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卢龙塞行送韦掌记①钱起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②。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④。【注】①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②卢龙塞:位于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为古代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初仕袁绍,后归曹操。④汉皇年:汉皇时代,此处以汉指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描写隆冬季节,寒风裹着雨雪,三军从黑山外长驱而来,直扑卢龙,同时暗示战事紧急。B.五,六句把韦掌记比作陈琳,夸赞其文采优秀,料敌如神,巧于设兵,表现了对韦掌记的赞美、勉励和期望。C.七、八句写有圣主的支持,唐军会取得更大的胜利,唐皇会有更多的封赏,表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D.诗歌运用了渲染、象征、夸张、用典、对比等多种技巧,既有歌行体古诗韵律流转的特点,又不乏近体诗的对仗工整。2.请从意境、炼字和风格特征简要赏析诗歌的第三四两句。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4.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张孝祥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B.上阕勾勒的图景虽明丽壮阔,实则以乐景衬哀情,与“澹烟衰草”一起传达出词人感伤的心境。C.下阕抒写词人对烽火遍地的中原的无尽担忧,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是突出了词人的悲愤。D.本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6.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它在三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戍边将士的角度再现了边塞奇特的景色。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写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争,表现战争带来的巨大的牺牲和苦难。D.诗歌最后四句,写征人在高高的城头眺望边关景色,不停感叹疲于征战,又因为边关月色勾起思乡情怀,所以显现出愁苦的神色。8.“关山月”是古乐府调名。“关山月,伤离别也。”这首诗却不因“伤离别”而显得风格纤弱意境狭窄,请联系诗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出塞作①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指崔希逸。9.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表现紧张局势,与高适“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B.颔联以“空”字反讽,吐蕃的猎手们驱马驰骋、平原射猎,虽勇猛强悍、粗豪雄放,但在我军面前不堪一击。C.尾联中的“汉家”借指唐朝,意指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D.诗歌运用衬托,用敌人勇悍和嚣张气焰反衬大唐守边将士们不畏强敌、勇于战斗、敢于战斗的精神,意味无穷。10.颈联“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对仗精工,表意精微,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六首①(其二)李白天兵②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③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④,然后方高枕。【注】①李白《塞下曲》六首组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写时事与心声。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②天兵,指军队。③海,瀚海,大沙漠。下句的“陇头”,指田野。④月氏,即月支,古游牧民族名。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通过对举,交代朝廷大军北上迎击蠢蠢欲动的敌人,渲染了大战前的紧张氛围。B.三、四句大处着眼,概述将士们横戈走马身经百战,彰显他们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C.七、八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不知何时能消灭敌人平定边疆,使百姓得以安枕的忧虑。D.这首诗将叙事、描写、议论融为一体,基调高亢,意境雄壮,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风貌。1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五、六两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古意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总领以下四句,描绘了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为下面的描写张本。B.一个“赌”字,一个“轻”字,表现了军中男儿豪迈之情,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他们不珍视生命的批评。C.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点出弹琴舞蹈的女子的年龄与身份,借女子弹奏的音乐来表达战士强烈的思乡之情。D.最后一句用夸张的手法,不说一个人而说“三军”,不说泪流满面而说“泪如雨”,极言其多,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14.整首诗塑造了边疆从军的大丈夫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李白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②。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注】①金微山: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②明月环:古代大刀的圆形刀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描写出大唐将士开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B.颔联不言军旅艰辛,却以吹起梅花曲、高举明月环渲染,想象奇特,意象唯美。C.尾联“愿斩”直抒胸臆;“长驱”“单于”分别照应“逐”“虏”,结构严谨。D.诗人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这体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16.