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与文化》导学案+实录与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社会生活与文化》导学案+实录与反思

资源简介

《社会生活与文化》导学案
【课程标准】
2-2-5 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成就。
过程与方法:以南宋时期王老爷一家的生活为载体,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了解宋元社会生活丰富、文化繁荣的背景;分析相关资料,探究宋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气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小组合作,模拟表演,感受南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娱乐;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王老爷一家生活的影子,感受宋元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通过了解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状况,感受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111第一段,想一想王少爷为什么要参加科举考试,且屡败屡战?请在课本中找出你的依据,并用笔划出。
2.阅读课本P111阅读卡,说一说宋代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3.王少爷的偶像是苏轼,苏轼是两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词是文人用来抒发情感的_________,句子长短不一,适于_________。两宋时期著名的词人除了苏轼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辨别探究──家宴
申时一过,王老爷和平时一样关了布庄,周围的店铺都已经关闭。全家到齐后,家宴开始了,全家人席地而坐,丰富的菜肴摆了满满一桌,有东坡肉、宋嫂鱼羹、清炒青菜……点心有饺子和定胜糕。屋外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王少爷不禁兴致盎然,高歌一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小姑爷也唱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注:申时指下午3点到5点
请在材料中找出不符合史实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2.体验感受──瓦子之行
资料一:据《梦梁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书记载,临安瓦子中“百戏伎艺”,有小唱、弹唱、相扑、举重、射弩、杂剧、皮影戏、说书、木偶戏、杂耍等六七十中伎艺。瓦子中除有勾栏演艺服务外,尚有一整套相关的服务设施,如茶坊、酒肆、饮食店铺、歌楼、浴室、书店。——徐吉军 《南宋临安社会生活》 杭州出版社
资料二:说书主要有“小说”与“讲史”,小说讲一些百姓的爱情故事或清官侠盗的公案故事,讲史最流行的是“讲三分(三国)”“卖五代史”。
资料三:杂剧: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杂剧”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
资料四:
请结合资料模拟表演王老爷一家在瓦子的情景,感受南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娱乐。
三、拓展提升
寻找王老爷一家生活在今天的影子……
《社会生活与文化》实录与反思
导入:
师:上个星期的今天我们刚刚渡过了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
生:中秋节。
师:中秋节为什么会被称为传统节日?
生1:因为中秋节以前就有了。
生2: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过中秋了。
生3:我记得好像在唐朝时候已经有中秋节了。
师:那中秋节是不是最早起源于唐朝?
生:沉默。
师:中秋节最早见于《周礼》,说明在西周的时候就有中秋节了,到唐朝时成为固定节日,到了宋代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就和大家跟随者南宋临安城的王老爷一家去过个中秋节。
新课:
一、王老爷一家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认识王老爷一家。
展示《南宋临安城》地图和王老爷图片。
师:王老爷住在钱塘门外,经营着一家王家布庄。
展示王少爷图片。
师:从王少爷的打扮上你可以看出王少爷是干吗的?
生:书生。
师:王少爷视苏轼为偶像,他从小饱读诗书,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只可惜三次都名落孙山,但他毫不气馁,屡败屡战。
生:笑。
展示大姑爷的图片。
师:王家大小姐嫁到了艮山门,虽然大姑爷长的有些抱歉,但他确是一个大地主,家有良田百亩,租给15家佃户耕种,收成颇丰。
师:王家小小姐嫁到了崇新门,小姑爷虽说是个自耕农,只有良田10亩,但长的一表人才,夫妻两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日子过的也很滋润。
展示小姑爷图片。
生:大笑。
师:介绍完王老爷一家,我不禁有些疑问:1、王少爷是王老爷的独子,他为什么没有子承父业去王家布庄做掌柜,而是去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三次失败还要再考?2、大姑爷是地主,土地租给佃户耕种,小姑爷是自耕农,什么叫地主?自耕农?佃户?不管是大姑爷还是小姑爷日子都过得很滋润,这必然是由于宋代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宋代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的原因是什么?3、王少爷的偶像是苏轼,苏轼是两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什么叫词?两宋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词人?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
学生做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老师巡视、批改、打分。
师:刚才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题,请组内重点交流这两题,除了书本中的理由外你也可以进行补充。第三小题组长负责把答案对掉。
学生讨论。
学生小展示:
师:第一问王少爷为什么要参加科举考试,且屡败屡战?
组3:因为在宋代的时候官员的俸禄很高,所以王少爷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还屡败屡战。
师:很有道理,可这是唯一的理由吗?
组2:我们小组觉得王少爷家是开布庄的,家里经济条件应该不会很差,所以他应该不仅仅是冲着丰厚的俸禄去的,而是因为在宋以前商人的子弟是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现在可以考了,那当然要去考了啊。
组6:我们小组还觉得因为王少爷的偶像是苏轼,苏轼好像在杭州当过官,所以他要去参加科举考试。
师:苏轼曾先后两次就任杭州通判,但是在你看来苏轼之所以这么有名是因为他官当的好还是他写的诗词?
