沧江中游,处于高山峡谷中,周围海拔多在3 000 米以上,是大瑞铁路的“咽喉”工程,下图示意大瑞铁路线路。据此完成5~6题。5.澜沧江大桥最适宜施工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6.推测大瑞铁路建成后的重要意义有( )①有利于云南鲜花出口创汇②促进滇西旅游资源的开发③加速沿线自然保护区的建立④成为我国连接中南半岛的经济走廊A.①② B.②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第5题,澜沧江大桥所在区域6月至10月为夏秋季节,是雨季,盘山便道滑坡、塌方频发,不利于大型构件的运输;冬季多大风天气,不适合施工;春季大风天数相对较少,降雨较少,较适宜施工。故选A。第6题,铁路运输速度慢,对鲜花出口没多大影响,①错误;大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大瑞铁路的建设有利于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②正确;交通线路的修建,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对沿线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影响不大,③错误;大瑞铁路从大理到瑞丽,成为我国连接中南半岛的经济走廊,④正确。故选B。答案:5.A 6.B(2022·杭州高三专练)深圳枢纽西丽站工程总投资157亿元,枢纽核心地区将按照“城站一体、上盖开发、换乘便捷、高度融合”的原则进行设计,计划于2024年建成。其对于深圳建设国家铁路枢纽城市、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具有重大意义。下图为西丽综合交通枢纽引入轨道线路汇总图。据此完成7~8题。7.西丽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A.仓储 B.教育C.商业 D.工业8.西丽综合交通枢纽采用垂直布局的设计,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土地利用率 B.提升城市等级C.吸引人流聚集 D.保护地域文化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西丽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有高铁、城际线路、普通铁路和城市轨道相交会,人流量较大,适合布局商业,C正确;仓储用地占地面积较大,应布局在地价相对较便宜的郊区,A错误;工业虽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但并不是该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D错误;教育往往布局在文教区,即周围环境相对较好的区域,B错误。第8题,该地采用垂直布局,使得单位面积上的土地效益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A正确;城市等级的提升,主要依靠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与交通枢纽的布局关系较小,B错误;交通枢纽会吸引人流聚集,但与是否垂直布局关系较小,C错误;交通枢纽采用垂直布局不是为了保护地域文化,D错误。答案:7.C 8.A(2022·武汉高三一模)POI是包含地理事物名称、经纬度、类型等多种属性信息的点状空间数据,其数量的多少可以近似反映相应功能的强弱,下图示意某年沪宁沿线8个城市28个高铁站点的客流量,以及站点周边2千米范围内商务类POI总量。据此完成9~11题。9.处理POI数据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 D.全球导航系统10.相比W站,T站( )A.客流量小,周边商务功能弱B.客流量小,周边商务功能强C.客流量大,周边商务功能弱D.客流量大,周边商务功能强11.从商务功能看,图中大部分站点集中在虚线方框内的主要原因是( )①所在城市规模小 ②用地规划不合理③站点客流量偏小 ④离城市中心较远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第9题,注意关键词“处理”,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故选B。第10题,读图可知,相比W站,T站的纵坐标更大,客流量更大;T站的横坐标更小,根据材料可知,横坐标越小,POI越小,周边商务功能越弱,所以T站周边商务功能弱。故选C。第11题,注意题干信息“从商务功能看”,图中大部分站点集中在虚线方框内,其站点客流量偏小,流动人口少,商务功能弱,③正确;同时,站点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导致金融机构、写字楼、星级酒店等数量小,POI数值小,④正确;站点附近的POI数值较小,并不能说明所在城市的规模小,也无法反映城市用地规划是否合理,①②错误。故选D。答案:9.B 10.C 11.D二、非选择题12.(2021·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航线、机场、运力是构成航空运输布局的三大因素。为保证飞机起降安全,机场附近沿起降航线划定一定的空间区域,限制地物高度。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位于该市主城区西南方向约16 km处,毗邻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机场吞吐量居我国中西部第一,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港和客货集散地。图1为我国局部地区图,图2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与主城区位置关系图。(1)受双流国际机场的影响,主城区用地发展受限的方向是________。从与城市空间关系的角度,简述该机场布局的优势。(2)在运输方式选择中,图1所示区域航空运输需求较大。从地形角度分析其原因。(3)分析该机场吞吐量大的原因。解析:(1)据材料可知,为保证飞机起降安全,机场附近沿起降航线划定一定的空间区域,限制地物高度。机场位于主城区西南方向,因此,主城区用地发展受限的方向是西南。双流国际机场布局的优势在于位于该市主城区西南方向约16 km处,与城市距离适中,减少对主城区的干扰;毗邻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满足城市经济发展需要;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又有道路与主城区联系。(2)本题需从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角度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崎岖,陆路交通建设难度大,投资大,成本高,而航空运输受地形影响小;该区域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运价值低。(3)该机场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航空港,客货运输量大;该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产业集聚,对航空运输需求量大。答案:(1)西南 与城市距离适中,减少对城市的干扰;与城市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与城市发展相协调。(2)地形对航空运输影响较小;地形复杂,陆路交通造价高;滩多水急,较难发展水运。(3)人口稠密,产业集聚;西南地区为重要商品集散地,人流物流密集。13.(2022·滨州高三专练)城市轨道交通对人口的疏散作用主要是通过沿线土地利用改变实现的。下面是我国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口分布变化表。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核心城区用地变化2000年1.居住用地(52.0%)2.道路广场用地(30.8%)3.工业用地(7.3%)2012年1.居住用地(44.7%)2.公共设施用地(24.0%)3.道路广场用地(16.7%)外围城区用地变化2000年1.耕地(32.1%)2.居住用地(20.0%)3.工业用地(16.1%)4.待建用地(8.3%)2012年1.居住用地(34.5%)2.工业用地(21.6%)3.公共设施用地(12.5%)4.耕地(2.8%)材料二 轨道交通1号线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变化。2000年 2012年核心城区 人口数量(万人) 281.92 189.24人口密度(万人/km2) 6.23 4.18外围城区 人口数量(万人) 42.15 72.03人口密度(万人/km2) 1.02 1.74(1)阐述该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后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土地利用和人口的主要变化情况。(2)请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工业用地空间变化的合理性。(3)说明该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缓解该城市问题的积极意义。解析:(1)该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后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土地利用和人口的主要变化情况可以通过材料一及材料二表格数据分析得出。(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核心城区工业用地减少,外围城区工业用地增加,这是由工业效益决定的。工业生产占地广,付租能力较低,但由于原料、燃料及产品的运输,工业对交通的要求较高。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交通便利且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地租较低,成本低,效益较高,故工业用地向外围城区的变化是合理的变化。(3)城镇化发展中会出现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环境质量下降等系列问题,该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缓解这些城市问题具有积极意义。答案:(1)轨道交通线路通达的核心城区,居住用地面积缩减,公共设施用地增加,人口数量和密度降低;轨道线路通达的外围城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面积均增加,人口数量和密度上升。(2)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取决于该方式能够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该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核心城区工业用地减少,外围城区工业用地增加。工业生产需要低密度厂房和仓库,占地面积广,单位土地产生的效益相对较低,不能支付高额的地租;此沿线外围城区对外交通便利,利于原料和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并且分布在城市外围,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工业用地向外围城区的变化是合理的。(3)轨道交通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加快人口郊区化进程;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利于城市居民住房建设向郊区发展,改善市区的住房紧张状况;有利于改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