同样是描写战场,本诗颈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有什么相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史开封杨巨源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①心知战地宽。鼓角迥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曾从伏波②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注】①邓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多有奇谋。②伏波,东汉开国功臣马援,为东汉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累迁至伏波将军,世称“马伏波”。后,“伏波”成为将军名号。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在天幕低垂、荒草萋萋的旷野上官兵誓死杀敌的场景。B.颔联,写行军途中鼓角之声响彻原野,飘扬的旌旗与雪峰遥对。C.颈联,点面结合,选取典型意象,用简练的语言写战斗的经过。D.整首诗,既描写了边塞地区绮丽的自然风光,又不乏豪壮之气。18.请概括史开封的形象特点。阅读下面这首南梁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刘孝仪冠军①亲挟射,长平②自合围。木落雕弓燥,气秋征马肥。贤王皆屈膝,幕府复申威。何谓从军乐?往返速如飞!【注】①冠军:诸军之首,这里指汉名将霍去病。②长平:指大将军卫青。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起笔即将读者带入一场出击敌虏的宏伟战事之中,笔力劲健,辞意畅足,令人感到快意振奋。B.开篇两句重点描写两位神勇过人的汉将形象,三、四句则展现的是一幅万千汉骑军容壮盛的图景。C.诗人分咏敌我景象,叙我军则语带夸耀之气,述敌虏则笔含嘲讽之意,笔法颇具映衬之妙。D.结尾“往返速如飞”既是对前句设问的回答,又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20.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何谓从军乐”中“乐”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北庭西郊候封大夫①受降回军献上(节选)岑参胡地苜蓿②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却笑霍嫖姚③,区区徒尔为。【注】①封大夫,封常清,唐朝名将。②苜蓿(mù xu),草本植物。③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名将。曾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大捷而归。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以一派草美马肥的从容、熙和的景象开篇,给人以无限遐想。B.第三至六句,寥寥二十字写出封大夫讨伐匈奴从出师到降虏来归的全过程。C.第七、八句用两个叠音词描写凯旋时军队的浩浩荡荡,充满胜利的喜悦。D.全诗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能征善战的统帅形象。2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塞(其二)杨素①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注】①杨素: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本诗作于隋朝建立后,诗人抗击突厥,战功显赫。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出塞”为题写自身出塞征战感受,是边塞诗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歌可谓开启隋边塞诗派先河。B.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出塞的原因、出塞路途的遥远,“握手”即“携手”,指送别之地,情感激昂慷慨。C.诗歌五到十二句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和对治世良臣的渴望。D.十三、十四句中的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诗句在时空转换中凝练地展现了军旅生活的动荡。24.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关山月①李白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③。汉下白登④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⑤,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⑥【注】①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二十三列于《横吹曲辞》,多写征戍离别之情。②天山: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千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作天山。③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通向西域的重要关隘。④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⑤边色:一作“边邑”。⑥“高楼”两句:谓思妇此时正思念守边的征夫。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的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本诗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令人读后眼前一亮。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民为战争付出的代价。26.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诗歌描绘这些图画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节选)岑参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歌开篇描写秋季边地独有的特征来表现边塞的苦寒荒凉,以营造出送别的悲凉气氛。B.第三句用“月欲斜”来点明时间,与上文联系紧密,说明寒气逼人,北风猛烈的原因。C.第六句写诗人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因云遮雾障而望不见,流露出诗人的惆怅之情。D.诗中的“萧关”“天山”“昆仑山”泛指边关,给全诗增加了悲壮的气氛,饱含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28.诗中的“向月胡笳谁喜闻”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都写到了边地的乐器,这两句在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谢池春·壮岁从戎(宋)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2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回忆词人过往的军旅生涯,“阵云高”“狼烟夜举”既写出了战场的特点,也烘托了词人的形象。B.“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运用正面描写,塑造了年轻将领的形象,照应首句“壮岁从戎”。