生:诗词。
师:这说明宋代时期文人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如何?
生:很高。
师:那朝廷呢?
生:也很高。
师:为什么?
生1:文人参加科举考试后就能当官,当官的俸禄很高啊
生2:我记得宋朝的国策就是崇文抑武。
师:太好了,的确如此,宋太祖赵匡胤就曾立下“誓不杀上书言事之人”的誓言。宋代朝廷对知识分子的宽松政策和优厚待遇促进宋代文化繁荣。
师:第二问宋代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组4:佃户要将土地收成的一半交给地主,那他自己就可以有一半收成了,而且书上说宋代佃农属于国家管理的正式编户,交纳地租后可以离开原来的田主,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农及其家属,那这样我想佃户会更乐意干活。
师:说的很好。第一宋代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第二佃户自己可以有一半收成,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粮食,佃户必然会更努力的干活。所以大姑爷的收入也是颇丰啊!还有其他补充吗?
生:宋代的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那田都是自己的,收成也应该是自己的,所以积极性也会很高。
师:哦,难怪小姑爷男耕女织,日子过的很滋润。而宋代生产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也会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师:第三问我们已经对过答案了,不光是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两宋时期涌现出许多诗人、词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仍在传唱。
二、王老爷家的中秋节
师: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繁荣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在各种节日中,那王老爷一家是怎样过中秋的?让我先来看一段史料,这段史料摘自于南宋吴自牧写的描述临安城社会生活的《梦梁录》,在这段史料中请找到南宋时期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展示史料。
生1:登危楼,赏月。
师:危楼指高楼,登高、赏月,还有吗?
生2:安排家宴,团子女,说明要吃团圆饭。
生3:喝酒。
师: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解是当的意思,市是买的意思,这句话说明什么?
生4:很穷的人把衣服当了也要买酒过中秋。
生5:说明南宋的时候中秋节很重要。
师:是的,南宋的时候人们非常重视过中秋节,王老爷一家也不例外,他们打算今年中秋节吃一顿团圆饭,吃完饭后还想敲敲大姑爷的竹杠,一起去最热闹的瓦肆happy happy。请大家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部分,注意两道题目都要做,特别是第二题的表演要准备好,开始吧。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老师巡视、指导。
大展示。
老师打分。
1.家宴
师:王老爷家的家宴,你们觉得有哪些不符合史实的内容?为什么?哪个小组先来做展示?
组3:“申时一过,王老爷和平时一样关了布庄,周围的店铺都已经关闭。”这句是错的,因为宋朝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日落闭市”了;“全家人席地而坐”是错的,因为宋朝已经有凳子了。
组:4:“小姑爷也唱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也是错的,因为这句是元曲。还有“东坡肉、宋嫂鱼羹”也是错的吧。
生1:东坡肉、宋嫂鱼羹是对的,苏东坡是北宋的,南宋的时候应该有东坡肉了吧。
生2:那宋嫂鱼羹不是的吧,我好像在看到过的。
生3:宋嫂鱼羹是的,都宋嫂了。
师:呵呵,东坡肉、宋嫂鱼羹在南宋的时候都已经有了,至于典故你们可以课外去查找一下资料。“小姑爷也唱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点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4:这首曲的内容和中秋节不符。
生6:小姑爷是个农民,他没什么文化的,肯定不会唱。
师:呵呵,如果小姑爷是生活在元代,他究竟会不会唱?
生1:会的,这是元曲。
生2:不会,小姑爷是农民,肯定不会。
师:到底会吗?
生:不会
师:我赞成会,理由就是“元曲”,看看课本到底会不会,什么叫元曲?
生:哦,会的,元散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的流行歌曲。
师:呵呵,看来王老爷家的家宴也像刚才你们的讨论一样热热闹闹,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好饭后,他们就要去瓦子了,小姑爷建议说钱塘门外新开了一家临安城里最大的瓦子——北瓦,于是全家就出发前往北瓦。究竟他们一家在瓦子里怎么的情形,就请你们来表演吧。
2.瓦子之行
组2:两位学生表演相扑,其他组员鼓掌叫好。
生:笑。
师:你们觉得他们小组表演的怎样?
生1:不是很好,没有面对观众。
生2:表演的项目比较少,在瓦子里应该不止一项表演。
师:那哪一组再来试试。
组7:两位同学表演木偶戏,一名同学表演说书,一名同学表演唱歌,一名同学表演王老爷和王少爷,一名同学表演大姑爷和小姑爷。
王老爷:这边的木偶戏表演的非常精彩啊!
小姑爷:岳父大人,这边是你最喜欢的三国啊!
大家说:好!
大姑爷赏钱。
生:大笑,鼓掌。
师:你们觉得这组表演的怎么样?
生1:很好,木偶戏很好玩。
生2:还有赏钱的,比较真实。
师:和前面一组相比,这组同学的表演在角色设置上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王老爷一家。
师:你们觉得王老爷一家要演进去吗?
生:要的。
师:为什么?
