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与社会》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我与社会》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1.1《我与社会》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等活动,体会社会生活的丰富性。 2.通过图片等材料分析,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及其影响。 3.通过展示活动,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通过课堂学习活动,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
学习线索 本课时设两目。第一目是“感受社会生活”,主要从生活经验和成长体验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认识和体味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的基础上,认识到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过程。第二目是“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介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从而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明确个人身份。
重点 难点 重点:感受并参与社会生活 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法 学法 以情境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学习活动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全面小康百家谈》,让学生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活变化和人们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P2—8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为什么要学会感受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3.主要的社会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三、探究平台 探究(一)感受社会生活 展示全力防控新冠疫情、全红婵夺冠、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有关图片。 思考:同学们想要了解上述情况掌握相关资料,需要通过哪些方式? 点拨:阅读报纸、收看电视;上网查询等。 讨论: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点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博物馆、走进工厂、田间劳动、外出旅游等(出示相关图片) 设问:由此,你有哪些感受? 结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展示各种社会关系的图片 思考:从上图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点拨: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思考:我们置身社会生活的意义有哪些?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我们有哪些要求? 指导学生对感受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
导 与 学 过 程 (1)感受社会生活: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感受、体验社会生活的意义: ①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③我们会更加关心国家的发展。 (3)随着对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应有怎样的行动?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探究(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出示“什么是社会”的图片。 思考:个人与社会有什么关系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出探究的第二个问题: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读图明理:出示社会关系网的图片。 在学生观察图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说出图片表明的道理,并进行归纳,得出结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探究与分享:通过展示图片“我”的不同角色,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为什么同一个人,身份和角色不同?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然后通过交流活动: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增强学生的角色和身份意识,进一步明确: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个人离不开社会 出示“相关链接”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关系的类型: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指导学生对“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个人离不开社会。 6.最后通过“试着绘制并填写“我”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加深对“我是社会的一员”的认识。 教师随笔
要点梳理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