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立诚”和“怜悯”,人生“真”与“善”——联读《修辞立其诚》和《怜悯是人的天性》“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关注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请阅读这两篇文章,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两位作者张岱年卢 梭1、阅读两篇文章,找出各自的核心观点、核心概念,并根据文本内容解释核心概念的含义。建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一、文体:两篇学术论文的比较阅读篇名 核心概念 概念含义 核心观点2、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填写下表。各自又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篇目 立论方式 提出论点具体方法《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3、《修辞立其诚》和《怜悯是人的天性》两篇文章分别用到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用具体实例加以分析。建议使用图表实行呈现。篇目 论证方法 具体实例及作用《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4、《修辞立其诚》与《怜悯是人的天性》两篇文章同为学术类论述类文章,但两篇文章风格迥异,请你从语言和作者情感态度方面简要概括二者的差异。然后填写下表。项目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语言方面情感态度5、作为学术论文,两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都具有严谨、准确而又不失文采的特点,请结合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1)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修辞立其诚》)(2)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怜悯是人的天性》)探究与分享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形成共识小组派代表课堂分享相互补充、完善参考1:篇目 核心概念 概念含义 核心观点《修辞立其诚》 立其诚 有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为人为文要“诚”续表:篇目 核心概念 概念含义 核心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怜悯心 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产生的欲念。怜悯心可以从自爱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产生仁慈、宽厚等人道精神。怜悯心可以指代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怜悯是人类天然的美德参考2:篇目 立论方式 提出论点具体方法《修辞立其诚》 正面立论 在文章开篇引用《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对此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续表:篇目 立论方式 提出论点具体方法《怜悯是人的天性》 破立结合(驳论) 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怜悯是人的天性”的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修辞立其诚》全文分三个部分。总体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构文章。第一部分首先根据《易传》原文来确定孔子“修辞立其诚”的原意,即发言著论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然后对其含义做出阐释: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第二部分则辨析追求真理时如何处理客观性与主体性,提出“修辞立其诚”在今天社会主义的学术语境下,应该是端正学风要遵循的首要准则,要以唯物主义的方法追寻真理。第三部分总结并再次肯定“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而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怜悯是人的天性》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一步步展开论述。第一段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指出文明社会的问题所在,从而引向对自然状态的理解和思考的必要性。第二段主要是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观念的驳斥。第三段作者提出:怜悯心的产生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树立起自己的观点。第四段承前面进一步论述,先提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也是由怜悯心所派生的这一观点,接着论述怜悯心是如何作为一种自然状态在人的身上得以体现的。第五段进一步明确本文的观点,得出结论。参考3:篇目 论证方法 具体实例及作用《修辞立其诚》 引用论证 例子:“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管子·心术上》)作用:论证了“追求真理应尊重其客观性,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的道理。续表:篇目 论证方法 具体实例及作用《怜悯是人的天性》 举例论证 例子:第三段举暴君苏拉和亚历山大的例子。作用:指出即使是这样残醋暴虐、对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的人,依然会像其他人一样受到悲剧的震撼、会对他人的痛苦起侧隐之心,从而进一步论证怜悯心出于自然天性的观点。续表:篇目 论证方法 具体实例及作用《怜悯是人的天性》 对比论证 例子:第四段拿哲学家和野蛮人对比。作用:将理智状态和自然状态分别作为自爱心压倒怜悯心和怜悯心得到自然发挥的两种情况的具体表现,进一步论证怜悯心的存在本身便是源于自然的天性。续表:篇目 论证方法 具体实例及作用《怜悯是人的天性》 类比论证 例子与作用:第二段用“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来类比,论证“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参考4:项目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语言方面 直接简明,不加修饰,较多提及专业术语,没有人称的变化,理性色彩浓厚 详尽含蓄,多推理性词语,语气之中更多恳切,多用“我们”来拉近与读者距离。续表:项目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情感态度 站在纯粹的客观角度不融入个人感情单纯将所讲的求真论点剖析清楚 大量使用善恶一类的情感倾向浓重的词语表现人性,不仅以理服人,也力图以情感人。参考5:(1)议论文语言最总片面性、绝对化,作着首先肯定了“强倜主体性的重要”是正确的,接着用“但是”一转,提出了“发恽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的观点,周全严谨,无懈可击。(2)议论文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也讲求文采。作者援引事例,发挥想象,由一个事例而想到了人性最柔软、最本真的“怜悯心”。“何等”即“多么”,表示程度之深;“难道不难过吗?”是反问句式,表示难过之极。二、两种品格:人生“真”与“善”1、《修辞立其诚》关注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而“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修辞立其诚》中把“真”化为“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把“善”化为“怜悯心”,请结合文章,说说作者认为的“诚”指什么?“怜悯心”有何特点?2、《修辞立其诚》中““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与《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都使用了“原则”一词。请你分析两句中“原则”的异同,并填写下表。比较点 篇目 不同点 相同点句中的“原则”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3、《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都是关于人类美好的品格。请你结合文本内容,探究这两篇文章在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共通之处。4、结合这两篇文章的阅读,联系以下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或谈谈做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礼记·中庸》)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③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探究与分享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形成共识小组派代表课堂分享相互补充、完善参考1:(1)“诚”的含义:作者认为“诚”,即是真、实。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和表里一致三层意思。(2)“怜悯心”的特点:①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 怜悯心来自于人不愿意看见白己同类受著的心理; 怜悯心具有难以摧毁的力量;④怜悯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参考2:比较点 篇目 不同点 相同点句中的“原则” 《修辞立其诚》 认识世界的基础理念和准则 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判断事理的依据。都是人类的思想成果。《怜悯是人的天性》 某个人的认识和判断依据 参考3:思想内涵方面:两篇文章都追求人类美好的品格,都以求真的态度去探求美好的前景,探究让人类社会更加和谐美满的方式、方法。价值观念方面:两篇文章都注重人的价值,力图引领人们修养自己的美好品质,以对他人乃至社会有益。参考4:示例:做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待人以诚:要诚实待人,不要欺骗别人,不要做伤害别人自尊的事,更不要在别人背后议论别人。对他人有不满的时候,可以当面说出来,不要在别人背后“放阴枪”。②善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在别人受伤的时候,要关心他,爱护他,安慰他;在他人有危难的时候,要挺身而出帮助他。③诚信:做人要敢做敢当,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实在做不到的时候,要向对方道歉;做错事的时候,要敢于承认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