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题尔遐园居序
张鼐
①缁衣①化于京尘,非尘能化人也。地不择其偏,交不绝其靡;精神五脏,皆为劳薪②。能于此中得自在者,其惟简远者□?
②尔遐以治行入官柱下③,卜居西城之隅。数椽不饰,虚庭寥旷,绿树成林,绮蔬盈圃。红蓼植于前除,黄花栽于篱下。亭延西爽,山气日佳。户对层城,云物不变。钩帘缓步,开卷放歌。花影近人,琴声相悦。灌畦汲井,锄地栽兰,场圃之间,别有余适。或野寺梵钟,清声入座;或西邻砧杵,哀响彻云。图书润泽,琴尊潇洒,陶然丘壑,亦复冠簪④;觞咏之娱,素交是叶⑤。尔遐尝言:“高林受⑥日,宽庭受月。短墙受山,花夜受酒。闲日受书,云烟草树受诗句。”余谓非尔遐清适,不能受此六种。
③然余尝笑人眼目不开,辄浪谈泉石,桎梏簪裾⑦,彼实无所自树乃尔。夫能自树者,寄澹于浓,处繁以静,如污泥红莲,不相染而相为用。但得一种清虚简远,则浓繁之地,皆我用得,马头尘⑧宁复能溷⑨我?尔遐读书高朗,寡交游,能自贵重,而以其僻地静日,观事理,涤志气,以大其蓄而施之于用,谁谓园居非事业耶?然尔遐临民,卓然清静,中州人比之为刘襄城、卓太傅,则今日之园居,其又以六月息者,而九万里风斯在下,吾益信京尘之未必不能息人也。
【注】①缁衣:黑布衣。②劳薪:拿来当柴烧的旧车脚,指人辛苦劳作。③柱下:官名,相当于后代的御史。④冠簪:借指官宦。⑤素交:情谊纯洁的朋友、旧友。叶:“协”的古文。和,合。⑥受:接受,这里指欣赏。⑦簪裾:显贵者的服饰,借指显贵。⑧马头尘:飞扬在车马前后的尘土,喻世俗污垢。⑨溷:混浊。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 B.乎 C.欤 D.耶
2.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简远需放开眼界,不甘束缚。 B.“自树”是得简远的关键所在。
C.得简远便能适应官场的污浊。 D.尔遐得简远,于园居中积蓄力量。
3.第②段使用的语言与第③段有很大的差异,从句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4.评价本文所提倡的“简远”思想的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
②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不得久居位。
③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④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⑤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
(2)群臣或数黯( )
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
A.比较 B.连接 C.近来 D.等到
(2)伏矫制之罪( )
A.假托 B.纠正 C.抬起 D.勇武
7.用“/”为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
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8.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9.分析第③段“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的原因。
10.第④⑤段都写到丞相弘,比较其异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霁月楼记
杨万里
①余顷官于朝,得予叔祖彦通书,诿余以名石井张氏之楼,且为之记。予以未尝至石井,未登斯楼,莫知所以名之者。乃复书彦通,讯以斯楼何宜。彦通又以书云:“暄凉靡不宜,而尤于秋宜;风物靡不宜,而尤于月宜;朝暮晦明靡不宜,而尤于霁宜。”余乃大书“霁月楼”三字以遗之,未暇作记也。
②余尝观诗家者流,多喜谈霁月,【甲】余以为万众皆有新故,无新故者月也,【乙】及予为博士于奉常,时秋且半,吏白余,当祀寿星。余与少卿蜀人黄仲秉,斋宿于西湖南山之净慈禅寺。是夕雨作,松竹与荷叶终夜有声,骚骚也。五鼓夙兴,登坛将事。□天宇如水,月色如洗,□不类人间有也,【丙】□诗家之谈尤信。【丁】
③张君克刚,喜宾客,且博延名士,以才其子弟。斯楼又胜绝,予安得月前霁后,御风往观焉?先作此记,庶几与斯楼有一日之雅也。
11.对本文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受石井张氏之托,给楼取名并作记。
B.唯有秋雨后月出之时,登临此楼才惬意。
C.诗人大多喜欢写霁月,作者却不以为然。
D.作者向往张氏楼美景,非常期待前往一游。
1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分别是是( )。
A.故,乃,则 B.则,殆,盖 C.乃,殆,则 D.盖,乃,故
13.小明同学在校对此文时,发现第②段脱落了一句“故曰‘霁月’焉。”,现在要将这一句补入文中,最合理的位置应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作者“未尝至石井,未登斯楼”,却给张氏楼取了名字,写了记,你觉得合适吗?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举进士,补长社县尉。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输者,因以取赇。若谷度材,别其长短、大小为程,置庭中,使民自输。
②改大理寺丞、知宜兴县。官市湖洑茶,岁约户税为多少,率取足贫下,若谷始置籍备勾检。茶恶者旧没官,若谷使归之民,许转贸以偿其数。累迁度支员外郎,出为京东转运使。会河决白马,调取刍楗,同列卢士伦协三司意,趣刻扰州县,而若谷宽之。士伦不悦,构于朝,徙知陕州。天圣初,判三司户部勾院。王蒙正为驻泊都监,挟太后姻横肆,若谷绳以法。监司右蒙正,奏徙若谷潭州。
③洞庭贼数邀商人船杀人,辄投尸水中。尝捕获,以尸无验,每贷死,隶他州。既而逃归,复功劫,若谷擒致之,磔于市。自是寇稍息。以右谏议大夫知延州。州有东西两城夹河秋夏水溢岸辄圮役费不可胜记。若谷乃制石版为岸,押以巨木,后虽暴水,不复坏。官仓依山而贮谷少,若谷使作露囤,囤可贮二万斛,他郡多取法焉。
④进尚书工部侍郎,拜参知政事。建言:“近世俗薄,专以朋党污善良。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帝悟,为下诏谕中外。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傅,谥康靖。
⑤若谷性资端重,治民多智虑,恺悌爱人,其去,多见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率取足贫下( ) (2)构于朝(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监司右蒙正
A.亲近 B.偏袒 C.帮助 D.尊贵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每贷死
A.宽缓 B.抚恤 C.免除 D.赎回
18.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州有东西两城夹河秋夏水溢岸辄圮役费不可胜记
19.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输者,因以取赇。
20.第④段写李若谷向皇帝进言,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21.文末评价李若谷“治民多智虑”,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
②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候、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③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椎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④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大守。数岁,以官卒。
⑤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⑥大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郑庄传》有删节)
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
(2)庄稍迁为鲁中尉
2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然其游知交告其大父行( )
A.行列 B.辈分 C.行为 D.行业
(2)多逋负( )
A.逃亡 B.欠税 C.懈怠 D.拖延
2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其 椎 毂 士 及 官 属 丞 史 诚 有 味 其 言 之 也 常 引 以 为 贤 于 己。
25.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26.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每五日洗沐,他追求的是黄老养生之道。
B.郑庄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他不喜欢留客在家。
C.郑庄上朝时“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他积极推荐贤良
D.翟公大署其门曰:“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他表达了对交情的珍惜。
27.第④段写到皇上说“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请结合文章内容,评析皇上对郑庄的评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峻传
