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1《百合花》:小说人物形象的题型(课件)(共8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1《百合花》:小说人物形象的题型(课件)(共83张PPT)

资源简介

(共8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材中的考点:
关于小说人物形象的题型
百合花
——茹志鹃
教材典例
《百合花》
关于人物形象的考点
茹志鹃《百合花》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例析
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一、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二、侧面描写:
其他人的衬托、其他物的衬托、环境的衬托。
三、对比、抑扬、各种修辞等。
(一)、细节描写
小说 《百合花》塑造人物形象的最突出手段是细节描写。茹志娟以其女性的敏锐细腻的感知来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并借助大量生动的典型细节的描写来予以揭示。
两处枪筒的细节
第一处:通讯员护送 “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上,关于枪筒的细节描写:“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第二处:通讯员自己回团部前线时,又有关于枪筒的细节描写:“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跟那些树枝,在他耳边抖抖的颤动着。”
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文中出现两次,其作用是:
1、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纯洁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临战不慌的乐观情绪。
2、表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3、结构上前后照应。
三处百合花被子的细节
第一次:出现在新媳妇为“我”说服, “这原来是一床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撤满白色百合花。”
第二次:出现在新媳妇参加了包扎所工作,“她把自己那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三次:出现在通讯员已经牺牲,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
三处百合花被子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了新媳妇热爱和拥护人民军队的思想品质。
2、以百合花象征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美好而纯洁的感情。
3、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
4、这些细节前后照应,使全文上下连贯、浑然一体。
四处破口子的细节描写
第一次:在“借被”情节,“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新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抵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第二处:在通讯员要回团部去了,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的。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一晚上的肩膀了。”
第三次:在小通讯员为掩护民工担架队员而身负重伤,被抬进了包扎所,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的‘啊’了一声。我急忙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祥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第四次:在新媳妇听到通讯员舍己救人的事迹后,她默默地为通讯员拭身,“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四处破口子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1、第一处细节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稚气的形象特点。
2、第二处细节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依恋情怀,同时紧承上文,使作品结构严谨紧凑。
3、后两次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小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歉疚、痛惜,对子弟兵的崇敬和真挚的爱。再一方面,照应前文,使全篇因此勾联了起来。
五处新媳妇的笑的细节
第一次:当通讯员再次同“我”到她家借被子,“我”在向她道歉时,她“尽咬着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作用:表现了新媳妇性格开朗而又腼腆并略带调皮的性格。
第二次:在通讯员接过新媳妇的被子时因紧张而挂破衣服后,“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作用:
1、写出了新媳妇的淳朴善良和对他人的关心以及内疚。
2、在情节上自然牵引出后文的内容。
第三次:在前沿包扎所里, “笑眯眯地抿着嘴”,东张西望寻找通讯员。
第四次:“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 ‘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
第五次:在她说完这句话后的“又抿了嘴笑着”。
作用:表明了她心中的歉意,也表现了新媳妇的温柔善良。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的作用概括:
1、细节描写有助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2、细节描写能描绘作品的典型环境
3、细节描写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4、细节描写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效果上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二)肖像、外貌描写
小通讯员: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新媳妇: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外貌、肖像描写作用:
1、突出了小通讯员高挑年轻的人物形象。
2、突出了新媳妇年轻美丽的人物形象。
(三)神态、动作描写
新媳妇:
1、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2、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3、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4、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神态、动作描写的作用:
刻画了新媳妇腼腆羞涩、淳朴善良、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四)心理描写
新媳妇:
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心理描写的作用:
刻画了新媳妇深明大义的形象特点。
(五)语言描写
小通讯员: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新媳妇:
两次“啊”。
语言描写的作用:
1、表现了小通讯员知错就改的特点。
2、突出了新媳妇意外惊讶、关切震惊的内在心理。
(六)侧面描写
侧面写小通讯员: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作用:从侧面衬托了小通讯员舍己救人、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精神。
侧面写新媳妇: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作用:突出新媳妇淳朴善良的特点。
(七)欲扬先抑
小通讯员: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死封建:不大方,不开放。
作用:欲扬先抑写出了新媳妇的大方、通情达理、开朗的性格特点。
考点分析
小说人物形象的题型
“人物形象”题的题型
一、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人物衬托
环境衬托
物象烘托
他人的评价
题型一、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其他手法:正侧面结合、欲扬先抑、对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立体化人物、扁平化人物……
题型二、
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通讯员
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
外貌描写
憨厚朴实的农家小伙子
肖像描写
(1)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这个服饰细节描写,既说明孔乙己穷,也说明他懒,更表现了他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封建教育毒害之深揭示得十分深刻。
细节描写
两处写到了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前呼后应,把通讯员天真、纯朴、热爱生活、爱好自然等品性活生生地写出来了。
两处衣服上破洞的描写,通讯员肩上撕破大洞,新媳妇准备缝,通讯员不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无比悲痛和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
示范:
现在从背后看过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这是对小通讯员的(外貌)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小通讯员是一个(年轻、质朴、充满活力)的人。
1、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形象?
