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科学期末专题复习七: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word,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科学期末专题复习七: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word,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一、尿的生成和排出
考点1 描述人体内尿的生成和排出的过程
1.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有:水、二氧化碳、尿酸、尿素等。这些废物是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和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等。
(3)尿液排出
肾盂内的终尿,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内蓄积到一定的量以后,通过神经系统给大脑发出指令产生“尿意”。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小便。
二、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考点2 概述人体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及特点
1.生物体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生物体内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变。
2.意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如一旦停止,生命就结束。
3.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和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关系:
例1、如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结构(或生理作用)分别是(  )
A.动脉、滤过、重吸收 B.静脉、滤过、重吸收
C.静脉、重吸收、滤过 D.动脉、重吸收、滤过
例2、如图为一个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④中若含大分子蛋白质可能与③的病变有关
B.⑥和⑦中液体成分相比较,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①到②的过程中,血液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D.正常人⑤中含有尿素、葡萄糖、无机盐、水等
例3、下表是某成年人血浆、原尿和尿液中部分成分含量(单位:g/100ml),则A、B、C三种液体依次是(  )
成分 尿素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A 1.95 0.01 0 1.5
B 0.03 0.01 0.15 0.7
C 0.03 7.20 0.15 0.7
A.尿液、原尿、血浆 B.尿液、血浆、原尿
C.原尿、尿液、血浆 D.血浆、原尿、尿液
例4、如图表示的是人体中几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图中的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物质,F表示其中的一个生理过程。下列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图中b表示吸入肺泡的空气,c表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B.经过肺泡气体交换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C.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和肾小管的滤过作用
D.如果在肺静脉的血液中检测到PM2.5,它将首先进入心脏的左心房
例5、肾功能衰竭会危及生命。人工肾是根据肾脏的工作原理制成的一种机器,可以代替患者已丧失功能的肾,图甲为人工肾工作原理图,在人工肾中,通过导管与患者的血管相连,位于透析液中的导管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和尿素等小分子物质可以透过,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当患者的血液流经这些管子时,其中的废物就透过半透膜扩散到膜外透析液中去,除去废物的血液再流回人体内。图乙为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乙中,肾单位由[①]肾小球、[②]肾小囊和[③]肾小管构成;A、B表示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其中A表示肾小球的起__________的作用,B表示肾小管的_________过程;
(2)图甲中,半透膜的作用相当于肾单位中的肾小球的作用。与肾脏形成尿的过程比较,人工肾的工作过程中没有____________过程。
例6、“全氟碳人造血”是一种白色乳剂,具有良好的运输氧气能力,化学性质稳定,对人体没有毒害作用。
(1)这种人造血能运输氧气,与人体血液中的___________(填血细胞名称)作用相似。
(2)若该人造血从失血者的上肢静脉注入体内,最先到达心脏的___________。人造血不会在体内长期贮留,能随尿液排出体外。请用图中字母表示人造血随尿液排出体外所经过的路径:___________。
1.如图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关于尿液形成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2的作用是滤过 B.3中流的是动脉血
C.4中的液体不含血细胞 D.6管内流出后的液体是尿液
2.水盐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面,对维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呼吸和呼吸作用都能使人体获得水分
B.出汗、排尿、排粪都是人体内水分流失的途径
C.若摄入的盐较多,肾脏会产生盐含量较高的尿液
D.维持水盐平衡最重要的器官是肾脏
3.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系统之间协同工作,并通过相应的调节实现体内各种物质的动态平衡。如图是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生理活动的示意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A、B、C、D表示人体的系统或器官)。
(1)图中C代表的人体器官是_______;
(2)在B的主要器官中,与毛细血管结构特点相似的结构是_______;
(3)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的需氧量大大增加,以致肌肉会处于相对缺氧状态,于是组织细胞就会进行_______;
(4)小江因为雾霾吸入过多的PM2.5引发了支气管炎,那么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_______;
(5)D表示肾脏,则葡萄糖在D中从离开血液又回到血液,主要是因为_______。
4.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请根据肾单位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肾单位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合称为肾小体。(填字母)
(2)B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后形成的________,此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作用。流经此处的血液,除了________和________外,其他物质均可进入肾小囊形成________。
(3)D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肾小管的________作用,使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进入肾小管外的________,剩下部分成为尿液。
(4)假如某人的尿液中出现了红细胞,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肾单位中的________。
5.如图是人体新陈代谢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不同的系统;a、b、c、d、e表示不同的物质;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表示________,在该系统中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的器官是________。
(2)①过程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气体经过呼吸道时,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表现为使进入肺的空气温暖、清洁、湿润。
(3)当正常人血糖的浓度大于或等于0.16%时,[e]会暂时变为糖尿,这说明肾小管的________作用有局限性。
(4)图中数字能表示排泄途径的是________。
1.如图是人体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两处所示意的液体为( )
A.①尿液、②血液 B.①原尿、②尿液
C.①原尿、②血液 D.①、②均为原尿
2.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如图为人体的泌尿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①结构是人体内唯一有排泄功能的器官
B.与②中的液体相比,③中的液体少了葡萄糖
C.①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D.血液中的所有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在②处重吸收
3.如图所示是某人饭后约30分钟时,测得的血液流入和流出小肠时中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尿素的相对含量,下列柱状图描述符合实情的是(  )
A.B.