生:是王老爷一家去逛瓦子。
师:那我采访一下王老爷,你在瓦子里玩的高兴吗?
生:非常高兴,下次还要去。
生:大笑。
师:看来从王老爷的感受中我们也领略了瓦子真是个好玩的地方,也说明了南宋社会的丰富多彩。
三、王老爷一家生活的影子
师:曾经的临安,现在的杭州,文化在传承,生活的在继续,在我们的身边还能找到太多太多王老爷一家生活的影子,你能说说看吗?
生1:王老爷他们过中秋,我们也过。他们赏月、吃团圆饭,我们也是这样的。
生2:王老爷他们去瓦子玩,现在我们也去电影院、KTV。
师:瓦子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的什么地方?大型娱乐场所
生:城西银泰。
师:是的,万象城、印象城等等。还有其他吗?
生:凳子,吃的食物,东坡肉等等的,
师:是的,太多太多了。
播放:图片。
结束语:给我一课,还你千年。王老爷一家的中秋节只不过是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却也实实在在让我们领略到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曾经的南宋都城,今天的杭州,处处可以寻到当年的影子,饮食、休闲娱乐等等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历史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多姿多彩。
反思: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模式的导学课堂正在实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在这节课中,从整体设计到各个环节的教学,我努力的想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一、将载体教学和导学课堂相融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了,他自然会热情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这种主动参与使得教学有效甚至是高效。历史是故纸堆,但设计了王老爷一家过中秋节这个载体,就不再是枯燥的陈述过去,而是鲜活的展现了南宋临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从对王老爷家庭成员的介绍开始,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了,孩子们的感觉可能是好玩、有趣,可这就够了,因为说明学生愿意投入课堂愿意去思考了。而整节课王老爷一家贯穿始终:自主学习是对王老爷家庭成员的身份提出的疑问,解决了南宋社会生活与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成就;合作探究通过对王老爷家中秋家宴的辨析真伪和瓦子之行的模拟表演让学生感受了南宋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拓展提升则是寻找王老爷一家生活的影子,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延续。课堂的整体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能始终维持。但是载体的使用也使得教学内容的点比较狭隘,本节课教材的定位是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而以王老爷一家的中秋节为载体,侧重的是南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虽然在最后小结的时候点出“王老爷一家的中秋节是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但元杂剧等知识点还是被忽视了,也许不应这么拘谨于载体,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增加相关内容可能会好些。
二、在各个环节中践行新理念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主,即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基本知识。所以自主学习既不能放任学生阅读课本,看到哪儿算到哪儿,也不能仅是简单的填空,学生不需思考甚至不需理解题目意思,只需要在课本中对号入座就行了。老师要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完成自学任务,问题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元的:问答、填表、填图等等,学生的回答方式也可以是多元的:在书本上划、在导学案中写、在小组里说。这节课中问题呈现方式采用了问答和填空,学生的回答方式有在书本上划、在导学案中写和在小组里说。特别是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分别采用了“划”和“说”,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效果比较好。
2.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整节课节课最重要的环节,通过组内生生、组间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个环节不仅要做大做强,更要做实做精。第一,探究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探究性和可创造性。可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多元而并非是唯一的,通常是“为什么”或者“怎么办”,而不是“是什么”,在这节课中我设计的是“寻找王老爷家宴中不符合史实的内容并说明理由”,也就是“为什么”的问题,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特别是“小姑爷也唱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为什么是错误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分析,说明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含量都比较高。可创造性是指学生有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我设计的是“模拟表演王老爷一家在瓦子的情景”,模拟表演不是玩玩笑笑,是基于对一定史实的了解将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和单一的学生回答相比,表演有设计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但是表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表演的出彩就是课堂的亮点,但如果学生仅仅是热闹了下,没有实质的内容,表演就没有任何的价值了。老师如何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的指导?如何在一组表演后点拨引导下一组的表演?在这节课中我做得还很不够。第二,给学生的探究铺设台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铺垫学生的探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模拟表演王老爷一家在瓦子的情景”中,我提供了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因此学生的表演是有内容的。但是文字资料不够精炼,表演前还要花比较多的时间来阅读。第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善于点拨。点拨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老师在课堂生成中及时捕捉住有效信息,转化为资源,引导学生有深层次的探究。在“模拟表演王老爷一家在瓦子的情景”展示中,两组展示后,师:“和前面一组相比,这组同学的表演在角色设置上有什么不同?”生:“多了王老爷一家。”师:“你们觉得王老爷一家要演进去吗?”生:“要的。”师:“为什么?”生:“是王老爷一家去逛瓦子。”师:“那我采访一下王老爷,你在瓦子里玩的高兴吗?”生:“非常高兴,下次还要去。”在老师的不断追问中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角度,即当事人王老爷的感受,进一步来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3.拓展提升。拓展提升往往是课堂的总结与提升。当历史照进现实,通过寻找王老爷一家生活在今天的影子,来感受历史的延续。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缅怀过去,而是认识现在,展望未来。这一环节虽然容量不大,但可以提升整节课的立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