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第2课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第2课时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第2课时 线段的度量
4.2 直线、射线、线段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
3.能够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求线段的长度.
5.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并学会运用.
新课导入



课堂小结

当堂训练

讲授新知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可以有几种比较方法?向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
阅读教材P126~129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点1 线段长短的比较
做手工时,在没有刻度尺的条件下,若想从较长的木棍上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短木棒的长,我们常采用以上办法.
讲授新知
画在黑板上的线段是无法移动的,在只有圆规和无刻度的直尺的情况下,请大家想想办法,如何再画一条与它相等的线段?
思考:
小 在可打开角度的最大范围内,圆规可截取任意长度,相当于可以移动的“小木棍”.
讲授新知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线段 a,作一条线段 AB,使 AB=a.
第一步:用直尺画射线 AF;
第二步:用圆规在射线 AF 上截取
AB = a.
∴ 线段 AB 为所求.
a
A F
a
B
在数学中,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这就是尺规作图.
讲授新知
   你们平时是如何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的?你能从比身高的方法中得到启示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吗?
讨论:
讲授新知
比较两个同学高矮的方法:
——叠合法.
②让两个同学站在同一平地上,脚底平齐,观看
两人的头顶,直接比出高矮.
①用卷尺分别度量出两个同学的身高,将所得的
数值进行比较.
——度量法.
讲授新知
D
C
B
试比较线段AB,CD的长短.
(1) 度量法;
(2) 叠合法
将其中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使其一端点与另一线段的一端点重合,然后观察两条线段另外两个端点的位置作比较.
(A)
C D
A B
尺规作图
讲授新知
C
D
1. 若点 A 与点 C 重合,点 B 落
在C,D之间,那么 AB CD.
(A)
B

叠合法结论:
C
D
A
B
B
(A)
2. 若点 A 与点 C 重合,点 B 与
点 D ,那么 AB = CD.
3. 若点 A 与点 C 重合,点 B 落
在 CD 的延长线上,那么 AB
CD.
重合

