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皇帝的新装》说课稿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皇帝的新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皇帝的新装》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本课运用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昏庸无能、虚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荒唐故事,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虚伪本质,课文诙谐有趣,且内涵丰富。本课包含的通过分析虚假的人物和故事,揭露生活中的丑恶,以此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二、说学情初中学生以前从各种途径接受过童话的信息与影响,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较高。但是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多停留在故事层面上,比较肤浅;学生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及个性差异的影响,对童话主题的深层次分析、理解能力较差。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受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学修养等影响,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差异并不明确。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童话的有关知识。2、熟悉故事情节,复述课文,把握人物形象。3、展开联想和想象,品读故事各段情节中描写人物的精彩语段,品析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课文,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四、说教学重难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教学重点通过对分析皇帝心理活动的描写,探讨其性格上的缺陷,使学生理解皇帝被骗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思考文章主题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运用了讲故事法、设疑导学法、点拨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在突破课文重点,把握人物角色时,我会先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随着问题步步深入,从整体到局部去分析人物形象。而我也会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来进行点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探究法。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出示画面:《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同学们,对画面中看到的童话故事都非常熟悉吧,我们今天就一起跟随安徒生去看看有趣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设计意图】通过画面接驳,将学生引入童话世界,导入课题,初步感知文章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板块二、知识加油站1、作者简介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1、创作背景本文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叶君健译。略有改动。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1、文体知识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边听边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1、注意课文中的新字、新词,扫清字词障碍。2.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明确: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中心人物:皇帝。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明确:以“新装”为线索依次写了: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3.《皇帝的新装》讲了什么故事呢?同学们以“新装”为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明确:引子——皇帝(爱)新装开端——骗子(做)新装发展——君臣(看)新装高潮——游行(展)新装结局——小孩(揭)新装4.接龙复述课文:提示:(1)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3)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织布,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是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7)结果如何?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全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引子:皇帝爱新装成癖。第二部分(2~4)开端:骗子诱皇帝上钩,织新装。第三部分(5~31)发展:皇帝两次派大臣及亲自去看新装并试穿新装。第四部分(32~37)高潮及结局:皇帝穿新装游行,真相被揭穿。2.作者围绕“新装”写了哪些事情?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爱(引子)——织(开端)——看、穿(发展)——游行(高潮、结局)板块四、品读课文,深入理解1.课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了一位特别爱穿新装的皇帝。细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皇帝爱新装的?明确:从三个方面:①买衣服的费用: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②兴趣爱好: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③换衣服的次数: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2.生活中有人爱穿新装能达到这种程度吗?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不能,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3.皇帝是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关心国家大事,沉溺于“新衣”,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明确:昏庸无能、穷奢极欲的皇帝4.第一段主要描写了皇帝如何爱新装的,第一段对皇帝的描写有何作用?明确:为下文受骗埋下伏笔。5.皇帝能让做新装原因就是,骗子声称自己做的衣服有个独特的特点,请找出来。明确: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6.两个骗子为什么能骗到皇帝?明确:他们掌握了皇帝喜欢穿漂亮衣服的嗜好,又利用他们所做衣服的特性,既满足了皇帝爱慕虚荣的心理,又迎合了他多疑的个性,所以才能骗到皇帝。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想一想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明确:大臣: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官位。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皇位。百姓:怕别人嘲笑自己愚蠢。8.为什么那么多大人都不敢说真话,而一个小孩子却敢?明确:因为小孩子天真单纯,心里没有任何顾虑和杂念。9.皇帝穿着“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当皇帝听到老百姓的议论之后为什么有点发抖?可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明确: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在事实面前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和维护皇帝的尊严,从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板块五、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一)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1.分析皇帝明确:(1)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用了心理描写,可见皇帝的昏庸。(2)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心理描写;可见皇帝的自负而心虚,愚蠢而狡猾。(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心理描写;可见皇帝的虚伪、骄横。(4)“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语言描写;可见皇帝的虚伪、骄横。(5)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动作描写,可见皇帝的自欺欺人、虚伪。(6)“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可见皇帝的自欺欺人。由上面的分析,可见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明确:可见皇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虚伪的人。2.分析老大臣(1)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心理描写;表现了老大臣自欺欺人、虚伪。(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语言描写;3.分析官员“我并不愚蠢啊!”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心理描写;表现了官员的虚伪、自私。4.分析小孩----“可是她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语言描写;表现了小孩的天真无邪5.分析老百姓“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都是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老百姓的人云亦云。6.除此之外,请概括其他官员、骑士和骗子的特点。明确:官员、骑士:虚伪愚昧、阿谀奉承。骗子:狡猾、贪婪板块六、分析写作手法,再次感受童话的特点1.夸张与想象是童话体裁典型的写作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讨论:文中是如何运用夸张与想象的手法的?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明确:本文写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作用: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和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板块七、课堂总结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并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分别刻画了皇帝 、骗子 、官员 、孩子等人的形象,揭露了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社会现象,深刻地讽刺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设计意图:学习完一堂课,为本节课做出一个简要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同时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过程,在课堂的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运用本文所学的写作方法,来续写《皇帝的新装》。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文章的内容组织进行,分清层次,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板书。最后总结结论,引起重视。整个板书内容紧紧围绕中心,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进,明确主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既重视内容的理解,也重视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下几个教学方法始终贯穿整个课堂:1.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了学生。如: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等。2.抓住主线,思路清晰。整堂课的所有环节都紧紧地围绕着“新装”这个主线来构建,“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而且层层深入,层次感很强,既有新意,又有梯度、深度。3.启发思维,提高能力。文章的学习尊重了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能打开学生思维通道,还能准确把握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相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交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钥匙,升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了解说真话,特别是在是非颠倒的环境中说真话,是多么需要勇气,又是多么伟大。4.本次教学能深入文本,对文章内容分析得比较细致,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结合文章句子探究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情感、积累相关知识的目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学生大多对童话有趣的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分析,对其讽刺性理解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真正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总之,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在语文园地中不懈追求,不懈探索,力争打造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