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学思之窗、思考点、问题探究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学思之窗、思考点、问题探究答案)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课本第3页)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核心要点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形成。中原文化和周边各民族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率先成为核心,构成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吸收其他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五千年历史中,中华文化从未中断,传承至今。
2.(课本第6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参考答案:以儒家的“五常”思想为例。儒家把仁义礼智信,即“五常”当作主要理念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对他人要讲仁爱,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讲正义,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解决问题要讲智慧,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
3.(课本第7页)问题探究:结合课本,查阅资料,列举更多的核心概念,探讨其在中华文化中有怎样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1)核心概念:中华文化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核心思想理念类,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二是中华传统美德类,诸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三是中华人文精神,诸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2)地位和精神: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与奋斗中由经验凝结而成的文明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历代关于传统经典的解读与阐述都蕴含深刻思想,有必要通过阅读经典的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不断地传承下去。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课本第11页)学思之窗: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
2.(课本第12页)思考点: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长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促使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等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科举制度西传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等。
3.(课本第13页)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方面要兼收并蓄,学习一切民族、国家的“长处”“好的东西”;另一方面不能“无条件地照搬”,要独立思考判断,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符合中国的实际。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1.(课本第16页)学思之窗:史料中的安努、恩利尔和沙马什都是两河流域重要的神灵。想一想:为什么汉谟拉比要宣称自己是根据神意立法?
参考答案:国王的权力来自神,神永远是正义的,所以国王颁布的法律也是正义的,所有臣民必须执行。违背国王的法律,等同违背神的意志,违背神的意志就会受到惩罚。
2.(课本第19页)思考点: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首先,阿拉伯人继承和吸收了古代西亚、埃及、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区重要的文化成就,并且加以发展,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其次,同一时期的欧洲正处于文化衰落时期,而阿拉伯文化如中华文化一样,非常繁荣;最后,阿拉伯文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印度和西方古典文化,并将它们传入欧洲,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和科学的发展。
3.(课本第20页)问题探究:查找资料,看看具体有哪些阿拉伯文化的成果传到中国。
参考答案: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人传到中国的重要文化成果之一。《天方夜谭》中的一些故事很早就传到了中国,现在随着全译本的问世,家喻户晓。阿拉伯商人到达中国后,带来了许多外来产品。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1.(课本第22页)学思之窗: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中了解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
参考答案: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提供了两方面的信息:⑴戏剧表演的基本形式是通过表演者对“行动”和“动作”的摹仿、“语言”(人物之间的对话)、“悦耳之音”(音乐),表达一定的内容和主题。⑵悲剧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表达严肃、崇高的主题。剧作家和表演者通过塑造悲剧性的人物,展现其命运,让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等情感,以达到抑恶扬善、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喜剧的题材大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剧作家和表演者以诙谐、开玩笑的态度反映社会现象,讽刺、抨击社会的阴暗面,用另一种方式发挥了教育功能。
2.(课本第24页)思考点: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对拜占庭文化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3.(课本第25页)问题探究:结合所学,想一想:古典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参考答案:⑴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看: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奠定了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基础;古罗马的法律体系是欧洲法律制度演进的起点;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史学对欧洲的人文精神传统和文化载体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⑵从时间、空间和类型特征的角度看:民族迁徙和融合及欧洲地缘政治的变化、基督教会地位的上升及王权和教权的并立、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城市的复兴等因素,使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呈现出基督教文化和封建文化并存的特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复兴,中古时期的西欧也产生了与古希腊、古罗马城邦文化不同的城市文化。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1.(课本第27页)思考点: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受古代印度文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是东南亚,这一地区的宗教、习俗、语言、文字、建筑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古代印度文化的影响。同时,印度文化往北和向西传播。佛教对中国及东南亚其他地区都产生了影响;印度的10个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了西方。
2.(课本第31页)学思之窗: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印第安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美洲印第安人在几乎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是,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打断了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进程。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印第安人的伤害和对印第安文化的破坏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大批印第安人死于虐待、屠杀和疫病,这使美洲居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
3.(课本第32页)问题探究:阅读以上材料,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略,本题属于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1.(课本第35页)思考点: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一方面,印欧人摧毁了旧的文明。例如克里特文明和西亚的巴比伦遭到多次入侵,印度河流域被征服等。另一方面,印欧人的迁徙有促进了新的发展。例如,西亚崛起了新的帝国,希腊进入了迈锡尼文明和古典时代,印度进入以雅利安人为主要居民的新时期。
2.(课本第36页)学思之窗: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参考答案: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并未意识到农耕世界或者罗马文明的力量,希望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风俗,但后来发现,罗马的制度、法律以及文化有利于他巩固对哥特人的统治,因此他转而选择接受罗马的文化,以复兴罗马自居。这是落后的征服者被先进的被征服者征服的典型例证。
3.(课本第37页)问题探究:结合相关史事,看看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是如何互相学习的。
参考答案:中国历史上对北方游牧民族往往抱有偏见,记录多否定。不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农耕民族向游牧民族学习的重要例证。同时,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等在政权建立之前,无不学习汉文化,并且在统治中学习中原制度,任用汉人为辅臣,最终基本汉化,显示了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学习的一面。埃及人从入侵者那里学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并利用战车的机动性进行对外扩张;在罗马帝国,日耳曼人入主西罗马帝国后,接受基督教,并且以基督教主教为顾问和官员,也学习罗马法。最重要的是,这些入主农耕地区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后来基本转向农耕和定居生活,接受了被征服地区的制度和文化。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以后,带来了亲兵制度和村社,有助于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起。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课本第39页)学思之窗:想一想: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同时,印第安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出现了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
2.(课本第40页)思考点: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原住民人数在英国殖民活动中因屠杀、疾病等因素大为减少,而来自英国的各种移民人数则持续增加,导致大洋洲人口结构由原来的以原住民为主改变为以英国移民为主。
3.(课本第42页)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联系相关史事,谈谈华人对美国西部开发作出的贡献?
