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素材

资源简介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是由物体的的振动产生的。任何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同时停止。
2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在振动时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发声的物体也一定在振动。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这些随发声体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其他介质振动,使振动向外传播,这样形成声波。例如在空气这种介质中,振动的音叉向外振动时,压缩周围的空气使空气变密,音叉向里振动时又使空气变疏,音叉不断地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向四周传播。
2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这种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回声测量距离的原理:距离=1/2×声速×时间(此时间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即S=1/2t.(其中S表示距离,单位是m,v表示速度,单位是m/s,表示时间,单位是s)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更好。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三、声音传播有多快
1声速:单位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叫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一般不同,通常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气体中声速最小。
2.声速不但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
四、人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造:人耳是由鼓膜、听小骨、耳郭、耳蜗、外耳道、耳道、鼓室、耳垂、半规管、前庭、咽鼓管等组成的,
2.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听到声音:
3.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
4.骨传导:人耳传导系统的鼓膜、听小骨因病损坏时,声波还可以通过头骨、领骨等其他介质传导至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科学上称之为骨传导。
2.2,2.3我们怎么区分声音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乐音和噪声: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叫乐音,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噪声。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它反映了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小。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3波与频率的关系: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越少,频率就越小,音调就越低,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越多,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
4弦乐器音调的调节
当弦的粗细、张紧程度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
当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拉得越紧音调越高。
当弦的张紧程度、长短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
5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人能感觉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的人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与一些动物相比要窄得多,正因为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动物有明显的听觉感知,而人却没有。例如在地震前,很多动物都有反常行为,就是因为它们听到了人类听觉范围以外的声音的缘故。
二声音的强弱-------响度
1响度: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俗称音量或声量。它是由生源的振幅决定的。
振幅:物理学中把物体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它是指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源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声音的响度不但与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另外,减小声音的分散也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
2波与振幅的关系: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音叉的振幅小,响度小。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音叉的振幅大,响度大。
3声音的等级:人们用分贝(符号:dB)作为的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三声音的品质------音色
1音色:由叫做音品,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2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人们就是根据这三个特性来区分声音的。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一、声音与音乐
运用不同的音调和响度,配上伴音、和声等,组成不同旋律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全世界人民交流的另一种"语言”,音乐可以陶治人的情操,使人奋进、向上,现在,音乐的数字合成技术,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艺术享受
二、声音与建筑
1.声音的反射及其应用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声音的反射.我国不少古代建筑,巧妙地应用了这一声学知识,充分展示了建筑者的智慧、才华,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和”三音石”.
(2)现代建筑如礼堂、音乐厅等,都有着很高的声学要求.它们通过采用不同的吸声材料,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使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晰、丰满。
2.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1)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头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2)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自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
三、听不见的声音
1.超声: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的声能量
(2)应用:1、回声定位(声呐装置):2、B超:3、超声波清洗4、超声波碎石5、超声波焊接等
2.次声: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1)特点:波长很大、绕过障碍物的能力强,传播距离远
(2)应用:①预测自然灾害:②进行军事监测
(3)危害: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使人产生恐惧、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强大次声波还会对机器设备和建筑物造成破坏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噪声: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因此,噪声和乐音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2.噪声的来源: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等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时的打桩声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噪声等.
3.噪声的等级及危害
(1)等级:噪声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它的强弱,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的听觉下限为O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可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可超过50dB.
(2)危害:轻则影响人的休息、学习和工作,重则使人神经衰弱,甚至引起心脏病和高血压。
4.噪声的控制:控制噪声应从消声、吸声和隔声三个方面人手,具体表现在:(1)在声源处控制(即消声)如改造声源结构:在声源处加防护罩:在内燃机排气管上加装消音器等。
(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即吸声、隔声)利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把声源与外界隔离起来,如在城市里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控制(即隔声).如戴防噪声耳塞,或在耳孔中塞一小团棉花,或者双手捂住耳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