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作茧与破茧”导写及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作茧与破茧”导写及范文

资源简介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作茧与破茧”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这是诗人陆游的诗句,不论是作茧,还是破茧都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感悟。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几句诗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角度。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全文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一)素材解析
陆游的诗:用春蚕化茧、破茧来比喻人生。因而,重在说人生之作茧和破茧。
诗句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作茧(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个是破茧(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
关键词:作茧;自缠裹;眉羽成;钻破;在我
关键词解读:
1.作茧:根据诗意,作茧是自我之选择,这种选择一定是对的吗?其目的是什么,归处又是什么?(此处我们要有多元思维,不必局限在定势思维中作茧自缚,而是要勇于破茧,找到新意和深意,终使你的文章破题升格。)
双向来看,作茧一般都是主动行为,但这种主动又不太一样: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所言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是一种主动的目标明确的作茧行为;而别里科夫将自己装在套子里,虽然也是一种作茧行为,却是屈从于权威、现实的愚昧行为罢了。因而,智者作茧,是为了破茧蜕变;愚者作茧,不过是一种盲从,甚至是回避问题的懦夫行为。至于结果,则是不言而明。
2.自缠裹:缠裹是一种约束,其中也不乏痛苦。既然有约束,有痛苦,我们又当如何应对?
我想,大致有两种人:一种是安于苦痛,久之,也就习惯了苦痛,从而麻木。一种是勇于挣脱,让自己在痛苦中成长,强大,最终挣脱这种苦痛的束缚。前者代表人物诸如祥林嫂,未必没有想过挑战约束,找寻解脱之法,但妄想以束缚来解束缚之痛,显然只能被束缚得更紧。后者诸如钱学森、李四光、袁隆平、翟志刚、孙泽州等新一代航天人,他们作茧是为了成全自己的梦想,甚至是大家的梦想,其作茧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甚至是一种信仰。这种钉子精神、作茧精神为我们翻开了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3.眉羽成:以眉羽来代指蚕的身体,而对照人生,可以是精神长成、能力长成、素养长成等。(可参照《白皮书》对当代青年之要求)所以蚕之破茧是有条件的,人的成功也是有条件的。长成的过程,也是突破缠裹的过程,不易且艰难,可能需要精神的给养,更需要技术上的探索。(对象不同,具体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4.钻破:即破茧,用“钻”,说明破茧虽难,但只要自身本领过硬,就一定能“破”。
5.在我:“我”作为独立意识的个体,是具有选择权的。作茧可能是盲从,可能是高格,但要不要破茧、能不能破茧是结果,这个决定的主体是“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信,强调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具有自信、勇气和果决,当然更需行动上的强大助力。
综上观之,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层次来写,作茧或破茧,也可着眼于由作茧到破茧的过程。作茧是起点,破茧是终点,是目的,而自缚和钻是过程。
(二)任务解析
1.根据自己读这几句诗的体会(联想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2.文体不限。可写记叙文、议论文、散文。
突破关键:茧是什么?茧是舒适圈、社会时钟、人生定律、命运轮盘、体制规则,也可是困顿、孤独、竞争等。前者对应错误的作茧,但却能以精神的觉醒对峙预设的结局,进而沉潜逆袭;后者对应正确的作茧,以坚韧、信仰寻找高尚的人格,完成人生的进阶。这种过程就是自缚和钻的过程。
材料是诗歌比喻性的材料,以春蚕为喻,表现人生哲理。话题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关系,明确了春蚕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即“作茧”与“破茧”。由蚕及人,联想开来,感悟人生哲理,自当有话可说。
【参考立意】
1、破茧还须作茧人
2、冲破束缚,超越自我
3、作茧不自缚,破茧出新我
4、作茧未必自缚,破茧方能化蝶
5、若能作茧自缚,亦能破茧成蝶
6、“作茧”磨砺自我,“破茧”成就人生
【构思示例】
(一)
开头:作茧并不一定是自缚。春蚕作茧为的是静待成长,时日一至便挣扎着破茧而出,舒展羽翅。这,恰似人生——默默作茧,静静成长,最后破茧而出。
1、人生如春茧,作茧自缠裹。我们需要一处安谧的地点,作为自己的茧。(庄周的庭院,史铁生的地坛,余秋雨的岳麓书院)
