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度四年级科学实验专项训练1.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一: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第一步,让闹钟响起。第二步,盖上钟罩,抽去钟罩内的空气。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盖上钟罩前,闹铃声___________,盖上钟罩并抽去空气后,闹铃声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实验二:探究声音在水中的传播用橡胶锤敲打音叉后轻轻触及水面,我们看到___________,继续将音叉浸入水中,将耳朵贴在水槽外壁听,我们发现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实验三:探究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把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让其他同学在桌面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我们发现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小周同学从家里找来5根长短不同的吸管(如图),准备做个简易的吹奏小乐器——排箫,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2.小周准备做一个从左到右声音越来越高的小排箫,这5根吸管从左到右正确的排列顺序是(填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小周同学按正确的顺序把吸管排列固定好后,试吹吸管,没有发出声音来,主要原因是小周忘记把吸管口(______)进行密封(填“上端”或“下端”)。4.小周同学把吸管口用橡皮泥密封后,再去吹吸管,终于听到了清晰的声音,这些音主要是由( )振动产生的。A.嘴唇 B.吸管内的空气 C.整个吸管5.这个排箫能吹出12345这五个音,小周尝试吹出《两只老虎》这首歌的曲子,那么歌词“快”的音调对应的是由(_______)号吸管(填字母)吹出的音。1 2 3 1 |1 2 3 1 |3 4 5 - |3 4 5-|两 只 老 虎, 两 只 老 虎, 跑 得 跑 得6.小周吹吸管时发出的音是通过( )传递到我们的耳朵的。A.地面 B.水 C.空气7.实验名称: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如图,用肥皂膜可以模拟________。用细金属丝制作一个圆环,将圆环放入黏稠的肥皂水中,立即取出。可以看到金属环上形成了一层肥皂膜。对着肥皂膜讲话,观察肥皂膜的变化。实验现象:讲话时,膜会________;停止时,膜会________。实验结论:声音引起鼓膜________,鼓膜的振动将外界的________传入内耳。8.在制成的“鼓膜”上面放少量细沙或碎纸屑,用音叉在“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或远近不同的声音。模拟“鼓膜”振动实验记录表物体发出声音 “鼓膜”是怎么振动的声音距“鼓膜”远近不变 声音较强时 (______)声音弱强时 (______)声音的强弱不变 声音较远时 (______)声音较近时 (______)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随着声音强弱的改变,薄橡胶膜或气球皮的________也会改变,声音越强,________;声音越远,________。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耳朵里面的鼓膜很薄、有弹性,在声音的作用下,它会_________。小明用橡皮筋将一块绷紧的气球皮扎在圆筒一端(如图),并在气球皮上挂一个小泡沫球,然后在杯口另一端敲击音叉,观察实验现象。9.小明这个实验是模拟( )的装置。A.耳朵内鼓膜振动 B.物体振动发出声音 C.声音是怎样传播10.敲击音叉时,气球皮可能会产生的现象是______。11.实验中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气球皮上的。A.音叉 B.杯子 C.空气12.敲打音叉的力越大,小球跳动得越(______)。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耳朵,请写出两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研究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小明做了下面的实验。如图,在铁架台上悬挂一个轻质的塑料小球,待小球静止后,在其右侧紧贴着它放置一个音叉。请你根据所提出的问题选择正确答案。13.击打音叉后,会发生的现象是( )。A.小球仍然静止 B.小球会向左侧摆动 C.小球会绕着音叉旋转起来14.当击打音叉的力量变大时,小球向左侧振动的幅度( )。A.变大 B.变小 C.不变15.在停止击打后,音叉的声音会越来越弱,小球也会逐渐向音叉靠近,直至紧贴在一起,这说明( )。A.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强,小球振动的幅度越小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弱,小球振动的幅度越小C.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会影响小球振动的幅度16.取一面鼓,在鼓上撒一些纸屑。(1)如图甲,轻轻敲击鼓面,鼓发出声音,上下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2)如图乙,用力敲击鼓面,纸屑上下跳动的幅度变(________)(填“大”或“小”),两次听到的鼓声强弱 (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3)用力按住鼓面,鼓就停止发声了,纸屑就不再跳动了,这说明(________)停止了,发声也停止了。17.小明在表演鼓乐,他在鼓面上撒了一些碎泡沫。(1)如图甲所示,小明先是轻轻敲鼓,发出的声音_____,碎泡沫跳动的高度______,说明鼓面振动的______小。(2)如图乙所示,小明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______,碎泡沫跳动的高度_______,说明鼓面振动的_______大。(3)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_______有关,振动的_______越大,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大。下面是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的快慢与声音的高低之间关系的记录表,填表并解决问题。18.用“高、低、较高、较低”四个词语完成表格。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振动的快慢 声音的高低5-6厘米 快 (________)10-11厘米 较快 (________)15-16厘米 较慢 (________)20-21厘米 慢 (________)19.对应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尺长),把声音的高低(音高)部分涂成阴影,制成柱形图。