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父爱之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父爱之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父爱之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父爱之舟》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回忆 性散文。课文以梦境的形式呈现往事,采用倒叙 的手法,回忆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 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 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与感激之情。小船 贯穿全文,它既是姑爹的那只有形的小渔船,也 是一只无形的父爱之舟,承载着父亲对作者的殷 切的期望和浓浓的关爱,首尾呼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舐犊情深”,阅读要 素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文章描写的场景很平常,却饱含真情,以故事的 真实性,情感的细腻性,触发读者与生活勾连,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加之对细节的刻画,塑造 了一个既当爹又当妈,对孩子充满怜爱又关怀备 至的柔情慈父形象,一改我们头脑中“父爱如山” 的刻板印象。与另外两篇课文《慈母情深》《“精 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起立体地展现了父 母之爱。“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栏目总 结了作者情感表达的方法——融入场景、细节描 写,并对阅读方法也做了相应提示。
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可以运用本册第二单 元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课文中一些词语、 事物年代久远,在预习的时候,可以利用配套课 文朗读视频,并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通过本册第二、四单元的学习,大部分 学生在以上两个方面应该都已有一定的能力基础。 词语除了几个现在不常用的名词,学生理解起来 并没有太大难度。在教学时,可采用场景回放的 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再通过教师引读,引导 学生代入角色进行朗读,在角色体验中深入体会 深沉的父爱。
【教学目标】
1. 认识“茧、栈”等 14 个生字,会写“屑” 等 13 个生字,联系语境、视频图片资料、生活经 验等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运用第二单元“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快速浏览,建构画面,梳理出课文描写的场景。
3. 聚焦最难忘的场景,联系生活,感受父亲 对作者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并能 从中总结出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梳理课文描写的场景,感受父亲对作者深沉 的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理解,总结学习方法。
【前置性学习】
1. 了解作者。
2. 借助配套课文朗读视频,把课文读正确、 流利,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
3. 思考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画作导入,了解作者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彩墨画,请同学们仔细欣赏。大家有什么发现?
预设:这一组彩墨画都有小船,落款均为吴冠中。
师:这些不同风格的小船都出自著名画家吴 冠中之手。吴冠中一生画过无数只船。船,在他 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师:通过预习,你对吴冠中还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作品《父爱之舟》。
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重要 的课程资源。小学生对课文插图画面感兴趣的程 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 点,结合作者的画家身份,将文中的插图和网络 资源整合,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作者的代表画作, 很有视觉冲击力,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 方面巧妙地暗示作者的身份、成就。再通过学生 不同角度的补充介绍,作者的形象慢慢清晰起来,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师:吴冠中的家乡就在我们江苏的宜兴。他 出生在一百年前,他的作品中有些词已经随着时 代的发展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一起 来看看这些词吧。
出示第一组词(如图 1),相机理解。
出示第二组词(如图 2),引导认读,重点指导生字“屑”的书写,联系课文理解“客栈”“兼 作”。
师:“朦胧”“恍恍惚惚”在文中都和梦 境有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的梦境?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第二单元学到的速读方法 快速浏览,找一找。
板书:梦回。 学生交流。
师: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有特点,我们 一起来读一读。
板书:梦醒、醒来。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首尾呼应、倒叙。
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写的梦 境,并不是天马行空的白日梦,而是他真实的经 历。那作者在梦中究竟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梳理 概括。
出示图 3、图 4。
师生交流,合作梳理、完善。注意捕捉场景 概括得比较完整的语段,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场 景是在特定时间、地点、环境等特殊背景下人物 的活动。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的方法。
1. 第 2 自然段:父母半夜喂蚕,卖了茧子, 父亲给“我”买枇杷。
2. 第 3 自然段:半夜“我”被臭虫咬醒,父 亲想加钱为“我”换房间。
3. 第 4 自然段:父亲带“我”赶庙会,给“我” 买豆腐脑,回家为“我”做万花筒。
4. 第 5 自然段:大雨大雪天父亲背“我”上学。
5. 第 6 自然段:父亲给“我”凑钱缴学费。
6. 第 8 自然段:炎夏夜晚,父亲摇船送“我” 赶考。
7. 第 9 自然段:父亲送“我”上师范,在船 上为“我”缝补棉被。
