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必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

资源简介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是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历史进程及其影响。包括农业产生前早期人类的生活状态,农业产生的基本概况,不同地区人们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以及农业产生对生产关系及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从食物采集演进到食物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食物生产的出现和农业革命的发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印象。因此本课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乃至整个高中历史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即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以及生产关系的变化。三个子目探讨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进程、表现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进一步理解农业革命的意义。
其中,第一子目“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重点介绍了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的历程,突出强调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二子目“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重点介绍了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农业文明的概况,帮助学生从空间上全面了解农业的产生及古代不同文明地区的食物生产状况。
第三子目“生产关系的变化”重点介绍农业的出现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强化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早期生产与生活的表现,理解农业的出现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认识不同地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差异性。
3.了解生产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和表现,理解生产关系变化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革命的意义;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难点:农业革命的原因与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植物与动物图片
图片中的植物和动物相信同学们一定认识,它们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人类是从何时开始种植这些植物、驯养这些动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开启今天的课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物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教学内容。
教师也可使用“原始农耕生活”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农业产生之前:采集渔猎
教师讲述:远古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在农业产生以前,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出示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组图
(1)生产工具:木、骨和石等材料制成
教师讲述:当时人们使用的是木制、骨制和石制的工具,用来采集和狩猎。
出示远古人类工具图
(2)生活方式: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教师讲述:在生活中,当时的人们已经会用火取暖、烧制食物。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烧骨就是有力的证据。
出示图片及材料
(3)组织形式: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群居
教师讲述: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虽然占主要地位,但因动物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很大,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因而采集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因此,主要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生育和抚养后代的女性在群居生活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出示图片及材料
过渡: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于是开始着手驯化野生的动植物。大约在一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所以农业的出现,是远古时代人们长期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果。
2.原始农业出现
(1)时间:大约1万年前
出示材料
长期采集植物籽实、根茎的活动,促使人们了解植物的生产规律,为适时收获作好准备。正是在这种对植物生长规律逐步深入的认识中,人们开始掌握栽培植物的技术。
——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2卷
(2)三大起源中心及成就
教师讲述:从世界范围看,农耕有多个起源,其中以西亚、东亚和中美洲为主要起源地。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地图并结合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内容,说出西亚、东亚和中美洲的农作物及饲养的动物。
出示地图和表格
【知识拓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教师讲述:中国的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在发展初期这两个地区就以显露出明显的地域差别。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的蔬菜种子。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有大量的稻谷遗存,猪纹黑陶钵也是河姆渡出土的代表性的陶器。“猪纹”体现出河姆渡人已经开始饲养猪。所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出示图片
【想一想】下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材料一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后总结,出示表格:
教师指出:人类起源具有多种因素,两段材料都不全面,除这两种因素外,人类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是农业产生的主要因素。
过渡:我们刚刚了解了原始农业产生的表现,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3)农业出现的影响
【问题探究】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在史前时代的几百万年中有两大转变为以后的全部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是灵长类逐渐转变为人类,即具有思维能力的真正的人类;其二是人类的先祖从坐享大自然恩赐的食物采集者转变成日益摆脱大自然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食物生产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后总结: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材料三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后总结:③定居出现;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手工业劳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后总结:④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材料五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后总结:⑤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合作探究】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人类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
状况;
◆食物结构的变化:除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食物;
◆生产方式的变化:由采集狩猎变为农业生产;
◆社会组织的变化: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经济形态的变化:分工出现,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食物生产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与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农业起源之前人类的生活状况,了解原始农业起源的表现。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利用材料和图片,重点分析农业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及时总结归纳,突破重、难点,提升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过渡:食物生产的出现和农业文明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区的食物生产差异较大。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概况
教师讲述: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想一想】四大文明古国在分布上有何共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后指出: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水源充足。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强,尤其是对灌溉水源的依赖,因此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建设水利工程,并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2.古代巴比伦
(1)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等。
