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

资源简介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主要包括三目:“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的侵华暴行”。
第一目介绍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整个过程中日本的侵华史实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二目从七七事变开始,到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明确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第三目的内容,从触目惊心的文字、数字、图片等资料中认识日军的暴行惨无人道,激发学生的强国之志。
本课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
教学目标
1. 通过梳理日本侵华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程,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发展学生的时空观;
2.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论证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阅读分析教材和课件中的有关史料,培养学生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三十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 通过学习日本侵华罪行和全民族抗战下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教学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
这一天,凄厉的防空警报在多地拉响,
这一天,我们致敬先辈,纪念逝者,
这一天,是每个中国人都要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
柳条湖、残历碑、警世钟……山河为证,
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
拂去岁月的积尘,一个民族的伤疤至今仍在渗出血丝。
不忘来路,是为了更好的砥砺前行;
知史明志,激发实现中国梦的无穷动力。
一九三一年的九月十八日,是中国人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的日子,这一天,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十四年浴血抗战的开始。
(设计意图)以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的“残历碑”、“警世钟”的图片和一首诗歌引入新课,能迅速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学习本课的内容。
教师也可使用“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局部抗战
1. 日本局部侵华
(1)背景
教师出示材料,带领学生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原因
材料一 1927年6月13日,田中急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和驻上海、天津、沈阳等地总领事回国,研究解决“急务”。最后决定召开一次有军事、外交主要头目参加的专门会议,即后来被人称之为“东方会议”。会上详细讨论中国时局,内阁再次做出出兵济南干涉北伐的决定,公然将中国领土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会议的另一产物就是田中密奏日本天皇的《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这就是著名的《田中奏折》。《田中奏折》包括21项内容,确定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战略。
材料二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 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四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1933年5月8日,蒋介石在崇仁总指挥部对各级剿共军官发表长篇讲话,中心意思是:只要剿匪成功,攘外就有把握。日本的侵略,就是共匪所招致的。愈是非常时期,越要小心谨慎,注重智谋。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五 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极度动荡不安。为求苟安,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实行绥靖政策,大大刺激了日本的嚣张气焰。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教师总结指出
①历史原因:征服满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②思想原因: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
③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④直接原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⑤现实原因:日本国内资源匮乏;
⑥有利时机: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⑦客观原因: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
(2)九一八事变(1931.9.18)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教师可播放“九一八事变”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形象直观了解九一八事变概况,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想一想】东北迅速沦陷的原因?
“中国一切不如人”,以“我军现有装备与日本较,等于弓箭与机枪”。“我们中国没有现代作战的条件。不够和现代化国家的军队作战,如果不估时而动,贸然作战,那只有败亡而已”。 ——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一统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一统而能取胜于外者”。
——蒋介石
“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诰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然为维持吾国家之独立,政府已有最后之决心,为自卫之准备,决不辜负国民之期望。”
——国民政府《告全国同胞书》1931年9月23日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材料并得出结论:认为日本国力大大强于中国,抗日必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总之,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是造成东北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
(3)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1932年1月28日晚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先后四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淞沪抗战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4)建立伪满洲国
1932年,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国。
(5)华北事变
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蓄意制造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实质是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日本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1935年4月,“在内蒙和内蒙以外的华北地区制造自治政权……在华北是要使这五省脱离南京政府,建立一个在日本领导下同‘满洲国’有密切关系的特殊区域。”
——《东京审判法庭证据》,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1分册,第283-28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9月版。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抗日义勇军等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早期称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一二·九运动
①背景:“华北自治运动”。
②爆发: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游行示威。
③影响: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3.西安事变
(1)背景
教师出示材料,带领学生分析西安事变发生背景