常用模式:某某是一个… …的…人。
2、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常用模式:① … …② … … ③ … … ④ … …
题型二、人物形象的特点常用模式
补充:
人物形象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因素。
小通讯员是一个有着
( )的外表,
( )的性格,
( )的品质
( )一样美好心灵的小战士。
腼腆、善解人意
质朴、憨厚
勇敢善良、热爱生活
百合花
形象小结
小通讯员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又憨厚朴实,拘谨腼腆,不善言辞,质朴纯洁,不畏牺牲,舍己为人的军人形象。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她有很高学识,并能学以致用;她质朴善良、乐于奉献、细心、而且有爱心.她关爱儿童村的孩子,经常去看望他们,并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母爱。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他。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出马骁奴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人物形象探究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作者在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中是如何塑造新媳妇的形象的,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形象特征?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肖像描写
漂亮、质朴
细节描写
娴静、羞涩、淳朴
动作、心理描写
善良
神态、动作描写
尊敬军人,品质高洁
“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
“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新媳妇的形象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善良、纯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崇敬,无私的品质。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对比。
第一件事: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
新媳妇的形象
新媳妇 是一个娴静、美丽、忸怩、羞涩、善良、纯朴,对解放军战士怀有无比热爱和崇敬的农村妇女形象。
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对比。
新媳妇的形象
新媳妇 是一个善良、纯朴又有些矜持、羞涩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在小战士牺牲后,她又表现出果敢坚决和对解放军战士无比痛惜和崇敬。
1、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侧面衬托(或对比)主要人物形象;
②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借助于“我”的思考来揭示主题。 ;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⑤次要人物群体可以营造社会环境。
《祝福》里的“我”《百合花》里的“我”《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
题型三、形象的作用
1、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叙述亲切自然;“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有时可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使文章张驰自由,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
不同的人称交互出现:
①可以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使行文变化曲折。
②有助于作者不同情感的表达。
简要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我”的作用
1、“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起到了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见闻以及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把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故事以“我”一个孩子的视角展开,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3、“我”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有力地烘托了米考伯夫妇的形象。
4、“我”的艰辛的生活经历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题型三、人物形象的作用
《祝福》中“我”的作用
1、“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起到了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见闻,把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我”是故事的叙述者,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3、我与祥林嫂关于灵魂的对话,更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彰显了文章主题。
4、“我”作为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同情,与四叔等人的冷酷形成鲜明对比。
《百合花》中“我”的作用
1、“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故事情节的推动者,起到了线索作用。通过我和通讯员小媳妇之间的交往,把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小说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腻观察,使通讯员和小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3、我是读者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作者巧妙地把我对小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入故事情节当中,通讯员的腼腆羞涩英勇无畏等性格才更有感染力,彰显了文章主题。
小说引入特别主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
①突出人物性格,或者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揭示深化主题;
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有助于描写环境,渲染某种氛围。
题型三、形象的作用
2、物象的作用
独特的写作手法
小说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
主题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1.从借被子到献出被子,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线索的作用。
2.百合花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有百合花一样美好的心灵,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纯洁感情的象征,
3.百合花被子是连接军民关系的重要纽带。深刻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
4、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纯洁美丽。以“百合花”为题目,是以借代的手法指小说主人公新媳妇的嫁妆(新被子)。
5、以“百合花”为题目,题目更文雅、含蓄,耐人寻味。同时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的风格。
百合花被子(物象)在本小说中的作用。
理解标题的意蕴
答题思路:
1.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
2.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结合标题技巧;常用的有双关、比喻、象征等,联系小说结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进行挖掘。
学以致用
(2022新高考卷)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上【注】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试题(现代文)))
试题(现代文)))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 “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 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 “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答案】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只有……才”说法绝对。从文中“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一语可知,通过这次渡江,伍子胥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心中没有了仇恨,以后他都可以平和地欣赏风景。
8.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答案】
①江上的风景使伍子胥心态平和宁静;
②想到父亲和哥哥被杀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胀起来;
③渔夫平坦豁达的心境,纾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希望自己能从血海深仇中解脱出来。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变化。做答本题,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然后分析。
“一走上船,……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这一段景物描写,表现伍子胥登舟之后宁静平和的心态。
“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这几句写江水引发的联想,伍子胥想到父兄的遭遇,父兄被杀的家仇,他的心情又难以平静。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一段,写由渔夫引发的思考。伍子胥把渔夫当作恩人,看作最亲密的朋友,是因为渔夫的歌唱出了他的悲痛,也让他受到了启发。
“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伍子胥从渔夫摇橹的姿态,体验到了平和与柔情,并希望自己能从仇恨中走出来。
【8题详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2022全国甲卷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经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伤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撩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险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撩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险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8. 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8. (1)刚毅果敢。腿部受伤化脓,他果断决定让人挤出脓血,体现出铮铮铁骨。
(2)意志坚强。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他忍受剧痛,有不屈的意志。(3)信念坚定。环境的艰苦和身体的痛苦都不能改变他革命的信念。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把我绑起来!” “来,使劲挤它!”“帮我挤挤就好了”可知,老胡腿部受伤化脓,影响行动,且从后文“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可知,后面还有追兵,这种情况之下,老胡毅然让人帮助把腿部的脓血挤出,体现出刚毅果敢的一面。
由“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没关系,你,你别管我!”“他猛地抖了一下”“他又是一阵猛抖”“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可知,当时没有器械,也没有麻药,是生生挤出腿部的脓血,甚至挤出了两片碎骨片,这些内容体现出老胡不屈的意志。
从当时的情境来看,老胡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了继续战斗,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之下忍受巨大痛苦用土法疗伤,这与老胡坚定的革命信念有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