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第17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第17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地主阶级开明派:开眼看世界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边疆危机;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天朝危机,步步加深;
国人探索,层层深入。
第17课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716DE1DF50EE251484716D844CFE5E513FB6F8C32FB83C16EE62017CD29F01C856EED47D81F99256A64C8814C319E115960A954C391EF8AB
农民阶级探索失败
地主阶级探索破产

依靠谁?走什么道路?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时空坐标轴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845年4月23日,敬穆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说:自洋布洋棉入口后,“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1800-1850年间,中国的气候异常…1840年前后全国平均气温达近三百年来最低点,同时,全国涝灾、雹灾和雪灾比以往100年明显增多…其间广西南宁地区农业失收更为严重,至少有10个坏年景。
洪秀全(1814—1864)在多次科举考试失败落第后极端失望,他无意中得到了《劝世良言》(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洪秀全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这也是农民阶级几千年的梦想,农民群起响应。
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频繁激化矛盾
2.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1.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民族矛盾激化;
4、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时间
1851
1852
1853
1864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北伐和西征(1853-1856年)
发展:永安建制
转折:天京事变
后期防御战
1857—1863
失败:天京陷落
兴起:金田起义
1856
(二)太平梦之路
1.太平梦起、梦碎
1851
1853
1856
1859
1864
金田起义
运动开始
定都天京
进入鼎盛
天京事变
由盛转衰
天京陷落
运动失败
北伐西征
全盛时期
1853《天朝田亩制度》
1859《资政新篇》
2.过程
发展:永安建制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空想性
政治:以法治国
经济:发展工商业
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外交:主张平等交流
进步性:发展资本主义
局限性: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3.两个纲领
革命性
落后性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四有二无”。但是迟至1861年,太平天国管辖的吴江地区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熏,还能收到租米1300余石。这在当时不是个例。这说明( )
A.“耕者有其田”有名无实
B.土地私有制毫无触动
C.征收租米以充实财政
D.施政纲领的践行有限
D
违背潮流
顺应潮流
未实施
有限实施
一、太平天国运动
3.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①按人口平分土地
②平均分配产品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思考:《天朝田亩制度》 想要建立怎样的社会?
评价:
革命性: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战争环境,未能实施)。
标志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一、太平天国运动
革命纲领——《资政新篇》
(2)内容:
(1)目的:挽救危局,改革内政,振兴天国
进步性: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局限性: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积极性;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3)评价:
政治: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干涉中国内政。
《资政新篇》书影
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曾在香港居住多年。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同点 产生背景 全盛时期 衰落时期
社会经济主张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主张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反映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迫于当时形势没有实施。
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的土地纲领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往何处去的问题。
局限 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 脱离革命实际具有空想性
相同点 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具有空想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
革命纲领
失败
原因
教训
影响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领导集团的内讧和腐败)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地位上升,中央权力下移。
曾国藩 湘军将领
左宗棠 湘军将领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4.太平天国的认识
曾国藩 湘军将领
李鸿章 淮军将领
左宗棠 湘军将领
①地位: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二、洋务运动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1874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央以奕 为首,以总理衙门为领导机构,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首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而掀起的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自救运动。
3背景:
①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②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4.目的:
①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直接)
②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根本)
5.性质:
清政府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6.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2.口号:
1.代表人物: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崇厚 天津机械制造局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李鸿章 上海机器织布局
(1)“自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官办企业)
(2)“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
意义: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二、洋务运动
7.内容:
(4)筹划近代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2)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等);
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唐绍仪
詹天佑
北洋海军成军之时(1888年)已拥有相当的实力。与当时的日本海军相比,北洋海军的实力处于较强的地位……特别是“定远”“镇远”两艘7000多吨级的铁甲舰,为日本所无。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二、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
8.结局:
破产——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材料1: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庚子西狩丛谈》李鸿章论近代中国政局
材料2:江南制造总局……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原因是企业采用衙门式管理,将官场级别移植到企业……企业设总办、会办、提调若干,每换一位总办,就要带来一批心腹人员,陈陈相因,有增无减。
合作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失败原因:
①地主阶级局限性:维护封建统治(根本原因)。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补
②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③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1)积极:①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②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经);
③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教) ④加强了海防。(军)
(2)消极:③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御外来侵略的目的;
9.评价:
三、边疆危机
西北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
1864年新疆爆发反清起义
1865年初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1876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路
1884年新疆建省,西北度过危机
三、边疆危机
西南危机——中法战争
1883年法国控制越南,
将矛头对准中国
1883年中法战争打响
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刘铭传)未果,转而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船政局
1885年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1885年签订《越南条约》
法国占领越南
(1)背景
日本
朝鲜
满蒙
中国
台湾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日)田中义一
(一)边疆危机
3.东北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① 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为发展资本主义,扩大市场、寻找原料
②既定国策:日本早就想占领台湾、朝鲜和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执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1885年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③导火线:朝鲜发生农民起义,请求清政府出兵
三、边疆危机
东北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爆发:丰岛海战(1894.7)
丰岛
1894.7.25
1894.9.15
黄海海战
旅顺
威海卫
1894.9.17
1894.11
1895.2.2
陆战转折:平壤战役(1894.9)
海军决战: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1894.9)
旅顺大屠杀(1894.11)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平壤
结束:威海卫战役(1895.2)
2.过程
三、边疆危机
东北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项目 《马关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的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埠
其它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亿两白银
可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沙市(荆州)、重庆、苏州、杭州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大大加重人民负担,清政府被迫举借外债,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拓展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思考8: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约条款是?
三、边疆危机
东南危机——反割台斗争
台民唯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原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1895年)
在这次侵台战争中,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侵台日军近4.9万人,随军夫行2.6万多人,践死者4600余人,负伤者约2.7万人。侵台日军死伤的人数比甲午中日成争中无伤的人数多了近一倍。
——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①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②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三、边疆危机
东北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4.影响
③思想:刺激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④世界格局: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宗藩关系体系被取代。
①政治:进一步破坏了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②经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⑤其他: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器物层面)是不够的,从而开始逐渐转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清政府:
资产阶级:
人民群众: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实业救国
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三、边疆危机
东北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究竟为何战败?
1894年4月,李鸿章在上奏中提出: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而中国自1888年后,未添一船,深虑日后难以为继。
——丁贤俊《洋务运动史话》
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战役中投降后,广东水师写信给日军,请求返还广丙号,说这艘船隶属于广东水师,这场战争和广东没有关系。各国士人听说后没有不笑话的,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话正代表了当时各省封疆大吏的真实想法。
——梁启超《李鸿章传》
明治维新后到甲午战前,日本间谍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中国。他们很多都受过建立在上海的间谍学校的培训。活动经费有的来自军部,大多来自日本民间商人的赞助。他们比大清朝野更了解中国。
——雪珥《绝版甲午》
早在1870年前后,俾斯麦看到的景象是“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后做根本的改造;而到欧洲来的中国人,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他预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胜,中国败。”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
①政府不够重视,海军军费不足。
②国家内部不团结。
③日本蓄谋已久。
④中日双方对西学的认识不同。

瓜分中国狂潮
29
(1)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经济上:资本输出——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瓜分中国的狂潮
1.开端: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30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 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1899年,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
(二)瓜分中国的狂潮
本课小结
一、国家出路的探索
农民: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洋务运动
1.西北:阿古柏入侵新疆; 2.西南:中法战争;
3.东北:甲午中日战争 4.全国:瓜分中国狂潮;
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三、中国人民的反抗
1.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镇南关大捷; 5.黄海海战; 6.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