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科学期末专题复习十三:常见的化学反应【word,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科学期末专题复习十三:常见的化学反应【word,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是否生成新分子)。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考点3 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外界条件能影响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状态、颜色、气味、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比热、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等。
三、氧化性和还原性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例 H2+CuOH2O+Cu
 在这个反应中,氢气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被氧化,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具有氧化性。
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叫做氧化剂。氧气、氧化铜等是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氢气和一氧化碳
氢气 一氧化碳
可燃性 反应 2H2+O22H2O 2CO+O22CO2
现象 淡蓝色火焰,放热,火焰上所罩干冷烧杯壁上有水雾生成 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还原性 反应 H2+CuOCu+H2O CO+CuOCu+CO2
装置
现象 黑色固体变红色;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黑色固体变红色;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注意:尾气燃烧或收集起来,防止污染。
2.H2、CO等可燃性气体在使用前必须先检验纯度,防止与空气混合受热时发生爆炸。H2的燃烧产物只有水,可用无水硫酸铜鉴别;CO的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四、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考点7 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辨认具体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反应类型 概念 表达式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多变一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A+B一变多
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B+AC一换一
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CB相互交换
例1、2021 年 12 月 9 日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邀请地面的同学一起演示将泡腾片放入水中的实验。甲图,学 生在地面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许多气泡从水面逸出; 乙图,王亚平在空间站将同样的泡腾片放入水球中,产生的气泡大部分留在水球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泡腾片呈黄色是它的物理性质
B.将一片泡腾片分成两半,是物理变化
C.甲、乙两图中气泡运动情况不同,说明泡腾片从地面带到空间站发生了化学变化。
D.不管是在地面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同样的泡腾片在水里都发生反应生成气泡,体现了它的化学性质。
例2、下面是四种制取ZnSO4的化学反应:①Zn+H2SO4=ZnSO4+H2↑②ZnO+H2SO4=ZnSO4+H2O③Zn(OH)2+H2SO4=ZnSO4+2H2O④ZnCO3+H2SO4=ZnSO4+H2O+CO2↑对这四个化学反应,错误的是(  )
A.反应①中锌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 B.反应②中锌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反应③实质是Zn2+和SO42-的反应 D.③④都是复分解反应
例3、有关专家提出了“以废治废”的治理污染新思路,并且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如冶炼钢时,为减少煤中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所造成的污染,一般是在煤燃烧时添加生石灰或石灰石进行固硫(主要是利用氧化钙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 根据这一原理,有人将造纸厂回收的碱白泥(主要成份:CaCO3和NaOH)掺进煤中进行固硫。用碱白泥固硫时,可能发生了下列化学反应:
①S+O2SO2 ②CaCO3 CaO+CO2↑
③SO2+2NaOH ==Na2SO3+H2O ④CaCO3+2NaOH ==Na2CO3+Ca(OH)2
⑤SO2+CaO CaSO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 B.生成物都是含氧化合物
C.③属于复分解反应 D.确定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①②③⑤
例4、如图是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 其各步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从左到右依次是( )
A.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B.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C.复分解、化合、置换、分解D.分解、置换、化合、复分解
例5、如图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可观察到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变红色
B.该实验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没有可燃性
C.该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D.为防止发生爆炸,实验前应先加热玻璃管,再通入CO气体
1.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雕琢玉石 B.丝线织锦 C.葡萄制酒 D.瓷盘破碎
2.《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特别节目,已经举行了六季。下列古诗词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下列物质组合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有(  )
①K2CO3+CaCl2 ②H2SO4+KCl ③H2CO3+CaCO3 ④Fe+CuSO4 ⑤CO+NaOH
⑥Na2SO4+Ba(NO3)2 ⑦Mg(OH)2+CuSO4 ⑧BaCO3+NaOH
A.①②③⑥⑦ B.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⑥ D.①⑥
4.A、B、C、D、E、F分别是氧化铁、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中的一种,B不属于氧化物。他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反应关系,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连两圆的物质间发生的反应均属于复分解反应
B.固态D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
C.A与D混合后有气泡产生
D.B与C反应后溶液中始终没有明显现象
5.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网络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CO”的反应中碳发生还原反应