材料一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材料二 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它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瓦窑堡会议和毛泽东的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解决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问题。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2)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面前选择了民族利益至上,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代表,赴西安,与张、杨一起同国民政府代表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意义
出示材料
(一)或者由于这一发动使内战爆发,使南京中派(民族改良派)一部或大部主观上与客观上走向亲日,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以致造成了日寇侵略的顺利条件。这一前途是日、德、意国际侵略阵线,特别是日本,及中国亲日派所造成的。
(二)或者由于这一发动结束了“剿共”内战,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而得到早日的实现,使全国的抗日救亡的统一战线反而更迅速的建立起来,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救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所竭诚拥护并要使之实现的。
——《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1936年12月19日)
教师总结: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设计意图)运用日本地图、九一八事变示意图、伪满洲国示意图、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图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分析有关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通过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的行为,让学生感悟张、杨的爱国精神。
过渡: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契机,国共两党结束了长期的互相厮杀,再度携手合作,联袂投入到了抵抗外侮的时代洪流中,从而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教师可播放“七七事变”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形象直观了解七七事变概况,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2.第二次国共合作
在共产党的持续努力下,国民党在国家危难之际最终选择了合作,9月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促成者。
【合作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
(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终于赢得了近代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中共更加成熟,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壮大,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加速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
(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图,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感悟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形成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过渡: 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南京大屠杀
材料一 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德]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
材料二 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
材料三 ……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西本像玩足球一样把袋子踢来踢去,像给蔬菜施肥一样向袋子撒尿……在袋子上系了两颗手榴弹,随后将袋子扔进了池塘。火渐渐地灭掉了,袋子向下沉着,水的波纹也慢慢地平静下来。突然,“澎!”手榴弹爆炸了,掀起了水花。
——《东史郎日记》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014年,全国人大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南京大屠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侵华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
教师可播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回顾历史,接受爱国主义熏陶。
2.殖民统治
(1)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2)经济上:
①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②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3.重庆大轰炸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者超过1万人。
出示材料
1938年10月4日,日本正式轰炸重庆市区,从1939年1月开始,日机空袭迅速升级,对重庆的轰炸愈来愈猛烈。重庆大轰炸被认为是与南京大屠杀同等性质的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日机空袭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3万多幢,30所大中学校曾被轰炸。
4.实施细菌战
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出示材料
七三一部队用所谓的“马路大”作为实验对象,而“马路大”则主要来源于关东军宪兵队的“特别输送”,“日本宪兵队和伪满当局根据731部队的要求,把从华中、东北各地抓获的中国人、蒙古人、朝鲜人、苏联人秘密地押送到731部队,供细菌实验之用”。七三一部队数次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以支持日军侵华战争,加速日军侵华进程,所进行的实验可大致分为研制细菌武器、实验杀人手段和探究人体极限三类。
——《浅谈日军侵华细菌战的滔天罪行 ——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为例》
侵华日军细菌战致患者亡者人数统计:
东北地区:第731部队和第100部队散播细菌,使疫病流行约38个市县旗,至少致病者达5.4万余人,其中死亡约4.3万余人。
华北和西北地区:北支(甲)1855部队散播细菌,使疫病波及113个县旗,致病者达约100万人,其中死亡约30万人。
华中和华东地区:荣字第1644部队与第731部队配合进行细菌战,使疫病流行于40个市县,至少致病达32万人,其中死亡约7万人。
华南和西南地区:波字8604部队和第731部队配合散播细菌,使疫病流行于约107个县,致病达100万余人,其中死亡24万人。
合计:日军实施细菌攻击作战,造成290多个市县旗鼠疫、霍乱、伤寒等疫病爆发,致使中国237万余人患病,其中死亡约65万人。
——《日本侵华细菌战研究报告》,转引自《细菌战:沉重但必须面对的话题》,《中国文化报》2015年9月1日
5.推行“慰安妇”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政府及其军队为顺利实施并完成侵略亚洲的战争而推行的一种军队性奴隶制度,大部分慰安妇来自中、朝、韩。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至少2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慰安妇”。
2014年中国内地仅剩22位“慰安妇”幸存者。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表示,强征“慰安妇”是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包括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在内的被侵略国人民犯下的严重反人类罪行。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史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强国之志。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寻找家乡的抗战英雄”。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增强爱国意识。
【课堂小结】
我们不能忘记7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空前耻辱和灾难,不能忘记当年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暴行,这是一段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和泪水凝铸而成的历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事实,不承认战争罪行,参拜靖国神社……对此,我们一定要坚决地说:“不!”
16 / 1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