①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也。父丰,为乐营将。峻少以善歌事梁节度使张筠。租庸使赵岩过筠家,筠命峻歌佐酒,岩见悦之。是时岩方用事,筠因以峻遣岩。梁亡,岩族诛,峻流落民间。
②太祖入立,拜峻右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刘旻攻晋州,峻为行营都部署,得以便宜从事。峻至陕州,留不进。太祖遣使者翟守素驰至陕州,谕峻欲亲征。峻屏左右谓守素曰:“晋州城坚不可近,而刘旻兵锐亦未可当,臣所以留此者,非怯也,盖有待尔。且陛下新即位,四方籓镇,未有威德以加之,岂宜轻举!而兗州慕容彦超反迹已露,若陛下出汜水,则彦超入京师,陛下何以待之?”守素驰还,具道峻言。是时,太祖已下诏西幸,闻峻语,遽自提其耳曰:“几败吾事!”乃止不行。峻军出自绛州,前锋报过蒙坑,峻喜,谓其属曰:“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峻军去晋州一舍,旻闻周兵大至,即解去。诸将皆欲追之,峻犹豫不决。明日,遣骑兵追旻,不及而还。
③峻与太祖俱起于魏,自谓佐命之功,以天下为己任。凡所论请,事无大小,期于必得,或小不如志,言色辄不逊,太祖每优容之。峻为枢密使兼宰相,又求兼领平卢。已受命,暂之镇,又请借左藏库绫万匹,太祖皆勉从之。又请用颜衎、陈同代李谷、范质为相,太祖曰:“进退宰相,岂可仓卒?当徐思之。”峻论请不已,语渐不逊。日亭午,太祖未食,峻争不已,是时寒食假,太祖曰:“俟假开,当为卿行。”峻乃退。太祖遂不能忍,明日御便殿,召百官皆入,即幽峻于别所。太祖见冯道,泣曰:“峻凌朕,不能忍!”即贬商州司马,卒于贬所。
(节选自《新五代史》)
2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峻屏左右谓守素曰( ) (2)即幽峻于别所( )
29.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筠因以峻遣岩( )
A.责备 B.赠送 C.派遣 D.抒发
30.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得以便宜从事( )
A.合乎时宜 B.经济实惠 C.方便顺利 D.见机决断
31.请给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
蒙 坑 晋 绛 之 险 也 旻 不 分 兵 扼 使 吾 过 此 可 知 其 必 败 也
32.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所论请,事无大小,期于必得,或小不如志,言色辄不逊,太祖每优容之。
33.第②段画线部分王峻的陈述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34.分析第③段中“每”“皆”两字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安悦。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②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玄率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令知救至其道无由。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
③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诏以玄为前锋,众凡八万。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决战肥水南。坚中流矢,临阵斩融。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赐钱百万,彩千匹。
(节选自《晋书 谢玄传》,有删改)
3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次于泗口 (2)经国才略
3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何豫人事( )
A 准备 B.参与 C.谋划 D.犹豫
(2)死者不可胜计( )
A胜利 B.能承受 C.超过 D.尽
37.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玄率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令知/救至其道无由。
B.玄率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令知/救至其道无由。
C.玄率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令知救至/其道无由。
D.玄率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令知救至/其道无由。
38.把第③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决战肥水南。
39.第①段划线句反映了郗超对谢玄被推举持有怎样的态度?( )
A.惊讶 B.赞赏 C.嫉恨 D.不满
40.有人认为淝水之战高度地体现了谢玄的军事才能,谈谈本文是如何展现谢玄的才能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孝
(元)陶宗仪
①前至元间,杭州有郑万户者,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而奉事母夫人备极孝道。母诞日垂至,预市文绣毯段,制袍为寿。针工持归,缝缀既成,为油所污。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至日卧不起。子至,候问安否,见有忧色,请其故。曰:“昨暮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子告曰:“一袍坏,复制一袍可也,夫人何重惜乃尔?”母阳为自解,递起受子孙拜贺,如常岁仪。人咸以此贤母,而益见万户之孝。
②国朝妇人礼服,鞑靼①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服章②但有金素之别耳,惟处子则不得衣焉。今万户有姓者而亦曰袍,其母岂鞑靼与?然俗谓男子布衫曰布袍,则凡上盖之服③或可概曰袍。
【注释】①鞑靼:这里指蒙古人。②服章:古代表示身份的服饰。③上盖之服:外衣,罩衣。
41.写出下列始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母阳为自解( )
(2)人咸以此贤母( )
4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母诞日垂至( )
A.病重 B.向下 C.流传 D.将要
(2)惟处子则不得衣焉( )
A.未出嫁女子 B.未成年儿子 C.第二个儿子 D.穷人家孩子
4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昨暮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B.昨暮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C.昨暮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D.昨暮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44.将第①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
45.分析文中郑母之贤的表现。
46.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推断郑母的礼服称作“袍”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屈原列传(节选)
(汉)司马迁
①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②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③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④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⑤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4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屈原既绌 (2)举贤以自佐
4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楚诚能绝齐( )
A.诚实 B.真正 C.果真 D.实在
(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A.撰写 B.连续 C.嘱咐 D.从属
49.将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0.作为屈原的传记,为何节选部分用大量篇幅叙述楚国历史事件?
51.司马迁认为楚怀王的“不知人”才会亡其六郡,身死于秦,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作简要评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今年春,以书抵洛,命修志之。
②李氏世家随。随,春秋时称汉东大国。然怪其山川土地,既无高深壮厚之势,非有古强诸侯制度,而为大国,何也?僻居荆夷,()于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特大而已。于今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贡无上物。朝廷达官大人自闽陬岭徼出而显者,往往皆是,而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一百年间未出一士,岂其庳贫薄陋自古然也?
