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地理小百科30-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和冰川堆积地貌大陆冰川:高纬度极地区,分布面积大,厚度可达3411米。山岳冰川: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的冰川。主要分布于雪线以上地区,规模小、冰层薄,受地形控制,沿沟谷呈线状分布。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冰川侵蚀作用:拔蚀与磨蚀(1)刨蚀(磨蚀)作用:冰川滑动过程中,其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不断锉磨冰川床,就是刨蚀作用。(2)拔蚀掘蚀作用:运动中的冰川将与之冻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碎块带走的过程。冰床底部基岩在冰川巨大的压力下极易破碎并产生裂隙。裂隙在溶水反复冻结下松动而被冰川带走。冰川侵蚀地貌冰斗一冰斗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外形呈围椅状。冰斗多发育于雪线附近,因此冰斗具有指示雪线的意义,即可以根据古冰斗底部的高度来推断当时雪线的位置。角峰一当山岭两坡发育了冰斗,随着冰斗的进一步扩大,斗壁后退,岭脊不断变窄,最后形成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称为刃脊。由三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夹峙的尖锐山峰,叫做角峰。冰斗、刃脊、角峰冰斗(天山,8月)刃脊、角峰U型谷一冰川谷又称U形谷或槽谷,其前身大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V形河谷,后由冰川切割而成。峡湾一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在冰期时,这里沿冰期前的河谷发育了山谷冰川;而冰后期之后,原来的冰川谷被上升的海水部分淹没,形成了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为峡湾或峡江。羊背石一羊背石应是未被搬运而在原地形成的一种地貌景观,是基岩受到冰川侵蚀形成的孤立石质鼓包,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羊背石。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形态两坡不对称:即当冰床底部有凸起基岩时,迎冰面以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拔蚀为主。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作流线形,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流面则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掘蚀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作锯齿状的陡坡。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陡坎处岩石有压裂破碎的现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巨型羊背石,也称鲸鱼背(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西北部弗林弗伦附近)冰蚀湖一由冰川刨蚀、掘蚀作用产生凹地积水而成。如中国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是山谷冰川侵蚀形成的冰蚀湖;俄罗斯科拉半岛、芬兰境内和加拿大东部的大多数湖泊,瑞士著名的苏黎世湖是大陆冰川形成的冰蚀湖。五大湖是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五个相连湖泊的总称,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蚀而成。第四纪冰期时,五大湖地区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陆冰川中心,冰盖厚2400米,侵蚀力极强,原有低洼谷地的软弱岩层逐渐受到冰川的刨蚀,扩大而成今日的湖盆。当大陆冰川后退时,冰水聚积于冰蚀洼地中,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一般湖盆为坚硬的基岩,盆壁与盆底的基岩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冰川搬运作用一冰川的搬运作用包括载运和推运两种方式。冰川运动时,冰川内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会随冰川迁移,犹如传送带传送物体,这种搬运方式叫载运。载运是冰川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推运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川前端地面上岩屑向前推进,这种搬运方式只发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进的条件下。由于冰川是固态物质,冰运物相对位置在搬运途中很少变化,因此冰川搬运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选现象。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碛物,巨大的砾石称为漂砾。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粒径大于1米的岩块称为冰川漂砾。冰碛物分为 6 种:表碛、侧碛、中碛、底碛、里碛、终碛。大陆冰川只有底碛和终碛两种。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内的叫内碛,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位于冰川两侧的叫侧碛,两只冰川会合则形成中碛。环绕冰舌末端的叫终碛(前碛)。冰碛石表面布满裂痕。表碛(粗)堆积作用一包括融坠、推进和停积等 3种方式融坠是指由于冰川表层或边缘部分消融,从其中散落的碎屑物就地进行堆积的一种沉积方式。当冰川前端位置向前推移时,它会象推土机那样把铲刮的物质堆积起来,这种沉积方式称为推进。若冰川在运动途中遇到障碍物,受挤压,融点降低而融化,散布其中的碎屑物就地堆积,这种沉积方式称为停积;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终碛垄(堤)一当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冰碛物就会在冰舌前端堆积成弧形长堤。山岳冰川终碛垄高度常达百米以上,但延伸长度较短;大陆冰川终碛垄高度较低,约数十米,但延伸长度可达数百千米。终碛垄的横剖面不对称,即外坡陡、内坡缓;终碛垄的高度不对称,即内低外高。珠穆朗玛峰下的终碛垄冰碛丘陵一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碛和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冰碛丘陵广泛分布于大陆冰川作用区,高度可达数十米或数百米。