C.D.
4.人体泌尿系统组成和血液循环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⑤的基本单位是肾小体
B.甲图中,尿液形成并排出的途径为⑤→⑥→⑦→⑧
C.乙图中,若①③代表肾动脉和肾静脉,则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含量变化
D.乙图中,若②代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 则曲线代表氧气的含量变化
5.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消化系统吸收a物质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填器官名称)。
(2)b物质是________,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运输到组织细胞。
(3)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被肾小管全部吸收回血液的是________(选填“a”或“c”)。
(4)健康人尿液的形成过程中,下列液体中尿素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
A.血浆B.原尿C.尿液
答案及解析
例1、A
【解析】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②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在肾小球里,血液只进行了过滤作用,并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所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血液仍然是动脉血,①为出球小动脉。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③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
例2、A
【解析】
A.④肾小囊内流动的是原尿,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滤过,若原尿中有蛋白质,说明③肾小球出现了问题,A正确。
B.⑥肾动脉和⑦肾静脉中的血液成分相比较,肾静脉的血液中血液流经肾脏后,其成分发生的变化是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尿素、尿酸等废物减少,B错误。
C.肾动脉属于体循环,里面流的是含氧多的动脉血,通过①入球小动脉进入到肾小球,因为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故②出球小动脉中仍然是动脉血,C错误。
D.正常情况下,原尿经⑤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最后形成尿液,所以没有葡萄糖,D错误。
例3、A
【解析】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血浆和原尿相比,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尿液和原尿相比不含有葡萄糖。
故A为尿液,B为原尿,C为血浆。
例4、D
【解析】
A.图中b表示吸入肺泡的氧气,c表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错误。
B. 发生在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前者使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后者使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错误。
C.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错误。
D.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在肺静脉的血液中检测到PM2.5,它将首先进入心脏的左心房,正确。
例5、 滤过 重吸收 重吸收
【解析】
(1)每个肾脏大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③]肾小管。肾小体包括[①]肾小球和[②]肾小囊。A、B表示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其中A表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B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
(2)图甲中,半透膜的作用相当于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作用。与肾形成尿的过程比较,人工肾的工作过程中只有滤过过程,没有重吸收过程。
例6、 红细胞 右心房 a→b→c
【解析】
(1)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能运输氧气。因此这种人造血能运输氧气,与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用相似。
(2)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腔、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若该人造血从失血者的上肢静脉注入体内,最先到达心脏的心房。 当血液经a入球小动脉进入b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c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因此人造血随尿液排出体外所经过的路径:a→b→c。
1.D
【解析】
A.2是肾小球,具有滤过作用,血液中的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所以,原尿中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故A正确。
B.3是出球小动脉,流动脉血,故B正确。
C.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故4中的液体不含血细胞,故C正确。
D.6管是肾静脉,4管经过5肾小管的重新收之后的液体为尿液,故D错误。
2.A
【解析】
A.呼吸作用释放了二氧化碳,产生了水,使人体获得水分,而呼吸指的是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因此呼吸不能使人体获得水分,故A错误。
B.出汗、排尿都是人体排泄的途径,能够排出人体的水分。排粪是排出食物的残渣,也能排出少量的水分,故B正确。
C.若人摄入的盐较多,又不多喝水,肾脏会产生盐含量较高的尿液,故C正确。
D.肾脏的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排尿能起到调节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作用,故D正确。
3.皮肤 肺泡 无氧呼吸 白细胞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解析】
(1)汗液由皮肤排出,因此C是皮肤。
(2)肺泡的数目多,肺泡外包绕着弹性纤维和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是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因此在B的主要器官中,与毛细血管相似的结构是肺泡。
(3)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如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急需大量能量的供应,这时,虽然呼吸作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增加了,但仍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气的需求,以致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于是细胞就会进行无氧呼吸。
(4)白细胞的主要功能为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等。当病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聚集在发炎部位并将病菌吞噬,炎症消失后,白细胞数量恢复正常。因此小江因雾霾天气吸入较多的PM2.5引发支气管炎,在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白细胞。