C.“儒冠”代指读书人,词人笑读书人皓首穷经,虚度光阴,在批评儒生误国的同时亦体现了以身许国的豪情。D.“吴楚”指江南地区,“秦关”指北国失地。心在“秦关”,身在“吴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30.有人评价这首词为“壮词与悲歌同声”,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首秋轮台①岑参异域阴山②外,孤城雪海③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④遭。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注】①轮台:北庭州下辖一县,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②阴山:天山东段山脉。③雪海:轮台北面浩瀚沙漠雪原。④毳(cuì)幕:毡帐。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山外异域遥远,沙漠雪原广阔无垠,这地理形势的描写衬托了轮台城孤悬一隅。B.夏日不闻蝉鸣,入秋便有雁飞,由此可以想见西域轮台一带气候苦寒、景象荒凉。C.风吹毡帐裹挟腥膻气,雨打毡墙浸湿着墙壁,景物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D.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意象摄取多为边疆景物,境界宏大开阔,风格豪放飘逸。3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尾联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范仲淹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鲙鲈。万里天声扬紫塞①,十年人望在黄枢②。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注]①紫塞:北方边境。②黄枢:指门下省。门下省在汉为黄门,位居枢要,故称。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首联中,写到太原的军队重兵相对,压制强敌,透露出写诗的背景。B.诗歌颔联对仗工整,“万里”“十年”分别从空间、时间出发,抒发感慨。C.诗歌运用了莼鲈之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典故,凝炼蕴藉。D.诗人认为生病的人既然对国事补益无多,可以让他们静养身心,安心隐居。34.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百战沙场碎铁衣”,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B.李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打了一场胜仗。“突营射杀”“千骑归”,描绘出老将军的英雄豪气。C.柳诗用“千山”“万径”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了感染力。D.“寒江雪”三字是“画龙点睛”之笔,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36.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很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望蓟门(唐)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 “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38.《唐诗分类绳尺》言此诗“善状物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从军行李白从军玉门①道,逐虏金微山②。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③,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④。[注]①玉门: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地区。②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③海上:大漠之上。④铁关:指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地区。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虏”一句用窦宪击破匈奴的典故来说明战士们也取得了驱逐胡虏战斗的胜利。B.“刀开”句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战士们挥舞的大刀之刀环好像明月一样圆。C.第五、六句描写震撼人心的鼓声在大漠深处鸣起,战士们的英勇豪气直冲云霄。D.本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清丽潇洒,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的早期风格。40.诗的首尾两句分别写到玉门关铁门关两座关隘,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D2.①意境宏阔:“万里”写卢龙塞外沙漠广阔,一望无际的特点;“飞沙”状黄沙漫天飞舞的场景。“万里飞沙”形象地写出了卢龙塞的地理特点。②炼字精当:“咽”即哽咽之意,形象地写出了鼓敲声低沉凄凉,如哭诉一般。“凝”即凝固、凝结之意,旌旆凝结不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场的阴森和战事惨烈。③风格豪壮雄迈。这两句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为背景,表现了大唐三军将士气概豪迈、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表达特色的能力。D.“象征”错误,第一句是环境渲染,三四句是夸张,最后四句借用陈琳的典故,将唐王和汉皇作对比,没有运用象征的手法。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第三四两句“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意思是:边塞万里飞沙走石,战鼓响彻天地,三军的杀气几乎要让旋旗凝滞。从意境上看,写出卢龙塞外沙漠广阔、黄沙漫天飞舞的场景,表现了卢龙塞阔大的意境。炼字上,“咽”是哽咽、呜咽的意思,写出鼓敲声低沉凄凉。“凝”是凝固、凝结的意意,三军的杀气几乎要让旋旗凝滞,形象地写出了战场的阴森和战事惨烈。风格上,三、四句视听结合,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旌施凝滞为背景,表现了唐军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风格豪壮雄迈。3.D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错误。李白诗“杨花落尽”是视觉,“子规啼”是听觉,无嗅觉。李益诗“沙似雪”“月如霜”是视觉,“吹芦管”是听觉,无嗅觉。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作者李白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当时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到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去到夜郎。