参考答案:华人对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以及后来的西部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做白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拿比白人工人低得多的工资,用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工作,等等。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课本第43页)思考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⑴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对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岗位的分布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⑵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演变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社会分层,因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升形成的移民中的“知识精英”,他们作为技术移民在经济移民中处于高端层次,在科技创新和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课本第46页)学思之窗: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18世纪的美国人口基本由欧洲移民组成,其中绝大多数来自英国。20世纪初,欧洲移民仍占大多数,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人数开始占据一定比例。20世纪60年代,欧洲移民下降到三分之一,拉丁美洲移民近40%,拉丁美洲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80年代,欧洲移民下降到10%,亚洲移民上升到38%,亚洲移民和持续增加的拉丁美洲移民构成了美国新移民的大多数。
3.(课本第47页)问题探究: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大熔炉”说反映了美国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大拼盘”说反映了美国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随着移民结构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国主流文化的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多元性更为凸显,由此对美国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课本第50页)思考点: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参考答案:一方面,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因此司马迁等中国古代学者会认为“西域险阸,本无道路”,将张骞通西域视为开辟道路的创举,称其为“凿空”。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有“凿空”的提法,也有一定道理。
2.(课本第52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参考答案:张骞在西域的大夏见到了四川地区的特产,了解到这些产品是经由印度贩运而来的。因此他提出了从四川到印度,再由印度到大夏的新路线,这也就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3.(课本第54页)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谈谈唐朝时期西域乐舞的流传情况。
参考答案:音乐和舞蹈是具有紧密联系的两种艺术形式,舞蹈通常都有配乐,许多音乐也有相对应的舞蹈内容。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唐朝的音乐和舞蹈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高峰,它们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充分吸收了边疆、域外的艺术成果。唐朝乐舞受中亚乐舞的影响尤其明显。唐朝宫廷乐舞“十部乐”中,来自西域的就有《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高昌伎》《康国伎》五部。在唐朝最流行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和拓枝舞。它们深受统治阶层和大众的喜爱,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课本第56页)思考点: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全球贸易网是逐步形成的,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20世纪各国之间联系的进一步增强是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前提。在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贸易不断扩大,并最终形成了全球贸易网。因此,全球贸易网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课本第57页)学思之窗: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参考答案:跨国公司在提供世界贸易产品上起到重要作用。体现跨国公司“跨国性”重要特点,就是其海外分支机构。表格展现了1985-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销售额、出口总额的占比,虽然有些年份出现回落,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这说明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活动规模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实际上,当前跨国公司的跨境生产活动对世界经济已经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3.(课本第59页)问题探究: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参考答案:赵翼认为,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反映了他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1.(课本第63页)学思之窗:这本是一场平常的民间纠纷,但这个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身份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参考答案: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是马其顿人。托勒密王朝让希腊人充当士兵,给了他们一系列特权,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成为埃及的统治者。与此相反,埃及人是被统治者,是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不同的异族,所以这位希腊人试图利用自己的希腊人身份,从国王那里获得有利的判决。
2.(课本第64页)思考点: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的影响可分两大地域来看。一是对中亚和西亚的影响,主要变化包括:⑴伊斯兰文明受到战争的沉重打击,不过后来又逐渐恢复了。⑵一批蒙古人(主要是军队)移居至此,致使该地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但他们的后裔逐渐被当地的文化和民族所同化。二是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变化包括:⑴大批中亚、西亚移民来华,成为“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灭亡后,这些移民的后裔大部分与汉人融合。⑵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元朝灭亡后,基督教的影响基本消失,但伊斯兰教的影响得到部分延续。⑶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对西方的了解有明显进步。
3.(课本第65页)问题探究:同样是通过战争,被征服的波斯和埃及等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腊文化,罗马人本来是胜利者,为什么也甘愿学习希腊文化?查找资料,看看罗马人如何借鉴希腊文化,并谈谈你对贺拉斯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当罗马征服希腊时,希腊人已经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无不领先于罗马人。罗马虽然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兴起,并且在公元前2世纪征服了希腊,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但自己在文化上无太大成就,他们的文化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进入繁荣时期。罗马人意识到,要真正统治希腊,必须像他们在战场上不断学习他人的战斗技术一样,学习希腊的文化。所以罗马人主动向希腊学习。从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人广泛学习希腊语,并且学习希腊人的哲学、艺术和辩论术,连他们的历史最初都是用希腊文书写的。罗马人不但在战场上打败了希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文化也在很多方面开始超越希腊文化,这才实现了罗马帝国数百年的长治久安。这说明只有相互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哪怕是所谓的胜利者,也只有从战败者那里汲取长处,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1.(课本第66页)学思之窗:你还能够说出一些美式英语中来自印第安语和非洲黑人语言的单词吗?这些单词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⑴据说,美式英语借用了约1700个印第安语的单词,如:mose(麋), cauchy(橡胶), hominy(玉米粥), igloo(圆顶茅屋), caucus(秘密会议),以及美国很多州的名称。 banana(香蕉), voodoo(巫术),jazz(爵士乐)等单词则与非洲黑人语言有关。⑵说明: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是生活的反映,是不断发展的;北美居民由于种族的多样性,语言也会相互借鉴;美式英语以英语为主,这说明白人在北美殖民地的主导地位。
