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必背知识点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10月,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2.三民主义
(1)革命高涨
①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②著作: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大批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③组织:各种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2)中国同盟会
①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②纲领:在成立大会上,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③报刊:大会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④地位: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⑤影响: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3)三民主义
①提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②含义
a.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反对民族压迫。
b.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改革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未能实现)。
③意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必背知识点二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是同义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
(3)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最终失败。
(4)1911年4月,黄兴领导了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历史上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孙中山未直接领导)
(1)准备: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起义的主要力量是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2)经过: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反映了革命党人的阶级局限性)
(3)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4)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民国元年:1911+1=1912
二年:1911+2=1913
必背点三 中华民国的创建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2)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交涉,刀图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经过: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标志着辛亥革命失败)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实行责任内阁制)
(2)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必背点四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原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2)经过:“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3)结果: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践踏民主共和
①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
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袁世凯称帝野心暴露无遗)
(2)出卖国家利益:袁世凯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3)复辟帝制: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3.护国战争
(1)原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
(2)经过: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4.军阀割据(袁世凯复辟与张勋复辟的失败证明了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1)表现
(袁世凯复辟与张勋复辟的失败证明了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①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②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③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
④云南、贵州被滇系军阀唐继尧所占,广东、广西被桂系军阀陆荣廷所占。
(2)影响: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命题点1]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认为它既有胜利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请分别说明理由。
(1)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一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2)认为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3)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的理由: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辛亥革命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命题点2]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会失败?
(1)西方的入侵带来了思想文化的革新,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袁世凯称帝,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3)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众怒,尽失民心。
(4)各地倒袁势力的强大。
[命题点3]孙中山主要的革命活动有哪些?他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
①活动: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提出“三民主义”,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办黄埔军校。
②精神: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大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2)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3)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