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上单元检测系列——第四单元 第三课+综合探究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上单元检测系列——第四单元 第三课+综合探究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综合探究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
A.赵匡胤 B.赵光义 C.赵普 D.石守信
2.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3.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21*cnjy*com
A.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C.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 D.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4. 1271年,建立了元朝的是( )21*cnjy*com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骨打 D.元昊
5.今天的江南被人称为“鱼米之乡”,其实早在南宋就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那么这一谚语反映的是( )
①当时北方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 ②南方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
③当时江南地区出现了农业高产区
④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达高峰是在(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7.设想你回到了北宋的汴京,可能遇到或经历的事件有( )21*cnjy*com
①看到城市内店铺林立,商业发达,十分繁荣。②只能去商业区的“市”买东西。
③到早市上买一些喜爱的书画。 ④去州桥夜市品尝风味小吃。
⑤在瓦子中看着上演的《窦娥冤》,你不禁流下了眼泪。⑥春节来到了,门外爆竹声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8.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9.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21*cnjy*com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10.宋辽、宋金“和议”的共同点是( )
A.辽、金都对宋称臣 B.辽、金都给宋大量的钱物
C.都导致了持续的战乱 D.都反映了宋政权的软弱
11.北宋中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行了变法。这一变法是指( )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李愧变法 D.孝文帝改革
12.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描述中能够反映这一现象的(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
②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③“苏湖熟,天下足” 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 21*cnjy*com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4.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使拣字省时省力,更加方便的元代农学家是( )
A.毕升 B.王桢 C.马钧 D.杜诗
15.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地图(局部)中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的是( )
A B C D
16.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藏族 B.回族 C.满族 D.白族
17.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最早始于 ( ) 21*cnjy*com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8.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为后来欧洲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的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19.我国古代,火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是在( )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0.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21*cnjy*com
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③对外贸易频繁,转为海路为主 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60分)
21.(8分)连线题:
辽 契丹族 兴起于今内蒙古、辽宁一带
西夏 党项族 兴起于西北地区
金 女真族 兴起于东北地区
元 蒙古族 兴起于蒙古草原
22.(8分)阅读诗词,回答问题。21*cnjy*com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糕处,潇潇两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内,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人?(4分)
(2)词中的“靖康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哪个朝代灭亡了?(4分)
23.(10分)
材料一 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 北宋时,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变化,……(出现了)一种既轻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四 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头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依据材料回答:21*cnjy*com
(1)材料一、二、三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4分)说明了什么?(1分)

(2)中古西欧的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1分)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3)宋代城市和中古西欧城市在形成时,有哪些相同点?(2分)
24.(13分)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cnjy*com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材料二21*cnjy*com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 北宋“交子”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一 图二 图三
(2)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几项发明?图二“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什么货币?《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6分)
(3)如果你选用以上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1分)21*cnjy*com
材料三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和对外贸易。
(4)材料三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什么?(2分)
25.(11分)材料一:“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法兰西新·培根
材料二:“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看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鲁迅
请回答:
(1)这三种东西各指我国古代的什么科技成就?(3分)
(2)请简要说明上述成就的意义。(6分)21*cnjy*com
(3)对鲁迅先生的说法,你如何理解?(2分)
26.(10分)据史书记载,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契丹和党项占领了中原王朝的部分领土之后,“二役中国(指中原)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役所为,皆与中国等。”
(1)材料中的“契丹”和“党项”分别指什么政权?(4分) 21*cnjy*com
(2)材料所述资料反映了当时什么现象?各举两例加以说明(不得抄袭材料)。(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D
B
C
C
D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D
B
C
B
B
D
D
D
二、非选择题:
23.
(1)发展:城市(镇 )兴起; 商业繁荣; 纸币产生;海外贸易兴盛;
说明:宋代商业繁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南移。
(2)地位:经济中心
意义:瓦解封建制度; 孕育早期资产阶级 。
(3)都在交通要道上产生;都由集市贸易兴起;都产生了市民阶级;都由小集市发展成城市(镇);都是自发形成。
26.
(1)契丹——辽 党项——西夏
(2)反映了当时出现了农牧文化的交融。如辽效彷中原制度;开设科举,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等。西夏诸帝十分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泽儒家经书;仿效中原开设科举;用汊文铸造钱币,模仿汉字,创造西夏文字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