[ 设计意图:将具有时代感的词语、易读错的 词语归类教学,构建词语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 将知识结构化,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根据本单 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 含的感情”,结合课后第 1 题,先引导学生对课 文进行整体把握,梳理出梦中出现的场景,将课 文结构图像化,透过文字,一幕幕场景迅速回放, 学生可通过想象构建起课文的场景画面,加深情 感体验。]
三、聚焦场景,体会情感
师:人们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而 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这小舟 之中,飘入他的梦境。这七个场景,哪个场景给 你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将话题引入庙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逛逛庙会吧。
播放庙会视频,出示踩高跷、虾兵、蚌精、牛头、 马面等图片,让学生对庙会有更直观的了解。
师:庙会就像我们赶集,不仅有好吃的,还 有好看的、好玩的,可热闹了。
教师引读第 4 自然段。
师: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 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快乐, “我”高兴极了。
女生读: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 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 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 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
师:真是琳琅满目,这各色小吃真让人流口 水啊,看得“我”和父亲——
女生读: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 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 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 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 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师:同学们,这是逛庙会中的第一个小场景。 男生接着读——
男生读: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 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
师:五花八门的玩意儿看得“我”目不转睛, 眼睛都看直了——
男生读: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 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 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 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师:同学们,在庙会的大背景下,作者写了 两个小场景。请你默读这两个小场景,在最打动 你的地方圈画、批注。
师:读一读“买豆腐脑”这个场景,想一想, 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交流:庙会上 有这么多好吃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我”为 什么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为什么还要 带凉粽子,而且还要找个偏僻的地方吃?父亲为 什么会觉得“我”委屈?
小结:爱是相互的,父疼子,子爱父。看着 这样的父亲,“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出示填空:
师:再来读一读“做万花筒”这个场景,你 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交流:父亲怎 么知道“我”对庙会上卖的纸风车、布老虎等玩 意儿恋恋不舍的?
小结:“我”的愿望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 细心的父亲能从“我”的一个细微的动作,乃至 一个眼神感受到。
师:如果说一碗热豆腐脑是父亲用小小的金 钱向“我”传递了爱,那么亲手糊的万花筒,是 父亲用什么把爱传递给了“我”?
预设:智慧、双手、勤劳……
师:难怪多年以后,即便吴冠中已经成为了 不起的大画家,但始终忘不了那个万花筒。
出示句子: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 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师:让我们带着体会到的情感再来读一读“逛 庙会”这个大场景。
师:刚才,我们通过品味场景、细节,抓住 关键词句,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其他的场景描写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
[ 设计意图:“赶庙会”是作者最快乐的一段 记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赶庙会”这一学生印象最深、最感兴趣、最容易产生共鸣的场景 入手,首先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把学生带进 庙会热闹欢乐的场景、氛围之中。再通过盛大的 庙会与父子的清贫巧妙地对比引读,帮助学生把 握这一场景描写中内在的层次结构,体悟作者匠 心独运的构思。在学生圈画、批注的基础上,引 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用角色代入、置身 场景的方法补白父亲的“看见”,再补白父子俩 看见庙会上这一切,想对对方说的心里话。把心 理活动与父子俩的行动联结起来,体会融于场景、 藏在细节的情感,感受父慈子孝,父子情深。最 后总结学法,形成学习其他场景可迁移运用的策 略,从而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深入理解课 文内容,同时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支架,实现长 文短教。]
四、设置问题,引发期待
师:同学们,热闹的庙会是父爱之舟牵出的 一段难忘的回忆,后来这只小小的船送我赶考、 送我上学,送我走到人生的一个又一个路口。吴 冠中在文章结尾这样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 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 好了!”吴冠中是一位大画家,他画不出载着父 爱的小船吗?他真的只是想画那只小渔船吗?下 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父爱之舟》,去品味场景、 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 设计意图:问题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作者是位大画家,他想画可以随时随地画,而且 可以画得很好,然而,作者表达的意思是特别渴 望画下这“父爱之舟”却无法画下来,这是为什么? 值得探究。联系本课导入时欣赏的吴冠中画作, 也将会给学生带来新的阅读高峰体验。让学生带 着问题出课堂,引发阅读期待和深度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