2.(课本第67页)思考点:你认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如下表)。
美国 拉丁美洲
种族 多元;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少 多元;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多
血统 多源,但并不是混血社会 多源,已形成混血社会
宗教 多种信仰 多种信仰,天主教为主要宗教,印第安人的多神信仰仍然存在
语言 美式英语为主 拉丁语,印第安语
政治文化 受欧洲意识形态影响,建立联邦制共和国,实行权力制衡; 自由女神像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实行大庄园黑人奴隶制,存在种族歧视 受欧洲意识形态影响,大多数国家建立联邦制共和国,盛行考迪罗独裁权力; 拉丁舞是重要文化符号; 实行大庄园黑人奴隶制,存在种族歧视
3.(课本第68页)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参考答案:第一,十二月党人是贵族,在当时的俄国社会,贵族与人民的社会地位悬殊;第二,十月党人能够接触启蒙思想,搞秘密组织策划并发动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第三,十二月党人是贵族革命家,他们虽然起义失败,但传播了革命主张,作出了榜样;第四,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1905年俄国革命,可视为十二月党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标的维续。
4.(课本第68页)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参考答案:拿破仑战争前,大部分欧洲国家虽已经受到启蒙思想的冲击,但仍比较普遍地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拿破仑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德意志、意大利及东欧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了不同程度的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也迅速兴起。
5.(课本第70页)问题探究:结合本课内容与所学知识,想一想: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看待它们的客观影响?
参考答案:(1)文化侵略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于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最终让后者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西方殖民者借助炮舰,向被殖民地区强行输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传统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强行改变被殖民地区的社会政治面貌,达到殖民目的。文化侵略的表现形式包括:通过教育和其他文化活动,在被殖民地区强行推行西方语言、宗教;强行改造被殖民地区的社会政治结构;等等。(2)对西方殖民者的文化活动,我们要区别对待,如在被殖民地区办医院,很难说这是文化侵略。我们要正确认识西方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1.(课本第71页)学思之窗:观察上面两幅地图,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
参考答案: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
2.(课本第72页)思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创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受到削弱。在战争过程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意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传播开来。很快,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了。
3.(课本第75页)思考点: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参考答案:第一,文化复兴一定是在国家独立之后,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第二,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复兴,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第三,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4.(课本第75页)问题探究:这段话反映了怎样的政治文化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动力是什么?
参考答案: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意识高涨,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已经成为非洲大陆普遍的政治文化现象。⑵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非洲人民的民族自觉意识进一步提高;二是民族独立、自由等原则的确立和国际社会对非洲独立运动的支持;三是非殖化是历史发展大势,不可阻挡,英国政府在制定国家政策时必须考虑非殖化因素。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课本第78页)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参考答案: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于“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并反复告诚学生,大学不同于专门学校,学生“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如果欲达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另有不少专门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对比此前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影响可以看出,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是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这也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并培养了新一代读书人。
2.(课本第79页)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参考答案:一是基于技术层面,印刷书的出现是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的产物,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二是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层面,印刷书的诞生,之所以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是因为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课本第82页)问题探究:结合史事,谈谈学校教育、留学、印刷书、翻译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开放式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课本第85页)思考点: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本题为开放式题目,言之成理即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的价值,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通过立法加以保护。
2.(课本第86页)学思之窗: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参考答案:故宫博物院将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原因是:以保护为目的,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在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通过对故宫养心殿的科学保护,还要将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下去,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范例。
3.(课本第88页)问题探究:阅读材料,了解这一文件的颁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聚焦文物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改革发展问题,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精准管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