波密冰碛丘陵及丘陵中的村庄 (古冰川遗迹,当地人称之为蚂蚁堆。)鼓丘一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平面上呈蛋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鼓丘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缓,一般高度数米至数十米,长度多为数百米左右。鼓丘在山岳冰川作用区少见,而在大陆冰川区则往往成群地分布于终碛堤内不远的地方。它分布在大陆冰川或山麓冰川的终碛带内侧,鼓丘可能是孤立的山丘,更多的是成群出现,成带状分布,称鼓丘带。分布于谷底的鼓丘,向下游伸展,并大致平行于冰流的方向。鼓丘反映了冰川边缘地带,冰川搬运能力减弱,当冰川负载量超过搬运能力,或冰流受阻时,冰川将携带的部分底碛停积,或越过障碍物把泥砾堆积于背冰面所致。迎冰面坡陡,为基岩,背冰面坡缓,为冰碛物。冰碛湖一冰川消融时,终碛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多数湖泊都是这个成因。并且北欧和东欧都广泛分布冰碛丘陵。冰蘑菇一大小漂砾保护其下部冰体不受消融,则形成冰蘑菇。蛇行丘一是大陆冰盖下封闭水道中的沙砾物质组成的狭长曲折的高地,短的仅有数十米,最长的可达几百公里。呈蛇形湾曲,两壁陡直,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成因: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了。羊背石与鼓丘对比一、概念不同。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看似伏地的羊群,故得名。鼓丘是一个由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小丘。二、地貌成因不同。羊背石是冰蚀地貌;鼓丘是冰碛地貌。三、形态不同。虽然二者都呈椭圆形而且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但羊背石迎冰面受磨蚀作用较平缓,背冰面受侵蚀较陡;鼓丘迎冰面坡陡,为基岩,背冰面坡缓,为冰碛物。练一练:1.下图为某地地表形态演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该地地表形态演化的顺序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②①(2)营造该地区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 风 B. 流水 C. 冰川 D. 构造运动(3)该地区可能位于( )A. 英国北部 B. 东非高原 C. 南极大陆 D. 亚马逊平原【答案】 1. B 2. C 3. A【解析】(1)读图可以看出,该地地表形态演化是由地表起伏和缓到地形崎岖,应该是外力不断侵蚀形成的,图①地表起伏较缓和,地表被侵蚀程度较轻,图③地表起伏程度加大,被侵蚀程度加重,图②地表被侵蚀程度最重,冰斗、角峰、U型谷等地貌十分典型,山高谷深,地形崎岖。所以该地地表形态演化顺序是①③②。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2)由图②可以看出,该地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等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所以可以判断营造该地区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冰川,C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3)冰川地貌一般分布在气候寒冷的高纬度地区或者高山地区,排除BD,冰川地形是由于冰川滑动造成的,需要温度变化,融化后,才会运动,南极气候酷寒,常年冻结,因此,冰川基本不会滑动,所以很少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等冰川侵蚀地貌,C错。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2. 喀纳斯湖位于阿尔泰山脉西南侧,湖面海拔1374米,湖口由粗细不同冰碛石块、砂与粘土等物质堵塞水道,形成湖泊。湖泊两侧崖岩林立,森林草地交织分布。图1为喀纳斯湖区域卫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喀纳斯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地壳运动与冰川作用B. 地壳运动与流水作用C. 冰川作用与流水作用D. 冰川作用与风化作用(2)湖泊四周的森林主要属于( )A. 常绿阔叶林B. 热带季雨林C. 针阔混交林D. 常绿硬叶林(3)该地区存在森林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壤层深厚肥沃B. 地形闭塞,交通不便C. 山谷海拔低,热量充足D. 气候湿润,降水较多【答案】 1. A 2. C 3. D【解析】(1)由“湖泊两侧崖岩林立”可判断喀纳斯湖是一构造断陷湖,构造断陷为地壳运动的结果;材料“湖口由粗细不同的冰碛石块”中的“冰碛石块”为冰川沉积作用形成。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2)常绿阔叶林与常绿硬叶林为亚热带地区的植被;热带季雨林为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喀纳斯湖所在地区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最可能为针阔混交林,因此排除A、B、D。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3)喀纳斯湖所在的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气候干旱,因此水分条件成为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受喀纳斯湖的调节,湖区周围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利于树木的生长。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峡湾是第四纪冰川侵蚀形成冰川谷,在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而形成。下图为某地峡湾图片。材料二 下图为北美洲东北部的拉布拉多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洲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该半岛沿海地区峡湾众多。(1)描述峡湾地形的特点。(2)推测峡湾在世界上(拉布拉多半岛除外)的主要分布区。(3)分析各地峡湾形成的共同条件。(4)说一说峡湾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答案】(1)曲折幽深,蜿蜒狭长,岛屿杂列。(2)南美洲智利南部。北美洲西北部。欧洲挪威西海岸、冰岛等岛屿。新西兰南部。(3)①地质作用:纬度较高。