B
A
B
A
C
D
(A)
(B)
讲授新课
知识点2 线段的和、差、倍、分
在直线上画出线段 AB=a ,再在 AB 的延长线上画线段 BC=b,线段 AC 就是 与 的和,记作 AC= . 如果在 AB 上画线段 BD=b,那么线段 AD 就是 与 的差,记作AD= .
A
B
C
D
a+b
a-b
a
b
b
画一画
a
b
a+b
a
b
a-b
讲授新课
1. 如图,点B,C在线段 AD 上则AB+BC=____; AD-CD=___;BC= ___ -___= ___ - ___.
A
B
C
D
AC
AC
AC
AB
BD
CD
做一做
2. 如图,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AB,使
AB=2a-b.
a
b
A
B
2a-b
2a
b
讲授新课
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处于线段的什么位置?
A
B
M
讲授新课
A
B
M
如图,点 M 把线段 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 BM,点 M 叫做线段 AB 的中点. 类似地,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线段的三等分点
线段的四等分点
讲授新课
A
a
a
M
B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
几何语言:∵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
∴ AM = MB = AB
( 或 AB = 2 AM = 2 MB )
反之也成立:∵ AM = MB = AB
( 或 AB = 2 AM = 2 AB )
∴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
讲授新课
点 M , N 是线段 AB 的三等分点:
AM = MN = NB = ___ AB
(或 AB = ___AM = ___ MN = ___NB)
3
3
3
N
M
B
A
范例应用
例1 若 AB = 6cm,点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点 D是线段 CB 的中点,求:线段 AD 的长是多少
解:∵ C 是线段 AB 的中点,
∵ D 是线段 CB 的中点,
∴ AC = CB = AB = ×6= 3 (cm).
∴ CD = CB = ×3=1.5 (cm).
∴ AD =AC + CD = 3 + 1.5 = 4.5 (cm).
A C B
D
范例应用
例2 如图,B、C是线段AD上两点,且AB:BC:CD=
3:2:5,E、F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EF=24,求线段AB、BC、CD的长.
F
E
C
B
D
A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AB:BC:CD=3:2:5,不妨设AB=3x,BC =2x,CD=5x,然后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EF的长,从而得到一个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得到x的值,即可得到所求各线段的长.
范例应用
F
E
C
B
D
A
解:设AB=3x,BC=2x,CD=5x,
因为E、F分别是AB、CD的中点,
所以
所以EF=BE+BC+CF=
因为EF=24,所以6x=24,解得x=4.
所以AB=3x=12,BC=2x=8,CD=5x=20.
范例应用
【方法归纳】求线段的长度时,当题目中涉及到线段长度的比例或倍分关系时,通常可以设未知数,运用方程思想求解.
范例应用
【练习】
如图,已知线段AB和CD的公共部分BD= AB= CD,线段AB、CD的中点E、F之间距离是10cm,求AB,CD的长.
F
E
B
D
C
A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不妨设BD=xcm,则AB=
3xcm,CD=4xcm,易得AC=6xcm.在由线段中点的定义及线段的和差关系,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EF的长,从而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
范例应用
解:设BD=xcm,则AB=3xcm,CD=4xcm,AC =6xcm,
因为E、F分别是AB、CD的中点,
所以
所以EF=AC-AE-CF=
所以AB=3xcm=12cm,CD=4xcm=16cm.
F
E
B
D
C
A
因为EF=10,所以 x=10,解得x=4.
范例应用
例3 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线段AB=5cm,BC=4cm,那么A,C两点的距离是(  )
A.1cm B.9cm
C.1cm或9cm D.以上答案都不对
解析: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当点C在AB之间上,故AC=AB-BC=1cm; 当点C在AB的延长线上时,AC=AB+BC=9cm.
C
【方法归纳】无图时求线段的长,应注意分类讨论,一般分以下两种情况: 点在某一线段上; 点在该线段的延长线.
范例应用
练习
已知A,B,C三点共线,线段AB=25cm,BC=16cm,点E,F分别是线段AB,BC的中点,则线段EF的长为(  )
A.21cm或4cm B.20.5cm
C.4.5cm D.20.5cm或4.5cm
D
讲授新课
知识点3 有关线段的基本事实
如图:从 A 地到 B 地有四条道路,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 A 地到 B 地的最短道路?如果能,请你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


A
B
议一议
讲授新课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线段的基本事实: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
这两点的距离.


A
B
你能举出这条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简单说成: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讲授新课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 如图,这是 A,B 两地之间的公路,在公路工程
改造计划时,为使 A,B 两地行程最短,应如何
设计线路?请在图中画出,并说明理由.
想一想
.
B
A
.
讲授新课
2. 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 两地间的河道长
度有什么变化?
A
B
A,B 两地间的河道长度变短.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
1.如图,小红同学用剪刀沿直线将一片平整的树叶剪掉一部分,发现剩下树叶的周长比原树叶的周长要小,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数学知识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D.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A
当堂训练
2.点C在线段AB上,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点C是线段AB中点的是( )
A.AC=BC B.AC+BC= AB
C.AB=2AC D.BC=AB
3.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B=10 cm,AC=4 cm,点D是BC的中点,则BD=( )
A.2 cm B.3 cm C.5 cm D.6 cm
B
B
当堂训练
4.已知线段AB=10 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4 cm,M是线段BC的中点,则AM的长是 cm.
5.如图:AB = 4 cm,BC = 3 cm,如果点O 是线段 AC 的中点.求线段 OB 的长度.
8或12
解:∵ AC=AB+BC=4+3=7(cm),
点O 为线段AC的中点,
∴ OC= AC= ×7=3.5(cm),
∴ OB=OC-BC=3.5-3= 0.5 (cm).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线段长短的比较
基本事实
线段的和差
度量法
叠合法
中点
两点间的距离
思想方法
方程思想
分类思想
基本作图
课后作业
基础题:1.课后习题 第 9,10题。
提高题:2.如图,C为线段AB上一点,AB=m,BC=n,M,N分别为AC,BC的中点.
(1)若m=8,求MN的长;
(2)若m=3n,求 的值.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