20.分析柱形图,发现尺长越短,振动得越(________)声音越(________)尺长越长,振动得越(________)声音越(________)。21.由以上结论可以推测,用同样的力量敲击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两块铝片,长铝片发出的声音(________),短铝片发出的声音(________)。22.根据下面每幅图所提供的从1~8的顺序,用“高→低”或“低→高”来表示声音变化的规律。(1)按1-8顺序敲击长短不同的金属条,声音变化的规律是_____。(2)按1-8顺序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声音变化的规律是_____。(3)用嘴向瓶口吹气,由于瓶内______的振动能发出不同的音调,按照音调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4)通过以上实验,我发现:琴弦长短相同、粗细不同时,越粗的振动的越________,发出声音越________。粗细相同、长短不同时,越短的振动的越________,发出的声音越_________。23.下表是王明同学在《运动的小车》一课完成的实验记录表,请根据实验记录情况分析、比较后完成表格外面的题目。撞击实验记录表(单位:厘米)度坡 示意图 木块滑行距离 平均距离度坡一 第1次 1.5 1.6第2次 1.7第3次 1.6度坡二 第1次 2.5 2.5第2次 2.6第3次 2.4度坡三 第1次 3.1 3.2第2次 3.2第3次 3.21.通过分析比较实验数据,发现坡度(______)(提示选填:一、二、三)的小车滑行的距离最远。2.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斜坡的(______)释放。每次实验,要在木块的(______)位置和停止位置摆放小旗或做好标记测量、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后滑行的距离。3.通过实验可知,坡度越大,释放小车时的位置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______),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高就越(______)。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______)。4.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与探究,我了解到: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______),如果没有它,自然界就不会有(______)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24.小明想了解呼吸的过程,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帮助他完成以下问题。(1)仔细观察上图,完成填写参与呼吸的器官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2)吸气时,胸腔_____________,腹部____________;呼气时,胸腔_________,腹部_________。(3)如图所示,一个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罩,在玻璃管下端套一只尚未吹气的气球。然后用手捏住橡皮膜向下拉或向上压,此时气球的大小将发生变化。这实际上是一个人体呼吸过程的_________(选填“模拟”、“真实”)实验。其中,用_________代表肺,用_______代表体内膈肌。人在吸气时,相当于橡皮膜_______(选填“向下拉”、“向上压”),此时,瓶内的气球将变_________(选填“大”“小”,空气________(选填“进入气球”、“从气球内被排出”)。(4)如图所示,小明用广口瓶收集三瓶空气。A瓶中是新鲜的空气,B瓶中是呼吸一次的空气,C瓶中是呼吸多次的空气。把点燃的火柴同时放入三个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每瓶中的火柴燃烧情况。由于火柴燃烧时需要________(选填“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所以按火柴熄灭时间的从先到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A”、“B”、“C”)。(5)通过学习,小明认识到了呼吸的重要性,也下决心要保护好自己的呼吸器官,更加健康地生活。请帮小明提出三个有效保护呼吸器官的措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下图是一个简易肺活量计,四(1)班小芳和小强两人各拿了一个,分别往测量袋里用力吹气。(1)小芳的测量袋鼓起后的数值是1100毫升,小强的测量袋鼓起后的数值是1000毫升,________的肺活量大一些。(2)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小学四年级男生肺活量在1100毫升~2600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毫升~2000毫升。小芳(女生)和小强(男生)都达到标准了吗?___________。(3)小强想增大肺活量,你有什么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如下图,甲、乙、丙三位同学扮演不同形状的牙齿,研究牙齿的作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甲用硬纸板模仿的牙齿是(______),作用是(______)。(2)乙用硬纸板模仿的牙齿是(______),作用是(______)。(3)丙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的牙齿是(______),作用是(______)。下图是“模拟消化器官作用”的实验图示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27.实验一:如图,在一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煮熟的米饭,然后用力挤压塑料管,米饭就会向前运动。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消化器官中的__________部分,它具有__________(选填“输送”或“消化”)食物的作用。28.实验二:如图,塑料袋中装入水,切成小块的馒头和熟蔬菜,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这个实验模拟的是__________这个消化器官的活动,最后这些活动变成食糜,说明这个器官具有__________(选填“输送”或“消化”)食物的作用。29.小王同学用上述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如下图。在途中括号内填出相应的器官名称。(填:“食道、胃、口腔、小肠”)30.用袜筒所替代的器官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所示,华华用细线、小车、回形针、垫圈等安装了一个小车,在光滑的桌面上做“小车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表中是他记录的数据。