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七十四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七十四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七十四中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裴文中发现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蓝田人 D. 山顶洞人
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礼玉、黑陶”等特征。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文化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传说时代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所经历的一个重要时期。以下内容属于传说的是(  )
A. 北京人会用天然火 B. 半坡居民已种植粟 C. 山顶洞人有审美观 D. 英雄大禹治水有功
在汉语中,“鼎”可以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 西周初年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B. 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C. 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D. 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 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 奖励耕战 D. 建立县制度,派官吏治理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郡县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秦朝 C. 夏朝 D. 商朝
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
A. 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 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 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是(  )
A. 刘邦、项羽起义 B. 黄巾起义 C. 陈胜、吴广起义 D. 垓下之围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孔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下列思想家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庄子
④董仲舒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法家的衰落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加强思想控制 D. 注重儒家学说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我国古代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 汉武帝 B. 班超 C. 张骞 D. 甘英
西汉时期,在汉武帝以前,许多国家制度基本上没有突破秦朝的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但是汉制绝不是对秦制的完全复制,而是有所损益。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其中在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
A. 颁行“推恩令”;实行盐铁专卖 B. 推行郡县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实行分封制;“焚书坑儒” D. 实行郡县制;奉行“无为而治”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
A. 汉高祖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光武帝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 羌族 B. 匈奴 C. 氐族 D. 羯族
“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这段话中的“北语”和“正音”分别是指(  )
A. 匈奴语,汉语 B. 汉语,鲜卑语 C. 鲜卑语,汉语 D. 汉语,匈奴语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担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全面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下列朝代属于统一的王朝有(  )
①秦②西汉③东汉④北魏⑤东晋⑥西晋
A. ①②③⑥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④⑥ D. ①②③④
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列各项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刘徽最早提出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
A. ④③②① B. ①③②④ C. ③②④① D. ②③①④
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开创繁荣局面的故事。下列措施与这位历史人物无关的是(  )
A. 释放奴婢 B. 建立刺史制度
C.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客厅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有错的是(  )
①茶桌上摆着一盘葡萄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
③书桌上有《齐民要术》
④书柜中摆放着一卷佛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 ②商鞅变法 ③巨鹿之战 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⑤官渡之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历史课上,在“说故事”比赛中,李明同学犯了一个历史知识方面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
A. 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此后又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B.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大败曹军,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
C. 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社会经济都得到发展
D. 三国鼎立时期的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比较大
标志着西晋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A. 灭吴 B. 灭蜀 C. 定都洛阳 D. 司马炎称帝
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江南地区开发 B. 北方战乱频繁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民族融合加强
列举表格是同学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哪一方面的史实(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 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 北人南迁的原因 D. 民族融合
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的朝代是(  )
A. 西晋 B. 东晋 C. 前秦 D. 南朝
下列图片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北方民族融合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中外之间交往 D. 北方政权分立
自古以来,洛阳墨客云集,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请问曾以洛阳为都城的政权有(  )
①西周②东汉③曹魏④西晋⑤北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是(  )
A. 顾恺之 B. 司马迁 C. 王羲之 D. 祖冲之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楚、燕、韩。______(判断对错)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______ (判断对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曹魏、前秦、北魏和北周。 ______ (判断对错)。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使东汉王朝走向衰落。 ______(判断对错)
A. 正确 B. 错误
晋惠帝在位期间,手握重兵的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西晋开始走向衰落。 ______(判断对错)
A. 正确 B. 错误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连线题
盘庚 修筑长城
陈胜 漠北战役
蒙恬 迁都到殷
卫青 大泽乡起义
甘英 出使大秦
五、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追溯民族的起源】
材料一
(1) 填出材料一中①②处的空缺内容。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
材料二
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根据材料二中三幅图,说一说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统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北方民族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3) 认真观察材料三,分别写出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①和②政权的名称,此外你还能说出一个在此历史时期也曾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政权名称吗?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哪一场战役?并根据材料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什么?
材料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4) 依据材料四,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想一想,人口迁徙有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解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知道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文化遗址是河姆渡遗址。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答案】D
【解析】传说时代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所经历的一个重要时期,传说不一定是真实的,需要确凿的史料实证,ABC反映的内容,均可以通过史料实证,而英雄大禹治水有功,目前尚无确凿的史料实证,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传说时代的认识,重点掌握史料的实证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传说时代的认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A
【解析】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故“鼎”在中国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商周时期。
故选:A。
本题以“鼎”为切入点,考查了司母戊鼎。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朝司母戊鼎。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并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
【解答】
C.依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反映的是诸侯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故C正确。
A.题干反映的是诸侯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与此项表述内容无关。故A错误。
BD.题干反映的是西周初年,周王势力强盛的时期。故B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从而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了封建制度,改变了社会性质,这对后世的封建土地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故选B.