(2)社会生活: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出示图片和材料
王室、神庙和贵族官员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农村公社的土地基本上都已成为各家各户的私有地,只有牧场和灌溉系统等尚属公社集体所有,农村公社成员都必须向国王缴纳赋税和服兵役。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教师讲述:公元前4000年,西亚的两河流域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传统灌溉农业,当地的农业成就以控制洪水、挖掘沟渠、灌溉田畴等而闻名。当地居民种植大麦、小麦及其他经济作物,并饲养山羊、绵羊、牛、猪等家畜。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苏美尔和阿卡德地区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巴比伦”,我们称为古巴比伦,古巴比伦存在了大约400年左右的时间,从公元前2000年到前1600年。
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已经有关于耕犁和耕牛等役畜等内容。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很发达。
3.古代埃及
(1)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等。
(2)社会生活:土地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出示图片及材料
教师讲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埃及气候干旱,但是尼罗河纵贯埃及南北全境,当地人们通过利用尼罗河的水土资源发展农业,种植大麦、小麦、亚麻、橄榄、葡萄等作物,饲养绵羊和山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古埃及文明。
4.古代中国
出示图片
(1)食物生产: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教师讲述:食物生产:中国是东亚农业的典型代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北方多种粟、麦,南方多种水稻。所以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2)社会生活方面:
教师讲述:①商周时期,主要实行井田制,土地实际掌握在周天子及各级贵族手中,井田制下农民集体耕作,耕作完公田,才能耕种自己的私田,由于生产工具相对落后,所以生产力水平不高。
②到了战国以后,铁器出现,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此后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③农业发展离不开水源,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水利工程的修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秦国的都江堰和西汉时期的龙首渠。
出示图片
教师讲述:④从秦汉到隋唐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良,像西汉出现的耧车、唐代出现的曲辕犁等都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由于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同,所以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这种农业技术体系,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5.古代希腊
(1)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地区特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或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2)社会生活:
①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②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
出示图片及材料
教师讲述:相比其它文明,欧洲的传统农业历史要稍晚许多。欧洲人主要种植大麦、小麦、葡萄和橄榄。我们来看希腊的地形,多山、多岛屿、平原少,耕地面积有限,所以希腊人会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
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人已经在地力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的一熟制。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古希腊城邦是奴隶制社会,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的情况十分普遍,在斯巴达,被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
6.古代罗马
(1)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2)社会生活:古罗马在很长时间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出示图片及材料
教师讲述:古罗马也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饲养绵羊。罗马是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全部经济活动都依靠奴隶,后来古罗马奴隶制大庄园逐渐发展起来。
7.古代美洲
(1)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2)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出示图片及材料
教师讲述:美洲印第安人是富于创造性的勤劳的人民,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驯化了多种野生动物,培育出大量的农作物,其中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甘薯和马铃薯。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还驯养火鸡和羊驼。在农业技术方面,阿兹特克人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农业耕作法——“浮动园地”。他们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圃。淤泥非常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七次收成。每次播种之前,农民们都要挖些新的湖土,铺在“浮动园地”上,因此其表面随着一次次耕种而不断增高。“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人口和财富不断剧增。图中反映的是一个农民在湖中划船的情景。
【知识小结】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教师总结: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适当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各地区食物生产差异较大。这对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的人们社会生活各具特色。
【想一想】依据材料,比较东、西方农业结构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衣着原料取之于自然,属于植物的有麻类和棉花等,始于动物的则有毛皮和蚕丝等。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衣着原料因地而异。东方的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蚕丝和大麻为主,丝为富人和老人享用,麻为平民百姓穿戴。到宋元以后,改为以棉花为主,则“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贱皆赖之”(丘浚《大学衍义补·贡赋之常》)。动物的皮毛虽然也被用作衣着原料,但极不普遍,除给富人充作奢侈品外,普通百姓难以得到。西方,特别是英国则正好相反。史前时代开始就以毛皮和亚麻(特别是羊毛)作为衣着原料。……衣着原料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中国则为养蚕,在英国则为养羊,但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养蚕和养羊都不能单独存在,而必须与谷物种植相结合,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结构。在中国,农业结构的主体是农桑结合,在西方则是农牧并举。
——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后总结
农业结构:中国农桑结合;西方农牧结合。
形成原因:衣着原料的差异是东西方农业结构差异的最初原因。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衣着原料因地而异。东方以蚕丝和大麻为主,后期以棉花为主,动物皮毛因其珍贵而很少被用作衣着原料。因此,种桑养蚕成为获取衣着原料的主要方式,在与谷物种植相结合的情况下,形成农桑结合的农业结构。而英国则与此相反,史前时代开始就以毛皮和亚麻(特别是羊毛)为衣着原料。因此,养羊成为获取衣着原料的主要方式,与谷物种植相结合,因而形成农牧结合的农业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突破重点。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制作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
教师也可使用“早期国家的产生”知识解析视频,帮助学生形象直观了解本知识点。
【问题探究】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后总结:恩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变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
(设计意图):本子目内容学生在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中已经学习过,通过学习前两个子目,学生对农业产生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一问题加深了认识,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起制作示意图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从食物采集演进到食物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食物生产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开始摆脱从属于自然的被动生活状态,转向利用自然条件主动进行物质生产;意味着人类逐步摆脱愚昧走向文明。食物生产的出现和农业革命的发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食物生产仍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
由于世界上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各地的食物生产也不相同,这对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促使世界文明呈现多元化。面对不同文明,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开幕式上说到:
15 / 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