③予少以江南就食居之①,地既瘠枯,民给生不舒愉,虽丰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尝有树林池沼之乐。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以学。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园,佳木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树,日日去来园间甚勤。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构亭其间,益修先人之所为。
④予亦壮,不复至其家。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久而乃归,复行城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寻童子时所见,则树之糵者抱,昔之抱者蘖②,草之茁者丛,荄③之甲者今果矣。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相与逆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计亭之梁木其蠹,瓦甓其溜④,石物其泐⑤乎!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
——节选自欧阳修《李秀才东园亭记》
材料二: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释
①欧阳修4岁随母投奔叔父到随州定居,在随州生活了18年。②蘖: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③荄:树根④溜:光滑 ⑥泐:裂开;解裂
52.填入第②段括号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则 B.然 C.盖 D.故
53.简要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54.对第③段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再次强调随地偏远贫瘠历来如此。
B.交代了东园亭的由来,颇有承袭先人之意。
C.追忆了自己少时与李氏交游之历,暗含感激。
D.先抑后扬,赞赏李氏家族重视子孙教育。
55.从语言角度鉴赏第④段划线句。
56.林纾云:欧阳文忠文,清音幽韵……凡情之深者,流韵始远,然必沉吟往复久之,始发为文。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情之深”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2.C
3.第②段多用整句,叙述尔遐自以为可以享受“六种”闲雅情趣。第③段多用散句抒发议论,表达“但得一种清虚简远,则浓繁之地,皆我用得”的观点。第②段叙述为第③段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4.本文的简远是指为官之人在险恶污浊的环境中,不与世俗为伍,能“自树”,人在官场,心在远方。评价:历史意义:这种“寄澹于浓,处繁以静”的思想常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为人的一种境界追求,实为可贵。现实意义: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社会对为官之人,治学之人,读书之人有着积极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于此中得自在者,其惟简远者□”,能在精神世界自由自在遨游的,大概只能凭借简远了吧。“其……乎”是固定搭配,意为“大概……吧”。
此处需要一个表反问的语气词,A表陈述,CD表感叹。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得简远便能适应官场的污浊”说法不符合文意。本文表达的中心意思是只要内心“得一种清虚简远”,即使官居繁华的城市,也能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而不是能“能适应官场的污浊”。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
本文②③段使用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先叙后议。叙述是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的。
句式上结合“数椽不饰,虚庭寥旷,绿树成林,绮蔬盈圃。红蓼植于前除,黄花栽于篱下。亭延西爽,山气日佳”等可知第②段多用整句,淋漓尽致地叙述尔遐自以为可以享受“六种”闲雅情趣。
第③段结合“但得一种清虚简远,则浓繁之地,皆我用得”等可知主要运用散句,表达只要内心清虚简远,即使于农藩之官,也能化繁为简,卓然亲近利益百姓的道理。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要评价本文提出的“简远”思想的意义,先要明白“简远”思想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处事态度。依据文本“但得一种清虚简远,则浓繁之地,皆我用得”,可知这里的“简远”是指处浓繁之地而能得闲情之乐,能涤荡心智,能坚守本心。这里是“浓繁”之地,应该是污浊的官场。如此,这种境界的意义就可以显现了,可以使为官之人不同流合污,不自甘堕落,不阿谀奉迎,不谄媚奸邪等。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历史意义:结合“夫能自树者,寄澹于浓,处繁以静,如污泥红莲,不相染而相为用”可知这种“寄澹于浓,处繁以静”的思想常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为人的一种境界追求,实为可贵。
现实意义:结合“尔遐读书高朗,寡交游,能自贵重,而以其僻地静日,观事理,涤志气,以大其蓄而施之于用,谁谓园居非事业耶”“则今日之园居,其又以六月息者,而九万里风斯在下,吾益信京尘之未必不能息人也”可知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社会对为官之人,治学之人,读书之人有着积极影响。
参考译文:
黑色的布衣融化于京城的尘俗之中,不是尘俗能够融化人啊。选择居住之地不选择那些偏远之处,与人交往不拒绝自己接触的范围。精神五脏,才是最重要的啊。能在精神世界自由自在遨游的,大概只能凭借简远了吧。
尔遐因为为政有功而升任柱下史,在西城的一角择居住了下来。房屋不加修饰,庭院里很宽阔,种满了树木,园圃里种满了绿色的蔬菜。前面台阶下种植了红蓼,东篱下载满了菊花。站在亭子里远望,四目开阔,山气日佳。从这里可以远望京师,云遮雾绕,是个极佳的所在。把门帘勾起,缓步其间。只见花影近人,琴声悦耳。从井中汲取清水来浇灌田畦,在场圃里锄地载兰,别有一番闲适的趣味。有的时候,近处寺庙里的钟声悠悠的传来,让人心静;有的时候邻家的砧声传来,又让人感到哀伤。读书可以浸润心神,弹琴可以使形体潇洒,赏景让人心旷神怡,也有官场上饮酒赋诗的娱乐,有情谊纯洁的朋友。尔遐曾经说过,“高林受日,宽庭受月。短墙受山,花夜受酒。闲日受书,云烟草树受诗句。”我认为如果不是尔遐内心清静娴雅,是体会不到这六种趣味的。
然而我曾经讥笑那些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之人,他们一心想要享受泉石美景,却又留恋显贵的地位,他们实在是不能树立自己的高远目标啊。那些能够树立远大目标的人,能够于浓密之处心怀澹远,处繁华之地而内心清静,如同污泥对红莲,不相沾染而能为我所用。只要内心能保持一种清静虚无简约闲远之情,不管在什么样的浓密繁华的环境中,都能安然自适。官场的尘埃怎么能够让我变得污浊?尔遐读书高俊清朗,很少与人交游,能自己看重自己。并且因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偏僻安静,能够安心观察事理,涤荡志气,增加他的蓄养,来施展在他的事业上。谁能说居于园中就不能成就事业呢?尔遐治理百姓,政绩卓然,境内清明肃静。中州的百姓把他和刘襄城、卓太傅并列。如此看来,尔遐现在园居于此,就如同大鹏借助六月的大风,要飞到九万里高空去一样。如此,我更加相信京城的尘俗不一定不能使人安静啊。
5. 通“赈”,救济 责备
6. B A
7.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8.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讨好奉承,陷君主于不仁义(的境地)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这个位置),纵然吝惜性命,要是辜负辱没了朝廷,可怎么办?
9.汲黯当众批评他内心欲望很多,只是想在表面施行仁义,不是真正仿效唐尧虞舜。
10.同:④⑤段写丞相弘,都是为了与汲黯形成对比,突出(从侧面反衬)汲黯。
异:第④段通过皇上私下接见丞相弘和汲黯时的不同表现(以“上或时不冠而见丞相弘”与“上不冠不见汲黯”对比),突出汲黯的直言敢谏和皇上对他的礼敬。第⑤段通过淮南王对丞相弘和汲黯的不同评价(淮南王认为丞相弘“若惑以非,如发蒙振落耳”,而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突出汲黯的“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以及淮南王对汲黯的忌惮。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振”通“赈”,救济。句意: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
(2)“数”,责备、责怪。句意: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比”,毗连、连接。句意: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
故选B。