所以作者想象丰富,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所以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5.D6.①杜甫《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表现的是万方多难、老病缠身的感伤;②范仲淹《渔家做》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则是突出战争中的思念家人而又归家无计的感慨;③本词中“一尊浊酒成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抒发的则是中原沦陷、烽火连年、失地难收的悲痛。【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D.“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错误。“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整首词抒发的是词人无法收复失地的悲伤之情。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杜甫的《登高》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因万方多难而而导致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而除了为国事和时局担忧之外,诗中还有作者“繁霜鬓”,年老体弱又多病,连借酒浇愁都不可能的伤感。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展现了思念家人的情感;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从而表达了归家无计的感伤。本词中说“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北望中原,山河破碎,连年战火,无限感慨,欲借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7.D8.(1)借助辽阔的万里边塞图来引发情感。诗人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境界扩大,涵盖了历代征人怀念乡土的情绪;(2)以凝练的笔触浓缩了时间的历史,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3)诗人胸襟浩渺,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不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又因为边关月色勾起思乡情怀,所以显现出愁苦的神色”,征人显出愁苦神色不仅仅是因为思乡,更因为无休止的战争。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写作风格的鉴赏能力。题目要求分析这首诗不因“伤离别”而显得风格纤弱意境狭窄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诗人刻画了一幅辽阔的万里边塞图来表现情感。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诗人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其次是因为诗人还以凝练的笔触浓缩了时间的历史,“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9.B10.①“护羌校尉”对“破虏将军”,都是武官名,借来泛指唐军将士;②“乘障”对“渡辽”,登障堡是防御,渡辽河讲出击;③“朝”对“夜”,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B.“反讽”错,“空”字没有反讽,“空碛”指空旷的沙漠,是边塞涉猎的客观环境。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时赞扬肯定;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修辞手法即炼句能力。颈联写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11.C12.①五、六两句选取瀚海、陇头等边塞的典型意象,以及握雪而餐、拂沙而眠等典型场景,运用细节描写,自然真切地展现了将士们战场上的“苦寒”生活;②将士们日餐以雪,夜宿陇沙,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们深知身受君恩守土有责,不以此为苦,表现了将士们昂扬乐观的精神。【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表达诗人对不知何时能消灭敌人平定边疆,使百姓得以安枕的忧虑”分析有误。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对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百姓得以高枕无忧安居乐业的愿望。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瀚海”“陇头”都是边塞的典型意象,将士们在漫无边际的大沙漠上握雪而餐、拂沙而眠,既是战场上的典型场景,同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自然真切地展现了将士们战场上不惧风雪的“苦寒”生活,表现了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乐观主义精神;将士们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风餐露宿,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们深知身受君恩守土有责,要“破月氏”,使百姓高枕无忧,所以他们不以此为苦,表现了将士们昂扬乐观的精神。13.B14.①外貌描写,“须如猬毛磔”,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行为和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雄伟莽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B.“委婉地表达……不珍视生命的批评”错误,“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是说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展现男儿的勇猛气概,并非“批评”。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技巧的能力。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如“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意思是“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赌”是人物的行为,“轻”是人物的心理,这大丈夫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借助行为和心理描写展现大丈夫的勇猛强悍。如“须如猬毛磔”意思是“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这是大丈夫的外貌,借助刺猬的毛这一喻体展现了其胡子的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猬怒张的神气,通过外貌的塑造展现了大丈夫的形象。