(5)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因此葡萄糖在D肾脏中从离开血液又回到血液,主要是因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1)B;C;D;B;C(2)肾小球;滤过;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原尿
(3)重吸收;毛细血管(4)肾小球
【解析】A是入球小动脉,B是肾小球,C是肾小囊,D是肾小管,E为输尿管。
【解答】(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肾小球和肾小囊合称为肾小体。
(2)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后形成的毛细血管网,此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滤过作用。流经此处的血液,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物质均可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3)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又回到了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完全不被重吸收的成分是尿素。剩余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在肾小管末端形成尿液。
(4) 假如某人的尿液中出现了红细胞,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因为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到肾小囊腔,而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作用,因而在尿液中出现大分子蛋白质和红细胞。
故答案为:(1)B;C;D;B;C (2) 肾小球 ;滤过;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原尿 (3)重吸收;毛细血管 (4)肾小球
5.(1)循环系统;心脏(2)呼吸运动(3)重吸收(4)①②④
【解析】根据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知识解题。据图可知,A是消化系统、B是血液循环系统、C是呼吸系统、D是泌尿系统、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c是营养物质、d是汗液、e是尿液、过程①是肺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②排尿、过程③是排遗、过程④是发汗。
【解答】解:(1)图中[B]表示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是由心脏提供的;
(2)过程①是空气进入呼吸系统即吸气、二氧化碳离开呼吸系统即呼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3)尿液的形成过程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中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中,葡萄糖全部被滤过,进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后经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全部吸收进入血液;当正常人血糖的浓度大于或等于0.16%时,[e]尿液会暂时变为糖尿,这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有局限性;
(4)排泄有三大途径: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分;皮肤和泌尿系统排出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故图中数字能表示排泄途径的是①②④。
故答案为:(1)循环系统、心脏;(2)呼吸运动;(3)重吸收;(4)①②④。
1.B
【解析】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A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B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因此①处所示意的液体为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C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②处所示的液体为尿液。
2.C
【解析】
A.体内的一些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有三条途径:一、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二、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三、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所以①为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除了肾脏之外,还有呼吸系统和皮肤等,也可以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A错误。
B.②输尿管和③膀胱内的液体都是尿液,正常人尿液都不含有葡萄糖,B错误。
C.①为肾脏,肾脏是泌尿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血液在流经肾单位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等过程,将血液中多余的水分、尿素等物质形成尿排出体外,C正确。
D.血液中的所有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在肾小管处重吸收,D错误。
3.A
【解析】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流出小肠的血液含葡萄糖会增多,小肠还需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代谢废物,所以尿素的含量会增加。体循环的动脉血流经全身各器官过程中要消耗掉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血液流入小肠与流出小肠时比较,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葡萄糖、尿素含量均增多。
4.B
【解析】
甲图中,⑤肾脏,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故A错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重吸收回到血液内,剩下的液体形成尿液,所以甲图中,尿液形成并排出的途径为⑤肾脏→⑥输尿管→⑦膀胱→⑧尿道排出体外,故B正确;乙图中,若①肾动脉,来自于体循环的主动脉,内流动脉血,②肾静脉内流动脉,通过下腔静脉回到心脏,在肾脏内的毛细血管内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通过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则曲线代表氧气含量变化,故C错误;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所以乙图中,若②代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 则曲线代表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故D错误。故选B。
5. 小肠 氧气 a C
【解析】
(1)淀粉进入消化道后,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并在小肠处被吸收进入血液中。
(2)b是氧气,被吸收进入人体后,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最终被运输到组织细胞被用于呼吸作用。
(3)(4)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因此尿液中尿素浓度最高,全部被重新吸收的物质是a葡萄糖。
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科学期末专题复习(七)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考点过关
典型例题
课内精练
课后提分
典型例题
课内精练
课后提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