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课文配有插图,画面喜庆、祥和,人物栩栩如生,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本课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先辈”,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这个语文要素在第一、三单元的学习中已有所铺垫,学生已经初步能够借助课后习题给出的“关键词语”来讲述故事的内容,这篇课文要训练学生利用“象脚鼓、凤凰花、 银碗、柏树枝”等关键词语,来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场景。但由于课文发生的时代与学生生活较远,大多数学生对泼水节的风俗不了解,所以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辅助学生理解文本。二、学习情境情境: 争做“凤凰花小主播”任务:直播解说傣族人民和周总理过泼水节的故事三、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读出难忘的画面;读好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叹号,读出泼水节的快乐和幸福。2.借助“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等关键词语,能够清楚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感受难忘的情感。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3.能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四、学习过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伟人,1961年他来到了云南,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评选活动,谁能清楚的给大家解说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盛况,谁就是“凤凰花小主播”,大家积极参加哦!活动一:复习词语,领取门票“领取泼水节门票”的形式,检测词语朗读第一组:【关注多音字读音】 盛着清水、茂盛、铺地毯、床铺第二组:【关注动词短语】 敲着鼓点、踩着“地毯”、泼着清水、驶过江面第三组:【常用词语】 健康长寿、祝福、银碗、龙船活动二:欢迎场面讲热闹我们已经得到了参加泼水节的门票。傣族人民正在迎接周总理的到来。1.根据提示自学: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用“ ”画出相关的语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交流汇报。(1)图片出示,认识“象脚鼓”。(2)关键词语的理解。①“赶”字,感受到傣族人民特别希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盼望着早些和总理一起过节那种高兴和急切的心情。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撒满”和“鲜红的地毯”。感受到傣族人民用自己的方式,隆重欢迎周总理的到来。每次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每当在重大的活动时,欢迎重要的客人,就会铺上鲜红的地毯。傣族人民把周总理当成最尊贵的客人,迎接他的到来,及时最隆重的场合。所以傣族人民花瓣铺地,热情相迎。③对比“一条条”“一条” “一串串”“一串”,体会到当时的场面喜庆和热闹。3.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1)齐读第三自然,读出傣族人民的热情,读出欢迎场面的热闹。(2)指名讲解欢迎场面,把喜悦心情写在脸上。活动三:过节现场讲清楚泼水节将要开始,周总理已经来到了我们视线里。1.根据自学要求,自主学习。读一读: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画一画:用“~~~~~”画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相关语句。说一说: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感受。2.全班同学交流。预设一:图文对照,聚焦周总理的衣着和表情,感受总理平易近人①仔细观察插图,哪一位是周总理呀?②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 ③教师总结: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着装是一样的,而且面带笑容,感受到周总理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非常的平易近人。预设二:圈画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动作,感受过节的快乐①图片出示“银碗”、“柏树枝”,认识这些事物。②圈画周总理的动作。③边读边做动作,感受当时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的场景。④播放“泼水节”视频,感受壮观场面。⑤齐读课文四、五自然段,读出画面。预设三:发挥想象,补充“祝福”。3.借助老师的板书上的关键词,和“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等关键词事物,解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出示评选标准:预设:周总理身穿傣族盛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用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当水泼到老人身上,祝福他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当水泼到青年身上,祝福他们工作顺利;当水泼到孩子身上,祝福他们快乐成长。傣族人民也祝福他健康长寿。4.情感深化,体会“难忘”(1)自由朗读六、七、八自然段,想一想: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这么难忘?(2)预设:周总理来到傣族村寨,把美好的祝愿带给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3)师生合作朗读,读出感叹号,读出强烈的情感。活动四:生字书写,记录难忘1.读儿歌,回顾课文内容。关注本课要写的四个生字。2.观察发现四个生字的共同点,都有“撇”。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