挂3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垫圈数量(个)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5 5秒12 5秒88 5秒1010 3秒07 3秒48 3秒7915 1秒28 3秒50 1秒2331.实验中,小车是利用( )来前进的。A.车轮的重力 B.细线的弹力 C.垫圈的重力32.实验中,如果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使它不能滚动,那么当使用3个垫圈拉小车时,小车( )A.不能运动 B.刚好运动起来 C.运动的更快33.华华所得到的数据中,有一项数据是和整体数据有差异的,这个数据是_______________。(写出具体的数据)。34.实验后,华华用弹簧测力计测得15个垫圈的重力如下图所示,读作________________。35.小明在做运动与摩擦力的实验时,做了三组实验,记录见下表。组 次 木块重量 (克) 接触面 摩擦力大小(牛)第1次 第2次 第3次一 100 光滑木板 0.45 0.46 0.45二 200 光滑木板 0.91 0.9 0.89三 200 毛 巾 1.65 1.67 1.66(1)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研究的是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______________的关系,分析表中数据,我发现:物体越___________,运动时的摩擦力越___________。(2)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研究的是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_____________ 的关系,分析表中数据,我发现:物体间接触面越________,摩擦力越___________。(3)小明每组实验都测量了3次,目的是为了实验结果更加________。下面是401班同学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实验记录。请填写完整。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实验记录橡皮筋缠绒的圈数 实验次数 小车行驶距离 平均距离10 1 80cm ①cm2 85cm3 84cm20 1 182cm ②cm2 180cm3 184cm30 1 290cm ③cm2 297cm3 292cm36.请把表格填写完整: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37.分析数据可知: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_____),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38.使车轮运动的力是由( )产生的。A.手的推力 B.橡皮筋的弹力 C.车轮的摩擦力39.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小车行驶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 )。A.相同 B.相反 C.无关40.根据实验记录,我发现: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______________,它的弹力_____________,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长,小车行驶的距离____________。橡皮筋缠绕的____________,它的弹力_____________;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短,小车行驶距离___________。一.小明在钩子上增加垫圈的数量,测试小车运动的快慢,数据如下表。41.这个对比实验中,小明改变的唯一条件是( )。A.测试次数 B.运动时间 C.垫圈数量 D.运动距离42.这个对比实验中,小明采用(________)的方法来提高实验数据的精确性。43.小明可以从上面的实验数据表中得出以下结论:(________)。44.实验的不足之处(________)。45.小车在悬挂1个垫圈时并没有运动起来,小明的解释是“挂1个垫圈时,小车没有受到细绳的拉力”,你是否支持小明的观点?请简要地说明理由。如图所示,小明用细线、小车、回形针、垫圈等安装了一个小缆车,在光滑的桌面上做“小缆车的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关系”实验,表中是他的记录数据(挂3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垫圈数量(个)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5 5秒12 5秒88 5秒1010 3秒07 3秒48 3秒7915 1秒28 1秒34 1秒2346.实验中,每组垫圈至少做3次实验,最主要的原因是( )。A.实验的时间很充足,不做白不做B.教师规定要做3次,没有办法C.获得更多的数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47.实验中,每个数据都不同,是因为( )。A.测量用的秒表是有故障的B.数据测量时产生的正常现象C.每一次的实验都是不成功的48.实验中,小缆车是利用( )来前进的。A.车轮的重力 B.细线的弹力 C.垫圈的重力49.实验中,不能改变的条件是( )。A.垫圈的个数 B.运动的距离 C.运动的时间50.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 )。A.要使小车运动起来,需要一定的力B.实验的次数越多,获得的数据就越不准确C.小车受到的拉力越大,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小明想制作一辆行驶距离较长的小赛车。他想要利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力来驱动小车前进(如下图所示)51.气球喷气时,会产生一个与喷气方向_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推力。52.下面是小明组里其他同学提出的想法,请你判断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①气球小车会向左行驶。(______)②气球小车会向右行驶。(______)③气球小车是靠气球里面空气的反冲力运动的。(______)④气球小车是靠气球里面空气的弹力运动的。(______)53.为了让气球小车行驶得更远,你会给小明提出什么样的建议?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响亮 消失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水面在振动 可以听到声音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可以听到声音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详解】实验一: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第一步,让闹钟响起。第二步,盖上钟罩,抽去钟罩内的空气。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盖上钟罩前,闹铃声响亮,盖上钟罩并抽去空气后,闹铃声消失。