(2)“矫”,假托、假传。句意: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他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
“善待之”是动宾结构,是汲黯对心性相投的人的做法,表述完整,其后需断开;“不能忍见”是汲黯对合不来的人的做法,表述完整,需要断开;“士亦以此不附焉”是完整的主谓句,是汲黯这样做之后的结果,需要单独成句。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宁”,难道;“从”,屈从;“纵”,纵然、即使;“爱”,吝惜。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可知汲黯当众批评皇帝内心欲望很多,只是想在表面施行仁义,不是真正仿效唐尧虞舜,因此皇帝发怒。
10.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第④段中“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意思是丞相公孙弘在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如果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
第⑤段中“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意思是汲黯喜好直言劝谏,坚守节操,舍生取义,很难用不正当的理由迷惑引诱他。至于说丞相公孙弘,对付他如同打开盖子振落几片树叶一样容易。
可见,相同之处都是用丞相弘与汲黯形成对比,从侧面反衬汲黯。不同之处是第④段通过皇上私下接见丞相弘和汲黯时的不同表现,突出汲黯的直言敢谏和皇上对他的礼敬。第⑤段通过淮南王对丞相弘和汲黯的不同评价,突出汲黯的舍生取义、直言进谏、节操高尚以及淮南王对汲黯的忌惮。
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汲黯凭借父亲的官职,孝景帝时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孝景帝去世,太子登基,汲黯担任谒者。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
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他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注重志气节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纯正,入朝,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不能长久的处于自己的官位。
当时,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年俸中二千石的高官来谒见时都行跪拜之礼,田蚡竟然不予还礼。而汲黯求见田蚡时从不下拜,经常向他拱手作揖完事。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丞相公孙弘在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如果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汉武帝曾经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这样的。
淮南王谋反,畏惧汲黯,说:“汲黯喜好直言劝谏,坚守节操,舍生取义,很难用不正当的理由迷惑引诱他。至于说丞相公孙弘,对付他如同打开盖子、振落几片树叶一样容易。”
11.D
12.B
13.A
14.示例:合适。纵使未曾登楼,也能为楼取名作记,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便是千古名篇;作者取名是依据彦通书信中“秋宜”“月宜”“霁宜”这三宜而来,有充分依据;作者虽未亲自登楼,却有净慈禅寺的霁月之景描写,侧面烘托霁月楼美景,比实写更令人神往。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受石井张氏之托”错误。由原文“得予叔祖彦通书,诿余以名石井张氏之楼,且为之记”可知,作者是受叔叔祖彦通之托,给楼取名并作记。
B.“唯有”错误。由原文“暄凉靡不宜,而尤于秋宜;风物靡不宜,而尤于月宜;朝暮晦明靡不宜,而尤于霁宜”可知,秋雨后月出之时,登临此楼才惬意是祖彦通的观点,但并不等于只有在这时登临此楼才惬意,说法太绝对。
C.“不以为然”错误。由原文“余尝观诗家者流,多喜谈霁月。余以为万众皆有新故,无新故者月也,故曰‘霁月’焉”可知,作者并没有对诗人喜爱写霁月而不以为然,他给楼取名霁月,在净慈禅寺观赏过美丽的雨后月色,并渴望“得月前霁后,御风往观”,足见他对“霁月”风光也十分喜爱欣赏。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故”,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乃”,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就;
“则”,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于是、就;
“殆”,近乎、几乎;恐怕(表推测);
“盖”,承接上文,说明原因或理由;
“天宇如水,月色如洗”是作者登上祭坛将要祭祀看到的景象,前后没有因果、假设关系,可以说是一种顺承关系,可填“则”或“乃”;
“不类人间有也”意思是简直不像人家所有的美景。“不类人间有也”是一种推测假设语气,而不是真的不是人家所有的美景,可填“殆”;
“诗家之谈尤信”意思是看来诗人的话尤其值得相信。这是作者观赏完霁月风景之后,明白诗人们喜欢“霁月”,是因为确实美丽之后的感慨,前后有因果关系,可填“盖”或“故”。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把握能力。
“故曰‘霁月’焉”意思是所以叫作“霁月”。“故”表示前后是因果关系的连词,而【甲】“余以为万众皆有新故,无新故者月也”意思是我认为万事万物都有新和旧,而没有新旧迭代的就是月。是解释作者认为称为“霁月”的原因,所以放在【甲】处。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本题开放式作答,可认为合适,也可认为不合适。
认为合适,其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不曾到过岳阳楼,却依然写出了这样的千古名篇,说明到到没到过该地并不是写作与否的必要条件。其二,文章第一段,作者专程去信询问叔祖霁月楼的风景,根据“暄凉靡不宜,而尤于秋宜;风物靡不宜,而尤于月宜;朝暮晦明靡不宜,而尤于霁宜”,而给楼命名为“霁月”,理由十分充分;第二段,作者虽未亲见霁月楼的风光,却看见了“霁月”的绝胜美景,以现实所见的霁月烘托未曾见的霁月楼,更让人对虚写的霁月楼产生无限向往之情。
如认为不合适,可从作者并未亲见霁月楼的风光,所写内容以“霁月”为主而非“楼”等角度来分析。
参考译文:
霁月楼记
杨万里
①我即将要入朝为官的时候,收到我叔祖彦通的信,把给石井张氏之楼命名的任务交给我,并且要我为它写一篇记。我因为从未去过石井,没有登上过那座楼,不知道怎么为它命名。于是又写信给彦通,问他这座楼有什么相宜之处。彦通又回信说:“寒暖没有不适宜的,而秋天最为适宜;风物没有不适宜的,而月色最为适宜;早晚明暗没有不适宜的,而雨过天晴最为相宜。”我于是就写了“霁月楼”三字来赠送给他,还没来得及写记。
②我曾经观察诗人之类的人,大多喜欢谈论雨后明月。我认为万事万物都有新和旧,而没有新旧迭代的就是月,所以叫做“霁月”。等我到了奉常做博士,当时秋天将过一半,官吏告诉我,应当祭祀寿星。我和少卿蜀人黄仲秉,在西湖南山的净慈禅寺斋戒住宿。当天傍晚下了场雨,松树竹林与荷叶整夜都发出风吹树木的“骚骚”声。五更早起,登上祭坛将要祭祀。就看到天空如同水般干净,月色如同洗过一般澄澈,简直不像人间所有的美景。看来诗人的话尤其值得相信。
③张克刚君,喜欢结交宾客,且广泛地邀请名士,来教导他的子弟使其成才。这座楼又风景优美,我怎么才能在月出前雨过后,乘风而前往观赏呢?先写下这篇记,或许和这座楼能有短暂的交汇呢。
15. 都 罗织罪名对人陷害
16.B
17.A
18.州有东西两城夹河/秋夏水溢/岸辄圮/役费不可胜记
19.下达公文由县尉收纳,而属吏以不合尺寸为由,大多斥退,打算苛刻要求,使交纳木材的人吃尽苦头,趁机来获得贿赂。
20.首先指出风俗不好,都是上层之人形成而后推广影响的。
其次指出君子小人,各有自己的同类(朋友)。
最后指出如果都用朋党的眼光看待,恐派正直的人没法自立了。
21.①宽厚爱民。
②能用心智和思虑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率”,都。句意:大都从贫困的百姓中收取完成。
“构”,罗织罪名对人陷害。句意:向朝廷诬陷他。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右”,偏袒。句意:监司偏袒王蒙正。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贷”,宽缓。句意:经常(只能)宽免贼人的死刑。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延州有东西两个城夹着黄河,秋、夏河水泛滥,河岸总是毁坏,用工花费无数。
“河”作“夹”的宾语,两者不能分开,故第一处在“河”后面顿开;
“溢”作“水”的谓语,两者不能分开,故第二处在“溢”后面顿开;
“岸辄圮”结构完整,两者不能分开;“役费不可胜记”为完整的主谓结构,故第三处在“圮”后面顿开。
故断句为:州有东西两城夹河/秋夏水溢/岸辄圮/役费不可胜记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檄”,下达公文;“中”,符合;“因”,趁机;“赇”,贿赂。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可知指出风俗不好,都是上层之人形成而后推广影响的。
