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沉与浮2.1 谁沉谁浮1.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判断方法:将物体放入水中后再松开,触及底部不动为沉,不触底就算浮;一般用箭头表示沉浮,向下表示沉,向上表示浮)。2.可以按沉浮情况将物体分类。3.比较物体的漂浮能力(结论:漂浮能力:泡沫板>松木板>塑料板)a.我们的问题: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b.我们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c.实验材料: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镊子。d.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e.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f.要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g.实验步骤: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2.2 改变沉浮1.让漂浮的物体沉下去带盖的空塑料瓶(1)里面装入重物;(2)捆绑重物;(3)改变物体形状。2.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实心橡皮泥球(1)改变物体形状;(2)捆绑漂浮能力强的物体。3.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潜艇、钢铁轮船、水泥船、独木舟、水密隔舱等都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产品。(1)潜艇:当潜艇主压载水舱注满水时,潜艇从水面潜入水下;当用压缩空气1把主压载水舱内的水排出时,潜艇从水下浮出水面。(2)水密隔舱,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我国唐代,宋代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是我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从 18 世纪开始,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借鉴,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因此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进入其他舱区。使得船的整体仍然保持有相当大的浮力,不致沉没。2.3 制作航道浮标1.航道浮标用途: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2.航道浮标结构:上轻下重、重心低,水面以上的部分才能直立。金属材料制作,上部中空才能漂浮,锚系才稳定。投放以后,主要是上部露出水面,说明上部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指示,中部及以下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漂浮及稳定。3.《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口、河口、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顺航道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