如“黄云陇底白云飞”意思是“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这一环境给大丈夫布置了一幅背景: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了大丈夫的形象。15.D16.①都调动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官描写战场环境。李白诗写听到鼓声鸣起,看到兵气入云;李贺诗写听到角声震天,看到鲜血凝紫。②都以侧面描写方式描写战争场面。李白诗通过鼓声、兵气侧面烘托战场气势;李贺诗通过角声、血色侧面烘托战斗的激烈。【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盼望出现良将”“这体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诗人是希望自己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因此良将也是在暗指自己。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及对比阅读的能力。李白诗前四句意思是: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前两句描写了作者在玉门道看见的击破匈奴,驱逐胡虏之景,后两句描写了作者听到战士们吹《梅花落》庆祝战争胜利,这是从听觉和视觉的感官描写战场环境。李贺诗前四句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前两句描写了作者看见两军交战时的壮观场面;后两句描写了作者听到战时号角连天的声音,也是从听觉和视觉的感官描写战场环境。由此可概括答案①。李白诗颈联的意思是: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这句话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而是从鼓声、士兵的豪迈气概侧面烘托出战场的气势。李贺诗颈联的意思是: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通过前四句中的号角声,寒夜中的血迹,沉闷的鼓声等,侧面烘托出战场气势。据此可概括答案②。17.D18.①深谙兵法、胸有成竹。借用邓艾的典故。赞扬史开封深谙兵法。具有军事才能。②英气豪爽、作战英勇。“一剑当风白日看”刻画出其英雄豪气和作战时的英勇。③经验丰富、战功卓著。尾联,写其有丰富的作战经历和卓越的战绩。【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描写了边塞地区绮丽的自然风光”说法错误,诗歌中边塞风景的意象有“荒草”“霜野”“雪峰”等,写出了边塞环境的荒凉旷远,本诗景色没有绮丽的特点。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首联“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用邓艾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多有奇谋的典故,目的是表现与之相似的人物史开封,同样深谙兵法,多有奇谋,具有卓越的才能。“心知战地宽”,表现了邓艾对战争胜利的满怀信心,通过用典,表现史开封对战争亦是胸有成竹的形象;颈联“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此联写出了史开封在作战时挥剑战斗的无畏情形,表现出史开封英气豪爽、作战英勇的形象;尾联“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写史开封跟随将军在边疆辗转作战,屡建战功,刻画了他经验丰富、战功卓著的形象。19.D20.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②乐在装备弓强马壮:雕弓燥硬,强劲有力;征马健硕,纵横驰骋。③乐在敌虏屈膝投降:敌军迫于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④乐在战事速决速胜: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错。“往返速如飞”表达的是将士们速战速决的从军之乐。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字词含义及诗歌情感的能力。诗歌首联以劲健的笔力,勾勒霍去病挟弓亲射敌虏的雄姿,随即续以卫青之师铁钳般“合围”单于的远镜头,在纵横千里的背景上,展示两支雄狮猛然直捣匈奴的雄奇景象。写得辞意畅足、振奋人心。此句之“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接着是行进万千汉骑的雄壮军容,在落叶的萧萧声中、舒爽的秋空之下,展现了汉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的轩昂骠勇之态,令人神往。此句之“乐”在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颔联还写出装备的弓强马壮,此刻正值天高气爽的秋日,万木叶落,连勇士们手中的雕弓,也变得燥硬强劲;浩瀚辽远,正适合肥健的征马扬蹄而飞!以这样弓强马壮的雄狮横行塞外,又何敌不克、何城可挡?此句之“乐”在雕弓燥硬,强劲有力;颈联化出了一幕幕铁骑所向、敌虏纷纷溃降的镜头:这里是霍去病之师的斩将搴旗、长驱直入,直杀得敌虏闻风丧胆,连匈奴的左右贤王也战战兢兢屈膝求降;那边又传来大将军的胜利捷报,单于夜遁,汉师之幕府(将帅之外的营帐),声威震动匈奴上下。此句之“乐”在敌虏屈膝投降,敌军迫于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最后写胜利凯旋的路上,刚刚经历了一场痛快激战的将士们,正雄赳赳回返边塞。在这样的时刻,谁要问他们“什么叫从军乐”?他们难道不会像诗中所说的那样,骄傲地回答:“参加这样往返如飞的胜利作战,就是从军者的最大快乐啊!” 此句之“乐”在战事速决速胜,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21.C22.诗的最后两句通过把封大夫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的西汉名将霍去病进行比较,高度赞扬了封大夫未战而降服匈奴,使西域战火熄灭,赢得了边塞的安宁,功盖古人。【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C.“军队的浩浩荡荡”的理解不正确。应是战果累累、降虏众多。橐驼,是骆驼。穹帐,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这两句描写的是降虏之多。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古诗的主旨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句是描述封大夫征讨匈奴的过程,最后两句是议论,表达主旨。最后两句“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的意思是:比起封大夫,霍去病的功绩不过是小小的,引人发笑。通过把封大夫与霍去病进行比较,借此突出封大夫的功绩之大:使“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赢得了边塞的安宁,功盖古人。23.C24.①诗歌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②古战场的萧瑟,交河、阴山的变换,表达了对军旅生活动荡艰辛的感慨。③诗歌表现了久戍边地的怀乡之情。【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错误。诗歌五到十二句写了人不下马,马不卸鞍,战斗很紧张,就在战斗的间隙,杨素在那里好整以暇地怀古,说明战况一切尽在掌握,真是儒将气度,名将风范。接着以景抒情,气势雄浑,慷慨激昂,既向天下人宣扬了自己对国家的忠义,又塑造了自己指挥若定的高大形象。