B.“CO→CO2”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D.“CO2H2CO3”的反应可用酚酞试剂验证
6.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CO2、CH4和H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将混合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各步均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A中的石灰水不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体积明显减小;装置D增重1.8g;装置E增重2.4g,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装置A中石灰水不变混浊,所以气体中一定不含二氧化碳
B.装置C对实验结果不产生影响,所以可以去掉装置C以简化实验方案
C.后续装置的目的是阻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装置E中,干扰CO的检验
D.该混合气体成分可能是CH4 和CO
1.如图所示的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电热器取暖 B.天然气燃烧 C.水力发电 D.太阳能供热
2.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Zn+H2SO4=ZnSO4+H2↑ B.Zn+2HCl=ZnCl2+H2↑
C.Zn+CuSO4=ZnSO4+Cu D.ZnO+H2SO4=ZnSO4+H2O
3.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Cl 和H2O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该反应的实质是HCl+NaOH=H2O+NaCl
D.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不变
4.新疆棉绒长、品质好,是不少知名服装品牌的原材料之一。服装面料成分多样,通过燃烧能产生气味的方法来判断面料的成分,这是利用棉的(  )
A.化学性质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物理变化
5.利用甲酸(HCOOH)与浓硫酸制备CO,并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CO的有关性质。
已知:HCOOHCO↑+H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操作时,先点燃乙处酒精灯,再滴加HCOOH
B.装置丙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C.装置丁既可检验CO2,又可收集CO
D.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浓度降低,产生CO气体速率减小
6.在学习“金属的冶炼”时,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氧化铜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实验所取氧化铜样品质量为10克。(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
(1)该实验利用了一氧化碳的________性,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甲同学的方法:先测出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50克,待反应完全后再次称量,质量为54.4克,请你计算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乙同学的方法:先称量出玻璃管及样品的总质量为m1,待反应完全后再次称量,质量为m2,利用m1-m2的值,求出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其中m1-m2的值是指________的质量。
答案及解析
例1、C
【解析】
A、泡腾片呈黄色,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故A正确;
B、将一片泡腾片分成两半,只是它的形状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甲和乙两图中气泡的运动情况不同,是因为它们不受重力,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C错误;
D、泡腾片产生气泡,是只有与水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故D正确。
例2、C
【解析】
A. 反应①中锌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所以锌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此选项正确;
B. 反应②中锌元素的化合价均为+2价,锌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此选项正确;
C. 反应③实质是H+和OH -的反应,此选项错误;
D.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③④都是复分解反应,此选项正确。
例3、C
【解析】
A、①S+O2 SO2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又有氧气参加,也属于氧化反应,故正确;
B、根据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为含氧氧化合物,生成物都是含氧化合物,故正确;
C、SO2+2NaOH═Na2SO3+H2O不属复分解反应基本反应反应类型;故错误;
D、①煤中含有硫,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硫。故①能发生;
②碱白泥中主要成分CaCO3在高温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②能发生;
③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故③能发生;
④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不反应,碱与盐的反应,反应物必须可溶,故④不能发生;
⑤煤中含有的二氧化硅杂质能与氧化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硅酸钙故⑤能发生。上述所写的化学反应能够发生的是①②③⑤,故正确。
例4、B
【解析】根据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分解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置换反应为“单化化单”、复分解反应为“双交换价不变”进行分析。
碳与氧化铜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合反应,碳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是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钙高温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
例5、A
【解析】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以及操作步骤分析,CO的实验用点燃方法处理尾气,可证明物质的可燃性。
A、CO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玻璃管内黑色固体变成红色,符合题意;
B、该实验尾气点燃处理,可说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也可通过玻璃内固体颜色变化证明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
D、为防止发生爆炸,应先通入纯净CO,再加热玻璃管,不符合题意;
1.C
【解析】
A、雕琢玉石,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B、丝线织锦,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C、葡萄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正确;
D、瓷盘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错误。
2.A
【解析】
