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递推式求数列通项公式常见类型及解法 对于由递推式所确定的数列通项公式问题,通常可通过对递推式的变形转化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也可以通过构8造把问题转化。下面分类说明。一、型例1. 在数列{an}中,已知,求通项公式。解:已知递推式化为,即,所以。将以上个式子相加,得,所以。二、型例2.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当,即当,所以。三、型例3. 在数列中,,求。解法1:设,对比,得。于是,得,以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有。解法2:又已知递推式,得上述两式相减,得,因此,数列是以为首项,以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所以。四、型例4. 设数列,求通项公式。解:设,则,,所以,即。设这时,所以。由于{bn}是以3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有。由此得:。说明:通过引入一些尚待确定的系数转化命题结构,经过变形与比较,把问题转化成基本数列(等差或等比数列)。五、型例5. 已知b≠0,b≠±1,,写出用n和b表示an的通项公式。解:将已知递推式两边乘以,得,又设,于是,原递推式化为,仿类型三,可解得,故。说明:对于递推式,可两边除以,得,引入辅助数列,然后可归结为类型三。六、型例6. 已知数列,求。解:在两边减去。所以为首项,以。所以令上式,再把这个等式累加,得。所以 。说明:可以变形为,就是,则可从,解得,于是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这样就转化为前面的类型五。等差、等比数列是两类最基本的数列,是数列部分的重点,自然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而考查的目的在于测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个“灵活”往往集中在“转化”的水平上。转化的目的是化陌生为熟悉,当然首先是等差、等比数列,根据不同的递推公式,采用相应的变形手段,达到转化的目的。构建新数列巧解递推数列题1 求通项求通项是递推数列竞赛题的常见题型,这类问题可通过构建新数列进行代换,使递推关系式简化,这样就把原数列变形转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线性数列等容易处理的数列,使问题由难变易,所用的即换元和化归的思想。例1、数列中,,。求。分析 本题的难点是已知递推关系式中的较难处理,可构建新数列,令,这样就巧妙地去掉了根式,便于化简变形。解:构建新数列,使则 , ,即 化简得 ,即 数列 是以2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即 2 证明不等式这类题一般先通过构建新数列求出通项,然后证明不等式或者对递推关系式先进行巧妙变形后再构建新数列,然后根据已经简化的新数列满足的关系式证明不等式。例2、设, ,求证:。分析 利用待证的不等式中含有及递推关系式中含有这两个信息,考虑进行三角代换,构建新数列,使,化简递推关系式。证明:易知,构建新数列,使,则 ,又 , ,从而 因此,新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考虑到当时,有 。所以,注:对型如 ,,都可采用三角代换。3 证明是整数这类题把递推数列与数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构建新数列,找到新的递推关系式直接解决,或者再进行转化,结合数论知识解决。例3、设数列满足, 求证: 。分析 直接令,转化为证明 证明:构建新数列,令则 ,代入 整理得 从而 于是 由已知,,,由上式可知,,,依次类推, ,即。例4、设r为正整数,定义数列如下: , 求证:。分析 把条件变形为比较与 前的系数及与 的足码,考虑到另一项为,等式两边同乘以,容易想到构新数列,使。证明:由已知得 构建新数列,则, 又 | | ,从而 。4 解决整除问题一般通过构建新数列求出通项,再结合数论知识解决,也可用数学归纳法直接证明。例5、设数列满足,,对一切,有,求所有被11整除的的一切n值。分析 变形递推关系式为,就容易想到怎样构建新数列了。解:由已知构建新数列 则, 从而,,,当时,由于被11整除,因而也被11整除。所以,所求n值为,8,及的一切自然数。5 证明是完全平方数这类题初看似乎难以入手,但如能通过构建新数列求出通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6、设数列和满足,,且 求证:是完全平方数。分析 先用代入法消去和,得,如果等式中没有常数项6,就可以利用特征根方法求通项,因此可令,易求得。证明:由①式得, 代入②得化为构建新数列,,且,由特征方程 得两根,所以 当,1时,有解得:则 则因为 为正偶数,所以,是完全平方数。从上述各题构建新数列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对题设中递推式的观察、分析,并据其结构特点进行合理变形,是成功构建新数列的关键。构建新数列的目的是为了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化不熟悉为熟悉,这也是解答数学问题的共性之所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