这一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实验二: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用橡胶锤敲打音叉后轻轻触及水面,我们看到水面在振动,继续将音叉浸入水中,将耳朵贴在水槽外壁听,我们发现可以听到声音,这一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实验三:把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让其他同学在桌面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我们发现可以听到声音,这一现象说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2. a c e d b3.下端4.B5.b6.C【分析】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2.吸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时,越长的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所以从左到右声音越来越高的吸管顺序是:acedb;3.主要原因是小周忘记把吸管口下端进行密封,只有将下端密封才能振动发声;4.排萧等一类乐器都是由空气振动发生的;5.“快”的音调比较高,吸管越长的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所以是最快的b号吸管;6.声音是物质振动产生的波动,需要靠介质传播才能听到。吸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7.鼓膜 振动 停止振动 振动 声音【分析】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详解】声音引起鼓膜振动的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用肥皂膜可以模拟鼓膜;实验现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讲话时,膜会振动,停止时,膜就会停止振动;实验结论: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把振动传递给耳蜗,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8.“鼓膜”振动较强 “鼓膜”振动较弱 “鼓膜”振动较弱 “鼓膜”振动较强 振动 振动越强 振动越弱 振动【分析】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音,耳道的作用是传递声音,鼓膜的作用是引起振动,听觉神经的作用是向大脑报告信息。【详解】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当声音距“鼓膜”远近不变,声音较强时,“鼓膜”振动较强;声音弱强时,“鼓膜”振动较弱。而当声音的强弱不变,声音较远时,“鼓膜”振动较弱;声音较近时,“鼓膜”振动较强。所以通过实验现象我们可知,随着声音强弱的改变,薄橡胶膜或气球皮的振动也会改变,声音越强,振动越强;声音越远,振动越弱。耳朵里面的鼓膜很薄、有弹性,在声音的作用下,它会振动。振动之后耳中的听小骨再把振动传递给耳蜗,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9.A10.振动11.C12. 远 听到剧烈的声音及时捂住耳朵 远离嘈杂的环境【解析】9.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小明这个实验是模拟耳朵内鼓膜振动的装置,所以A符合题意。10.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敲击音叉时,气球皮可能会产生的现象是振动。11.声音的传播条件是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一般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实验中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气球皮上的,所以C符合题意。1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敲打音叉的力越大,小球跳动得越远。护听力的方法:1.生活中合理使用耳机,且要限量、限时。2.经常挖掏耳道。3.远离嘈杂的环境。4.防止水流入耳朵。5.定期检查听力 。6.巨大声响迅速张开嘴巴或用手捂住耳朵。13.B14.A15.B16. 振动 大 不同 振动【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13.击打音叉后,音叉振动,那么小球受到音叉振动撞击,就会向左侧摆动;14.当击打音叉的力量变大时,音叉振动的放大变大,小球向左侧振动的幅度变大。15.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正是因为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弱,小球振动的幅度越小,所以在停止击打后,音叉的声音会越来越弱,小球也会逐渐向音叉靠近,直至紧贴在一起。1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所以轻轻敲击鼓面,鼓面发生振动,纸屑则上下跳动;用力敲击鼓面,鼓面振动得幅度就会变大,纸屑上下跳动的幅度变大;鼓停止振动的话,那么鼓面也会停止振动,只要不振动,那么鼓面也不会发声了。17.小 低 幅度 大 高 幅度 幅度 幅度【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详解】(1)音量指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小明先是轻轻敲鼓,发出的声音小,碎泡沫跳动的高度低,说明鼓面振动的幅度小。(2)音量指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小明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大,碎泡沫跳动的高度高,说明鼓面振动幅度大。(3)音量指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18. 高 较高 较低 低19.20. 快 高 慢 低21. 低 高【分析】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18.声音的高地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所以依次是高、低、较高、较低;19.从记录表中看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由短变长时,声音的高低也发生了变化,其变化规律是由高到低。20.分析柱形图,发现尺长越短,振动得越快,音高越高;尺长越长,振动得越慢,音高越低。21.由以上结论可以推测,用同样的力量敲击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两块铝片,长铝片发出的声音低,短铝片发出的声音高。22.