根据原文“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可知,指出君子小人,各有自己的同类(朋友),如果都用朋党的眼光看待,恐派正直的人没法自立了。
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同列卢士伦协三司意,趣刻扰州县,而若谷宽之”可知,宽厚爱民。
根据“若谷度材,别其长短、大小为程,置庭中,使民自输”“若谷乃制石版为岸,押以巨木,后虽暴水,不复坏”“若谷使作露囤,囤可贮二万斛,他郡多取法焉”可知,他能用心智和思虑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译文:
李若谷,字子渊,是徐州丰县人。考中进士,补任长社县尉。州里修葺军营,规定百姓交纳木材,下达公文由县尉收缴。而属吏以不合尺寸为由,大多斥退,打算苛刻要求,使交纳木材的人吃尽苦头,趁机来获得贿赂。李若谷估量木材,区别长短、大小制定尺度,放在庭院中,让百姓自己(按尺度)交纳。
改任大理寺丞、任宜兴县知县。官家收购湖洑茶,每年约定各家的税额为多少,大都从贫困的百姓中收取完成,李若谷开始设置户籍以备考核检查。质量差的茶叶,原先都是没收入官,李若谷让属吏把它归还给百姓,准许他们转卖来抵补税额。多次升官做了迁度支员外郎,出官作京东转运使。赶上黄河在白马段决口,调取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草把等材料,朝臣卢士伦按照三司的旨意,不停地骚扰州县百姓,李若谷却对百姓宽容。卢士伦不高兴,向朝廷诬陷他,李若谷调任为陕州知州。天圣初年,李若谷兼领三司户部勾院。王蒙正当时担任驻泊都监,倚仗和太后有姻亲骄横放纵,李若谷绳之以法。监司偏袒王蒙正,上奏改任李若谷为潭州知州。
洞庭湖贼人屡次拦截商船只(抢劫),杀人后总是把尸首投入水中。曾经捕获过(贼人),因为没有尸首作为验证,经常(只能)宽免贼人的死刑,发配到别的州做奴隶。不久逃回来,又抢劫(商船),李若谷抓来他们,在市上行分裂肢体的酷刑。从此寇乱渐渐平息。(李若谷后来) 以右谏议大夫身份任延州知州。延州有东西两个城夹着黄河,秋、夏河水泛滥,河岸总是毁坏,用工花费无数。李若谷就制作石版修筑河岸,用巨大的木头撑住,后来虽然河水涨,(河岸) 不再毁坏。官府的粮仓依山而建贮存粮食少,李若谷就让制作露囤,这种囤可以贮存二万斛粮食,别的州郡大多采用他的办法。
(后来) 入朝任尚书工部侍郎,官拜参知政事。他建议说:“最近世俗轻薄,专有朋党污蔑善良。风俗不好,都是上层之人形成而后推广影响的。君子小人,各有自己的同类(朋友),如果都用朋党的眼光看待,恐派正直的人没法自立了。”皇帝醒悟过来,下诏告谕朝廷内外。(最后)以太子少傅职位退休。去世,享年八十岁。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康靖。
若谷品性端庄稳重,治理国民多运用智谋,和乐平易,仁爱待人。他离去以后,常常被人们怀念。
22.(1)称呼……的名字
(2)渐渐地升官
23. B B
24.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25.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遂日趋没落。
26.C
27.郑庄人缘好,朋友多,走遍天下无需担心衣食问题。当然,这也说明郑庄向汉武帝推荐了全国各地的贤能之士。朋友多,人脉广,连皇上都佩服郑庄!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名:称呼……的名字。句意: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
(2)稍:渐渐地升官。句意:郑庄渐渐升迁为鲁国中尉。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行:辈分。句意:但他认识结交的都是他祖父一辈的人
故选B。
(2)逋:欠税 。句意:亏欠钱款甚多。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称赞他们真是说的津津有味,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
“其”代词“他”作主语,“推”是动词“推举”,“毂士及官属丞史”为“推”的宾语,主谓宾齐全,其后断开;
“丞”“史”并列,指的是“丞、史诸官吏”,中间断开;
“……也”,“也”是句尾语气助词,“常”是副词,“引以为贤于己”作谓语,“也”后断开。
最后的断句是: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列”,位列;“廉”,清廉;“内行”,平日居家品行;“中废”,中途被罢官;“益落”,日趋没落。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追求的是黄老养生之道”错,“洗沐”指休假。汉制,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每五日洗沐”指官员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
B.“他不喜欢留客在家”错,“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意思是,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客人滞留门口等候。体现他好客之道。
D.“表达了对交情的珍惜”错,感慨于有权势与无权势时宾客态度的变化,表达了他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句子含义和文章内容、分析认为形象的能力。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他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汉武帝便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
“郑庄行,千里不赍粮”郑庄出行,方圆千里不需要自己携带粮食。这也是郑庄好客典故的来源。郑庄因为朋友遍天下,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无需担心衣食。
通过这个小事例说明郑庄人缘好,朋友多,走遍天下无需担心衣食问题。当然,这也说明郑庄向汉武帝推荐了全国各地的贤能之士。朋友多,人脉广,连汉武帝都不得不佩服郑庄!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只有郑君不服从诏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郑君死于孝文帝时。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曾使张羽摆脱了厄难,声名传遍梁地、楚地一带。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郊外很多地方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问候各位老友,宴请酬谢宾客们,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高有德的人,(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他认识结交的都是他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后,郑庄渐渐升迁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官至九卿任右内史。因为对武安侯田蚧和魏其侯窦婴的评议不当,他被降低品秩任詹事,又升为大农令。
郑庄做太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客人滞留门口等候。”他奉行宾客和主人之间的礼节,以自己的高贵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廉洁,又不添置私产,仅依赖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称赞他们真是说的津津有味,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和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皇上,唯恐延迟误事。因此,殽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
郑庄被派遣视察决口的黄河,他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但郑庄在朝中常常迎合禀承皇上的旨意,不敢过多评论合适与否。等到他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揭发这件事,郑庄因此获罪,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担任丞相府长史。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
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遂日趋没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做到食禄二千石的高官有六七人之多。
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当时的贤德,有权势时宾客数目是平时的十倍,无权势时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被罢官,门外使冷清得可以设置罗网捕雀。他复官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去见他,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才知道结交的情谊。一贫一富,才知道结交的态度。一贵一贱,结交的情谊才显现。”汲黯、郑庄也是这样,可悲啊!