描绘古战场,主要表现军旅生活的动荡。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忧国不忧身”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牺牲自我的爱国奉献精神。“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几句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诗句在时空转换中展现了军旅生活的动荡。以上诗句表现对军旅生活动荡艰辛的感慨。“雁飞南入汉”以南飞的雁的形象表现对中原乡土的怀念,“风霜久行役”的“久”字表现了戍边时间之长,蕴含了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25.B26.①第一幅图画是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后四句诗描绘的,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前一句的典故是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后一句是说青海湾一带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由此可知,这两句表现的是边关的动荡以及无休止的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描绘出一幅万里边塞图。作用: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四句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这四句描绘出一幅边塞征战图。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诗歌内容由上面的边塞景观转为描写战争,再由战争自然描写到征战者。“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描绘了一幅戍客思亲图。作用:“望边色”三个字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27.B28.相同点:都通过边地特有的乐器----胡笳来表达戍边将士的情怀,营造悲凉的气氛。不同点:(1)岑诗通过想象,描写颜真卿“不喜闻”而不得不“闻”悲凉的胡笳之声,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2)范词通过描写羌笛声,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边关将士的忧国忧民的感慨。【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B.“说明……的原因”因果推论错误。第三句诗表现的是环境的悲凉,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把胡笳之声安排在“月欲斜”之时,将刺骨的寒气、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声音融为一体,使得胡笳的声音更加悲凉,而不是为了说明寒气逼人,北风猛烈的原因。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比较本诗中“向月胡笳谁喜闻”和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由“都写到了边地的乐器”这一暗示可知,这两句都是借助边地特有的乐器来表达情感,暗示了二者的相同。然后重点分析二者的不同。先看本诗“向月胡笳谁喜闻”这一句。由诗歌标题“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可知,这首诗歌是作者送颜真卿奔赴边地所写,应是写于送别之时;而“向月胡笳谁喜闻”意思是“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这是描写边地的音乐,显然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谁喜闻”意思是“谁都不喜欢听”,因为胡笳的声音是悲凉的,但颜真卿又不得不前往边地,不得不听这悲凉的胡笳声,诗人借此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再看“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一句。这一句出自《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是作者镇守边疆时所做,他是从守边将士的角度来写,所以这里的羌笛之声是实写,写的是边关的夜景,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的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所以这也就意味着边关将士的无眠,再结合“秋思”可知,这是抒发戍边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思念故乡却依然戍守边疆,由此也体现出边关将士的忧国忧民的感慨。29.C30.“壮词与悲歌同声”指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与理想成空的悲愤融合在一起。上阕 回忆过去,以“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戎”等表现了杀敌的豪情壮志;下阕 书写现在,以“梦断”“悲歌”叹流年虚度等表达了理想落空,光阴虚度的无奈和悲愤。【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能力。C. “批评儒生误国”错误。“笑儒冠自来多误”这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而来,自嘲怀抱儒家忠孝报国的思想,却时至暮年仍旧一事无成。也可理解为彼时诗人意气风发,嘲笑读书人虚度青春,表达了以身许国的自信和豪迈之情。均没有批评儒生误国的意思。故选C。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情感、写作技巧的能力。“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写出词人军旅生涯中表现出的振奋人心的英勇与豪气;“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这首词上片怀旧,慷慨悲壮;下片写今,沉痛深婉。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在字里行间充分地流露出来,感人至深。全词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词人上阕 回忆了当年意气风发,拥戈戍边,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这是“壮词”的体现。下阕 描写了闲居江南,空望秦关的生活处境,写出了词人对祖国河山长久无法收复的沉痛的爱国之情,这是悲歌的体现。今昔对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虚度流年的痛苦感伤,本词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曾经意气风发、慷慨豪迈(或拥有豪情壮志),而今失落苦闷沉痛的爱国词人形象。可见“壮词与悲歌同声”。31.D32.①因离家万里、归去无期而思念家乡;②因戍边多年、未建功业而心怀愧疚;③因边塞苦寒荒凉而心生惆怅。【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风格豪放飘逸”错,此诗风格应该是沉郁雄浑。