曾经被冰川覆盖,受冰川(侵蚀等)作用;②地形:地壳上升,地形为山地;③位置:位于沿海地带,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冰川谷。(4)有峡湾分布的地区纬度较高,光热不足,且大多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种植业发展。林业或者畜牧业发展条件较好,还可以利用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发展捕捞业。可以利用峡湾独特的地质地貌特点,开发旅游业。峡湾地带有利于船舶避风避浪,可以建设港口。【解析】在第四纪冰川运动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刨蚀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U型谷,同时在U型谷的前缘产生冰坎。后来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坎被海水淹没,海水进入U型谷,于是成了峡湾。(1)据图可以看出,峡湾地形的特点:轮廓曲折,曲折幽深,蜿蜒狭长,岛屿杂列。峡湾岸壁陡峭,中部海水最深,湾口附近有水下陡坎(冰坎),在峡湾的岸壁上有冰川形成的痕迹。(2)峡湾是冰川侵蚀形成的,一般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历史上或现代有冰川分布的地区。如南美洲智利南部。北美洲西北部。欧洲挪威西海岸、冰岛等岛屿。新西兰南部。(3)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各地峡湾形成的共同条件是:首先,冰川运动是峡湾形成的首要前提因素,有了冰川的侵蚀,才能为后面的峡湾形成奠定基础条件。在地质作用方面,纬度较高,曾经被冰川覆盖,受冰川(侵蚀等)作用形成;峡湾两侧是陡峭的山地、陡崖,因此地形方面,伴随地壳上升,地形为山地;在位置方面,峡湾连接海洋,应该位于沿海地带,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冰川谷。(4)有峡湾分布的地区一般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冬季光热不足,有峡湾分布的地区大多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种植业发展。纬度较高,山区面积较大,林业或者畜牧业发展条件较好;临近海洋还可以利用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发展捕捞业。可以利用峡湾独特的“曲折幽深,蜿蜒狭长”地质地貌特点,开发旅游业。峡湾地带有利于船舶避风避浪,可以建设港口。 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衔山是祁连山东延的余脉之一,山顶基岩裸露,区内冰锥、雪蚀洼地、石海、冻融草丘、冰碛垄(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等冻寒地貌常见。小湖滩多年冻土上部发育了丰富的地下冰,是一个排水差、冻融草丘发育的洼地。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夏季可限制外部热量进入冻土层,冬季有利于冻土层排放热量。近20年来,马衔山多年冻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目前仅在小湖滩有岛状多年冻土残存。下图示意马衔山地理位置和地形等高线(单位:m)(1)指出马衔山脉的地形特征。(2)推测图示地区可能出现冰碛垄景观的地点,并描述冰碛垄的形成过程。(3)简述马衔山多年冻土层的变化趋势。(4)分析小湖滩多年冻土能够残存的原因。【答案】(1)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势陡,西北较平缓;山顶地势平坦。(2)陡林沟,红哈浪岘沟。形成过程: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岩石搬运至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冰碛垄。(3)冻土厚度变薄,面积减小;零星多年冻土消失。(4)地势低洼,排水差,有利于冻土层的形成;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对冻土层具有保护作用;海拔较高,且位于山脉北坡,气温低。【解析】本大题以祁连山东延的余脉马衔山为背景,以相关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形特征描述、冰碛垄特点及形成过程冻土层变化趋势及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意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1)马衔山脉的地形特征应山脉走向、地形起伏差异等方面从图中进行归纳描述。图中显示,海拔最高的山顶和山脊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图示地区,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区等高线密集,因此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势陡,西北地区等高线稀疏,因此西北较平缓;图中显示,山顶地区地势差异较小,地势相对平坦(2)图示地区可能出现冰碛垄景观的地点可根据图中岛状多年冻土、零星多年冻土和古冰川遗迹等信息进行推测,图中显示陡林沟和红哈浪岘沟的上部有岛状多年冻土、零星多年冻土分布,沟中有古冰川遗迹,因此冰碛垄应分布在陡林沟和红哈浪岘沟。冰碛垄的形成过程: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和破碎物,冰川形成后,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巨大岩石块搬运至冰川末端,冰川融化,在冰川末端的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垄状堆积地形,形成冰碛垄。(3)马衔山多年冻土层的变化趋势从材料信息中寻找方向进行叙述。材料信息表明,马衔山多年冻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目前仅在小湖滩有岛状多年冻土残存,说明冻土厚度变薄,面积减小;图中信息表明,零星多年冻土已消失。(4)小湖滩多年冻土能够残存的原因从材料信息中寻找方向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小湖滩多年冻土上部发育了丰富的地下冰,是一个排水差、冻融草丘发育的洼地。说明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差,地下水丰富,有利于冻土层的形成;材料信息表明,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夏季可限制外部热量进入冻土层,冬季有利于冻土层排放热量。说明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对冻土层具有保护作用;图中显示,小湖滩地区海拔在3500米左右,海拔较高,且位于山脉北坡,为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气温低容易保存冻土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