28. 让……回避 囚禁
29.B
30.D
31.蒙 坑 晋/ 绛 之 险 也/ 旻 不 分 兵 扼/ 使 吾 过 此/ 可 知 其 必 败 也
32.凡是议论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期望必能如愿,有时稍不如意,言语脸色就不恭敬,周太祖每每宽容他。
33.王峻从晋高祖所处的内外环境分析他应该如何正确行事。在外部,晋州城防坚固,而刘旻的军队非常精锐,不容易战胜,王峻在等待时机来击败刘旻的军队;在内部,晋高祖刚刚登基,各路诸侯并没有真心服从。慕容延钊的造反行迹已经非常明显,如果晋高祖亲自出征,那么慕容彦超就可能占据京城,那时晋高祖就失去了后方基地,非常危险。
34.“每”的意思是“经常,大多数”。而“皆”的意思是“都”。通过这两个字可以看出晋高祖对王峻非常迁就,显示出晋高祖对王峻的宽容。这两个字也从反面表现出王峻的跋扈。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1)“屏”,让……回避。句意:王峻屏退手下人对翟守素说。
(2)“幽”,囚禁。句意:随即把王峻囚禁在别的处所。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遣”,赠送。句意:张筠因而把王峻送给赵岩。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便宜”,见机决断。句意:得以全权相机行事。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蒙坑是晋、绛二州的天险,刘旻不派兵扼守,让我们过去了,可知他必败无疑。
“蒙坑晋绛之险也”为判断句,“也”为句末语气词,后面应断开;
“晋”“绛”为两个地点,共同作“险”的定语,可在“晋”后断开;
“分兵扼”是做“旻”的谓语,所以在“扼”后断开;
“此”为代词,作“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所以应在“此”后断开;
“其必败”是做“知”的宾语,中间不断开。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无”,无论;“期”,期望;“如志”,符合自己的意愿;“不逊”,不恭敬;“每”,经常,多次。
3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是王峻对当时形式的分析,他从内外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晋高祖如果亲征会带来非常危险的局面。
在外部环境方面,根据“晋州城坚不可近,而刘旻兵锐亦未可当”可知,晋州城防坚固,而刘旻的军队非常精锐,这就表明刘旻不会短时间占据晋州,但想击败刘旻的军队也并非易事,所以只有等待时机。
在内部环境方面,根据“且陛下新即位,四方籓镇,未有威德以加之,岂宜轻举!而兖州慕容彦超反迹已露, 若陛下出汜水,则彦超入京师”可知,晋高祖刚刚登基,对各个藩镇并没有恩德,各路藩镇并没有真心服从,如果晋高祖贸然亲征,这些藩镇很可能会发动叛乱。慕容延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造反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如果晋高祖离开京城,那么慕容彦超就可能占据京城,那么就会给晋高祖带来不测之祸。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在文中“小不如志,言色辄不逊,太祖每优容之”“太祖皆勉从之”中,“每”的意思是经常,大多数。而“皆”的意思是都。从这两个字可以看出,面对王峻的无理要求,晋高祖几乎都勉强满足了,这表明晋高祖对王峻非常迁就,显示出晋高祖对王峻的宽容。这也从反面表现出王峻的跋扈。这就为后文晋高祖贬谪王峻买下了伏笔。
参考译文:
①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父亲王丰,为乐营将领。王峻年轻时靠擅长唱歌事奉梁节度使张筠。租庸使赵岩经过张筠家,张筠让王峻唱歌助酒,赵岩见了很喜欢他。这时赵岩正专权,张筠因而把王峻送给赵岩。梁灭亡,赵岩被灭族,王峻流落到民间。
②周太祖登位,拜任王峻为右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刘旻进攻晋州,王峻任行营都部署,得以全权相机行事。王峻到达陕州,停留不前。周太祖派遣使臣翟守素驰马赶到陕州,告诉王峻说周太祖要亲自出征。王峻屏退手下人对翟守素说:“晋州城坚牢不可接近,而刘旻的军队也锐不可挡,我之所以留在这里,不是胆怯,是有所等待罢了。而且陛下刚登位,对四方藩镇,还没有施以威严和恩德,哪里能够轻举妄动!而兖州慕容彦超反叛的迹象已经表露,如果陛下出汜水,慕容彦超就会进入京师,陛下拿什么对付他?”翟守素驰马返回,把王峻的话一五一十地汇报给周太祖。当时,周太祖已下诏宣布西去,听了王峻的话,赶紧拉着他的的耳朵说:“差点坏了我的事!”于是停止前进。王峻的军队从绛州出发,前锋报告说已过蒙坑,王峻心喜,对他的僚属说:“蒙坑,是晋、绛二州的天险,刘旻不派兵扼守,让我们过去了,可知他必败无疑。”王峻的军队距晋州三十里时,刘旻获知周兵大批到来,就撤军离去。将领们都想追击,王峻犹豫不决。第二天,派骑兵追赶刘旻,没有追上而返回。
③王峻和周太祖都在魏州起家,自认为有辅佐皇帝创业的功劳,以天下为己任。凡是议论请求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期望必能如愿,有时稍不如意,言语脸色就不恭敬,周太祖每每宽容他。王峻任枢密使兼宰相,又请求兼任平卢节度使。已经接受任命,刚到任所,又请求借左藏库丝绸一万匹,周太祖都尽量顺从他。又请求任用颜衍、陈同取代李谷、范质担任宰相,周太祖说:“任用和辞退宰相,难道能仓猝行事?应当慢慢考虑。”王峻不断议论请求,言语渐渐不恭敬。中午时分,周太祖还未吃饭,王峻争执不停,这时正是寒食假,周太祖说:“等到寒食过去,会替你办。”王峻才退下。周太祖于是不能忍受,第二天到便殿,召百官都进殿,随即把王峻囚禁在别的处所。周太祖见到冯道,哭泣着说:“王峻欺凌我,不能忍了!”王峻随即被贬为商州司马,死在贬所。
35.(1)驻扎(2)治理
36. B D
37.C
38.苻融也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就指挥秦军向后退却,谁知那么多人(后退)因为乱了阵脚,再也停不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带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在淝水以南决战。
39.B
40.侧面描写:谢安的举荐不避亲、政敌郗超的赞赏、小将田泓临阵未叛完成使命。正面描写:语言描写,抓住苻坚急切求胜的心理,说动苻坚临水而退,抓住战机一举歼敌,成就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次”,驻扎;句意:驻扎在泗口。
“经”,治理;句意:治理国家的才能。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1)“豫”,参与,做;句意:你们打算怎样做人行事?
故选B。
(2)“胜”,尽;句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
故选D。
3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谢玄率领何谦驻扎在泗口,想要偷偷地派遣使者告诉戴逯,让他知道救兵到了,却找不到前往的途径。
“次”是动词,主语为“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使”是“遣”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然”,正确,对;“却”,退却;“麾”,指挥;“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带领。
3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意思是“郗超说:‘我曾经与谢玄共同在桓将军幕府做事,亲眼见他用人能各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细小事务,安排人也非常恰当。所以知道他一定能成功。’”,从中看出郗超对谢玄被推举持有的态度是赞赏的。
故选B。
4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塑造人物的手法。
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点明塑造人物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手法;然后结合文章阐释手法。
由原文“安悦”“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可知,文中对谢安、政敌郗超、小将田泓的描写是从侧面来表现谢玄的军事才能。
由原文“玄答曰: ‘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可知,这些都是对谢玄的语言描写,属于正面描写。
参考译文:  