A.磨铁杵的过程中,它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爆竹中的火药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发生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野草燃烧的过程,其实就是与氧气反应生成草灰的过程,发生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落花变成春泥,生成了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3.D
【解析】
①K2CO3与CaCl2 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
②H2SO4与KCl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错误;
③H2CO3和CaCO3不会发生成分互换的反应,所以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错误;
④Fe与CuSO4 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⑤CO和NaOH不发生反应,错误;
⑥Na2SO4和Ba(NO3)2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
⑦Mg(OH)2难溶于水,不能与CuSO4反应,错误;
⑧BaCO3难溶于水,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错误。
4.D
【解析】
根据物质间的反应可知,盐酸能发生四个反应,氢氧化钙能发生三个反应,故D和E为盐酸或氢氧化钙,A既能与D反应又能与E反应,则A是碳酸钠,C、B、F分别为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氧化铁,而C能与D和B反应,若D是氢氧化钙,则C是二氧化碳,B为氢氧化钠,E为盐酸,F为氧化铁,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A、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一般是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所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及氢氧化钙间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题意;
B、由分析知D是氢氧化钙,不可以用于人工降雨,不符题意;
C、A与D混合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间的反应,由于产物中存在碳酸钙,所以A与D混合后有沉淀产生,不符题意;
D、B与C混合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间的反应,产物是碳酸钠和水,故两者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发生;符合题意。
5.C
【解析】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碳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或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为化合反应。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酚酞试剂变色,“CO2H2CO3”的反应不能用酚酞试剂验证。
6.C
【解析】A.如果混合气体中含有HCl,那么其中二氧化碳就能使装置A中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故A错误;
B.C装置中的浓硫酸对从B装置中出来气体进行干燥,防止干扰其他气体的检测,故B错误;
C.后续装置的目的是阻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装置E中,干扰CO的检验,故C正确;
D.装置D增重1.8g,是生成水的质量;装置E增2.4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4g。
设生成1.8g水,同时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
CH4+2O2 CO2+2H2O
44 36
x 1.8g
解得:x=2.2g<2.4g;
因此多余的二氧化碳肯定是一氧化碳燃烧生成的,
则该混合气体一定含有CO和CH4 , 故D错误。
1.B
【解析】
A.电热器取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太阳能供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2.D
【解析】
A、该反应中,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B、该反应中,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C、该反应中,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D、该反应中,氧化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复燃特点,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正确,故选D。
3.A
【解析】
A.由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Cl﹣和H2O,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在溶液中水只作溶剂,所以反应后溶剂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即H++OH-=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4.A
解:A、服装面料成分多样,通过燃烧能产生气味的方法来判断面料的成分,这是利用棉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5.A
解:A、操作时,先滴加HCOOH,生成一氧化碳,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后,再点燃乙处酒精灯,以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B、装置丙能防止丁装置的石灰水进入乙装置,装置丙的作用是防止倒吸,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石灰水是否变浑浊,装置丁可检验CO2;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又可以将瓶中的石灰水排出,可收集CO,故选项说法正确。
D、HCOOHCO↑+H2O中,浓硫酸作催化剂,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浓度降低,催化效果减弱,产生CO气体速率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6.(1)还原;黑色固体变红色
(2)m二氧化碳=54.4g-50g=4.4g
设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为x
CuO+CO=Cu+ CO2
80 44
m 4.4g
x=8g
P%=8g÷10g=80%
(3)氧化铜中氧元素
【解析】(1)在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元素,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被氧化,具有还原性。氧化铜为黑色固体,而铜单质为红色固体;
(2)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反应前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之差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3)反应前玻璃管中的固体都是氧化铜,反应后的固体都是生成的铜单质,而二者差的就是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据此解答即可。
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科学期末专题复习(十三)
常见的化学反应
考点过关
典型例题
课内精练
课后提分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课内精练
课后提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