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2)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学习方法与媒体:直观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3.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什么?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一:认识地球的公转活动一:根据生活体验,思考以下问题: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呢?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说明。活动二:读图分析:(课本P13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可以读出公转的方向、特征和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填写下表北半球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季节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活动三: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北回归线 23.5°N赤道0°南回归线 23.5°S活动四:讨论完成课本15页活动2总结:夏季正午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 ;冬季正午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 。这种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四季的变化。活动五:读图“五带的划分”,思考以下问题(1)五带之间的界线分别是哪些纬线?(2)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哪个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些带?(3)五带中四季分明的哪些?(4)中国大部分位于哪个带?三、质疑问难:根据情况定时间四、整体建构:五、当堂测试:(一)单项选择题(A等级)1、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一天有阳光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天日期的搭配正确的是A 23、5°N-----冬至日 B 23、5°S-----夏至日C 23、5°S-----冬至日 D 23、5°N-----夏至日2、 右图所示日期为A 3月21日前后B 6月22日前后C 9月23日前后D 12月22日前后3、有关春分日时,我国各地学校昼夜情况是A.我国各地所有学校昼夜等长 B.南方比北方学校所在地昼长C.东部学校比西部学校所在地昼长 D.只有位于同纬度的学校昼夜等长(二).综合题(B等级)1、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以下要求。1)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2)当地球公转至①位置时,太阳光直射 ,时间是 月 日前后,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时,地球公转的位置应在图中的 地或 地,这两地的时间分别为 月 日或 月 日(3)今天(9月18日),地球公转位置最接近______地,此时,太阳直射点在_____半球,正在向___方向移动。再过5天左右,就是我们的 (节气)。每年的国庆节,地球公转位置在_______到________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在_____半球,正在向_________方向移动。2、读“地球五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地球五带分布示意图(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温度带名称:A 带, B 带。(2)五带中,无极昼极夜、无阳光直射现象的是 带和 带。五带的形成与地球的 运动有关。(3)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 带。六、课后达标题:学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