①谢玄字幼度。从小聪明且理解能力强,与堂兄谢朗一起为叔父谢安所器重。谢安曾告诫约束自己的子侄们,于是问道:“你们打算怎样做人行事,而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名声呢?”子侄们一时谁也没有回答上来,这时谢玄答道:“像芝兰玉树一样,且要让他生在阶前庭院中。”谢安听后非常高兴。谢玄长大后,显示出了治理国家的才能,朝廷几次征召他,他都推辞不受。后来与王珣一起被桓温召为掾吏,共同被桓温礼遇、器重。其时前秦苻坚正当势力强盛之际,多次侵扰晋国边境。于是朝廷下令征召能够抵御北方的文武兼备的良将。谢安便推荐了谢玄。中书郎郗超虽然历来与谢玄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也不得不叹息说:“谢安敢于冒触犯众怒的危险举荐亲侄子,确实是英明的;谢玄一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荐,因为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
②当时苻坚派军围困襄阳,车骑将军桓冲抗击他。朝廷下诏命令谢玄征发三个州的民夫兵丁,并派彭城内史何谦率军队在淮水、泗水一带游弋,让他们形成援助襄阳的态势。襄阳陷落后,苻坚的部将彭超向彭城的龙骧将军戴逯发动进攻。谢玄率领何谦驻扎在泗口,想要偷偷地派遣使者告诉戴逯,让他知道救兵到了,却找不到前往的途径。小将田泓请命前往,于是他就潜在水中偷偷地过去,快要到城下时,不幸被敌军抓获。敌军用丰厚的赏赐收买田泓,让他对彭城守军说“南来的援军已被打垮了”。田泓假装答应。但到了城下时,却大声告诉城中说:“南来的援军很快就要到了,我一个人前来报信,被敌人抓住,你们一定要努力坚守啊。”于是被害。  
③等到苻坚亲自率军驻扎到项城,号称雄兵百万。晋孝武帝下诏命令谢玄为先锋,军数总共八万人。谢玄选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五千人奔袭洛涧,很快就杀了梁成和其弟梁云,敌人的步兵骑兵同时崩溃,争着渡过淮水逃跑。刘牢之派兵追击,活捉敌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获取其军用物资。苻坚进军驻扎在寿阳,在淝水沿岸布阵列兵,谢玄的军队不能过河。谢玄派人对秦将苻融说:“你们那么远到我们的疆土,却在淝水边上列阵,这是不想速战速决。请你们稍微退后一点,也好让我们的部队渡过河去同你们拼一拼。我和你们从容观看,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咱们应该凭借淝水把他们堵在河对岸,不能让他们上岸。我们人多,他们人少,情势一定会有利于我们的。”苻坚却说:“只管让军队退后,让他们过河,等到他们过来了,我们再用铁骑数十万把他们全部赶进河里去,彻底消灭他们。”苻融也认为应该这样,于是就指挥秦军向后退却,谁知后退的命令一发出,那么多人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再也控制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带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东晋和前秦的军队在淝水的南面展开决战。苻坚身中流箭,苻融被杀。苻坚的军队溃败奔逃,自相践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淝水因而都堵塞得不流通了。其余人马抛弃铠甲连夜逃走,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东晋军队已经来到,草行露宿,再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有十分之七八。晋帝下诏派殿中将军慰劳谢玄军队。朝廷赐给上百万钱,上千匹彩绸。
(节选自《晋书 谢玄传》,有删改)
41. 通“佯”,装作。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贤。
42. D A
43.C
44.当时一件袍子的价格昂贵。制衣匠无力偿还,想要自杀却没能死成,有个认识郑母的邻妇,偷偷将袍子送到母亲手里,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母亲。
45.①对制衣匠污袍行为不加追究,待人宽厚;②知道儿子脾气急躁,以自己不慎污袍为托词(巧为掩饰),避免儿子不能容人的行为(成全儿子孝顺之名)。
46.①郑万户母亲可能是鞑靼人;②可能当时外衣都称作袍。
【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阳”通“佯”,装作。句意:郑母装作自己开解;
(2)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贤”。句意:人们因此认为郑母贤德。
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垂:将要。句意:母亲的生日快要到了。
故选D。
(2)处子:旧时指未出嫁的女子。句意:只有未出嫁女子才不穿礼服。
故选A。
4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昨天晚上我偶然看新袍,恰好茶几上的油瓶翻了,溅的油渍成了污点,我的心情很不好。
“新袍”是“偶视”的宾语,“几上”是“油缶”的定语,所以应从“新袍”后断,排除AB;
“油缶”是“翻”的主语,“翻”后无宾语,其后断,排除D。
故选C。
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估”,价格;“自经”,自杀;“邻妇有识其母者”,定语后置句,“有识其母的邻妇”;“潜”,偷偷;“白”,告诉。
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至日,卧不起。子至,候问安否,见有忧色,请其故。曰:‘昨暮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可总结出郑母贤德的第一点表现:待人宽厚——当得知制衣匠弄脏了袍子时,不加追究。
根据“子告曰:‘一袍坏,复制一袍,可也,夫人何重乃尔?’母阳为自解,遂起受子孙拜贺,如常岁仪”这段描写,可总结出郑母贤德的第二点表现:成全儿子孝顺的名声——知道儿子脾气急躁,以自己不慎污袍为托词,避免儿子不能容人的行为。
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
根据原文第2段“今万户有姓者,而亦曰袍,其母岂靼靼与?然俗谓男子布衫曰布袍,则凡上盖之服或可概曰袍。”这段话,可看出作者推断郑母的礼服称作“袍”的理由有二:“其母岂靼靼与?”郑万户母亲可能是鞑靼人;“凡上盖之服或可概曰袍”可能当时外衣都称作袍。
参考译文:
前到元朝年间,杭州有个名叫郑万户的人,性情严厉急躁,凡事不能有所容忍。但事奉母亲极孝。母亲的生日快到了,他早早买了文绣锦缎,制袍为母亲祝寿。针线工人拿着衣服回来,衣服已经缝缀好了,却被油弄脏了。当时大家估计衣服贵重,工人赔不起,工人自杀却没死。邻居有个认识郑万户母亲的妇人,偷偷把衣服送来并把这事告诉了她。到了生日那天,郑母卧床不起。儿子到来后,问候母亲安康否,见母亲面有忧色,就问其故。郑母答:“昨天傍晚时我偶然观看新袍。不小心碰翻桌子的油盆,溅出的油渍弄脏了衣服,我心里很不爽。儿子告诉母亲说:“一件衣袍坏了,再做一件就是了,母亲何必在意这个?”郑母装出安心的样子,于是起床接受子孙生日拜贺,如同往年的仪式。大家都认为她是贤母,并且更加觉得郑万户孝顺。
今天妇人的礼服,蒙古人称之为袍,汉人称之为团衫,南人称之为大衣。无论贵贱都是这样,其实身后的服饰只是有金素的区别罢了。只有未出嫁女子才不穿礼服。现在叫万户的人,也称之为袍,他的母亲难道是蒙古人吗?然而世俗称男子的布衫为布袍,那么所有的外衣也许都可称之为袍。
47.(1)被罢免官职(或者:“黜”) (2)推荐
48.(1)C (2)B
49.(张仪)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最终听信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
50.示例:楚国内部楚王愚昧、小人得意,导致楚国兵挫地削、楚王客死于秦,反衬了屈原的忠君爱国、正道直行的高尚品质。以楚国不断衰弱的历史作为屈原生活的大背景,把屈原遭受贬斥与楚国衰败的命运结合起来,说明屈原治国才能得不到发挥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屈原的个人命运及其时代的悲剧性。
51.示例:同意这个观点。楚王疏远屈原,轻信张仪六百里之约,后来又听信郑袖释放张仪,拒绝屈原的建议而采纳子兰劝行之言,这些都是“不知人”的表现,从而导致楚国兵挫地削、自己客死于秦。如果怀王体察屈原忠君爱国之心,知人善任,从善如流,这些愚蠢的行为都可以避免,所以说他“不知人”导致国衰身死。
【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1)“绌”,通“黜”,被罢免官职。句意:屈原已被罢免。
(2)“举”,推荐。句意:推荐贤才来辅助自己。
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1)“诚”,果真。句意:如果楚国真的能和齐国绝交。
故选C。
(2)“属”,连续。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
故选B。
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如”,去,到;“因”,凭借;“厚币”,丰厚的礼物;“用事”,当权;“竟”,最后,最终;“去”,让……离开。
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行文结构的能力。