本题以对秦国封建制度起决定性作用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
7.【答案】B
【解析】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的“郡县时代”指的是秦朝时期实行的。秦国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推行郡县制。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把握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与“郡县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秦朝。
本题以吕思勉先生对古代中国时期的划分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8.【答案】B
【解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选B。
本题以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影响的知识。
本题以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影响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9.【答案】C
【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故选:C。
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本题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大起义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董仲舒;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本题以“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孔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切入点,考查儒家学派,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考查儒家学派和代表人物,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B
【解析】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春秋战国实属乱世,群雄争霸,各有各的政治主张,也便分流出了众多学派。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思想上加强控制的表现之一是焚书坑儒,不允许民众像战国时期一样议论时政攻击秦始皇。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加强皇权,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既可和秦始皇一样加强思想控制,又可利用儒学的思想为统治者服务,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这一时期的强化。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的强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12.【答案】C
【解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废分封、立郡县,西汉继承秦制,推行郡县制;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知道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其中在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推行郡县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统治,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题干“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故C正确。
ABD.这三项均错误,排除。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根据图示和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因此相应的位置是曹魏在北方,蜀汉在西南,吴国在东南,故D正确。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C
【解析】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前秦。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17.【答案】C
【解析】由“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了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说汉语,不能说鲜卑语,所以“北语”和“正音”分别是指鲜卑语和汉语,故答案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统一的王朝,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②③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下列朝代属于统一的王朝有①秦②西汉③东汉⑥西晋,故①②③⑥符合题意。
④⑤.北魏、东晋,没有统一。故排除。
故选A。
19.【答案】D
【解析】①刘徽最早提出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出现在三国时期;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的秦国;③蔡伦改进造纸术在东汉时期;④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是在南朝时期。故②③①④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科技时间的先后顺序。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代科技时间的先后顺序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解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选项B与汉武帝有关。
故选:B。
本题以“电视剧《光武中兴》”为切入点,考查了光武中兴。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与光武中兴。
2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死于220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因此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错误。《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的著作,出现在三国之后,因此③的说法也与本题时间不相符。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曹操生活的时期出现的情景。重点掌握曹操死于220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废掉汉献帝,建立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曹操生活的时期出现的情景的相关史实。
22.【答案】C
【解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中不可能记载东汉的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官渡之战,据此可排除含④⑤的ABD三个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记》的内容。
23.【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当时曹操已经去世,他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鼎立时期的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比较大是错误的。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24.【答案】A
【解析】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西晋。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25.【答案】B
【解析】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东汉末年以来北人南迁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末年以来北人南迁的原因。
26.【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农业发达,麦稻兼作,兴修水利;手工业方面,丝织业技术进步,青瓷烧制技术提高;城市人口众多。由此可知,表格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把握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实。
准确识记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7.【答案】B
【解析】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的朝代是“东晋”。“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指王导和司马睿。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东晋。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晋的特点。
28.【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由图片说明关键词“嘉峪关”“胡人牛耕图”可以看出,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学会了农耕生活,因此它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
故选A.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
本题以北方民族大融合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29.【答案】C
【解析】①西周的都城是镐京,今陕西西安;②东汉的都城是洛阳;③曹魏的都城是洛阳;④西晋的都城是洛阳;⑤北魏迁都洛阳。②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政权的建立。对于一个政权的建立要从时间、建立者、都城、民族几个方面掌握。
本题以西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政权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0.【答案】C
【解析】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据“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是王羲之,C项正确;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排除A项;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排除B项;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书法家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羲之的相关史实。
31.【答案】×
【解析】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赵、魏、韩。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战国七雄。
知道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
32.【答案】√
【解析】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造纸术.
本题主要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33.【答案】×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过北方的政权中,曹魏是由汉族建立的.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的知识点.
本题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北方的政权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34.【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是东汉末年的特点,使东汉王朝走向衰落,故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本题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为切入点,考查东汉王朝。
本题以东汉王朝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5.【答案】A
【解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了西晋。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晋晋惠帝时爆发八王之乱。
36.【答案】商朝前期,曾经几次迁都。后来迁都到殷以后,商都城稳定下来。历史上称之为盘庚迁殷。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秦始皇派蒙恬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使北方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公元97年,班超在西域时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甘英到达波斯湾海岸,未能继续前进。
故答案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盘庚、陈胜、卫青、蒙恬和甘英的知识。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盘庚、陈胜、卫青、蒙恬和甘英的史实。
37.【答案】【小题1】①阪泉;②涿鹿。华夏族由众多部落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形成。(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2】创立了大-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统-文字,制定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小题3】①魏、②西晋;曹魏;赤壁之战;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小题4】西北游牧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等。(言之有理可)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华夏族的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赤壁之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以及积极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华夏族的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赤壁之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以及积极影响等知识。
第7页,共1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