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案

资源简介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上承辛亥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主要涉及三大内容:五四运动作为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知识分子走上了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革命的新方向。
随后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却因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反革命政变而宣告失败。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北伐等基本史实,观察历史地图,掌握上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地点,发展学生的时空观;
2. 运用文字材料,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在概述五四运动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表格理清事件脉络;运用有关史料,从历史纵向变迁的角度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并感悟历史认识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结合史料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3.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国民革命中国共两党的关系。
4.感悟五四精神、“红船”精神,渗透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共产党的诞生与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五四”一个专属于青年人的符号。这一天,不仅是青年人自己的节日盛会,也是纪念五四运动与五四精神的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梁启超先生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体现了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设计意图)以 “五四青年节”和习总书记的话引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把历史和现实迅速的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带着激情,带着历史使命感学习本课内容。
教师也可使用“五四运动”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五四运动
(1)背景
①主要原因:
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根本原因——北洋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激起人民反抗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阶级基础——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②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出示北洋政府派代表参加巴黎和会图片及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巴黎和会,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北洋政府在1917年参加了“协约国”,对德宣战。因此,中国政府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当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 收回青岛主权。
出示材料
山东问题由来:
德国在1897年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1914年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派海陆军两万余人,在山东登陆,侵占山东许多地方。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 “二十一条”中,第一号内容就是要求北京政府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因此,在巴黎和会上,日本认为中国已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德国在山东特权应转让给日本,无需在会议上讨论。但一战期间,中国也参加了对德作战,是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完全有理由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
顾维钧等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理力争,但结果却是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中国被怒火点燃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即将爆发。
(2)过程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齐集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 这也使得从北京开始的学生爱国运动迅速推向全国。北京学生大批被捕的消息传到上海,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出示材料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 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 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6月3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形成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爱国运动汹涌澎湃地发展着,一浪比一浪更猛烈,军阀政府眼看无法控制局势,“自身难保”,不得不做出让步。
出示材料
“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
——上海理发馆贴出的广告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上海商人罢市标语
(3)初步胜利
爱国运动汹涌澎湃地发展着,军阀政府眼看无法控制局势,“自身难保”,不得不做出让步:
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4)意义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外争国权——“反帝” 内除国贼——“反封建”
出示材料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其心可悯,其情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军阀吴佩孚致电大总统徐世昌
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
五四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是一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爱国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②影响:
学生和工人是运动的主力军,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知识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五千年文明史看五四:
中国历史上不乏爱国主义,从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篇、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郑成功收复台湾、邓世昌壮烈殉国,都洋溢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只有五四精神才第一次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启蒙与救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传统的爱国主义具有了现代性的神髓。这是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独特性所在,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文化觉醒的重要体现。
——胡伟《从近代史到现代史的转折点》(解放日报2019年5月14日)
教师总结指出: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百年近代史看五四:
对外而言,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滑、国家利权不断丧失的趋势……对内而言,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历程,经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组织,产生了工人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性质亦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1912-1923)(第6卷)》(25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教师总结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里程碑;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时代看五四: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教师总结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新时代的青年继承发扬五四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可选择播放“【知识解析】五四运动第一阶段” “【知识解析】五四运动第二阶段” “【知识解析】五四运动意义”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了解本知识点,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心:北京、上海
代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
团体:李大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出示图片及材料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设计意图) 利用地图、表格,理清五四运动的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通过有关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阅读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感悟五四精神的实质,培养“家国情怀”。
过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出示图片及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政治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4)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标志——“中共一大”
(1)召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
(2)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平均年龄27岁。
(3)内容:通过党纲,确定党名,选举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a.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b.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至消灭社会阶级的区分清除为止;
c.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3.意义
出示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41页,2016年版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知识拓展】感悟“红船精神”
1921年夏,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这里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而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被称之为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重温红船的历史沧桑,在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中永葆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激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和力量。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
4.中共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2)地点:上海。
(3)内容:
大会通过的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出示材料
“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
——陈独秀
5.中共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
(1)1921.8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
(2)1922.5 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召开;
(3)1922.1——1923.2中共领导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形成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高潮推向顶峰。但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吴佩孚的血腥镇压,制造了“二七惨案。”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对《中共一大参加代表情况表》的分析,感悟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对比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的革命纲领,认识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过渡: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自建立起就领导工人运动,组织罢工斗争,并形成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但是,帝国主义、反动军阀镇压工人运动,杀害工人领袖,革命转入低潮。共产党认识到敌人的力量太过强大,单单依靠工人阶级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战胜异常强大的敌人,只有建立革命联盟。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①共产党方面: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出示材料
(二)……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②国民党方面: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标志: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会议,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2.国民大革命
(1)兴起
背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革命的进程。
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行动:①1924年5月建立黄埔军校;
②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
③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2)高潮——北伐战争
(3)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几天之内,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他们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4)失败原因及教训
①失败原因:
客观因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因素:陈独秀右倾错误(以退让求团结)
②教训:
中共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建立一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合作探究】国民革命有什么历史作用?
出示材料
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1937年9月)
教师总结指出:加速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程,推动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想一想】如何看待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因为现阶段两党面临的革命任务是基本一致的(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
当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国民革命即将胜利之时,两党关系走向分裂,是由于两党的阶级立场不同决定的(国民党——资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认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从史出”;以流程图的形式直观展示北伐战争的过程,适当补充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从革命任务和政党性质的角度分析国共两党的关系,立足唯物史观。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画一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活动。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中国革命的方向。随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
但是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开始走上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的征程。
15 / 1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