作者详述了屈原时期楚国历史事件,这样就让读者明白屈原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当时楚国的内政与外交情况。以楚国不断衰弱的历史作为屈原生活的大背景,把屈原遭受贬斥与楚国衰败的命运结合起来,揭示了屈原悲剧命运所产生的原因,屈原得不到楚国当权者的重用,并不是他自身的原因,而是当时当权者的昏庸与无能,而楚国的种种遭遇,说明屈原治国才能得不到发挥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屈原的个人命运及其时代的悲剧性。
其次,在叙述这些历史事件时,司马迁还细致地刻画了相关的人物性格,如楚怀王的贪婪、无能与昏庸,郑秀与靳尚的无耻,子兰的无知等。正是这些描写,揭露了楚国内部楚王愚昧、小人得意,导致楚国兵挫地削、楚王客死于秦,反衬了屈原的忠君爱国、正道直行的高尚品质。
5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这道题看似让学生自由选择观点,但其实此题的答案只能是同意司马迁的观点。在选文中,楚怀王贪婪无知,为了土地而断绝与齐国的关系,但他的所为并没有取得张仪所许诺的土地,而是被其狠狠地愚弄了一番。在盛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又丧军失地。在秦国割地求和时,又放弃土地而要张仪,得到张仪后又听信郑袖释放张仪,拒绝屈原的建议而采纳子兰劝行之言,最后被秦国扣押,身死异国。从以上事件上可以看出,楚怀王所相信和任用的都是小人奸臣,而真正爱国的屈原则被他疏远放逐。这都是他“不知人”的表现。如果怀王体察屈原忠君爱国之心,知人善任,从善如流,这些愚蠢的行为都可以避免,所以说他“不知人”导致国衰身死。
参考译文: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推荐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52.C
53.第②段作者介绍了随州的演变以及自然条件的贫瘠、人才匮乏、条件落后等特点,反衬出后文李氏家族的东园亭之可贵,也更凸显出作者对随州这一成长之地的怀念之真挚。
54.D
55.参考:多用整句/整散结合。整句描写作者归乡登亭所见之景,突出其与儿时所见之不同,变化之大,隐隐蕴含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慨叹及对儿时岁月的怀恋之情。
56.本文从随地贫瘠落后谈起,继之以登游唤醒先前种种记忆。一方面赞叹李氏之建亭之可贵,也借此表达了对自己幼时成长过程中所受照顾特别是对自己文学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的感恩,一方面借由园亭的废兴际寓人事皆非、世态变化的感叹,暗含身世浮沉之叹。情感真挚,感慨淋漓、溢于言表、涵韵无穷。
【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所在句子是回答前面“而为大国,何也”的,“僻居荆夷,于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特大而已”,随国居于偏僻的荆州蛮夷之地,在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相对较大的罢了。可知其原因是推断出来的。选项表推断的虚词只有“盖”,大概的意思。
故选C。
5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
结合“李氏世家随。随,春秋时称汉东大国”“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贡无上物”“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一百年间未出一士”等内容可知,第②段作者介绍了随州的演变以及自然条件的贫瘠、人才匮乏、条件落后等特点,文章本来要写李秀才东园亭,此处以其所在地的贫瘠落后反衬后文李氏家族的东园亭之可贵;
而追溯其历史,深入感受其风貌,也更凸显出作者对随州这一成长之地的怀念之真挚。
5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相关文段内容的能力。
D.“先抑后扬”错误,文中只说“虽丰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尝有树林池沼之乐。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以学”,此处以别人家的生活窘迫反衬李家的殷实状况,并赞赏李氏家族重视子孙教育,没有先抑后扬。
故选D。
5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艺术效果的能力。
“树之糵者抱”和“昔之抱者蘖”,“草之茁者……”和“荄之甲者……”句式对称,句意相关,为整句,其余为散句。句式整散结合,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树之糵者抱”“昔之抱者蘖”“草之茁者……”“荄之甲者……”意为被砍伐后重新长出的新树已经有合抱之粗了,以前可以合抱的大树现已经砍去长出新芽了,茁壮生长的草现已经长成一丛丛的了,先生根的现在已经长出果实了。整句描写作者归乡登亭所见之景,以草木的生长状态突出其与儿时所见之不同,变化之大。今昔对比间,隐隐蕴含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慨叹及对儿时岁月的怀恋之情。
5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文正文部分,“随,春秋时称汉东大国……僻居荆夷”“几一百年间未出一士”“庳贫薄陋”,从随地贫瘠落后谈起;第四段中,“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寻童子时所见,则树之糵者抱……”,继之以登游唤醒先前种种记忆。“李氏方治东园,佳木美草……”,一方面赞叹李氏之建亭之可贵,“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也借此表达了对自己幼时成长过程中所受照顾特别是对自己文学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的感恩。
“树之糵者抱,昔之抱者蘖,草之茁者丛,荄之甲者今果矣。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相与逆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一方面借由园亭的废兴际寓人事皆非、世态变化的感叹,暗含身世浮沉之叹。“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表达对随地的深情。
文章瞻顾现状,回忆过去,随地不是作者故乡,但念念不忘,随地人给予的恩情也是牢记心中,回味不已。字里行间情感真挚,感慨淋漓,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李公佐有一座亭子,修建在他居处的东园里。今年春天,他写了封信到洛阳,要我为这座亭子写篇文章。
李氏的先祖在随州。随,春秋时代称为汉东大国。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随的山川土地既没有高峻深幽雄壮厚实的地势,也没有古代强大的诸侯去约束礼法,却成为大国,这是为什么呢?随国居于偏僻的荆州蛮夷之地,大概在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相对较大罢了。在现在山泽生产不出优良的木材,土地生产不出优良的作物。从闽地这样的边远山区出来的并在朝廷显贵的达官贵人,比比皆是,而随地靠近天子千里之内,几乎一百年间没有出过一个士人,难道是它贫瘠偏远自古就是这样吗?
我小时候在江南生活,土地已经很贫瘠了,百姓供给生活不舒适愉悦,即使丰年,望族富裕之家,也不曾有树林池沼的乐趣。只有城南李氏是名门望族,家里有很多藏书,教导子孙学习。我是孩童的时候,和李氏家的几个孩子常在他家嬉戏,看到李氏正修理东园,树木花草,都是亲手种植,向四周看看那些园子边上的树木,每天都很勤劳地来园子中打理。李氏去世后,李公佐继承了家业,又在东园里构筑了亭子,更好地修补了先人所建的园子。
我也长大了,不再到他家了。不久(我)离开,客居汉沔,游学京师。很久之后才回来,再次到城的南边,李公佐带着我登上亭子,我向四周寻找小时所看的景物,被砍伐后重新长出的新树已经有合抱之粗了,以前可以合抱的大树现已经砍去长出新芽了,茁壮生长的草现已经长成一丛丛的了,先生根的现在已经长出果实了。问起以前那些一起玩耍的孩子,现在都已经有了孩子了,和我的孩子同龄。我们互相倒数过去的时日,到现在已经十九年了,然而这一切都恍惚如昨天的事情,于是大家慨叹徘徊不能离开。唉!我因做官而四处奔走,不知道再到城南登上这个亭子又会相隔几年啊,如果侥幸再到,那么东园的景物又会有几次变化了。估计亭子的梁木那时候该蛀了,瓦壁多么光滑,石头也裂开了吧!随州虽然偏远,不是我的家乡,然而是我成长的地方,怎么能忘记对随州的感情呢!
——节选自欧阳修《李秀才东园亭记》
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是)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李尧辅非常好学。我长大成儿童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