低→高 低→高 空气 丙、乙、甲、丁 慢 低 快 高【详解】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按1-8顺序敲击长短不同的金属条,声音变化的规律是低→高,因为金属条越来越短,物体的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按1-8顺序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声音变化的规律是低→高,因为琴弦越来越细,物体的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用嘴向瓶口吹气,由于瓶内空气的振动能发出不同的音调,按照音调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是丙、乙、甲、丁。因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通过以上实验,我发现:琴弦长短相同、粗细不同时,越粗的振动的越慢,发出声音越低;粗细相同、长短不同时,越短的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点睛】本题考查声音的高低,要求学生掌握音高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23.三 顶端 开始 大 远 大 能量 运动【分析】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速度越快,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详解】(1)斜面角度越大,小车滑行的距离最远,所以坡度三的小车滑行的距离最远。(2)实验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小车开始位置,一定要从顶部开始释放,而且要记录每次木块的开始位置和停止位置,这样方便记录木块被撞后滑行的距离。(3)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速度越快,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斜坡的角度越大,小车的速度就越大,具有的能量就越高,那么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高就越大。(4)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例如,光合作用是光能,煤中贮的能量是热能和光能。汽车行驶是机械能。风力发电是风能和电能。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24.鼻腔 气管 肺 扩大 收缩 收缩 扩大 模拟 气球 橡皮膜 向下拉 大 进入气球 氧气 CB A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扫地前洒水【分析】人类时刻在进行呼吸作用,本质就是气体交换,吸进去氧气,呼出来二氧化碳气体。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详解】(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分析图片可知,①是鼻腔,②是气管,③是肺。(2)人体通过呼气和吸气这种呼吸运动,不断进行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呼吸时胸廓大小会发生变化。吸气时,胸廓扩大,肺也扩张,腹部收缩,外界的气体被吸入;呼气时,胸廓缩小,肺便收缩,腹部扩大,体内的气体被呼出。(3)一个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罩,在玻璃管下端套一只尚未吹气的气球。然后用手捏住橡皮膜向下拉或向上压,此时气球的大小将发生变化。这实际上是一个人体呼吸过程的模拟实验。其中,用气球代表肺,用代表体内膈肌。橡皮膜;代表体内膈肌。人在吸气时,相当于橡皮膜向下拉,此时,瓶内的气球将变大,空气进入气球。(4)分析实验可知,如图所示,小明用广口瓶收集三瓶空气。A瓶中是新鲜的空气,B瓶中是呼吸一次的空气,C瓶中是呼吸多次的空气。把点燃的火柴同时放入三个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每瓶中的火柴燃烧情况。由于火柴燃烧时需要氧气,所以按火柴熄灭时间的从先到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CBA。(5)人体的呼吸器官由呼吸道和肺二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为下呼吸道。本题考查了怎样保护呼吸器官,可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扫地前洒水;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不要吸烟。25.小芳 小芳达到标准,小强没有达到标准; 增加体育锻炼【分析】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从肺活量可以知道人体摄氧能力和排出废气的能力。【详解】(1)小芳的测量袋鼓起后的数值是1100毫升,小强的测量袋鼓起后的数值是1000毫升。小芳的肺活量大一些。(2)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小学四年级男生的肺活量在1100毫升~2600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的肺活量在900毫升~2000毫升。小芳的肺活量是1100毫升,达到了标准;小强的肺活量是1000毫升,没有达到小学四年级男生的肺活量在1100毫升~2600毫升的标准。(3)可以通过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大肺活量。26.门齿 切割食物 犬齿 撕碎食物 臼齿 磨碎食物【详解】人的牙齿按不同形状可以分为门齿、犬齿、臼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门齿有8颗,犬齿有4颗,臼齿有16颗,儿童一般有28颗牙齿,成人一般有32颗牙齿。不同的牙齿形状不同,功能也不一样,其中门齿的特点是扁扁的,能切断食物,能撕裂食物的是犬齿,臼齿的特点是比较宽,能磨碎食物。甲模仿门齿、乙模仿的是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以此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27. 食道 输送28. 胃 消化29.30.吸收营养的最主要的消化器官【详解】(1)人体的消化器官:口腔、食道、胃部、小肠、大肠。消化道主要的作用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在一根塑料管中装入几粒煮熟的米饭,然后用力挤压塑料管,米饭就会向前运动。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消化器官中的食道部分,食道的作用传送食物至胃,它具有输送食物的作用。(2)胃的作用是像个大口袋,储存食物,通过蠕动,与胃分泌的消化液混合,能揉烂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料袋中装入水,切成小块的馒头和熟蔬菜,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这个实验模拟的是胃这个消化器官的活动,最后这些活动变成食糜,说明这个器官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3)人体的消化器官:口腔、食道、胃部、小肠、大肠。