2、茧中勤修习,不知时日过。我们需要接触先人的智慧,为着自我提升。(讲述读书修习:你可以读史《史记》《左传》……;你可以读学说著作,《九章算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天演论》……;你可以读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
3、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我们需要一份必备的勇气,以求破茧而出。(如果伽利略没有勇气,他不可能当众验证落体定律;如果凡高没有勇气,他不可能顶着“疯子”之名继续作画,如果哈利没有勇气,也不可能辞去稳定的工作去过“笔杆子生活”……)
结尾:寻安谧处所,读先人智慧,积累破茧的勇气,人生便是如此一步一步走过,缺一步便是遗憾。茧内世界不寂寞,茧外苍穹亦明净。度过这“茧”样人生,亦是吾辈的祈愿。
(二)
开头:有人梦想着不劳而获,一步登天,避开挫折和痛苦;有人在成功前漫长的黑夜里死去,从此碌碌无为地长眠于世,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滋味。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勇敢地“作茧”,又要毅然“破茧”。
1、我们要有“作茧自缚”的勇气,让自己经历痛苦挫折的洗礼,从中学会成长。(托尔斯泰;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毛泽东与他的儿女们)
2、我们要有“破茧自救”的决心,切忌在痛苦中沉沦,而要果断地奋起。(海伦·凯勒;韩非子;左丘)
3、我们还要享受“作茧自缚”和“破茧而出”,因为这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史铁生;贝多芬;霍金)
结尾:“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的人生自己要负责。让自己在经历蜕变的痛苦中变得茁壮、高大。阳光始终会划破黑暗的夜空,指引你展翅飞翔。
(三)
开头:人生如春蚕,缠裹着我们的茧,是囚笼,也是力量之源。一如孕育着胎儿的羊水,困在茧中的生命,吸收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雨露之润泽,只待一朝眉羽成。那一刻,冲击、钻破、迸发,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破茧的瞬间,就在于那响彻灵魂的刚强。
1、破茧是一场与磨难抗争的鏖战。(史泰龙忍受被拒绝;布鲁诺忍受被怀疑;梵高忍受世俗的不理解)
2、破茧是一次与梦想携手的旅行。(袁隆平独创超级水稻;贝多芬创作欢乐颂等名曲;艾金森成功饰演“憨豆先生”)
3、破茧是一个与信念同舟的航程。(昂山素姬在禁锢中的坚持;联系自身努力积攒知识力量突破自我)
结尾:没有人能了解茧中蚕如何挣扎,但绝对有人赞叹破茧振翅飞翔那一刻的美丽惊艳。束缚,是为了生命中最灿烂的冲击,是为了成长的灵魂在蚕丝纠缠下奋身而出的刹那。那一刻,所有的苦难与挣扎化作力量,心中的梦如夏花般绚烂。
【优秀范文】
1.衣茧而行求真知 破茧而生成高格
人生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人生价值亦可实现。涵养境界,需作茧,亦需破茧,然自缚与解缚之本领更需练就。我辈青年在“缚”与“钻”中提升人生境界,国家在我辈青年奋力破茧中擘画复兴蓝图。
蚕蛹以作茧自缚,全其化蝶之美。蝶变,需要作茧,成长,需要自缚。但殊不知,有时作茧未必能成蝶,自缚未必能进阶。祥林嫂以封建思想为茧,困住了自己,却妄图以捐门槛破茧,不过是以茧缚茧,何其愚也;伊凡 伊里奇以居高位者的生活规则为茧,在貌似幸福的假象之中迷失了自己,最终不过是活错的一生(同学们,这里也可运用我们所学过的别里科夫、阿Q等人的例子);当下许多青年以舒适圈为茧,拒绝内卷,最后还是为生命的平庸而痛苦。反观当下,国乒队培养对手,主动作茧,谋求长远发展;苏炳添改变方法,经历苦痛,终成“天蚕神功”。因而,智者作茧,是为了破茧蜕变;愚者作茧,不过是一种盲从,甚至是回避问题的懦夫行为。至于结果,则是不言而明。
从作茧到破茧,走好“缚”和“钻”的过程,明确目标,才是关键。81岁的“奶奶同学”薛敏修成为网红,92岁的大学生吴天雄专注求知,他们以変轨为茧,以努力和奋进解缚,勇于逆社会时钟,将人生时区牢牢控制在自我的手中,留给自己无憾的人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诗词喻人生三境界,何尝不是在讲作茧和破茧的道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以求知作茧,以探寻解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断钻研,层层解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本领练就,境界提升,破茧就是水到渠成之事。带着目标去寻找,不安于现状,不屈从于“茧”之束缚,修德诚意,笃行持久,这大概就是“破茧”的良方吧。
人事如此,国家亦如此。相比一些国家以强权自缚,以利益自缚,中国以和平自缚,以责任自缚之举,则更显大国格局。本国之内,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维护人民利益,以长远发展为目标,为和平增色,给责任加码;国际之中,中国“一起向未来”的理念与“一带一路”的发展领航,给和平以给养,为责任以正名。中国在“解”与“钻”中始终坚守目标,明辨自持,破除“责任”和“和平”之茧,展大国之范,耀自信之光。
中国青年当善于作茧,更要勇于破茧。我们应以信念作茧、以担当作茧、以险重为茧、以复兴为茧,久坐书斋,坐稳书斋,格物穷理,养浩然之气,明经世目标,不断挖掘自缚的内生源动力,涵养破茧的精神气质,锻造破茧的硬核能力,提升人生的境界,以致生命的高格,待异日出膺大任,可为中流砥柱,助我中华复兴!