这首诗由诗人所居异域而及诗人首秋所见,而及诗人边地所居,而及诗人心中所想,由远及近,层层写来,久居边塞的苦闷心情在首秋轮台的景物描绘中得到自然而又含蓄的表露。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的意思是轮台之地距离家乡万里,边地无事已经过去三年。为总结感叹。能看出来,岑参此时有些伤感,不知是对此西域轮台不满意,还是因为未能建功立业长叹息。“轮台万里地”主要表明离家万里,不能回到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更加深厚。“无事历三年”是指在边地三年了,边塞苦寒荒凉,长期呆在这里,内心惆怅。而且三年的时间过去了,作者还没有建功立业,心怀愧疚。33.D34.①反用莼鲈之思的典故,抒发自己壮志报国、不愿隐归的爱国之情。②颔联写万里之外,宋家天威声扬塞外,朝廷多年筹谋期望,表达了对战事的重视与期盼。③以松柏、云龙自比,表明自己心志坚毅,也自信坚守正义,会得道多助。④尾联意有所指,嘲笑那些心志不坚的“病夫”,对国事没有补益,只有他们才能静心养息,安于隐居。借此表达了对此类人的不屑和嘲讽。【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生病的人既然对国事补益无多,可以让他们静养身心,安心隐居”错。尾联“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的意思是:应该笑的是,那些心志不坚的“病夫”,对国事又有什么补益呢?只有他们才能独自安坐,静心养息,安于隐居。故选D。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鲙鲈”,前句写写到太原的军队重兵相对,压制强敌。后句用张翰的“莼鲈之思”的典故,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该典故说的是晋人张翰因为怀念故乡美食辞官回家的事,诗人用此典故,抒发自己壮志报国、不愿隐归的爱国之情。颔联,“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写万里之外,宋家天威名和声望传扬到塞外,多年以来,老百姓把期望寄托在朝廷的筹谋上,表达了诗人对战事的期盼与重视。颈联,“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诗人以“松柏”“云龙”自比,用“心无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典故,表明自己心志坚毅,用“道不孤”表明诗人相信只要坚守正义,就会得道多助。尾联,“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意有所指,嘲笑那些心志不坚的“病夫”,对国事没有补益,只有他们才能静心养息,安于隐居。借此表达了对此类人的不屑和嘲讽。35.B36.①李诗“独”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②柳诗“独”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独自一人寒江垂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喻,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分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B.“打了一场胜仗”错。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可见将领的出众、豪气。故选B。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炼字的能力。(1)李白《从军行》中,“独领残兵千骑归”的意思是独自率领残兵杀开重围千骑而归。“独”是“独自”的意思。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敌军的这位悍将作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可见将领的出众、豪气。“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仅凭一个“独”字,就表现出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2)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意思是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独”字是说在空灵雪飘万物皆隐的世界,突出了蓑笠翁寒江独自垂钓形象。诗人以蓑笠翁形象自喻,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独”字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在长期流放过程中虽然独自一人,处境孤独,但诗人依旧保持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37.C38.①视听结合。既写了看到的积雪、旌旗、烽火、云山等,又写了听到的笳鼓声。②动静结合。旌旗飘飘、烽火连天是动景,积雪寒光、海畔云山是静景。③俯仰结合。诗人登台远望,既俯视下方的军营、积雪,又仰望天上的明月,远处的云山。【分析】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错误,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并不一定是从军。故选C。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意思是: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感官方面:积雪、旌旗、烽火、云山是视觉所见,笳鼓声调动的是听觉,诗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动静方面:旌旗飘动、烽火连天是动景,而积雪、寒光、海畔、云山是静景,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观察角度方面:军营、积雪、海畔是俯视之景,而天上的明月,远处的云山是仰视之景,诗人采用了俯仰结合的手法。39.B40.①玉门关位于甘肃,铁门关位于新疆,都是边塞要地,突出战士们从军艰苦但仍然杀敌靖边的豪情;②主人公不惧千里跋涉,愿意长驱直人铁门关,表达了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分析】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的能力。B. “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不正确,第三、四句“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意思是“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是描写战士们欢庆胜利的场景。故选B。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从军玉门道”,意思是在玉门关从军征战,玉门关位于西北边疆,路途遥远,表现了战士们从军的艰苦,联系第二句“逐虏金微山”,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表现了战士们虽然路途遥远,但依然斗志昂扬,表现了戍边的豪情。“长驱静铁关”,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联系上一句“愿斩单于首”,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表现了战士们虽然路途遥远,也要直入铁门关,斩杀犯边的单于,表现了战士们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