用袜筒代表是小肠;用漏斗替代口腔;用软塑料替代食道;用塑料膜代表是胃部。(4)吸收营养的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小肠。小肠很长,它具有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大大增加了小肠内表面的面积。31.C32.A33.3秒5034.1.6N或1.6牛【分析】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31.实验中的变量是垫圈的数量,所以小车是利用垫圈的重力来前进的;32.实验中,如果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使它不能滚动,那么当使用3个垫圈拉小车时,小车不能运动,因为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33.3秒50是有差异的,因为应该比10个垫圈数量的第二次速度要快;34.实验后,华华用弹簧测力计测得15个垫圈的重力如图所示,每一小格是0.2N,故读作1.6N。35.重量 重(轻) 大(小) 接触面 光滑(粗糙) 大(小) 科学【分析】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的物体间的压力有关,物体间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当物体间的压力相同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详解】(1)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第一组和第二组唯一的变量是木块重量,所以研究的是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的物体间的压力有关,物体间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2)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第一组和第二组唯一的变量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所以研究的是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当物体间的压力相同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3)每组实验都测量了3次,目的是为了实验结果更加科学,避免偶然性。36. 83 182 29337.多38.B39.B40. 圈数越多 越大 越远 圈数越少 越小 越近【分析】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36.平均距离=小车三次行使的距离/3,所以橡皮筋缠绒10圈、20圈、30圈依次的平均距离是83cm、182cm、293cm;37.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关,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38.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使车轮运动的力是由橡皮筋的弹力产生的。39.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小车行驶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是相反的;40.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它的弹力越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长,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它的弹力越小;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短,小车行驶距离越近。41.C42.每组进行三次实验43.垫圈数量越多,小车受到的拉力越大,速度越快44.开始时应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45.不支持。小车悬挂一个垫圈时,会受到拉力,但是拉力不够大,不能拉动小车。【分析】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和物体启动或停止。但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一个足够的力。41.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垫圈的数量与小车运动的快慢,唯一的变量是垫圈数量;42.一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这样是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加科学,避免偶然性;43.根据题干可知,垫圈数量越多,小车受到的拉力越大,速度越快。44.实验的不足之处开始时应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否则的话就会影响实验;45.小车在悬挂1个垫圈时并没有运动起来,但是会受到拉力,但是拉力不够大,不能拉动小车。46.C47.B48.C49.B50.A【解析】46.在实验中,每组垫圈至少要做三次实验,并将三次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获得更多的数据,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47.在实验中,每个数据都不同,有操作的误差存在,这是测量数据时会产生的正常现象。48.在实验中,小缆车是利用垫圈的重力来前进的。49.这个实验是对比试验,只有一个条件变化,其他条件都不变,不变的条件是运动的距离,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时间,时间越少,运动越快。50.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要使小缆车运动起来,需要一定的力,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点睛】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51.相反52. √ × √ ×53.可以换一个大一些的气球,减轻小车的重量等。【分析】空气动力小车是靠气球的反冲力前进的,观察图片可知,小车不能被驱动的原因可能是小车过重,应该选择轻便材料,减轻车身重量,车轮的选择不合适,应该大小合适并且摩擦力较小的轮子。51.气球喷气时,会产生一个与喷气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称为反冲力。52.①气球小车会向左滑行。说法正确。因为反冲力推力的方向与喷气方向相反。②气球小车会向右滑行。说法错误。③气球小车是靠里面空气的反冲力运动的。说法正确。④气球小车是靠里面空气的弹力运动的。说法错误,依靠的是气球空气的反冲力。53.为了让气球小车行驶得更远,可以换一个大一些的气球,减轻小车的重量等。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