2.收心作茧,放心破茧
宋人陈烈看到《孟子》中有句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他想,我心不曾收过,如何放开来为学?于是他闭门静坐百日,为自己做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茧”。百日之内不读书,百日之后“破茧”以读书,竟然记性大增,一览无遗。
陈烈以“以收放心”的故事让我颇受启发。读书人要有“作茧自缚”的决心,或是创造一种单纯的环境,并在其中收起心来作学问,抑或是自立下严格的规矩,加倍鞭策自己一心用功。蚕蛹作茧,不是为了限制自己的生长,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书生“作茧”,不是要束缚自己的天性,而是要使自己免受外界的诱惑,潜心钻研。有朝一日,蚕蛹会破茧而飞,书生也会“破茧”而立,放开心胸,并有所成就。
以单纯的环境为“茧”,方可保持专注,积蓄实力。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弥尔顿五年隐于乡,这种环境看似单调乏味,不及城市生活那样喧闹多彩,实则能让人收起杂念,优游涵泳于典籍中,从而为“破茧”那一刻积蓄力量。
当然,“作茧”的过程免不了寂寞。外人看不见“细雨湿衣”,听不到“闲花落地”,读书人总会经历一段孤独的旅程。正如余秋雨独自在山居于香港沙田,耐住寂寞,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探讨艰深的文化命题,终于“破茧”出山,写成了《山居笔记》。一个单纯的环境孕育了读书人的思想,也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石。
以严格的规矩为“茧”,方可落实所读,磨练品性。苏轼少读《汉书》,要求自己“每一过博求一事”,又把每段事浓缩成一个字的标题。如果没有苛刻的读书标准,苏轼又怎能做到事事精通,将万物了然于胸?恐怕他就会早早地“放浪形骸之外”吧。
当苏轼步入成年,他不必守在少时规矩之“茧”内,也能随性涉猎百家,纵浪大化中。可见“破茧”而出的自由离不开“作茧自缚”式的苦读。梁实秋先生也曾坦白道“读书上课就是纪律,越是自己不喜欢的学科,越要加倍鞭策自己努力钻研。”我辈学生也算是半个读书人,为了“破茧”后有双坚实如画的“翅膀”,还须守住“作茧”之规矩纪律。
世易时移,曾经单纯的读书环境难觅,取而代之的是喧嚣的舆论和功利的书商,读书人的“老规矩”也逐渐湮没在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中。我们不妨从春蚕上寻找蜕变的方式——茧不作则无以破,心不收则无以放。是时候让这颗浮躁的心“作茧自缚”了。
我钦佩“作茧自缠裹”的决心,我羡慕“破茧亦在我”的自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3.茧到破时旧亦新
这尘世上,有山光水声、月色花香,有文韵美态、不可名状,真足以摄召魂梦,情思倒柔肠。
千年古人,同我们一样,为华彩赞叹,为消逝忧伤。于是,你读诗词,见到杨柳便是离别之殇,遥望月亮只有思念哀惘,悲欢离合都有特定意象,以至你下笔作诗也简单匆忙。
风月本美好,却不该束缚文学的手脚。这是文人自作的茧,规束了灵魂迸发的方向。
但欲破茧者,大有人在。朱熹隐括一句“无尽古来今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把流逝化为乐观向上,一扫景公临河之伤;毛主席少年豪唱“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将刚直衷肠融进血脉,踏向复兴与理想。
破茧更甚者,不仅作词,更有一种人生高格。苏轼被贬,梦醉轻舟,却大笑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逃出了“流放”这茧,终得有如此多豪放释然。杜甫目睹“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愁杀了白头的他,更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真切。他破开对统治者的希望之茧,自此,他认清了现实,笙歌对他只是愚妄。
《菜根谭》讲:“缠脱只在内心。”是啊。破开茧,便是一种新的视野,是人境界的新生。
可当看到那一个个破茧的人后,便明白这“破”便远不止此了。唐人破开了魏晋的随适,多了几分“酒入豪肠,七分月光”的精美豪壮。宋人将柔情揉入歌咏,婉转而随想。元杂剧跳出了诗词的规矩,成为后世眼中的瑰宝奇葩。清言与小说不再追求华丽与玲珑,而是于平凡之中见思想和体悟,但文化经脉,一并传承。
夫古人破茧而得大成,文化川流不息。当今时代飞速发展,许多优秀文化的传承遭遇瓶颈,这更需要“破茧”。将皮影戏、京剧融入影视而推广,把诗歌散文加入手机词典,借助“诗词大会”、“朗读者”提高人民关注度与兴趣等,更多更有力的创意需要我们突破缠裹的茧,正如古人所做的那样,突破亦是传承。
破开茧,便是一种新的传承,是文化且歌且行的新生。
这尘世上,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所幸人在破茧,旧的套路成新的思想;所幸文化在破茧,旧的华丽成新的篇章。世殊事异而文明历久弥新,令人兴怀咏叹,大抵也少不了这个缘故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